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苗医苗药

来源 :现代青年·精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q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苗族,除了美丽的苗族姑娘、服饰和歌舞外,最具特色的还是“苗药”。在我国丰富的医药宝库中,苗药占有重要的部分。资料显示,苗族的医药文化有着巫文化或医巫文化的特征,这从流传的古歌等传记口碑文学中可以觅到传播衍生的踪迹。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苗父是一个“上古为医者”,这里的“上古”并非确指,应该是在黄帝时代以前的某个时代。上古巫医,一称弟父、苗父。《韩诗外传》有:“吾闻上古医曰弟父。弟父之为医者,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说的是苗父是一个医生,他看病的方式非常奇特,把菅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拿来编成席子,供病人和自己坐、卧,又用草把子扎成狗的模样。对于任何前来求助的病人,他都拿起一只草狗,面对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但每一次治病都只念十个字。于是,无论是扶着来的,还是抬着来的病人,立刻就能康复如初。这应该是巫的高级境界了。
  巫,本是人类史前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巫产生后,曾经把人类医药的经验予以吸取糅杂、传承变异,给比较质朴的医药经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在医学史上形成了医巫合流的混杂阶段。夏商周是这个阶段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崛起,人们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逐渐打破了神话的世界,凸显了人类的智慧,冲淡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在周朝末期,巫、医消长的趋势有了明显改变,医药知识逐漸从巫文化中分离出来,向文明科学迈进,有了自身发展规律;巫则逐渐隐藏在下层文化中,以神秘性存在和发展着。
  原始的苗族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应从神农尝百草、辨白药、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尝药治疗疫病,救死扶伤;到蚩尤传神药、起死回生,返老还童,明晓阴阳的大神医,到祝融传熟食,传按摩强体健身术;到欢兜传丹砂、苗阜“姜嘎”用“神气”与“方术”治病而“皆平复如故”的神奇疗效;再到药王爷爷风餐露宿寻觅药方,出现“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苗医远古医方。从这个过程我们看出,苗医药的特征是“神药兼容”的文化形态;原始的苗族医药文化是从传说、神话到药物的识别和临床的医药知识萌芽阶段。
  有学者认为“苗族之所以称为苗,与其先民最早学会种植水稻有关,说明苗族先民属于农业氏族部落,神农氏‘尝百草’、‘播种五谷’是农业、医药的始祖。”苗族的农、医源于神农,有关史实可以考证苗族与神农的渊源。苗族的老家是神农的居住地和活动区域。而且从苗族人民隆重的祭祀神农和蚩尤的活动中可以看出,苗族人认同的农医始祖就是神农和蚩尤,而民间传说又为此提供了佐证。
  传说里的药王、蚩尤、欢兜
  在湘黔边区的苗族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个药王,身在四方,行走如常,餐风露宿,寻找药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当地老人介绍说,苗族人都认为苗医的始祖是药王爷爷。民间传说中的药王爷爷是一位周身透明,状如玻璃、长着翅膀能在空中飞翔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四处为苗民寻找药方,据说药王每每找到一种药都要亲口尝一尝,让药液在体内或周身串行,气串到哪个部位就能医治哪个部位的病。相传有一天他尝了一棵味蝶形、状如兰花的草根,顿时满口麻辣,赶紧喝了一口水吞下,随即全身昏麻晕倒。醒来后他回忆说,这草真的好厉害,刚才我“大农比耿”(苗语脑壳像烂了),遂给此草取名“比耿”。渐渐地人们发现药王的身体不再透明,而是乌黑。药王由此将此草取名“草乌”。不管这位药王爷爷是谁,他都为苗族的医药延传立下了不朽功绩。
  相传蚩尤从小聪明伶俐,九岁时离家到黄河边的高山峻岭中寻觅生翁爷爷拜师学艺。九年后,蚩尤懂得了120种礼规,可应变天下大事;掌握了120种药,成了能医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神医;他还精通12种神符,可以呼风唤雨,明阴晓阳,是人们心中的大神。蚩尤学成归来后生了9个儿子,长大后都继承了蚩尤的本领。每个儿子掌管九个寨子,九个儿子共掌管了81个寨子,蚩尤成为了81寨的总统领。由于蚩尤和诸子掌握着120种药、12种神符,救死扶伤,确保风调雨顺,苗族人丁很快兴旺起来。这就是苗族把祖先称为“尤公”的由来。至今湘西花垣县古苗河边还有蚩尤洞和蚩尤石像和相关的传说。
  欢兜也是苗族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欢兜尚赤”,说的是欢兜时代用朱砂消除瘟疫、预防疾病的真实记载。欢兜族人在舞蹈祭祀中喜欢用赤土涂面,在生活中将朱砂碾碎成末撒在室内外驱虫杀毒,黔东南一带的女子喜欢用朱砂抹在额头和唇上,以表示吉祥和祭祀祖先。这种神秘的方式记载在苗族预防医学史上,有学者称,欢兜是史上第一个发现并使用朱砂的人。
  三亚苗村里的苗医药见闻
  三亚育才镇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完整的苗族村落:那会村,下辖6个自然村,我们在其中的后靠村听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几年前村里有个小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只有两斤多,在县里医院的保温箱里抢救了半个月,用了各种药物,结果还是不行;接到病危通知,家里人到医院接孩子的时候随身带着锄头,准备孩子咽了气就找个地方埋了;可是孩子妈妈不死心,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找到了村里的一位懂医药的苗医,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孩子竟然奇迹般地生还了;目前这个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长得白白胖胖,根本看不出是出生时只有两斤多的险些夭折的“小豆芽”。
  在后靠村口的树下,我们遇到了安安静静刺绣的巧手绣娘陈春梅。春梅今年30岁出头,是两个孩子的妈妈,长得白皙文静,苗条秀气,不说年纪我们还以为她是20多岁的未婚女子。说明来意后,春梅热心地为我们介绍了她家的邻居,村里人们公认的精通苗药的阿婆。走进阿婆家,阿婆看见我们来了,赶紧跑进屋子里带了一个颜色明快的头巾出来才坐在我们面前聊天。春梅说阿婆看见你们不好意思了,带个头巾才觉得好见人。阿婆快70岁了,没有上过学,不懂普通话,春梅为我们做起了翻译。   阿婆叫卢爱珍,从小生活在那会村,阿婆的妈妈也曾经是一位苗医。阿婆有兄弟姐妹四个人,可是懂得使用苗药的只有她和姐姐。我笑问,是苗药传女不传男么?阿婆说这个倒不清楚,但是懂苗药的的确大多是女人。村里人会苗药的一般为女性,可能和女孩小时候爱跟着母亲上山有关,在上山的时候母亲就会教其辨认草药和各种草药的使用。也许并不是说苗药只传女不传男,主要还是要看家里的小孩谁跟妈妈经常在一起。阿婆小时候经常和姐姐跟妈妈一起上山干活,妈妈教她们辨识山里的草药以及使用方法,她和姐姐在劳作中得到了妈妈的真传,等到妈妈不在了,她和姐姐自然就继承了妈妈的技能,为村里的人看病。以那会村、后靠村的情况观察,会苗药的一般为女性。
  我们的翻译春梅说,村里经常有人骑摩托车摔断了骨头,来找阿婆接骨。阿婆给他们接完骨后,会自己一个人上山采药,采回草药后把药捣烂,再用草药敷上进行治疗。别人看不出是什么药,阿婆也从不和人说自己用的是什么药。春梅和老公一次骑摩托车摔伤后,脸上腿上都流了血,阿婆就上山采了一种植物回来煮水,煮出的水黄黄的,很苦很苦,用这种药水清洗伤口之后再把另外几种草药捣烂之后敷在伤口处,敷药之前会用火对草药进行加热,并在伤处喷一点酒。过了两周左右,两个人的伤都好了,一点疤痕都没有。
  阿婆说,据老一辈的人讲,这种接骨技术是祖先观察受伤的动物,如何寻找草药医治自己或孩子的伤,所受到的启发。
  春梅还介绍说,隔壁家的小孩子爱玩火,有一次手被火烫伤,阿婆就在路边随意采了几种药,捣烂后敷在烫伤处,小孩的手不但没有长水泡,并且烫伤处很快就好了。还有一个人被摩托车的排气管烫伤了,阿婆也是在路边采了几种药捣碎给患者敷上,也是几天就好了。
  我问阿婆家里平时是不是都备着药,等有人来就可以用?阿婆说家里是没有药的,一般都是等病人上门了,她看后了解了病情才会上山去采。草药就在村子周边的山上,但是一般人不认识,也不知道草药的使用方法。现在很多人并不是很相信传统苗药,还是去现代化的医院。说起现在的西医,点滴或打肌肉针,阿婆并不排斥,但是自己家的人生了病基本还是靠自己采来的草药医治。而且,有些现代西医很难看好的病,村民还是会回来找村里懂得医药的老人,用传统苗药配合医治。比如一次邻居家的小孩感冒了,咳得很厉害,本来第二天要到医院里挂盐水,但是喝了一点阿婆采的药之后第二天就好了,因此一般的小伤小病,村里人还是愿意到阿婆这里来讨药更便捷些。
  现在村里还有一些人略懂一点苗药,但是会的方子比较少,村里面懂得多的也就阿婆和她姐姐,但阿婆的姐姐现在很少见人,所以多数村民都来找阿婆医病。一些懂一点苗药的村民在天热的时候,就会自己上山采药回来,然后煮凉茶喝,解暑又清凉败火。说到这里,热心的春梅跑回家拿来了她自己煮的凉茶和一株绿色的植物,形状有点像我们家里种的剑兰,但又不是。春梅说他们讲苗语的都知道是什么,但是汉字写不出来读音,这种植物只要种在土里就可以,很容易活。需要的时候可以把叶子剪下来煮水做凉茶喝,对感冒有特效。阿梅的凉茶颜色有点像可乐,口感微甜,喝完了真的神清气爽,满口生津。
  苗族人还有自己酿酒的习惯。卢阿婆经常泡药酒给邻居们喝,邻居们也经常拿酒来给她。阿婆说,泡的药酒不能多喝,不能每天喝,只有在干活累了之后才会喝点药酒来缓解疲劳。不过,阿婆说她自己每天都会喝一点点的。
  我们听得入迷,感觉苗药如此神奇,就问阿婆将来打算把这些医术传给谁?会传给外人吗?阿婆猶豫了一下,说自己现在还没有带自家的孩子上山采过药,等自己老得上不了山了,就会提前带孩子上山辨认草药,再把草药的使用方法传承下去。
  在我们即将离开后靠村时,热情的春梅急急忙忙跑回自己家,拿着几个矿泉水瓶出来,里面装的是她自己家酿的米酒。她塞到我们手里,说自己新酿的,放的时间不长,给大家尝尝。
  自然美丽的后靠村,热情淳朴善良的春梅,神秘的苗医卢阿婆,我们还会再来看望你们的。
其他文献
在自贸港多重政策利好的共同作用下,当前海南旅游市场的火热程度,恰如盛夏。  三亚是海南旅游市场复苏的风向标。在亚特兰蒂斯,为了一个时长仅有几分钟的水上游玩项目,游客要耐心排队一个多小时;在三亚国际免税城,出于疫情防控和客流量限制的需要,游客往往排队一个小时才能进场购物;在三亚湾,蓝天白云下,百艇竞发,6月三亚游艇半日游和一日游产品预订量环比增长180%……  产业是海南自贸港建设“根”之所在,旅游
小明(化名)一直是让父母放心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是上了初三后,由于功课增多,升学压力加大,小明写作业经常到夜里12点甚至更晚,早上还要准时起床,逐渐表现出精力下降、学习兴趣减弱的现象。他总是在课堂上睡觉,老师多次批评也改不了。不仅上课打瞌睡,课间活动也提不起精神,总是闷闷不乐的样子。经过医生诊断,小明被认为是由于长期睡眠剥夺而出现了抑郁症状。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有三分之
河岸经过筑堤填充,得到了不断修饰  理清了西河与东河的上游脉络,接着进入到三亚河的两条主脉中来。  西河水面更宽阔,多被直接称为三亚河;从六罗河与水蛟溪汇水点算起,到出海口为8公里。东河则在临春岭(古称豪霸岭)西侧山脚下流过,因而也被称为临春河;从罗篷溪与抱坡水汇水点算起,到出海口约7公里。二河在榕根桥一带曾有连通,然后各自分流,到鹿回头山麓再度汇合,再西流入海,合流里程不足1公里。  东西二河的
导语:关于排名,还是三句话:第一是美国学生和家长基本不信排名榜,第二是中国学生和家长应该相信排名榜,第三是中国学生和家长一定得真正学会有效使用排名榜。  今年的美国大学申请进入最关键的阶段,如何理解和使用排名榜,选择理想的目标学校,照例成为热门话题。  这是个每年都会遇到老问题。因为每年参与申请的都是新学生和新家长,这个问题也就年年成为新问题。  我的基本态度,一直没变,还是三句话:第一是美国学生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无数勇敢的人把黑暗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  ——题记  是否抱怨过?是否仇恨过?是否觉得不公平?如果是,不要再继续浪费时间去埋怨,因为这一切都不会改变,因为它本该如此。  你總说你有才华,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若真如此,你何愁遇不到属于你的伯乐。  你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得,可叹天妒英才,致使你郁郁不得志。若真如此,你何不发愤图强,衣被后世。  你说发愤亦难,天降大任,
刘虎贲出生那年,爷爷从字典里为他挑选了“虎贲”二字。“虎贲”是古代精锐之师的名号,是勇士中的勇士。  刘虎贲不“虎贲”。曾有老师课上初次点名,误以“虎贲”为彪形大汉,转头一看却是一诗意翩翩少年。  刘虎贲很“虎贲”。在节目《神奇的汉字》里,他目光笃定,每一句答案都掷地有声,外表文质彬彬,骨子里却是那个不服输的“虎贲中郎将”。长安城里少年郎  传统文化知识挑战节目《神奇的汉字》第二季,在30多位选手
影片简介: 《湄公河行动》改编自“10?5湄公河大案”,讲述了一桩悲剧背后所隐藏的惊天阴谋。2011年10月5日清晨,两艘中国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流域遇袭,船上13名中国船员全部遇难,并在船上发现90万粒毒品。为了还遇难同胞一个清白,中国公安集结警队精英组成了此次案件的特别行动小组,企图揪出案件的幕后黑手。然而过程并非他们想得那么简单,事件的进展扑朔迷离,通往真相的道路更是险象环生。身手不凡的对手受
上周和两个朋友去吃西餐,本来也是随口约饭,所以在心里默认AA,吃完饭回来,就把饭钱转了过去。  没想到,第二天朋友又把钱原路转回来,附上“霸气”消息:姐请你们的。  我问,你发财了,这么豪?快收回去,这个月补助还没发呢。  朋友回复:是我提议要去吃饭的,你们陪我半天,当然我请客,下次咱再去吃,可别转回来了,麻烦!  听朋友真诚的口气,我只好作罢。在心里默默想:好吧,下次我请你。不过哪等得到下次,拖
在美国,机遇的最佳“升降机”是教育。但从一项新研究可以明显看出,“升降机”坏了。  当前一代美国年轻人中,受教育程度低于其父母的(29%)要比高于其父母的(20%)更 多。  俄罗斯成年人中拥有大学学历的比例是所有工业化国家里最高的—这个位置曾经属于美国,然而现在美国在这项排名里一直往下掉。  美国梦的一个基本元素是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社会和经济流动性的润滑剂。然而这个梦似乎已经移居海外,因为从
要抵达溪木素年书店,必须通过长长的地铁,抑或蜿蜒的公交。  到访前,我听过一些与溪木素年有关的故事。这是一家远离深圳中心地带、蜗居山脚的书店。众多都市文艺青年的梦想,被这一个长发飘飘的女生实现了,故事中饱含着浪漫与文艺。因此,老板娘罗兰有些神秘。  距离书店尚有五百米时,我早早举起相机,准备记录这个梦幻的下午。  此时,一辆大货车驰过,黄色尘雾扑面而来。门口几株濒临凋谢的盆栽晃入镜头,原本期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