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标记忆60年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aog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曾经鲜活和当下风光的城市地标凝结了青岛的光荣与梦想。记录它们,便是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进程,一个城市的轨迹。正如向前的青岛,于日益丰盈而动人的地标中散发出的时代魅力。今日的青岛,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富有个性的经典建筑,代表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与世界融通的胸襟!
  
  这是洋溢着光荣的60年,闪烁着辉煌的60年。60年一甲子,不算悠长,却意味深长。这个城市的每个变迁,都是60年的见证;这座城市的每个地标,都是60年的结晶。正如纵横交错60年间,一座城市的历史静静流淌。
  地标的英文LANDMARK,直译是大地上的标记;中文常代指标志性建筑,标志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符号。地标作为青岛城市生活半径延展的标本,始终向前,最形象地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演变。
  
  风景地标:城市图腾的蝶变
  
  几乎与百年青岛同龄的前海栈桥和小青岛之于青岛,如同外滩之于上海。栈桥和小青岛,在城市的过往中,是青岛的符号和象征。多少青岛的产品以栈桥为表情,或为产品名称,或为产品商标。只要诠释栈桥,顿时映照出一个穿越时空的想象空间,带来属于老青岛的记忆与精彩。这种感觉清晰地印在青岛人的心尖上,却穷于言辞,如同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青岛啤酒瓶上那个精致异常的小商标就是“栈桥”的意象,栈桥在多年里,也跟随着青岛啤酒的声名远扬,在世界各地的角落传送流转着自己的声望和风情。
  小青岛是与栈桥齐名的青岛图腾,以小青岛灯塔为意象的标志与栈桥一样多次应用于青岛的名牌产品上。同样,小青岛的“琴屿飘灯”与栈桥的“飞阁回澜”前后两次入选“青岛十景”,足见其经得起时间磨砺的魅力。
  到青岛来的游客如果没有去看一看栈桥,那就等于没来青岛。实际上,作为一处被废弃多年的港口码头,栈桥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声望,其根源不但在于它见证了青岛城市的百年历史,还在于它牵引着一条堪称“城市母脉”的中山路以及以栈桥为“坐标原点”的老城区。正如在很多外地人的意象中,栈桥背后的青岛是一座建造在海上的城市,是一座属于童话里的美丽城堡。后来,他们在有雾的日子来到青岛,发现朦胧中的栈桥有着海市蜃楼般迷幻的美。看身后的老城时,才有种浪漫的真实。那些似曾相识的建筑与流转的风情似乎把整个百年都轻轻略去。
  很多年里,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到青岛旅游的外地人,以栈桥为背景拍摄的“到此一游”,几乎成为那个年代最深刻的岁月留痕,栈桥也无疑成为青岛最上镜地。
  当时代跨越到新世纪,五四广场伴随着青岛市政府东迁的序曲,成为城市的气质注脚。在五四广场,近闻芳草清香,这是一种属于青岛人自己的情结和闲逸。因为五四广场是广大市民最认可的公共开放性空间,也是最能让游人体味青岛现代化独特韵致的地方。
  一年四季,五四广场弥漫着清新柔美的气息。青绿的草地上闪烁着暖暖的光芒,浮躁的心也随着飘舞在蓝天上的风筝飞了起来,自由惬意地驿动着优美的弧线。
  在青岛人的意象中,五四广场涵盖的不仅是一个广场那么简单,这里集中浓缩了新世纪青岛的壮丽和激昂,已成为青岛东部新城区的标志性景观。五四广场因青岛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五四运动导火索而得名,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张扬着奋进腾升的力量。对面海中有可喷高百米的水中喷泉,在大面积风景林的衬托下更加生机勃勃,充满现代气息。
  在青岛,每个人都欣赏五月的风,不仅因为五月的风温和,五月的风和煦,更因为五月的风是青岛东部新区开发建设的起点,是青岛新城市定位与个性品牌的萌发处。
  几乎每届奥运会举办地的奥运场馆,都会成为一种惊艳和经典。当惊鸿一瞥的奥运会过后,这些奥运奥运场馆又沉淀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品味。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无疑将青岛全民饱满蓬勃的奥运情绪鼓动得更为铿锵昂扬。这不仅使奥运精神本土化,使青岛增添了一个新的城市地标,也使青岛市的旅游概念浸染了一份绚烂时尚的现代感觉。
  置身于青岛奥帆中心,犹如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很难想像,在北京申奥成功的2001年7月13日,这里还是一座拥有50多年历史的重工企业——北海造船厂的所在地。几年的时间,这里“化蝶”为美丽青岛的魅力景观。这座经典的建筑,与栈桥、小青岛和五四广场一样成为城市的图腾,成为青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载体,成为城市富于激情的鲜活符号。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气韵生动、匠心独具、风景如画的奥帆中心无疑成为恢宏的城市交响乐中的动人篇章,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个富有鲜明个性并散发着浓郁艺术气息的建筑,将以其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内涵的丰富得以恒久和经典。
  这是属于岛城才独有的秉性和气质,承因了百年青岛历史、地理和人文的底蕴和内核,昂扬地和奏着新时代的潮声,鲜靓地展现着城市精神。
  
  商业地标:大都市的时尚范本
  
  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的青岛商业地标,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山路——从南往北,第一百货商店、青岛食品店、妇女儿童商店、国货公司、工艺美术商店和人民商场,承载起了青岛的繁华商贸中心。过去的几十年间,逛中山路曾是每个青岛人指定的定时节目,是青岛人的精神家园,青岛人的摩登意识的入门之处。那时候,青岛人不分层次地位,都会定时定期来中山路逛逛,可以说青岛人逛中山路,如同上海人逛南京路,北京人逛王府井,其目的已不在消费而更在一种精神归望,充溢着一种做青岛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而中山路所涵盖的也不仅仅是一条街的概念,她完全浓缩见证了青岛市跌宕起伏的都会传奇。
  上世纪90年代初,以青岛第二百货商店和利群为代表的台东商圈和崂山百货大楼为代表的李村商圈开始崛起,青岛的消费者开始被分流。1991年底,位于火车站的华联商厦试营业,拉开了青岛建设万米商厦和进入现代商业时代的序幕。
  华联商厦主体建筑为8层,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这是当时青岛第一家营业面积过万米的商业零售企业,结束了青岛商业设施的落后局面。那天开业典礼一结束,顾客蜂拥而入,最后警察出动才将秩序稳定下来。当时,很多人都是冲着商厦的自动扶梯去的。
  华联商厦建成后的第二年,位于胶州路的东方贸易大厦试营业。这座14层高的大厦,正好处于胶州路的大上坡上。它的建成,一度成为老城区尤其是中山路商圈最高的地标性建筑。随后,国货公司开始改造,很快一座船型的现代化商厦面世,与东方贸易大厦平分秋色,成为青岛商业的两只领头羊。
  1995年以后,青岛大型商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以台东利群商厦开业为标志,中山路的发达商厦、市场三路的人民商厦、李村的北方国贸、华隆商厦等一大批百货店迅速崛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这些商业地标为代表的现代商业模式,几乎成为日进斗金的代名词。
  这样的好光景大约持续到1997年。那时候,东方贸易大厦对面的老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开始退路进室,迁移到聊城路;国货公司对面的老新华书店开始改造,然后搬到东部华丽转身为书城,再没有回来。尤其是随着青岛市政府的东迁,城市政治中心的搬迁带动了经济中心区位的迁徙。中山路日渐式微,原先是竞争对手的东方贸易大厦和国货公司开始抱团取暖,试图挽救中山路商圈的龙头地位。
  青岛商业的分水岭应该出现在1998年。这年卖方市场格局发生历史性的转变,与过去顾客找上门的情景不同,商家开始以各种方式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消费。这年,山东路上的海信广场(现巴黎春天广场)营业,成为青岛第一家销售世界名牌和精品的高档商场。这年,外资商厦开始涉足青岛商业,来自日本的佳世客落户东部,并开始狂赚东部商圈的第一桶金,直到现在。次年,原来的第一百货商店对面,矗立起了百盛商厦,西部老城区的白领成为其忠实拥趸。
  2000年,家乐福超市在渐成气候的香港中路开门纳客。青岛大型商场的发展进入了洗牌阶段,尤其是外资的加入迅速引起了青岛市场的竞争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人们到商厦并不像以前那样单纯买了东西就走,有时候逛的意义,更多是为了休闲和娱乐。
  时光流转到新世纪,青岛的商业形成百花竞争之势。以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龙山地下商场、佳世客地下通道等为代表的小商铺,与高大全的大型商场和家电、服装专业商场形成了错位竞争。与此同时,李村商圈和台东商圈大刀阔斧地跨越式发展,与一直不温不火的中山路商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如今,随着阳光百货的羽翼渐丰,造型新颖、别致的海信广场成为奥帆基地周边的另一个地标性建筑,大型高档百货助推香港中路商圈愈发国际化。与此同时,国货公司丽达购物中心已经成为东部消费的主力战场,与待建中的利群集团崂山广场拉开东部商圈的序幕,让青岛商业地标的半径扩展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丰富。这些大型高档百货店,化身成可与世界潮流接轨的青岛一线时尚地标,众多世界大品牌集体入住,使得这些商业地标成为引领时尚地标名称的固定语式。
  
  餐饮地标:活色生香的城市烙印
  
  城市的民间历史很大程度上是靠活色生香的饮食来传承与沿袭的,承载这些饮食的餐饮地标也无可争议得成为老百姓耳详能熟的城市烙印。从老一点的春和楼、三盛楼、劈柴院等餐饮名楼、美食街到黄海饭店、汇泉王朝酒店,再到现在的海情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这些餐饮地标每每成为周边区域的代表性地标和当地的代名词。
  1897年就开门纳客的春和楼经历百年风雨兼程,如今依旧矗立在中山路与天津路的交界处。作为青岛最有名的鲁菜餐馆,春和楼与台东的聚福楼、沧口的三盛楼并列为青岛的三大楼。这三个饭店均由著名书法家题字,是当年的名人达官经常出入的高档场所,有人愿意将其称呼为盛极一时的餐饮地标,还有人更愿意将其比喻为城市鲜活的文脉坐标。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三个如今看起来充其量只能勉强划为中档酒店规模的饭店,几乎代表了青岛餐饮界的最高水准。春和楼的燕窝凤尾虾、明火海螺、凤凰鱼翅、珍珠海参;聚福楼的红烧加吉鱼、椒油菠菜、奶汤菜花、西施舌;三盛楼的烤大虾、清蒸全鱼以及风车酥、四喜饺依旧为老青岛所津津乐道。当年,沧口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发达,工人收入也高,从而带动沧口街的商业兴旺,能在三盛楼请客宴请,代表了一种至高的生活品质。
  目前,由于老沧口街经年不变的街景风貌,只有两层楼高、面积为700平方米的三盛楼依旧是老沧口知名度很高的餐饮地标。作为一家老字号的三盛楼,如今依旧沿袭了老式国营饭店的经营模式。服务员全部是风姿绰约、操着一口地道沧口话的当地大姐;凭票取饭,自己去出菜口端包子、粥和锅贴、馄饨;收款台上没有计算器,服务员劈里啪啦的打着老算盘精准地算账。三盛楼特色的包子、锅贴好吃极了、便宜极了,充溢着二三十年前的淳朴味道。在某种意义讲,三盛楼散发出的那种老餐饮的气息,氤氲在现代都市里的是一种叫做怀旧的味道。
  除了三大楼和劈柴院,始建于1932年的青岛饭店曾是中山路和青岛市响当当的餐饮地标。在1971年扩建成五层大楼后,直到2004年搬迁到东部,一直是青岛人心目中的“大哥大”饭店。对于很多青岛人来说,青岛饭店留给记忆的除了美味,更有一种深刻在心的时光烙印。那时候,因为到青岛饭店里吃饭的人太多,工作人员不得不站在门口“卖票”,就像看病要挂号一样,顾客需要花一两毛钱买张序号票,凭票排队等候吃饭,如果人太多了,工作人员还会不得不下“逐客令”。吃不上饭的人,只得围在厨房外的窗户边看饭店厨师炒菜,解个眼瘾。还有关于青岛大包的,市民排队买青岛大包,队伍长的能拐到对面的一百。再就是,青岛入驻的第一家洋快餐肯德基就落户在青岛饭店一楼。那是1995年,很多青岛人第一次见识何谓汉堡包,何谓薯条。透过青岛饭店改造过的通透玻璃窗,人们看到的是新鲜的洋快餐,隐约显现的是与国际接轨的饮食新潮流。
  位于汇泉广场旁、小鱼山脚下的黄海饭店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当年是全市最大的综合性涉外饭店。黄海饭店地理优越,周围环境优美,当时这里是青岛接待国内外大型贸易代表团的首选之地,也成为青岛最高规格餐饮地标的代名词。黄海饭店是青岛改革开放之初新兴建筑的代表,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初青岛贸易迈向世界的蹒跚步伐。黄海饭店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地上21层,高66.3米,曾被誉为“华东地区第一高楼”。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青岛的高层建筑很少见,很多青岛人第一次在黄海饭店坐上了现代意义的电梯,第一次感受到了不同于招待所的宾馆客房模式。以至于那个年代,代表青岛小学生最高荣耀的全市优秀小学生夏令营,每年都将参观黄海饭店以及乘坐电梯作为一种了不起的奖赏。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山东路上的青岛大酒店(现已拆除),火车站的铁道大厦(现已拆除)、延安三路的湛山宾馆(现已拆除)和汇泉大酒店、海天大酒店等陆续建起来,流淌出现代化优雅气息的酒店,成为青岛第一批高楼大厦的代言和奢侈生活的代名词。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青岛还没有东部的概念。海天大酒店和北海宾馆孤零零地突兀于大片大片菜地中间,时尚气派的建筑与周围村野的景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初显了一个国际化城市应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两种截然不同的世态主张撞击着人们的视野,也为萌芽中的东部城区铺垫了隐隐的华美氤氲。另一方面,大酒店带来的高档次消费和酒吧、自助等新鲜的时尚生活模式,既让人们望而却步,又让这里成为人们的向往,潜移默化地培养着人们对精致生活的一种崇拜。
  在大酒店初显张力的同时,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名噪一时的汇泉小吃街在十年间曾是城市名噪一时的草根餐饮地标,主宰着青岛的饮食取向。自从这里推出“生猛海鲜”之后,青岛的大小酒店几乎都摆上循环水箱,大造海鲜声势,至今活色生香的余威犹存。后来的汇泉小吃街不仅成为青岛美食的时髦标志,也成为漫天要价与昂贵消费的不堪之地,青岛人形象地称其为“杀人街”。这里的故事与风情曾被拍成电视剧《杀人街的故事》,成为坊间美谈。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杀人街改造,业主多集中在当下的麦岛海鲜街。
  具有纯粹国际化风格的大酒店是一个大城市的开放标签,符号性的烙印彰显城市兼收并蓄的精神气质。它们就像城市里那一间间可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与海洋、阳光、沙滩相瞰相栖,面朝大海、坐看云起。旖旎着汇泉湾、浮山湾这样美妙绝伦的海景,绮丽华美的星级酒店在青岛最美的几条道路交错投下斑斓而富有层次的影子,如起伏的波浪徐徐依次展开,显示出种种静谧的高贵和喧嚣的精致。这些“时尚新地标”不着痕迹十分自然地助推城市与国际接轨,一个现代国际大都会的青岛就这样被诠释到了极致。
  
  文化地标:城市文脉的渐次推进
  
  日渐长高和变大的标志性建筑,成为青岛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华美定语,带给青岛的是加速度和国际化。同样随着光阴流转在变得丰盈与博大的青岛文化地标,凸显的是一个城市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和城市文脉的渐次推进。
  搜索青岛不同时期的人气旺地,不难发现每个时代的文化地标周边都会形成一个气场很大的繁华中心。文化地标始终像一个跳动的浮标,记录着青岛的潮涨潮落,记录着一个标志性地标的时代变迁,同时也推动着周边区域的价值提升。
  50多年前,青岛仅有的两个广场一个坐落在沧口,另一个是汇泉广场。青岛所举办的任何一次群众大会,必然要在沧口广场设立唯一一个分会场。最具青岛人娱乐精神的“够级”扑克在上世纪60年代从这里诞生,并风靡青岛。延续着这种引导城市草根文化的潮流,这里在上世纪70年代直到90年代,几乎成为青岛非主流文化的风向标。尤其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作为广场一部分的沧口剧院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比现在可超值多了。白天放映电影,晚上经常有青岛话剧团、吕剧团等本地艺术团体和外地艺术团体在此上演各种剧目。一个剧院又是上映大片又有真人秀,这样的场景如今在青岛已经绝迹了。
  带着对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崇敬与敬仰之情,太平路上的人民会堂从1960年建成至今,一直是青岛人尤其是老青岛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文化殿堂。建于清朝总兵衙门旧址上的人民会堂,在设计造型上参照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气势磅礴、庄严雄伟。50年来,这里承载着青岛文化和政治的大事件,不仅是城市集会议、演出、接待于一身的大型会演的综合体,也是市民参政议政、接待贵宾的重要场所。
  因为有海洋大学、美术馆(老博物馆)和众多的名人故居这样厚重的文化地标,大学路弥散着静谧、深藏不露的书卷之气。大学路南端的老二中、北端的大学路小学和出过倪萍、唐国强、陈好等众多明星的三十九中也是成就大学路知性气质的载体。可以说,这是青岛市文化教育地标最多的一条路,其承载的人文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名声和景致。
  黄色的琉璃瓦和赭红的围墙濡染着浓郁的艺术气息,美术馆本身就是迷人的美术作品。在经历了原“万字会”、原青岛市图书馆、原青岛市博物馆的驻址变化后,成为承载青岛书画盛会的美术馆。美术馆几乎每个礼拜都能让人们欣赏那么一次高水准的艺术展,在寻常的日子营造出与大师们面对面的轻松氛围。
  栈桥对面的青岛音乐厅于1935年建成,由当时的市长沈鸿烈题匾,镌于门楣,市民俗称为“大礼堂”。礼堂建成,除作为市集会场所之外,亦是青岛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青岛解放后,青岛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青岛市第一届党代会都在这里举行的。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来青拍摄《海魂》外景,剧组在市礼堂举行答谢晚会,赵丹、崔嵬、刘琼、王丹凤、高博等同台献艺。1958年这里改造成群众文化艺术馆后,用途曾历经数变,但其建筑原态沿用至今。如今,这里华丽转身为青岛音乐厅,成为青岛高雅文化演出的重地。
  随着青岛市东进序曲的激情奏响,青岛市博物馆搬迁到崂山区后,变得更大更壮观。如今的青岛市博物馆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博览建筑,是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和交流,也是提升青岛市文化综合底蕴的有效途径和平台。博物馆曲折的屋顶像海边的浪花翻卷着,大小各异的空间的组合满足了不同展览的需求。这样一个承载厚重文化的现代建筑,萦绕着城市对过往历史的追忆寻觅。不久,与之相隔不远的青岛大剧院落成,二者将成为青岛滨海的标志性景观和青岛品质生活的源流之一。
  20多年前,中山路与胶州路交界的新华书店,曾滋润着几代青岛人的精神心田。在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时候,书店里的浓浓墨香对很多人的吸引力,绝对大过国营饭店里货真价实的肉香。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知名的文化地标,同时也是青岛市最大的新华书店,随城市东移的浪潮落户香港中路商圈。东部书城豪华周全的大卖场气势,真正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书城东迁虽然让城市西部的文化人脉不再那么厚重,但却使香港中路商圈在凝聚商业人气的同时,用迅速聚拢的人文气质提升东部的文化底蕴。
  如今的延吉路,因为中央商务区的倾力打造而名声鹊起。位于这条路上的青岛图书馆和青岛档案馆,无疑为这样一个新城市旺地聚集了厚重的文化特质,使得这个区域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相得益彰。图书馆正面以巨型的框架意喻知识之门向着市民开放,海量的藏书在网络时代发达的今天依旧是读者的巨大精神财富。
  作为青岛收藏文化地标的昌乐路文化市场,是原先的地摊被招安收编终成正果的升华。就像北京的民谣云:“到北京游故宫,登长城,吃烤鸭,逛潘家园。”青岛基本上就是照了“看大海,游栈桥,吃蛤蜊,喝啤酒,逛昌乐路”去打造这个文化地标。传统与时尚、古老与现代,老物件与新礼品在此碰撞与集结。声势浩大的昌乐路文化市场外观犹如一个文化意蕴浓郁的景观小品,内里却充溢着一个城市的古韵悠长。作为一个追寻传统文化的物化体现,昌乐路文化市场闪现的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人文光芒。
  “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美国从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对文化创意产业充满期待的青岛同样蓄势而动,城市创意经济已经风生水起,如同一笔神秘的宝藏等待挖掘。创意100、1919创意产业园、红锦坊、中联创意广场等目前已然成为前卫的文化地标,散发出的熠熠光彩,闪烁着城市文化的簇新梦想。也许某一天我们会发现,“青岛制造”已被“青岛创意”所替代。
其他文献
明朗的天空,使心的高度在云端之上,和风景一样清澈。  文人墨客笔下红瓦绿树的风韵,已经成为东部摩天大厦的精致前景。天边的一道彩虹,柔和地显现出旧时风韵与现代气息渐变的痕迹。  栈桥的剪影,婆娑出日落前大海的最后一抹金色柔情,西边停靠着一艘艘归来的渔船,带来渔舟唱晚的安详。东面一艘快艇波荡起欢快的浪花,夕阳斜照下,迎风飒爽。  待到月光勾勒出海岸的轮廓,细看那道迷人的海湾,一定最适宜生长爱情。人们常
期刊
一床古琴,一杯清茶,一袭道服……在青岛中道琴社初见袁中平先生,这位大隐于市的古琴家蓄须留发,长袖舒展颇有几分仙风道骨。交谈过程中,先生一直会心微笑,淡定而平和。  青少年时代的袁中平,是台湾家喻户晓的校园歌手。他与著名音乐人童安格、邱岳原曾组建“旅行者三重唱”乐队,并担任主唱,风靡万千歌迷。1987年,袁中平凭《逍遥游》唱片专辑,夺得台湾地区新闻主管机构主办的金鼎奖最佳作曲及编曲,该奖项是台湾金曲
期刊
黄圣依:天价唱片 七款封面  在歌手发片争夺战打响的岁末,特立独行的80后不寻常女生黄圣依再度抛出“杀手锏”,隆重推出同时拥有七款封面的第二张全新大碟《选美everyday》,赚爆众人眼球。一连七款封面同时上市,大面积占领音像店的CD架,从星期一到星期天,让她过足选美女皇瘾,魄力撼人。黄圣依这张唱片采用了全球限量的发行方式,每张唱片均有专属编号,且售价超百元。    晏紫嫁入豪门  12月23日,
期刊
李宇春档案  昵 称:春春、小宇  英文名:chris lee   生 日:3.10  籍 贯:成都   血 型:A型  身 高:174cm  体 重:50kg   嗜 好:音乐、运动    作为一名艺人,李宇春确实是个传奇。多栖发展,人气一路飙升,大受品牌喜爱,最近的《十月围城》李宇春更是作为影片中的一个亮点出席各个发布会。2009年李宇春更大牌、更锋芒、在着装上也更加穿出内在的女性气质。  同
期刊
从最初被视为“黄种苦力”,到取得合法移民地位,从政治“与己无关”到出现积极参政趋势,华裔不再充当国际政治选举的边缘人和看客,正日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日本国会参议员莲舫:日本的“希拉里”  近年来,日本政局动荡,首相轮换像走马灯,乱象中,华裔议员莲舫一枝独秀,获得了日本选民的热烈支持。日本的最新民调显示,华裔行政革新大臣莲舫,在日本首相适任者名单中排行第五。这也是该榜单中唯一的女性官员
期刊
青岛,美丽的海滨城市,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素有“东方瑞士”之称;青岛又有“万国建筑艺术博览会”的美誉,充满异国情调的各式建筑点缀于蓝天、绿树、碧海之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独树一帜的历史人文气息,又赋予青岛独特的浪漫风情,所有这些,都恰似一幅幅色彩浓郁、情调独具的油画。可以说,青岛是中国最适于用油彩来表现的城市。  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期刊
贺岁电影和诸子百家放在一起,似乎有点牛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若用诸子百家的眼光打量今天的电影,却会发现另一种奥秘:原来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关于国家社稷的言论和观点与2010年贺岁档电影相碰撞,一样能擦出思想的火花。    韩非子VS《风云2》  甲方:韩非子  法家代表人物,结巴,说话不利索,思想激进,有暴力倾向。  乙方:《风云2》  100分钟的电影,200句不到的台词——在贺岁档中,《风云2》
期刊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森林可以转化太阳能,释放新鲜的氧气,保持水土、净化环境,被称为“地球之肺”:海洋可以影响气候变化,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能量,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平日里看似一片荒芜的湿地,其实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鸟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的乐园,被称为“地球之肾”。  但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地球之肺”和“地球之肾”日益萎缩,填海
期刊
开栏语  多年来,《青岛画报》始终以贴近读者,服务企业为刊物理想和目标,2010年,部分栏目调整,其中“画说名企”就是一个新增加的栏目。该栏目创办初衷是以短小精深的文字内容和图文并茂的版面形式,报道青岛市的著名企业,并反映其员工的精神风貌。  以“画”说“企”,意在通过记者对企业的深度采访,真实地记录企业万象与员工风采,用图片解读名企的时代风采,用画面昭示品牌的卓越内涵。我们将从全市范围内选取12
期刊
喜欢三生缘沉香手串的理由很多,有人喜欢沉香的醇厚质感,有人心仪沉香淡然的悠香,有人青睐它的投资空间,更有人钟情其中厚重的佛缘。  三生缘收藏沉香已有八年之久。2003年前后,三生缘主人第一次与友人品香,也是初次接触沉香手串,便完全被它的特殊品质深深吸引。从此,他开始收藏与沉香有关的种种,并有缘得识一些业内人士,渐渐地也积累了诸多心得。这八年间,亲历了沉香价值的飞涨,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钟情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