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干骺端与骨干截骨延长术骨愈合过程对比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ao663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18只幼狗双侧胫骨分别在干骺端和骨干进行截骨延长术,结果发现干骺端截骨延长区新骨形成和塑形快,质量好,愈合后新骨的力学性能强,其骨愈合过程主要以膜内化骨的模式进行。而胫骨干截骨延长区骨修复过程则同时以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两种模式进行。骨膜在缓慢的牵拉过程中能同步增殖伸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撕裂骨膜。同时,截骨术和机械牵拉又可刺激和加速骨膜的成骨作用。完整的骨膜套可为两骨端和骨膜向延长区成骨和新骨连接提供贴附生长的限制性支架。

其他文献
从1979年以来,共有30例经后路施行了“H”形植骨动力性加压弹簧内固定术。此种手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多数病人在术后1~3个月内下床行走,平均卧床48天,X线应力位摄片显示植骨愈合率高达93.4%。作者认为这种内固定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手术创伤小,不需外固定,有较高的愈合率。本文介绍了脊柱后路“H”形植骨动力性加压弹簧内固定术。并讨论了它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和临床结果。
期刊
我院自1979年3月~1987年7月手术矫正脊柱侧弯共162例,其中先天性侧弯为27例,占16.7%。27例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2~21岁,平均11.8岁。侧弯的部位以胸段(中、下)最常见,其次为腰段,最后是上胸段(T1~3)。先天性侧弯的类型:半脊椎20例,楔形椎体3例,节段性单侧障碍3例,肋骨先天性融合1例。手术出血量从250~2,000ml,平均出血量为1,136ml。无1例死亡。手术
期刊
期刊
本文复习了自1974~1984年500余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例,发现6例合并胸腰椎张力性骨折。此类型骨折较少见,与强直性脊柱炎病理特异性改变和生物力学改变有关,多发生在病变晚期,好发于下部胸椎和上部腰椎,多为“伸直型”张力性骨折,易误诊和发生瘫痪。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特别是有外伤史和反复劳损史以及出现神经刺激症状的病例,均应认真作临床及X线全面检查。单纯骨折可在密切观察下在骨折处将背部垫起,仰卧位牵引
期刊
本文通过105例病历分析,建议将椎间盘突出按术中所见的病理形态分为凸起型、破裂型和游离型,并分析了各型的临床特征,以利于选择治疗方法。作者认为破裂型及游离型应及早手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对凸起型者可先试行保守疗法,但对合并有侧隐窝狭窄者,手术减压较好。手术方式应以摘除或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包括突起或破碎的纤维环、退变突出或移位的髓核及撕脱的软骨板,不需过分刮除或切除未移位的髓核及纤维环。因而
期刊
期刊
目前,不论在解除枢椎齿突骨折神经受压还是提高骨折愈合率方面,效果均不满意。本文根据收治病例的经验并结合有关文献,着重对延迟诊治的常见原因、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及合并脊髓损伤的诊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根据胫骨上端测量结果和解剖特征,提供了手术时确定截骨平面和牵伸骨圆针定位的依据。同期施行经骺线截骨下肢延长术26例。术前肢体短缩平均4.5cm,术后下肢延长平均4.5cm,疗效满意。
期刊
我院在170例施行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例中,有30例需再次施行手术,共42次。再手术率为17.6%,再手术的原因为各种手术并发症,如瓷头破碎、瓷臼部件移位或瓷头脱位及半脱位、干柄松动及下沉和伤口感染等。本文分析了再手术的原因并加以讨论。再次全髋置换为陶瓷部件之一或所有两个部件位置不良或疲劳破碎的主要处理手术。在应力高度集中时,陶瓷全髋假体也会发生磨损。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