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衍乐:拥有“魔法”的作曲家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i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马勒的交响音乐,你会想到什么?神经质?自怨自艾?还是富有创造性?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情感外化的体现。相较于海顿的乐观、贝多芬的斗争、莫扎特的诙谐豪迈和勃拉姆斯的坚定信仰,马勒的交响音乐更多地表达的是对“生与死”的思考。纵观马勒所有的交响曲,最突出的莫过于他对生命过程的追逐和回忆。这种回忆,可能来源于一个灵感,一首诗歌。这些乍现的“镜头”一露头就被作曲家自动存档,成为其创作的直接源泉。注入“魔法”后的乐思喷涌而出,洋洋洒洒,在无尽的想象力和绵长的创作思路下汇聚成乐,令人叹服。
  古斯塔夫·马勒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十九世纪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勒1860年出生于波西米亚(Bohemia)的卡利斯特(Kaliste),1875年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师从朱里奥斯·艾柏士坦(Julius Epstein)学习钢琴,跟随罗伯特·富克斯(Robert Fuchs)和弗朗兹·克伦(Franz Krenn)学习作曲理论。马勒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地方歌剧院,他先后在卡塞尔、布拉格、莱比锡、布达佩斯和汉堡等地的歌剧院担任指挥。1897年,马勒正式担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指挥。



  马勒虽是奥地利籍,但对他来说始终没有可归属和认同的故乡。德国人认为马勒是奥地利人;在奥地利人心中,马勒是波西米亚人;而在世界范围内,马勒则是一个没有祖国的犹太人。这种尴尬的境遇逼迫着他只得追求精神上的归宿,也使得他对“生与死”这类情感格外敏感。
  马勒在指挥方面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作曲方面,他却始终没有得到认可。1907年,马勒年仅四岁的长女夭折;同年,他被诊断患有心脏病,后又被歌剧院解雇;同时,马勒还长期遭受着反犹太言论的攻击……这一桩桩上帝随意开下的玩笑,使“命途多舛,人生无常”的思想早已根植在马勒的心中,他作品中体现的深刻的人生内涵和生命哲学观也就不难解释了。
  本期附赠的唱片是马勒《G大调第四交响曲》。这部创作于1899年至1900年的作品并不是马勒最为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在篇幅上较其他交响曲而言也相对较短,但它却是体现马勒拥有“魔法”的最好例证。
  1892年,马勒根据十九世纪早期德意志民间诗歌集《少年魔角》中的诗《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创作了一首名为《天上挂满小提琴》的幽默歌曲。后来,马勒又给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作《天堂的生活》。正是这首歌曲引发了马勒创作一首交响曲的想法。
  《第四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结构,首先以长笛、单簧管和雪橇铃的合奏作为引子,营造出精致、从容的梦幻气氛。紧接着进入主部主题,由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圆号、双簧管和单簧管奏出一个长而曲折的旋律乐句,之后由大提琴奏出抒情的副部主题。展开部同样以雪橇铃和长笛开始,小提琴以和呈示部相同的调性演奏第一主题,在經过频繁的转调后,由小号奏出新的主题,并用多种铜管乐器重复新主题,随后进入再现部。
  第二乐章是两个三重奏的谐谑曲形式。马勒在曲中注明:“友人海因在此演奏。”海因是死神的别名,因此这个乐章也被称为“死之舞”(Totentanz)。在这个乐章中,小提琴独奏采用变格定弦(琴弦比正常音调高一个全音),运用独奏小提琴的夸张“跑调”,奏出神秘、诡异的音响效果,表现幽灵的形象。乐章在结尾处逐渐回归轻松灵巧,预示着走出死亡、重获新生的光明景象。
  第三乐章为变奏曲式,是一个平缓的、略似柔板的慢板乐章。乐曲首先由大提琴奏出柔美的第一主题,平静之后,开始对位性的第一变奏。单簧管与大提琴绵延着进行,在第二主题后转入第二变奏,慢速的第三变奏之后,在第四变奏达到高潮。木管预示了第四乐章的主题,随后音乐变得热烈、激昂,在模进中乐团齐鸣,似乎打开了天国的大门。整个第三乐章安宁、严谨、深刻,触及了马勒的灵魂所在。
  第四乐章是一首管弦乐歌曲,这一乐章写于其他乐章之前,虽然篇幅不长,却是整部交响曲的核心。歌曲的原歌词有五节,描绘了孩子对天国的幻想,马勒在谱曲后将其分为四段,并以简短的管弦乐伴奏隔开。乐谱上写着一个诚挚的请求,要求指挥为这首歌提供特别谨慎的管弦乐伴奏。这当然很好理解,身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马勒要确保自己的音乐按照他想要的方式来演奏。其实《第四交响曲》并不是马勒这一创作形式的处女作,他的第一、第二、第三交响曲都能验证这个特点。这种以诗衍乐的创作思潮,让人不得不承认马勒是一位拥有“魔法”的作曲家。
  正如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所言:“马勒作品的最高价值不在于它通过引人注目、大胆、冒险或怪诞等显示出来的新奇,而在于这种新奇被融入到优美的、充满灵感的、深刻的音乐之中,在于这种音乐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和深厚的人性内涵所具有的永久价值。这一切使之在今日仍充满生命力,并拥有美好的未来。”
  的确,马勒并不希望世人执着于他作品的表象,只有感悟他创作中的生命哲学,才能明白其作品中最深层的内涵。

乐队与音乐家


  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
  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Pol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由指挥家维托尔德·罗维茨基(Witold Rowicki)于1945年在波兰南部的卡托维兹(Katowice)成立,取代了在1934年至1939年间,由指挥家格列格尔兹·菲德尔伯格(Grzegorz Fitelberg)带领的活跃于华沙的波兰广播交响乐团(Pol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1947年,菲德尔伯格回到乐团,担任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的艺术指导。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以擅长演奏东欧作曲家及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为特色,是波兰最具代表性的交响乐团,被波兰人民誉为“波兰最好的音乐团体”。
  安东尼·维特
  安东尼·维特(Antoni Wit)1944年出生于波兰克拉科夫,是波兰指挥家中的翘楚,波兰音乐的权威诠释者。维特早年随克里斯托夫·潘德雷茨基学习指挥和作曲,后在巴黎跟随“现代音乐之母”娜迪娅·布朗热学习。2002年,维特出任华沙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和艺术总监。迄今为止,维特已指挥录制了古典音乐唱片一百五十余张,屡获国际大奖。作为一位国际一流的指挥家,他与欧洲、美洲和远东各大交响乐团均有合作,其中包括柏林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BBC交响乐团和日本NHK交响乐团等。
其他文献
在哪里可以找到最有創意的当代音乐?当然是在音乐厅或是音乐节上。但是,如果你真的想知道最前沿的当代音乐在哪里,你要先做好“玩”的准备!  我指的“玩”可是动真格的。你要将自己沉浸在一个音乐不停发展的环境当中——犹如潘多拉宝盒一般,美妙的旋律不断地自动奏出,几个小时过去,一点重复都没有。当然,我说的是电子游戏。  无论是参与音乐演奏,还是游戏,我们都用到了“玩”(Play)这个动词,这可不只是巧合——
期刊
第一期“琴入心声,音爱有你”系列主题音乐会成功举办  “琴入心声,音爱有你”《音乐爱好者》杂志系列钢琴主题音乐会于2019年7月26日晚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英國布罗德伍德钢琴亚太艺术中心卡文迪音乐厅拉开了帷幕,来自北京、山东、河南、河北、甘肃等地的十一名琴童参加了演出。音乐会邀请到了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校长陈曼春教授作为嘉宾,为每位参演者进行了现场点评。  参加演奏的孩子们在舞台上如
期刊
红醋栗,又名红穗茶藨、红加仑,是一种口感清甜的配食。它主要产在北欧,但亦在阿尔卑斯山东麓少量生长,灌木矮小、植株翠绿,五月开花、七月成熟,其间香馥山林。其赤色的果实好似节庆的灯笼,又宛若艳魅的粉底散落于森林与湖泊的妆奁。常言道野味为鲜,意指穷郊僻岭采摘之物品味最佳。奥地利农夫常在日落之前深入峦中寻果:暮霭之下,火炬般的枝穗方能映入眼帘,可谓晚霞之烈焰。  八月的萨尔茨堡热气依然逼人,奈何恰逢音乐节
期刊
炎夏的夜晚,我将书桌上一张名为《屋顶上的牛》的唱片放到CD机内。瞬间,音箱里传来渗透着地道法国气息的乐声,那琴音在给人以些许凉意的同时,也宛若要将听者带回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设在巴黎的一家同样以“屋顶上的牛”命名的小酒馆中。那里曾是活跃于巴黎的一些艺术家们的乐园,是诗人、画家、音乐家云集的地方。  不过,这张唱片的主角却是一位成长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的法国钢琴家。他从小听着频繁出入于巴黎各个音乐场合
期刊
可能你也会认同,听音乐感到满意、惊喜是一回事,沉浸其中进而体验到一种幸福,又是另一回事。前者诚然宝贵,后者却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尽管如此,聆听王健不同时期的三次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演释,每一次都让我获得那样的幸福感。其中最近的一次,便是2019年大提琴家在上海大剧院的现场演奏。另外两次,是2013年王健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全集演出,以及他在DG录制的唱片。  两次现场版全集都分为两场,我只听了其
期刊
2019年10月4日是中匈建交七十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欧洲一带一路文化促进会在布达佩斯克勒西·乔玛·山道尔文化中心联合举办晚会,邀请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和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表演了一台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舞节目。演出受到了匈牙利听众的热烈欢迎,并被他们称为“跨越两千年的相聚”。为什么听众会这么说呢?这要从匈牙利人的族源说起。  匈牙利在欧洲是个特殊民族,其语言属于乌拉尔语系的
期刊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出生于漢堡的一个音乐家庭,逝于维也纳,葬于维也纳中央公墓。勃拉姆斯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作曲家,由于他出色地继承和扩展了德奥古典音乐,音乐史上常把他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为世界音乐艺术上的“三B作曲家”。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德意志安魂曲》(Op.45)、《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
期刊
2019年4月4日晚,“时空旅行者”张浩天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对于90后新生代钢琴家张浩天而言,此次巡演的主题和往年不太一样,之所以选择“时空旅行者”作为巡演的主题,是因为他希望将诞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多部经典钢琴作品在一场音乐会中带给听众,从古典、浪漫再到现代,就仿佛一次穿越时空的音乐旅行。巡演曲目包括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德彪西《月光》、巴拉基列夫改编的格林卡《云雀》、肖邦
期刊
意大利作曲家卢西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的音乐始终伴随着我的生活,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贝里奥创作于1984年的《Voci》(可译作“声音”,但本文选择保持原文)可以说是一部与我形影不离的作品。  对于我个人而言,《Voci》能够使我在情感上与之产生极大的共鸣。我十分幸运,在作曲家贝里奥和首演这部作品的中提琴家贝尼奇(Aldo Bennici)面前演奏了这部作品。事实上,贝尼奇
期刊
2013年3月1日,草长莺飞,正值早春时节,刚刚结束了菲律宾旅行的我从马尼拉直飞香港,一下飞机便直奔位于港岛中环的香港大会堂,在音乐厅休息室采访了西班牙古乐大师、维奥尔琴圣手乔迪·萨瓦里(Jordi Savall),第二天晚上在大会堂音乐厅欣赏了他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之后,我的访谈实录文章《与乔迪·萨瓦里促膝而谈》就发表在了《音乐爱好者》当年5月的杂志上。  2019年3月24日上午,春雨淅淅沥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