先扫为敬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ngy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扫,甲骨文是手拿笤帚的样子,本义是打扫,也有快速的意思,李白《草书歌行》,“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疾书之状,如在眼前。而互联网语境下“扫”最常见的用法是“扫”码。
  自有微信,名片用得少多了。“扫个微信”成了搭讪、攀交的口头语。大凡社交,总有礼的要求。更何况,在我们这个讲礼的国度。而礼节,无非是告诉你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名片时代,陌生人之间互递名片,先后次序是颇有讲究的。各种礼仪课都告诉我们,作为晚辈、下级、男士,应主动把名片递给长辈、上级、女士。
  微信时代了,谁先扫谁更符合礼数呢?老话说,实践出真知。我悄悄试过多次,有时我主动提出扫别人微信,有时我主动亮出二维码,請对方扫之,并暗中观察两种情况下对方之神情,以此揣摩“扫码”之先后顺序如何方为妥帖,可惜至今没有得到答案。我又以此题问过多人,答案也不统一。
  选择无非两种。A,位卑者主动扫位尊者之二维码;B,位卑者主动亮出二维码。然而,这两种“主动”究竟哪一种更“主动”呢?
  有人认为,二维码相当于名片,主动出示二维码,相当于名片时代主动将名片递上。这看似有理,实则未必。名片接到后,收入囊中即可,扫了二维码后,却需发送验证申请。而通过与否,主动权在于二维码的持有者。如此一来,形势反转,扫码者反而像主动寻求结识的一方了。
  如果换过来,位卑者主动提出请求扫位尊者之码呢?这倒避免了上面的尴尬。但微信里的二维码藏得比较深,找出二维码远不如打开“扫一扫”方便。位尊者又往往年长,我遇到过好几次因为我的“敬意”,却让长者在手机里找二维码好一阵手忙脚乱,最后只好无奈地说,还是我扫你吧!
  看来,先扫为敬,还是被扫为敬?这还真是个问题啊。
其他文献
和一位畫画的朋友聊起将来一同办画展,因画风不同,题材、体裁也不一样,展名就叫“各美其美”,才知“各美其美”出自费孝通先生。他在80岁时瞻望人类学前途时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想起多年前去同里,《苏州日报》一位老记者陆同志讲起他当年跟随费老回家乡的经历,也对这句“各美其美”颇多感触。  何为“各美其美”,作者解说:“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这是处于分散、孤
期刊
晋惠帝司马衷一句“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话,招致世代嘲讽讥骂,迄今长达1700年。  司马衷的确说过这话,他自己并未否认,但另有隐情苦衷,因此他一直耿耿于怀,愤愤不平,阴魂游荡,飄到哪里骂到哪里:“唐初房玄龄等一帮扯淡文人杜撰《晋书》,把我丑化成昏瞆愚痴的傻瓜,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天,司马衷邂逅皇后贾南风,所有的火气一股脑地发泄到了这个女人身上:“好你个祸国殃民的妖后,把你撕成十八块
期刊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会站在这座陌生的烟厂门口。这是一座被遗弃了的烟厂,它座落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大区首府塞维利亚城内。准确地说,在城内沿着中心大广场,绕过一大片幽静的花园,就能见到西尔皮斯街上一幢巨型长方石砌的建筑。这座古老而沉重的建筑大门上有一块椭圆形棕红色的门牌,刻着安提瓜烟厂的名字,门框的上方镶着制烟工具、烟叶、烟民的铜饰图案。这就是建于18世纪的西班牙皇家卷烟厂旧址。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期刊
一些地方强行将农民栽种的道旁树、宅旁树全部砍伐,然后在路边重新规划建设绿化带,种上冬青等灌木丛;   一些地方不允许农民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只让种植花草;   一些地方要求村民院落的篱笆不得使用竹木柴草,必须使用漆成白色的木条或塑料片……   庭院经济,何去何从?   以上这些怪现状,都是在建设农村的过程中出现的。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古老的农村,在人、地、钱等各个方面,得到
期刊
雅活,这个“活”不是活法,而是活计,它大多属于手艺。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当都有它内在的节奏和门道:做法、手艺、态度、力道、火候和快慢。有些活粗,比如挑担、夯土、搬运、挖掘……有些活细,比如画画、写字、绣花……做哪些事情属于雅活?写一首诗,画一幅画,养半园子的花,那些文人墨客的格调,早已渗透到民间。采薇是雅活。春天,采薇女子手挎小竹篮,到麦菽稗草间去寻薇。纤纤素手,采回来一道春天的素食。薇,如词,如
期刊
如今网络语言的口语化促进了对话,活跃了气氛,但也容易失之浅白。其实,回顾历史,有两位精神巨人一生也是“述而不作”,却成为历史丰碑。他们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记叙而传诸后世的。一本是孔子《论语》,另一本是《苏格拉底对话录》。这种在古希腊被称为“口语著述”的散文文体,在中国古代则概念更加宽泛,主要是与韵文相区别。不过那时还不是分门别类的时代,重要的是,《论语》和《苏格拉底对话录》作为中西文化发展的精神
期刊
2018年1月,因在上学路上结了一头冰霜,“冰花男孩”王福满引发各界关注。据媒体报道,2019年12月8日王福满的父亲王刚奎在网上发文称,想申请贫困户的资格,同时给家人争取村中公益性岗位,但是都没有被批准,王刚奎怀疑因和村主任有矛盾有关。对此,当地村主任王刚明回應记者称,王刚奎家的贫困户评定资料已经递交,但由于不够评定标准,未被获批。虽然此前两家确有过节,但是公事就是公事。   此前“冰花男孩”
期刊
齐白石画《谷穗螳螂》,题跋曰:“借山吟馆主者齐白石居百梅祠屋时,墙角种粟,当作花看。”耐人寻味之“味”,不离文字,不在文字。文人雅士,有爱梅者,有爱莲者,有爱菊者,有爱兰者,似未闻有以谷“当作花看”者,即种谷之农民虽爱谷亦未闻有以“当作花看”者。  由此,使我想起多年前写的一篇小文:  “墙角处,枝叶掩映中一绿油油肥硕大葫芦,我们几个老头儿闲扯起来。有的说:‘这多像铁拐李背着的盛仙丹的葫芦。’有的
期刊
近日域中一大“发现”,虽算不上石破天惊,却也足以令人振奋,那便是山西运城宣布,诸葛亮出生的窑洞在该市临猗县天兴村被发现!   关于诸葛亮的归属,本来是湖北的襄阳和河南的南阳在争,刀光剑影几十年,硝烟弥漫直至今。“名高天下,何必争襄阳南阳”的和事佬劝解,丝毫不能让双方各退半步。现在又出来个山西的运城,居然“发现”了孔明出生的窑洞,而且“这个窑洞今天还存在”,这就不但“坐实”了诸葛丞相是俺临猗人,没
期刊
某县级市的电视台,前不久“无意间”播出一个镜头,市领导风尘仆仆赶到村里扶贫,五保户热情奉上热茶一盅,领导拿着秘书递上的餐巾纸,在盅沿上仔细擦了一圈,方才饮了一口……   这个镜头不到一秒钟,领导不以为意,审看的部门也不以为然,于是就这样播出,却在当地引起了点不大不小的波澜——人们说,这个“喝水”的“细节”,不免使人想起当年邢台地震现场周恩来总理一口喝下的带泥之水,也不免令人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揭开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