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教师对教材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好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解读方式,我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这是参加一次同课异构互动教研活动,听了两节地理课给我的感受。
先来看居老师的这节课,上课前先给班级进行小组划分,全班分成5组,每组7人,围坐在一起。随着铃声的停止,课堂活动开始了。首先是视频导入,伴随着优美的画面与动听的音乐,学生看到了美丽的高原、雄伟的山脉、辽阔的平原、起伏的丘陵、低矮的盆地等不同的地形景观。接着教师提问:我们看到了哪些地形?对照世界地形,我国地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很自然地得到地形类型多样的特点,而且在这些不同的景观中,山脉众多。接着,居老师请学生对照“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并用简笔线条画在自己先画好的中国轮廓图上。教师提醒学生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弧形走向等不同走向画。然后,居老师组织活动:请不同小组的学生把不同山脉名称的小贴纸贴到黑板上,这时候教师给各小组计分了,学生争相活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活动结束后,居老师让学生合上书,填写表格,完成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这时,如果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也未尝不可。然而,居老师巧妙设计,进行情境探索,问从重庆到上海经过哪些地形区,进而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居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思考: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进行课堂小结。至此,一节课的课堂任务圆满完成。
正如评课时一些听课教师所说,居老师的这节课有几个亮点:一是问题情境设计巧妙,真实有效,不是勉强为之;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学生每7人团坐在一起,便于开展合作学习,不仅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还能让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效果进行适当检查;三是学生学习参与度高,大家都动起来,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教师教的目的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居老师设计不同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当然,居老师的课堂亮点不止于此,其他如板图的制作:能画得一手漂亮的板图,既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地理教师的自豪。
再来看顾老师的课,先是视频导入,眼见绚丽的画面,耳听动人的音乐,学生就自然地开始进入课堂学习之中,导入效果显著。观看了不同的地表形态,接下来,我们以为该是重点学习不同地形中的山脉走向了,果真是这样吗?并非如此,顾老师话锋一转:不同地表形态中山区面积广大,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利弊呢?请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接着,由山区面积广大自然过渡到不同的山脉,学习不同走向的山脉,掌握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的分布。顾老师引导学生自学,不断地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引导。然后,顾老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请不同的学生说出不同走向的山脉,并把这些山脉在黑板上用简图勾画出来,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为后面的地形区的分布的学习做了铺垫。我国有哪些地形区,这些地形区与它们相邻山脉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这是必须明确的重点、难点内容。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观察识记主要地形区与它相邻山脉的位置关系,然后填写表格。顾老师不停地巡视指导,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请学生说出一些典型的地形区,并明确其位置,结合前面的简笔画,再次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最后,顾老师抓住要点,进行概括小结,真是条理清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啊!
正如评课教师所认识到的,顾老师的课也是亮点多多,我们在这里只是略举一二:一是突破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根据设计思路进行适当调整,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亦是自我思考、自我成长的过程,学生真正进入了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学习内容,情感受到了熏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學的目的也便达到了;三是条理清晰,水到渠成,不知不觉之中,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了,学生学得充实、有价值,不就很好了吗?
虽然教材的内容是相同的,特别是重、难点必须兼顾到,但是两位教师的教法是不同的。我们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一个偏重于合作学习,一个偏重于自主学习。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不仅跟教师的个性相关,还跟一些背景联系在一起。居老师不仅教地理,还兼教英语,她教英语时,也是常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而且她是在自己的班级上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适应了居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居老师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顾老师是借班上课,短时间内要把学习小组组建起来,并让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法,有较大难度,恐怕也会流于形式。而自主学习恰可以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应是较适合这种借班上课类型的吧。虽然两位教师的教法有所不同,但教师的教育教学到位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这便是更有价值的殊途同归。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
先来看居老师的这节课,上课前先给班级进行小组划分,全班分成5组,每组7人,围坐在一起。随着铃声的停止,课堂活动开始了。首先是视频导入,伴随着优美的画面与动听的音乐,学生看到了美丽的高原、雄伟的山脉、辽阔的平原、起伏的丘陵、低矮的盆地等不同的地形景观。接着教师提问:我们看到了哪些地形?对照世界地形,我国地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很自然地得到地形类型多样的特点,而且在这些不同的景观中,山脉众多。接着,居老师请学生对照“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并用简笔线条画在自己先画好的中国轮廓图上。教师提醒学生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弧形走向等不同走向画。然后,居老师组织活动:请不同小组的学生把不同山脉名称的小贴纸贴到黑板上,这时候教师给各小组计分了,学生争相活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活动结束后,居老师让学生合上书,填写表格,完成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这时,如果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也未尝不可。然而,居老师巧妙设计,进行情境探索,问从重庆到上海经过哪些地形区,进而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居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思考: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进行课堂小结。至此,一节课的课堂任务圆满完成。
正如评课时一些听课教师所说,居老师的这节课有几个亮点:一是问题情境设计巧妙,真实有效,不是勉强为之;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学生每7人团坐在一起,便于开展合作学习,不仅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还能让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效果进行适当检查;三是学生学习参与度高,大家都动起来,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教师教的目的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居老师设计不同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当然,居老师的课堂亮点不止于此,其他如板图的制作:能画得一手漂亮的板图,既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地理教师的自豪。
再来看顾老师的课,先是视频导入,眼见绚丽的画面,耳听动人的音乐,学生就自然地开始进入课堂学习之中,导入效果显著。观看了不同的地表形态,接下来,我们以为该是重点学习不同地形中的山脉走向了,果真是这样吗?并非如此,顾老师话锋一转:不同地表形态中山区面积广大,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利弊呢?请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接着,由山区面积广大自然过渡到不同的山脉,学习不同走向的山脉,掌握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的分布。顾老师引导学生自学,不断地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引导。然后,顾老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请不同的学生说出不同走向的山脉,并把这些山脉在黑板上用简图勾画出来,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为后面的地形区的分布的学习做了铺垫。我国有哪些地形区,这些地形区与它们相邻山脉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这是必须明确的重点、难点内容。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观察识记主要地形区与它相邻山脉的位置关系,然后填写表格。顾老师不停地巡视指导,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请学生说出一些典型的地形区,并明确其位置,结合前面的简笔画,再次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最后,顾老师抓住要点,进行概括小结,真是条理清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啊!
正如评课教师所认识到的,顾老师的课也是亮点多多,我们在这里只是略举一二:一是突破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根据设计思路进行适当调整,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亦是自我思考、自我成长的过程,学生真正进入了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学习内容,情感受到了熏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學的目的也便达到了;三是条理清晰,水到渠成,不知不觉之中,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了,学生学得充实、有价值,不就很好了吗?
虽然教材的内容是相同的,特别是重、难点必须兼顾到,但是两位教师的教法是不同的。我们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一个偏重于合作学习,一个偏重于自主学习。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不仅跟教师的个性相关,还跟一些背景联系在一起。居老师不仅教地理,还兼教英语,她教英语时,也是常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而且她是在自己的班级上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适应了居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居老师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顾老师是借班上课,短时间内要把学习小组组建起来,并让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法,有较大难度,恐怕也会流于形式。而自主学习恰可以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应是较适合这种借班上课类型的吧。虽然两位教师的教法有所不同,但教师的教育教学到位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这便是更有价值的殊途同归。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