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不绝的馈赠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e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中有鱼,田里有米”是泰国的一句民谚,描述了泰国自然资源的丰富,如同圣经中“流着奶和蜜的土地”,土地丰饶,食品物美价廉。淡水鱼是泰国人最常见的蛋白质来源,因此大多数泰国人都有一手辨认淡水鱼品种的本事。众多淡水鱼中,有一种鱼脱颖而出,受到了万千泰国家庭的青睐,但该品种的起源在当今泰国年轻一辈中鲜有人知。
  这种鱼叫做口孵鱼,它们因为在口腔中孵化并抚养幼鱼而得名,幼鱼学会游泳时才会离开大鱼的口腔独自生活。科学家赋予它们的学名是尼罗口孵非鲫(Oreochromis niloticus),这是一种原产于北非和部分中东地区的慈鲷科鱼类。又因其主要栖息在尼罗河流域,所以在英文中俗称尼罗非鲫(Nile tilapia),也就是罗非鱼。泰国人将其学名简称为pla nil。罗非鱼因其杂食偏草食的特性,加上短短三个月的孵化周期,让罗非鱼对任何淡水环境都有极强的适应力。罗非鱼走上泰国千家万户的餐桌,还要从一所大学的池塘中那50条研究用的口孵鱼说起。那群罗非鱼不会知道,它们的后代会离开这个小池塘,喂饱上百万人。
  罗非鱼能引进泰国还得从一次泰日间的外事交流说起。1964年,明仁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天皇——到访泰国,在参观泰国农业大学的渔业博物馆时对馆内丰富的鱼类品种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时,一种刚刚在泰国发现的鱼引起了他的兴趣。
  明仁太子向随行众人问道:“这就是史密斯博士发现的那种鱼?”明仁太子的这句话打动了众人,因为这种鱼对泰国来说有两个特别的意义:第一,为纪念时任泰王普密蓬·阿杜德的父亲玛希敦·阿杜德,这种鱼被命名为玛希敦鱼(Mahidol Goby Fish);其次,这一物种在1953年由鱼类专家休·麦克考密·史密斯博士发现并命名。史密斯博士被时任国王的叔叔——前任国王瓦栖拉兀陛下所器重,成立了泰国海洋生物保护局,成为该部门的第一任局长。
  这次历史性的访问让日本天皇和前任泰王结下不解之缘,双方因为对鱼类研究的共同兴趣而相互结交,也为泰国通过日本引进罗非鱼奠定了基础。
  1965年,时任泰王普密蓬·阿杜德写信给明仁太子,请求引进罗非鱼,而明仁太子则先将50条尼罗非鲫赠与泰王作为回应。这最早的一批罗非鱼养在泰王的王宫——迟塔拉达宫的鱼塘里,并迅速在王宫里安家繁殖。随后又有大约1万尾鱼苗被捐献给了泰国渔业部。此后,罗非鱼便出现在泰国各地的水田和池塘中,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罗非鱼因其鲜美滑嫩的口感而大受欢迎,可以油炸、烧烤,也可以用泰式香料来烹制成具有泰国特色的江鲜。
  这让任何想享用蛋白质大餐的人都可以径直前往后院池塘、水田和任何一处活水,即捕即食。泰王在引进罗非鱼后灵感迸发,又提出向种水稻的农民推荐罗非鱼养殖,将罗非鱼饲养在水田中,让农民可以在种植季节的农忙中顺便发展副产业。这样一来农民们既能从自己种植的稻米中摄入碳水化合物,又可以从罗非鱼身上摄取蛋白质。在等候收获的农闲时节,这些鱼也是农民的额外收入。
  能轻易获得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使得大部分泰国人都对外部危机有着经济弹性,或者说自我免疫。这也与泰国的适足经济理论(SEP)相吻合,寻求在未来不确定性和外部不稳定性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时努力完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2项——解决温饱问题,培育自给自足的粮食产业,保障粮食安全,保证国民营养摄入增长,发展可持续农业。
  在王室的支持和引导下,泰国渔业部得以创新发展水产技术,促进罗非鱼大规模商业化养殖。最新的成果在于鱼卵的孵化与育养,人工养殖箱能够模拟大鱼口腔内部的环境,减少自然条件下口孵造成的鱼卵变异、早熟和早夭。泰国全国已有30万养殖户采用了这项技术,使现今的罗非鱼大规模养殖的产量达到每年22万吨。
  同时,养殖户也对产品加工进行着创新。他们并不满足于售卖鲜鱼肉,而是逐渐将罗非鱼变成消费者喜欢的鱼片、香叶烘鱼等各类零食和速食食品。养殖户直接加工也剔除了中间环节,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自从第一批罗非鱼抵达泰国后,泰国渔业部又成功培育出一批更易养殖的抗病种群。其中,迟塔拉达3号这个品种走出了国门,被带到了莫桑比克。当地一个养殖业培训项目以这种鱼为例,教授当地人增加食物来源的方法。就这样,尼羅河非洲鲫鱼又回到了非洲。而在莫桑比克,迟塔拉达3号罗非的繁殖也很成功,当地人已经可以自己进行人工繁殖与养殖。
  从一开始,罗非鱼就是一种馈赠。它不仅是来自同样爱好科学的老友的馈赠,也是一种不分国界、绵绵不绝的自然馈赠。每年有数万吨罗非鱼进入市场,为泰国及世界无数家庭提供了稳定的生计。罗非鱼产业还能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繁荣,为国民提供稳定收入,这些都与泰国的适足经济理论相吻合。
  01 /在王室的支持和引导下,泰国渔业部得以创新发展水产技术,促进罗非鱼大规模商业化养殖
  02 /罗非鱼因其杂食偏草食的特性,加上短短三个月的孵化周期,让罗非鱼对任何淡水环境都有极强的适应力
  来源:泰国外交部
  编译:谢宗鸣
其他文献
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30年来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全面发展,成就非凡。随着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产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布局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双方在文创、演艺、动漫、影视、出版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交流平台日渐完善。其中,聚焦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领域发展的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16届,成为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平台,为构建更
期刊
故宫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收藏文物藏品186万余件,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秉持以文物的活化和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创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与“火”起来,使中华文化遗产从资
期刊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是促进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媒体政策、新闻报道、内容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东盟合作,媒体先行,媒体领域的交流合作是中国—东盟关系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东盟媒体合作紧密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启对话进程以来,
期刊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吃火龙果时,只觉得这水果果皮红艳、好看,但一时不知道皮该削多厚,就先浅浅地去了一层外皮,尝了一口感觉不太对,才明白只吃里面白色的果肉就行。”谈起自己第一次接触东南亚热带水果的经历,来自广西桂林的市民张女士这样笑言。张女士是“水果爱好者”,平日里经常购买各色各样的水果,也包括进口的东南亚水果。只是如今,不要说火龙果了,就是椰色果、人心果、蛇皮果等比较特别的东南亚水果,她也早已见怪不
期刊
沿着宽敞平坦的中马大街一路开进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沿途各色颇具设计感的现代化楼宇坐落其间,写字楼、厂房、公寓透露着园区灵动的商业与生活气息。还在开发的建筑工地上,已经投产的燕窝厂房里,尽是工人忙碌的身影——一幅产城融合的美好图景跃然眼前。人们很难想象,9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黄土。  9年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建设承载着城市更新、生态建设、产业创新等功能,天天有变化、
期刊
为了加快广西文旅产业的发展壮大,2014年广西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旅发集团)应运而生,围绕“旅游、城建、康养”三大主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是广西目前旅游要素最全、产业链条最长、资本实力最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近日,在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广西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旅发集团力争高质量快速发展,成为“康养引领者,文旅新标杆”的现代国有企业
期刊
近日,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汪海林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面对国际话语体系的中国表达》的主旨发言。论坛期间,汪海林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中国影视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表达,建立自己的“东方叙事”方式,发挥出中国文化影响力。  从无声、单机、黑白影片,再到高科技、大投入、环绕
期刊
东铁项目一波三折  东铁项目开启于2016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发表财政预算案时宣布东铁项目造价为550亿林吉特(约合人民币894亿元)。2017年8月,由中国交建承建、全长688公里的东铁项目举行了动土仪式。  这看似波澜不惊、皆大欢喜的一个基建项目,随着2018年5月马来西亚政坛的“变天”,东铁项目也进入了一波三折的坎坷历程。  2018年5月,新政府上台后,马哈蒂尔宣布重新审查一些中资项
期刊
北部湾畔,集装箱林立,万吨巨轮往来穿梭,码头旁、园区内一派繁忙,“一湾相挽十一国”的独特区位优势提供着开放发展的强劲动力。翻开中国地图,广西北部湾——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清晰可见,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座港口如明珠璀璨夺目。而在其背后运营的正是中国500强企业——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港集团)。  三港整合打造枢纽港  1984年,防城港首接万吨级货轮,1989年被列为全国19
期刊
当前,中国和马来西亚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来西亚与中国双边贸易额以及中企对马来西亚的投资均持续增长,中国是马来西亚主要外资来源地。马来西亚政府亦有意继续支持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推动双边经贸合作。  近日,马来西亚对华特使、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主席陈国伟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中马两国的经贸合作与成长推动了两国关系的积极发展,且越来越好。  “我们欢迎更多的中国人到马来西亚旅游、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