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粉丝的奶酪?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ampleyuyu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蝴蝶效应
  在一呼百应的“明星效应”之后,则是粉丝们制造的一场商业层面的蝴蝶效应。
  2011年,一部叫做《孤岛惊魂》的小成本电影在制造年度话题的同时,也让人们第一次了解到“粉丝电影”这个全新的概念。
  这部制作成本仅500万元人民币的电影,最终揽得9000万元的总票房,不但成为暑期档的黑马,更刷新了当时国产电影投入产出比纪录。然而,比起票房的精彩,其在电影评分网站豆瓣网区区2.9分的评价却让人心生疑惑:为什么一部差强人意的影片却最终获得如此高的产出比?
  不少人把这份功劳归功于主演杨幂。
  晓楠并非杨幂的粉丝,但她还是在一周内看了三遍《孤岛惊魂》。“我的室友是铁杆‘蜜蜂’(杨幂粉丝的昵称),电影上映之后她便请我们宿舍所有人去看。后来,她又带我去看了两次,而且每次都必须买正价票。如果不是关系好,我真不打算去看。”晓楠坦言,这样的观影频率不足为奇,有的“蜜蜂”甚至每天都会去影院报道,直至电影下线。
  疯狂的又何止晓楠的室友。影片上映后,众多粉丝在微博和贴吧中号召包场观影,一名粉丝甚至晒出自己前后总共看了20多场《孤岛惊魂》的电影票。
  “粉丝很有组织纪律性,会积极配合影片,主动在微博上宣传。他们在影片上映第一周里就像一台发酵机,正是他们引起的‘蝴蝶效应’,使影片票房越来越高。”《孤岛惊魂》发行方谢炀如此总结粉丝对电影票房的作用。
  在粉丝经济发达的日韩美,一部电影的宣传费用约占整部影片成本的30%~40%左右。面对免费的宣传和超强的观影能力,电影公司对于粉丝电影的趋之若鹜,也就不足为奇了。从《不能说的秘密》到《恋爱通告》,从《大武生》到五月天的《五月天追梦3DNA》,“粉丝电影”一时间风起云涌。
  在《大武生》的看片会上,韩庚的粉丝们守在影院门口,给每位记者送上蛋糕、饮料和巧克力等,其宣传阵势甚至远超制片方。而《五月天追梦3DNA》片方直言电影为五月天粉丝而拍,还宣布会在内地和台湾票房最高的三个城市举行免费赠票的演唱会。在这般诱惑之下,各地的粉丝也随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票房竞赛,在贴吧里号召包场以推高自己城市的票房。
  粉丝的疯狂最终化作真金白银,汇入电影公司和明星的口袋里,这也正是“粉丝电影”受宠的原因。据统计,粉丝电影约60%的票房直接来自于粉丝,而约15%的票房则来自于粉丝口碑间接促生的观众。据统计,因为李宇春的参演,其粉丝“玉米”就为《十月围城》贡献了高达约1亿的票房。
  除了超强的消费能力,粉丝的团体行为也愈发趋向于专业的商业性。
  啵啵是某H姓偶像男歌星的歌迷会成员。2011年,早在H男星的首部电影作品上映前的两个月时,粉丝会便召集了20位资深粉丝组成前期造势团队,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进行宣传。影片上映后,其反响平平,该粉丝会又组织粉丝购买当地各影院的电影票。“我们会根据拍片,有计划地购买影票。非黄金时段大约在每场5张左右,黄金时段的场次会在开演前根据情况而定。我们的目的是避免无人购票的情况发生,尽可能增加电影的排片数量,最终影响其公映周期。”
  粉丝产业
  粉丝在制造一个又一个偶像的同时,也在推动一个全新产业的强势发展——粉丝产业。
  2005年,湖南卫视举办了首届《超级女声》,这几乎是中国娱乐产业和电视产业革命性的节点。中国的粉丝产业也自此告别了海报和贴画之类的初级产品模式,开始了其商业化的转型。
  作为一名“玉米”,Nancy在2008年12月10日建立了《Lee周刊》。这是一本专门服务李宇春粉丝的电子杂志,其雏形依托博客平台,每周发布一篇有关李宇春的深度报道。2009年,微博诞生,Nancy的《Lee周刊》平台也随之转移,并注册经过认证的微博账号,发布跟李宇春有关的资讯和新闻。
  2012年4月的时候,Nancy决定打造一本真正的电子杂志,随即便开始组建团队。尽管,《Lee周刊》只是歌迷自发发起的组织,但其规模和模式却堪比正规媒体。如今,其整个团队共有105人,每个栏目配有一至两位责任编辑,数位文字编辑。此外,团队内配备有图片编辑、美术编辑、校对组,以及专门负责网站、微博、微信、贴吧的推广团队。此外,每一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媒体工作经验,并需要经过入职考试以及试用期。
  一个月后,《Lee周刊》试刊号上线,当即便获得了1.6万次的下载量。如今,《Lee周刊》共发行8期,除在线浏览量外,其每期下载量均维持在4000次左右。
  极佳的内容质量,稳定且颇高的下载量,加之粉丝这个“带有某种独特品位和倾向”的受众群体,《Lee周刊》几乎具备了一切商业化的前提。然而,Nancy却表示会坚持做一本免费的杂志。
  之所以Nancy会有如此的坚持,缘于《Lee周刊》独特的运营模式。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为杂志服务,且不收取报酬。其惟一的运营成本是网站服务器的租赁费。“我们在网页上挂了google广告,希望能够收支平衡。但是总体来说,费用很小,这些都是可以自己承担的。”
  尽管,也曾有跟李宇春合作的网站或者品牌找到Nancy,希望达成合作,但《Lee周刊》都会尽全力帮对方进行免费的宣传。“歌迷杂志是比较特殊的,就是不求回报,不计成本。目前来说,我们还挺享受这种奢侈的感觉的。”
  除了《Lee周刊》,粉丝网也在专注于为粉丝提供服务。
  在“超女”举办前,王吉鹏便有了创业的念头。只是当时,这个规划还很模糊。除了决定涉足娱乐网站,同时结合Web2.0搭建与博客和论坛等相结合的社区外,王吉鹏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概念。直至“超女”的出现,让王吉鹏最终确定了服务粉丝市场的商业定位。“2005年,‘超女’让大家认识到粉丝的潜在能力,也让人们意识到这个群体的庞大规模,这也是我最终决定做一个服务于粉丝的网站的原因”。
  2005年,王吉鹏离开博客中国,创办了中国首家以粉丝为受众的专业娱乐网站。
  经过近8年的发展,粉丝网从零用户发展到如今拥有7100万个用户,其积攒PV也超过8000万。在庞大的粉丝市场面前,除了巩固“粉丝见面会”、粉丝交流社区和偶像周边产品三大传统业务外,粉丝网也开始试水全新的业务。“粉丝网也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娱乐营销平台,我们已经连续四年成功主办了在高品质音乐现场的不插电演唱会,电影的部分也有涉足,但我们还在找寻更合适的时机和机遇”。粉丝网总裁陈淡云如此解释道。   


  谁赚了粉丝的钱?
  尽管,各公司开始纷纷涉足粉丝市场,但他们却不是笑到最后的人。
  在谈到收益问题时,陈淡云表示粉丝网的最大收益来自于广告收入及用户虚拟收费。而Nancy的《Lee周刊》也并未将广告和收费等商业计划列入长期的考虑。那么,到底是谁赚走了粉丝们一掷千金的消费?
  “随着娱乐市场的日益规范,粉丝市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实这点我们可以参照一下日本杰尼斯或者韩国SM公司的粉丝市场经济”。陈淡云指出,粉丝经济会日益从民间筹办向官方筹办转移,其商业模式也会从免费向收费过渡,而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作为日本最大且最成熟的经纪公司之一,杰尼斯几乎垄断了日本当红艺人的半边天,泷泽秀明、木村拓哉等都是杰尼斯的签约艺人。艺人官方歌迷会的收费是杰尼斯最主要盈利模式,旗下艺人都拥有自己的歌迷会,会员参加歌迷会需缴纳会费,且会员不能互通,如喜欢多个艺人,需重复缴纳会费。由于杰尼斯旗下艺人的演唱会只对会员开放,所以歌迷如不加入歌迷会,便无法获得购买门票的资格。杰尼斯旗下各团体加起来,在日本约有160万名会员,光会费,杰尼斯每年就进账70亿日元。
  此外,会员每年还必须交1000日元的年费,可福利却极少。会员除了得到会员证、一年4期会刊外,就只有参观节目录影、参加杰尼斯运动会及优先购买明星演唱会等各项表演门票的权利。
  尽管,粉丝经济是个舶来品,但其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远超很多人的预期。“在网站运营和接触粉丝的七年时间里,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粉丝团,其组织结构的严谨性堪比一家中型公司。”陈淡云如此解释道。
  比起国内粉丝会的蓬勃,其管理上的蛮荒却让人堪忧。
  此前,某Z姓男星粉丝为其筹款百万,支付其与唱片公司解约费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也引发人们对粉丝团的关注。尽管,此男星出面否认接受粉丝捐款,这笔百万捐款的去向却无处可寻。
  然而,这绝非偶然事件。
  打开一众明星的贴吧,随处可见购买新专辑、新写真集、电影票的动员令。“在煽动性的言语背后,则是名目繁杂的捐款,而这也是典型的“海盗经济”现象。在淘宝中,明星后援会的网店并不少见,其募捐额少则一两万,多则二十余万。为了募集更多资金,某些粉丝会还为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粉丝提供分期付款等业务。
  此外,“粉丝经济”也促成了一个新行当——“粉头”。他们招募粉丝组织活动、在网上发帖,“粉头”对掌握的下线职业粉丝,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最下层的称为“蓝领”。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佩戴相同的LOGO,在各大娱乐活动现场为自己的偶像造势。每人每场可拿到约50元报酬,如果活动多,一个月下来也能收入近2000元。职业粉丝的中层称为“白领”,主要负责在网上各大社区为偶像发支持帖,往娱乐媒体投稿,攻击竞争对手等。他们的收入往往一个月3000元左右。此外,在举办见面会或接机等线下活动时,有些粉头还会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贩卖灯光板或统一服装以赚取差价,其月收入可达到万元以上。
  岁末年初之际,各大颁奖典礼如期而至,而投票代理的泛粉丝商机也持续火爆。“短信投票1.5元一条”,“须认证网站投票100元10000票”等广告随处可见,公证更是被公开叫卖。据业内人士披露,专业刷票人员在颁奖季的月收入可达3万至4万元左右。
  有人批判混乱的粉丝市场,甚至为粉丝们鸣不平,但其实这有些多余了。无论这些钱去向何方,只要是花给心中的偶像,粉丝们就心甘情愿。
  2013开年之际,《孤岛惊魂2》即将全国公映。只是,没有杨幂的参演,其能否延续第一部的疯狂,犹未知也。
其他文献
哪里奢侈品卖得景气,哪里就有二手奢侈品店。二手奢侈品的产生无疑给一些没有很强的经济实力的消费者消除了一部分价格障碍,并且满足了他们拥有高物质的生活。但随着市场的多样化发展,奢侈品品牌一一上线,在网上皆可购得,而二手奢侈品商店也逐渐上线。  Shop Hers译为中文便是“她的衣橱”,这是一家二手奢侈品交易网站,专门代售二手奢侈品和高端时尚衣物的网站。由Jaclyn Shanfeld、Jenna S
期刊
如果我们不再把美白的焦点停在单一的黑色素问题上,肌肤会变得怎样呢?科技永远在进步,现在美白产品已经不只是关注色素的问题了,所有与肤色有关的问题——肌肤暗沉、暗黄、色调不均一、斑点的多种多样等均困扰着消费者,肌肤美丽的未来从现在努力打造,一切都来得及。  维他命 C熊果苷曲酸阻止黑色素  几乎所有的美白爱好者都知道,美从源头阻止黑色素细胞的活跃,阻酪氨酸酶活化,阻止黑色素的传与分散,这些是目前已知的
期刊
2013春夏纽约时装周,王海震一举获得英国时尚界的新锐奖项“时尚边缘奖”(Fashion Fringe),这是亚裔设计师花开四海的又一进阶式发展。从前,大多数亚裔设计师都是在海外生活成长起来的,而王海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来自大连。    来自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的设计师王海震是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旗下(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的伦敦时装学院(London Co
期刊
吴季刚Jason Wu成名的时候他正在家里吃外卖,之后呢?是意外、惊喜和无数如潮水一般涌向他的掌声和关注。他作品中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为我们证实,亚裔设计师的走红带动的更多的是文化的互动。  Jason Wu的成名很突发,虽然也有一路走来的步步脚印,但是在2009年1月的那个夜晚,当奥巴马  夫人穿着他设计的缀满透明硬纱与施华洛世奇水晶的白色单肩曳地长裙和总统大人一起出现在总统就职晚会上的那一刻,他的
期刊
最近时尚界一个颇为震惊的消息传出,Balenciaga创意总监的位置将由Alexander Wang接任。要知道,Alexander Wang确实需要一个更高的平台,而Balenciaga也急切需要一位不一样的设计师。  Alexander Wang最具资格胜任Balenciaga设计师一职,凭借着其在美国纽约的声势,新颖美式运动设计风必能带给Balenciaga一股清流,加上Alexander
期刊
可曾想过,在一个雄伟瑰丽的天然岩洞内,一边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的嶙峋奇石,一边细品馥郁醇厚的极品干邑和精致美馔?轩尼诗X.O第六代珍藏版在桂林芦笛岩全球首发。第六代珍藏版以岩石蕴藏的力量为灵感,以现代感的设计和奢华的黄金之色全新演绎了轩尼诗X.O的经典酒樽。岩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欣赏元素。岩石给人巍峨、沧桑之感、沉默,但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酒和岩石,一个是稳定的固体,一个是流动
期刊
雕爷牛腩主营新中式创意料理,第一家店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开业。雕爷牛腩主营牛腩菜品,并以500万元独家买断香港食神戴龙的秘制配方。  戴龙是周星驰电影《食神》中的人物原型,也是李嘉诚、霍英东等名人的家宴御厨,亦是1997年香港回归当晚的国宴行政总厨。澳门赌王何鸿燊曾花5000港币只为吃一碗戴龙亲手做的皇帝炒饭,而戴龙最得意的两道菜则是——皇帝炒饭与食神牛腩。  雕爷牛腩力求将牛腩的美味烘托到极致,上选
期刊
回忆不一定要怀旧,创意也可以回到根源,美的意识是演绎要诀。2013年春夏Maria Grazia Chiuri与Pierpaolo Piccioli回首新现实主义时期的罗马,从古城萃取灵感:它拥有善变风尚、创新欲望、庄重而不乏风情的高雅气派。个人回忆与现在浑然为一,凑成时尚与复古意韵兼备的系列。两位设计师的思路走遍罗马不同地方和时刻,换上国际角度,创出如水涓流的美感,造型扣人心弦。  线条鲜明的设
期刊
为了迎合当下怀旧的阅读口味,有关民国趣味故事的书比比皆是。曾因创作出版《非常道》、《中国男》、《老子传》等而被人们所熟知的学者余世存,也从自己最擅长的“男性角色”入手,推出了新书《大民小国》。陈寅恪、梁漱溟、黄侃、邵飘萍、顾维钧、唐绍仪、陶成章、章士钊、晏阳初、王五、宋耀如、阎锡山、黎元洪、张作霖、陈光甫……在《大民小国》中,余世存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民国人物,字里行间,是对书中人物传奇经历和人生态度
期刊
当一群猫们气势汹汹地穿过观众席,毫无忌惮地在你面前舔毛、卖萌,甚至迅速入乡随俗,过上北京人的生活,操起了京片子,吃起烤鸭、涮羊肉,张嘴就是“回见了您呐”,你会作何感想?  2012年12月21日开始,享誉世界的音乐剧《猫》中文版终于登上了北京的舞台,在世纪剧院连演51场。这些着实让人想要一探究竟:如此逼真的猫服和头套怎样打理?演员们又是如何化妆的?“垃圾场”舞台隐藏着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到舞台背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