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及血栓形成的比较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_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InterTan髓内钉和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后隐性失血及血栓形成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1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DHS组42例,男22例,女20例;InterTan髓内钉组43例,男21例,女22例;PFNA-Ⅱ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 d、3 d、7 d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等。术后7 d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结果

术后1、3、7 d,DHS组患者的Hb、Hct、TT、PT和APTT数值最小,PFNA-Ⅱ组患者的数值最大;DHS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PLT、FIB和D-二聚体数值最大,PFNA-Ⅱ组患者的数值最小,除InterTan髓内钉组与PFNA-Ⅱ组之间术后7 d TT及术后1、7 d 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项目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髓内钉组、PFNA-Ⅱ组患者DVT的发生率[2.3%(1/43)、0]显著低于DHS组患者[7.1%(3/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中,PFNA-Ⅱ较InterTan髓内钉和DHS在减少术后隐性失血和血栓风险的控制方面更有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周围再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31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周围再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20例;年龄为75.6岁(24~87岁),再骨折发生于初次内固定术后9.4个月(3~60个月)。参考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的思路,根据髓内钉周围骨折部位及骨质情况尝试对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后周围骨折进行分型
目的探讨计数病死率和患病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POSSUM)系统、P-POSSUM系统及生理能力与手术侵袭度(E-PASS)评分系统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病死率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225例,女429例;年龄60~103岁,平均71.7岁。骨折部位:股骨转子间骨折363例,股骨颈骨折291例。治疗方式:闭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最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术后患者能够较早下床活动,可避免因长期卧床而引发的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此类手术中关于骨水泥型假体和生物型假体的临床固定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目前仍存在争议。如何针对不同患者选择最合适的假体是目前临床上所面临的问题。本文综合文献简述骨水泥型假体和生物型假体的设计特点,比较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中股骨假体的选择
目的比较关节腔注射不同浓度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失血量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病例排除及纳入标准,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期间诊断为退行性骨关节病行双侧同期TKA的患者24例,采用双侧相互对比,在关闭关节囊后、松止血带前,用2份1.5 g氨甲环酸分别以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50 mL侧)和100 mL(100 mL侧),制成浓度分别为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0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8.2岁(27~60岁);左髋8例,右髋12例;Pipkin骨折分型:Ⅰ型15例,Ⅱ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 d(3~14 d)。所有患者均采用Allis手法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
目的探讨早期非全身麻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9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采用早期非全身麻醉PFNA内固定治疗的3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23例;年龄为90~107岁,平均9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1例,31-A2型14例,31-A3型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 h至4 d,平均3 d。所有患者骨折均采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亚洲型PFNA(PFNA-Ⅱ)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7月采用PFNA或PFNA-Ⅱ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5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时间段采用内固定物不同分为两组:PFNA组27例,2009年5月至2011年11月期间采用PFNA固定;PFNA-Ⅱ组27例,2011年12月至2014年7月采用PF
目的探讨亚急诊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期间通过亚急诊或择期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4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不同分为2组:亚急诊手术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72.2±4.8)岁;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5例,Ⅳ型5例,Ⅴ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0.8 d(0.5~1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中部与西部地区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共42家医院诊治的所有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分为4个年龄组:儿童(1~15岁)、青年(16~44岁)、中年(45~59岁)及老年(≥60岁)。将中国中部地区16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6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等数据。结果共收治5
目的探讨CT重建辅助髋臼前后柱联合钢板后柱拉力螺钉导向模块的设计。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期间进行骨盆CT扫描的5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25~69岁,平均46.4岁。将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重建半骨盆模型、虚拟置钉,测量进钉点(O)与弓状缘的距离(OP)、进钉点(O)在弓状缘上的垂点(P)与坐骨支后缘延长线交于弓状缘上一点(I)的距离(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