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东盟媒体在行动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w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是促进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媒体政策、新闻报道、内容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东盟合作,媒体先行,媒体领域的交流合作是中国—东盟关系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东盟媒体合作紧密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启对话进程以来,中国—东盟媒体交流与合作持续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在中国—东盟关系中的定位稳步提高。
  在2019年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创新国际传播,在双方重大节点上相互支持,加大宣传,多方位交流,开展多渠道对话,探讨多形式合作,取得良好成果。双方在政策交流、大型活动、主题报道、联合制作、节目联播、译制播出、媒体培训和新兴媒体等8个方面,共同策划实施了近50项重点活动。
  2020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中国与东盟围绕双方优先合作领域和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主题,推动媒体合作取得新进展,主要包括:6月,双方举办中国—东盟媒体智库云论坛;9月,双方先后举办中国—东盟融媒体论坛,和“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共享中国脱贫方案—东盟媒体看中国脱贫攻坚”云论坛;10月,双方举办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11月,双方举办中国—东盟电视周和中国—东盟短视频大赛,期间举办中国—东盟视听传播峰会;同月,双方在签署的《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中,对未来一段时期媒体交流做出新的指引和规划。
  中国和东盟媒体全面开展深度交流和密切合作,已形成多层面、多渠道、多样化的良好局面。“希望双方媒体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为维护中国—东盟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在2021年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上,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表示。
  传播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之声,广西媒体在行动
  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双方关系发展迎来新契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近年来,广西媒体与东盟国家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为向东盟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日报》以东盟为重点,积极推进广西云“四圈深融”的“共建圈”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东盟国家华文媒体共建广西云海外融媒体平台。
  2019年11月27日,《广西日报》和柬埔寨《华商日报》合作建设的广西云·东盟(柬埔寨)国际传播联络站在金边正式揭牌。这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全媒体语境下,共同开展国际传播的一种新尝试。中柬10余家主流媒体参加了揭牌仪式。
  广西云·东盟(柬埔寨)国际传播联络站是广西日报传媒集团首个海外联络站。自投入运行以来,中柬双方媒体携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经常性地交流宣传报道信息,以及创新宣传报道形式,带来了良好的传播效应和社会效应,实现了合作共赢。
  2021年6月27日,广西云·东盟五国国际传播联络站落地。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印尼、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嘉宾和代表们进行云签约及挂牌仪式。此次签约后,广西在东盟设立的联络站已扩容至6个。
  联络站的设立,是新时代下国际交流合作观念、理念的突破,实现了“广西故事,东盟表达”“东盟故事,广西表达”。
  泰国国家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政策委员会办事处执行委员会顾问、泰国国家媒体和信息科技改革委员会委员巴蒂·棱迪表示,共建广西云·东盟(泰國)国际传播联络站,是泰国与中国拓展媒体交流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的有效尝试,有助于中泰两国在经济文化以及民众情感上的互联互通。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未来,中国和东盟媒体将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讲好双方共促和平、共谋发展的故事,增进互学互鉴和民心相通,为推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联系编辑:954453949@qq.com
其他文献
半年前,刚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的赵聪,转轴拨弦,琴音绕梁,在国家大剧院完成了乐团创新曲目《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演出;半年后,赵聪来到广西,在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她以《多元格局下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之路》为题,再次歌颂山水。  “因为在我的世界里经常说一句话——弹指之间,穿越古今,不问东西,自在无边。在音乐里其实它是没有那么多界限的,它可以打破东西文化,打破时间。” 赵聪在接受本刊记者
期刊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广西南宁市的夜景亮相中国中央电视台,夜色下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朱槿花”造型流光溢彩。进入盛夏,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两会”)永久举办地南宁正酷暑炎炎、骄阳似火。此时,第18届东博会举办在即,各项筹备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本届东博会将于2021年9月10~13日举行,主题为“共享陆海新通道新机遇 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站
期刊
盛夏时节正是水果排队上市的高峰期。近几年随着消费升级,中国消费者对进口水果的需求也更加旺盛,而榴莲、山竹、火龙果等高品质的东南亚进口水果在其中可谓占据了“C位”。其背后既有中国—东盟自贸区“零关税”的助力,也有双方贸易畅达、通关便利的添彩。  尽管当前持续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东盟水果贸易带来了不少挑战,但各国政府、企业为推动水果贸易发展所做的努力并未停歇。疫情之下,中国—东盟贸易“果”敢前行
期刊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充满着自信心和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理念的自觉践行。我们讲的文化自信,不光是要思考本民族文化传统,也要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即衡量本身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价值理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会长祁述裕在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期间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强调文化自信的时候,应该着眼于中国国
期刊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凭借地域相近与人文相亲的优势,频繁在文创、影视、演艺、出版等领域开展合作,双方交流平台日渐完善。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的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以下简称文化论坛)上,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刘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电影数字化制作和放映技术的普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影视合作开始从互相引进影片到合拍影片,从传统领域向更多领域开拓,未来推进双边影视交流的
期刊
三十载春秋冬夏,自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走过的30载光辉岁月,亦是双方关系繁荣发展的盛年锦时。尽管缅甸加入东盟只有24年,但自融入这一大家庭以来,缅甸也从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中受益匪浅。近期,缅甸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苗丹佩阁下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指出,中缅关系与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相辅相成,成果显著。  缅甸从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中受益良多  中国东盟博览: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
期刊
1991年7月19日,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首次应邀出席第 24 届东盟外长会有关活动,标志着中国—东盟正式建立对话关系。  1995年4月3~4日,中国与东盟高级官员(副外长级)首次磋商会在中国杭州举行。中国、东盟 6 国和东盟秘书处外交高级官员出席了会议。此次磋商会开辟了双方深入对话的新机制。同年越南加入东盟。  1996年7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上,中国正式由东盟的“磋
期刊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第一部山水音乐风光片《刘三姐》风靡东南亚,此后的50多年间,《刘三姐》被以彩调剧、歌舞剧、山水实景演出等多种形式创新演绎,近几年更是以“文化走亲”的独特方式深入东盟国家,成为拉近民心的纽带。  实际上,早在千百年前,先人们就开启了中国与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在2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珠宝、陶瓷和茶叶里,在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传奇中,在200多年前大批华人下南洋的创业
期刊
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30年来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全面发展,成就非凡。随着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产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布局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双方在文创、演艺、动漫、影视、出版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交流平台日渐完善。其中,聚焦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领域发展的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16届,成为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平台,为构建更
期刊
故宫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收藏文物藏品186万余件,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秉持以文物的活化和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创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与“火”起来,使中华文化遗产从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