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情境教学,强化学科素养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c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教师对教材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好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解读方式,我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这是参加一次同课异构互动教研活动,听了两节地理课给我的感受。
  先来看居老师的这节课,上课前先给班级进行小组划分,全班分成5组,每组7人,围坐在一起。随着铃声的停止,课堂活动开始了。首先是视频导入,伴随着优美的画面与动听的音乐,学生看到了美丽的高原、雄伟的山脉、辽阔的平原、起伏的丘陵、低矮的盆地等不同的地形景观。接着教师提问:我们看到了哪些地形?对照世界地形,我国地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很自然地得到地形类型多样的特点,而且在这些不同的景观中,山脉众多。接着,居老师请学生对照“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并用简笔线条画在自己先画好的中国轮廓图上。教师提醒学生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弧形走向等不同走向画。然后,居老师组织活动:请不同小组的学生把不同山脉名称的小贴纸贴到黑板上,这时候教师给各小组计分了,学生争相活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活动结束后,居老师让学生合上书,填写表格,完成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这时,如果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也未尝不可。然而,居老师巧妙设计,进行情境探索,问从重庆到上海经过哪些地形区,进而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居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思考: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进行课堂小结。至此,一节课的课堂任务圆满完成。
  正如评课时一些听课教师所说,居老师的这节课有几个亮点:一是问题情境设计巧妙,真实有效,不是勉强为之;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学生每7人团坐在一起,便于开展合作学习,不仅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还能让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效果进行适当检查;三是学生学习参与度高,大家都动起来,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教师教的目的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居老师设计不同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当然,居老师的课堂亮点不止于此,其他如板图的制作:能画得一手漂亮的板图,既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地理教师的自豪。
  再来看顾老师的课,先是视频导入,眼见绚丽的画面,耳听动人的音乐,学生就自然地开始进入课堂学习之中,导入效果显著。观看了不同的地表形态,接下来,我们以为该是重点学习不同地形中的山脉走向了,果真是这样吗?并非如此,顾老师话锋一转:不同地表形态中山区面积广大,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利弊呢?请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接着,由山区面积广大自然过渡到不同的山脉,学习不同走向的山脉,掌握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的分布。顾老师引导学生自学,不断地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引导。然后,顾老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请不同的学生说出不同走向的山脉,并把这些山脉在黑板上用简图勾画出来,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为后面的地形区的分布的学习做了铺垫。我国有哪些地形区,这些地形区与它们相邻山脉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这是必须明确的重点、难点内容。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观察识记主要地形区与它相邻山脉的位置关系,然后填写表格。顾老师不停地巡视指导,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请学生说出一些典型的地形区,并明确其位置,结合前面的简笔画,再次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最后,顾老师抓住要点,进行概括小结,真是条理清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啊!
  正如评课教师所认识到的,顾老师的课也是亮点多多,我们在这里只是略举一二:一是突破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根据设计思路进行适当调整,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亦是自我思考、自我成长的过程,学生真正进入了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学习内容,情感受到了熏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學的目的也便达到了;三是条理清晰,水到渠成,不知不觉之中,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了,学生学得充实、有价值,不就很好了吗?
  虽然教材的内容是相同的,特别是重、难点必须兼顾到,但是两位教师的教法是不同的。我们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一个偏重于合作学习,一个偏重于自主学习。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不仅跟教师的个性相关,还跟一些背景联系在一起。居老师不仅教地理,还兼教英语,她教英语时,也是常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而且她是在自己的班级上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适应了居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居老师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顾老师是借班上课,短时间内要把学习小组组建起来,并让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法,有较大难度,恐怕也会流于形式。而自主学习恰可以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应是较适合这种借班上课类型的吧。虽然两位教师的教法有所不同,但教师的教育教学到位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这便是更有价值的殊途同归。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
其他文献
以前只知道丰子恺是个有名的大画家,让人肃然起敬,当与他的文字亲密接触时,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跃入眼帘,我读到了家的味道,读到了他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包容,更读到了他的那颗童心。《我们这些大人》是丰子恺谈孩子教育的一本书,语言朴素得像是一位老者在讲故事,于是书中的画面放大:冬日的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日月楼,一群孩子簇拥着他们的外祖父,听他讲画、讲理、讲故事,这个孩子摸摸外祖父的胡須,那个孩子半坐在外祖
期刊
“滚动快速作文学生分工点评”是我们正在开展研究的一项课题。它是在深入领会新课标中关于习作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作文评改标准精细化,由学生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完成一篇作文点评的一种作文评改方式。  学生分工点评作为每一次习作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使其扎实、高效,正是我们实践、研究的重点。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结果到自主分工点评作文,是有难度的。要达到目标,教
期刊
一、 关注一种背景,凸显统计的需要  百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基础之上,它与分数的意义之一“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同属于一个含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强调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而纪老师通过解决“三所学校哪所学校视力情况好一些?”这个问题,从统计的背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要统计整个青岛市,或者山东省,乃至全国学校的视力情况”用通分方法怎么样,选择这样的一种背景更多地关注了百分数统计意义的
期刊
作者简介  沙华中,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部副主任,泰州学院兼职教授,泰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是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在《人民教育》《江西教育》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多篇。  导 读:  中国美学重“气”,重视的其实是生命。文以气为主,呼唤阅读教学要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方式。气韵生动,是阅读教学的理想样态。在教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选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课文语言自然优美,涵味隽永,富有诗意,适合孩子们反复朗读、品味。鉴于此,教学本单元内容时,适宜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品语言之美,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生成”。具体到不同的课文,教学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品味关键词语,激发诗意想象  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
期刊
温儒敏教授“1+X”语文教学法告诉我们,必须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把这些零碎的文本组合起来,提取、整合有效信息,形成一个思维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以课文为依托,在课文中寻找好的范本,帮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知识,在课内与课外的徜徉中总结归纳它们本质上相同的地方,然后运用到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怕写作文,写作一直以
期刊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各课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习题,用于巩固和深化理解新授知识,对学生习题的指导和评点也就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怎样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资源来丰富教学内涵,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能力,是值得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平时听课和教研活动中,发现不少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教材中习题应有的作用,直接抛出答案,就题解题者有之;先扶后放,嚼碎喂食者为数不少;以“参”为本,顺思
期刊
网上戏称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写作对于学生的难度可见一斑。不仅学生,多年来,教师也是“谈写色变”。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学生从简单、直观的看图写话,过渡到段落、整篇的习作,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是一个跨越。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对他们而言有难度。因此,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要遵循三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和学习特点。  笔者在教学统编
期刊
在教育焦虑越来越普遍甚至呈无边界泛滥之势的当下,张文质老师挺身而出,呐喊“教育的勇气”,唤醒校长、教师、家长们谈教育、做教育的时候要回到生命源头,因为“回到生命源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常识与道理,更好地扶持一个生命更正常地、更自然地发展自己”。读毕张文质老师《教育的勇气》一书,我突然明白了:在各种抢跑教育、功利教育甚嚣尘上之际,张老师能够以清醒的理智、不苟同的勇气喊出“回到生命源头”,这一切都源于他内
期刊
“听了这堂课,我的第一感觉是舒服,这是一堂从导入到结尾,听起来都很舒服的课。”  “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智慧,课堂里少了灌输,将知识、情感、技能等教学目标智慧地融为一体。”  “这堂课的角色扮演设计很有创意。像这样的学习,不再是纯粹的记忆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开学第二周,应学校教科室安排,我打头阵为全校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课后,很快得到了组内外同伴们的肯定,欣慰之余,不得不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