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有态度的诗意画家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a1a1a1a1a1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黄土地到
  美术馆钟楼
  李磊1965年出生在上海,出生不久就随父母到了甘肃一个叫海石湾的地方。海石湾地处兰州和西宁两大城市中间,相传那里曾是大海,海水退去独留岩石,故名海石湾。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海石湾的黄土是别样的,没有高坡和土堆,只有随风而起的粉状散泥。风一吹,每个毛孔都与黄土来了个拥抱,李磊说那时的自己是“带着土味的人”,也正是这种土味让他多了江南族群中较为少见的一份豪爽。
  1978年,13岁的李磊回到了上海,寄居在姑妈家。由于“文革”时爷爷和姑妈的房子先后被充了公,仅剩下姑妈家的一套,所以全家人都挤在里面。初到上海的他借读在长沙中学,那是一所街道学校,与上海美术馆的钟楼遥遥相对。如今学校已不复存在,但那旧楼上的小阁层和着嘎吱作响的木地板却承载着他最初的记忆。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讲,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但凡成功者,对他所涉及的领域一定有异于常人的喜爱和热情,李磊也不例外。
  他自幼喜爱绘画,在六七岁时就将纸板剪成圆状描摹连环画。十几岁随父母到了青海民和县,因颇有天赋被选送到县城的文化馆里参加学习班,之后间或到上海,母亲就带着他四处拜师。但正式拜师学习还是在他13岁回到上海后。
  李磊的第一位老师叫周竹湘,是位儒雅的老先生,曾师从徐悲鸿。他经常让自己的学生写生,李磊还记得他的第一堂课就是在静安公园里画树。“那时有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我是小孩子,大家就一起去公园的角落里写生,或分开画风景,或围在一起画人物速写。”这种训练至今让他受益匪浅。而现在的人们学画基本选用照片和石膏像,不再去实地描物,这让李磊颇感遗憾。
  时间很快到了70年代末,一些人出国,一些人考大学,李磊也在周竹湘老师的介绍下读了艺术夜校。当时夜校有许多,勤奋的他不仅挨个去读,还一有空就跑去看展,临摹他喜欢的作品。不久后,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华山美术职业学校,学习装潢设计,是美院的第一届学生。三年的学习让李磊遇见了不少好老师,大家宜师宜友,惺惺相惜。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很快李磊就面临毕业后工作还是继续读书的选择,最终他迫于生活压力选择了工作,但这丝毫没有挡住他寻梦的脚步。那段日子,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华美夜大学读美术,周末则相邀朋友听讲座、看展览,生活充实而有味。
  他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了八年,之后到了文化局,2002年落户油雕院,但仅三年便扎根在了上海美术馆,直到去年上海中华艺术宫开馆,李磊又有了新家。
  从太阳鸟到云水间
  李磊的创作起于版画,他早期的作品《我,扮演太阳鸟》、《太阳鸟》、《地狱变》都属于丝网版画。画面中黑与白的视觉碰撞,将“纠结”与“抗争”衬托得淋漓尽致。油画作为最重要和常见的绘画方式,李磊接触颇早,但开始形成系列还是在90年代。那时,“85 新潮美术”的春风沐浴艺坛,原有的艺术格局受到极大冲击,艺术家们重新思考如何以新的方式重建与现实的关系。1992年邓小平南巡,启动了经济的改革,这也使中国当代油画的创作活了起来。
  李磊从《太阳鸟》到《我爱小小鸟》,再到《月亮蛇》,不仅媒介发生了变化,同样的题材也由“不伦不类”变得浪漫温情。那时他的作品或符号明显或充满想象,欢愉之情跃然纸上。
  2000年是一个转折,他开始从寻找个体生命特质的形式走向更为抽象的表达。画面上具象的描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感情内涵的抽象形式,但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摸索与契合的过程。李磊最初的抽象画有着明显的“水墨”精神,黑与白的戏谑由版画转到了墨色与留白,这个圈犹如太极,可黑可白,可好可坏。《禅花》系列的诞生似乎可以看作李磊的破圈而出,他随意的涂抹加以十字架和线条,将禅味的“少即是多”演绎得淋漓尽致。
  之后的《忆江南》、《海上花》,语言形式越来越明确,意象也越发固定,“鸟”、“花”、“水”是艺术家所偏爱的,它们随着画面结构、色彩、用笔的变化而变化,有时能看出具体形状,有时只剩线条和色块的组合。同是“花”,《海上花》的“花”则比“禅花”的花来得繁华喧闹,李磊用色大胆,笔触更为恣意,将原本靓丽的形象甩得老远,用心造出了“反规律”的他的花花世界。
  水这个意象很有意思,古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亦有“水到渠成”、“水滴石穿”之喻,水的灵性与它的韧劲一样值得玩味。李磊的“水”与“花”有着密切联系,从《忆江南》到《醉湖》,花中有水,水中藏花。其自然流淌的肌理,或直或弯的线条,大小不一的墨点,无处不彰显着水这个符号的存在。
  艺术家2000年以后的作品在各方面的表达都更为大胆和直接。但无论怎么变化,每个时期的作品总归对应着他那一阶段的思考和生命体验。
  本次“心与识-李磊的抽象艺术”个展呈现了李磊完成于2012年以“云水间”系列、“风满云头花满天”等作品为主轴的10幅新作与12件粉彩纸上素描作品,也同时回顾性地精选了10幅李磊创作于2006至2011年间的代表作品如“水调歌头”、“乱花飞”、“吉祥九重天”等,具体而微地展现了他这几年来汲汲专注经营的抽象艺术创作成果。
  抽象艺术发展到现在已近百年,此概念源自西方,回望西方的抽象大师们,从神秘莫测的康定斯基到童心未泯的米罗、克利,再到理性与感性并存的蒙德里安,他们占据了不同的“坑位”,并将各自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所谓极致就是美。再看中国的抽象艺术,本是先天所长,却实在后天不足。八大山人寥寥数笔,简略精练,石涛枯湿相宜,奇肆超逸,传统绘画的“欲言又止”和“玄之又玄”没有给当代抽象艺术提供润土,反倒成了禁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如此尴尬情境之下,中国“抽象艺术”概念下的艺术创作直到近二三十年才有。其不甚纯粹而又丰富多彩的面貌很快引发人们的关注。李磊的创作有其自己的格调,从大量的留白、枯笔、疏密有致的中国式虚实关系到概念模糊的线条、色彩狂欢,他的变化可看作是由小异入大同的升华。如前所述,艺术家没有与大多数人一样陷入中国传统绘画的“某个圈套”,而是加以借鉴后果断跳出,以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考和更大气的表达方式,抒写内心。   在李磊看来,抽象艺术,甚至艺术根本没有东西方之分,就像好的艺术家不论男女。艺术与灵魂相通,直指人类,何论其他?当人们站在一幅画前,有人看图案,有人赏技巧,也有人发呆,但吸引人驻足的首先是作品本身,而不是那些标签。
  从“心”到画
  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坦言,自己的创作与身上所肩负的工作并无关联,绘画工作室永远是他精神上的香格里拉,他说他的作品只关乎:写心。
  “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画。‘心’即‘识’,是综合了各种知识和感受的潜意识和显意识。‘心’和画之间是同构的,‘心’是画的本源,画是‘心’的物质化呈现。画把‘心’储存起来,等待着有天被观者读取。”李磊如此阐述了他的创作心念。
  谢赫在《画品》中讲到,“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六法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原则,将“气韵生动”居于首位不无道理。
  “气韵生动”,即流动的气息,只要可以使气息流动,什么材料和工具都可以用来表达,水墨也好,油画也罢。但如何“流动”,又怎么“生动”呢?这就是它被排在第一背后的原因,只两字,写心。只有由心而出,由感而发的作品才可能“气韵生动”,也唯有“气韵生动”,才有意义再论技法如何。
  李磊深谙此道,他说他的作品虽带有宗教思想,也有人生回想,但最初的冲动还是自己的感觉和生命体验。画画本身没有意义的,画面背后的东西在传达给人们什么?
  李磊一直笑称自己没有进过正规的美术院校,但与之交谈后发现尽管如此,他却有着极好的美术修养。他说自己的绘画讲究诗意,“诗有诗眼,绘画也有眼。绘画的眼在哪里?一幅画中很可能几个很小的色点和线条就是作品的眼。因为这几个小小的色点和线条的提示和串连,这张画就有生气了。如果把这几个点和线遮掉,这是一张什么画?就是一张普通的写生而已。这个生气就是诗意。”
  作为一个有态度的艺术家,李磊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只是一家,他可能是思想家、音乐家或者诗人。总之他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态度,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将这些表达出来。画家,是掌握了绘画技巧后的一种表达。”
  与此相对的另一种功力是善于从其他的艺术样式中汲取营养,无论诗歌、文学、音乐还是民间文化,李磊正是这样一位杂家:从未停下追寻,总在纷繁的世间寻得契合的东西让自己进行更新的思考。
其他文献
“82nd & Fifth”原本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地址,也就是纽约第五大道82街。而现在,它是一个有趣项目的名称。而这个项目的主要意图,是告诉大家:一件艺术品,可以影响你的世界观!  百位纽约策展人推荐百幅作品  今年年初,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这句有地标性的短句“82nd & Fifth”为理念,开展同名线上艺术项目。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博物馆将滚动推出100条由纽约百位策展人担纲制作的两分钟短片
期刊
临江仙  秋 望  云破天寒山接水,  一番雨后新晴。  危楼独上最高层,  林疏烟岸阔,  鹜飞落霞明。  坐觉乾坤浮爽气,  一声长啸云凝。  心湖撼动却无名,  暮鸦来绕树,  不尽古今情。  本文的“不尽古今情”不是武侠小说或穿越影视中的噱头,而是王璜生先生在1974-1975年间撰写的古体词《临江仙·秋望》的结尾。  当时他的父亲刚刚落实了政策,举家从下乡地搬迁回城。该词遵循严格的词牌、
期刊
前不久的“纽约亚洲艺术周”吸引了以苏富比、佳士得为首的5家拍卖行和几十家画廊,在纽约推出数十场展览和拍卖。在如此众多的展会中,笔者以为最有看头的是苏富比与佳士得双双推出的中国当代水墨群展,而最值得关注的画家则是蔡小松。  两大巨头纽约PK  两巨头不约而同做中国当代水墨展,这本身就是看点。不过相对来说,苏富比这次所推的当代水墨群展,已经是梅开二度了。去年的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他们就推出了名叫“文房
期刊
关于绘画  财富堂:您平常画画时间多吗?  潘公凯:我这个人跟一般画家有很大的不同,画画儿只是我的很小的一部分工作。  财富堂:您喜欢画大作品还是小作品?  潘公凯:有大也有小,现在也有画小的。需要小的就小的呗,我的画都是人家给我打电话,说潘老师我这个展览给你留了一块墙,几乘几,就这么简单。说我给你留的墙比较小啊,你拿四张小画,那我就拿四张小画。  财富堂:您画大作品需要构思很长时间吗?  潘公凯
期刊
身为媒体人,我却并不喜欢八卦,尤其不喜欢名人的八卦。此外,我也不喜欢许多同行擅长的“报告文学体”:给采访对象戴高帽子,煽情,宏大叙事,等等。尽管如此,我有兴趣为《财富堂》杂志的封面人物专题来写一写国际拍卖业巨头之一的苏富比亚洲区总裁程寿康,用一种接近采访札记的文体。因为在我把程寿康作为采访对象认识与交往的8年里,他成功地引领了苏富比这家百年老店在亚洲完成了企业转型,获得了辉煌的业绩;因为翻开历年来
期刊
去年2月, 作家吉瑞·古查尔(Jiri Kuchar)经过5年的搜寻,终在捷克境内发现了16幅希特勒收藏的画作,据专家估计这批收藏的价值约为270万美元,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和所有宝藏一样,纳粹艺术品收藏也披着神秘的面纱。尽管在德军战败后,价值连城的纳粹收藏一点点浮出水面,但还是没有人知道收藏的确切数量和价值。  掠夺珍宝的真相  在二战之后,人们曾发现一处藏匿于阿尔卑斯山小镇盐矿里的纳粹战利品,它
期刊
4月13日,银河丽湾假座南桥五星级圣淘沙大酒店举行“南上海交通巨变创造区域红利效应——暨南桥新城品牌楼盘银河丽湾热销现象主题报告会”和“豪宅添华章”——书法名家联谊晚宴。  虹梅南路越江隧道、轨道5号线延伸段和快速公交线(BRT)的建设,使得南桥新城的发展迈入了“超车道”。依托南桥新城“轨交+隧道+生态”的红利叠加效应,银河丽湾自去年4月开盘销售以来,短短一年时间实现总销金额达到9亿元,创下了奉贤
期刊
2013年,有篇帖子在网上挺火,是一位网友的吐槽《我今天去了省艺术馆》。这位网友进入湖北省艺术馆参观《再水墨》展之后,表示自己对展品看不懂。结果,帖子一出,众人纷纷附和,演变成了一场对当代艺术的集体吐槽。大家议论道:究竟是我土鳖,还是你神曲?  说这是毕加索的情人,我们就懂了  2012年,毕加索作品来华办大展时,几乎大部分观众都有“看不懂”的反映,只有站在毕加索早期写实作品前,观众才找回了些许自
期刊
去年我在伦敦Goldsmith 学院围绕“中枢与虚构”论坛主题做了这样的演讲。当代艺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已经改变了美术馆的属性。以往的属性是美术馆展示经典作品,观众对这些经典作品进行凝视。但到后现代以后,艺术理论就逐步取代了这样一种传统的看法。艺术作品是跟现场密切相关的一个互动过程。这就意味着一件作品的意义,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本身,甚至也不完全取决于这件作品的美学属性。它带进了这个现场当中的社会、文化、
期刊
对于瓷器,中国人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瓷器(china)一度成为西方人眼中,这个遥远而神秘国度的代名词。  古人捡窑择上,“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今人对瓷器的热爱也丝毫不减,“得获至宝,畅美难言”。君子爱瓷,当如何藏之?又该带着什么样的审美趣味与收藏眼光,来品读这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美好古物? 本刊记者带着兴奋与疑问,拜访了古瓷器泰斗张浦生。  离开了“瓷”,人就像掉了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