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Internet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来源 :中国信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009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Internet的发展,经历了1994年开始的科研教育上网,1996年的百姓上网,到1999年的政府上网,2000年的企业上网。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按其应用性质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86~1993为第一个阶段,是电子邮件使用阶段;1994~1995为第二个阶段,是教育科研应用阶段;1996~1997为第三阶段,是商业应用阶段;1998~2000为第四阶段,是普及阶段。按时间顺序来分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阶段为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是初创时期,第三、第四阶段为发展时期。其中,第三阶段为低速发展时期,第四阶段为高速发展时期。
  
  一、电子邮件使用阶段:1986~1993
  
  这一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3年底,它又分为两个小过渡阶段,即直接利用国外Internet阶段和国外为中国代理网点阶段。
  1.直接利用国外的Internet阶段:我国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1986年开始的。当时国内的一些科研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不久,通过拨号上网与这些国家的Internet联系,进行E-mail通信。1988年,清华大学校园网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联接,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与此同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也通过X.25试验网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联。
  2.国外网点代理阶段:从1990年开始,利用欧洲国家的计算机作为网点,在X.25网与Internet之间进行转接,我国CNPAC科技用户实现了与Internet用户的E-mail通信。10月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由于当时中国还未能正式联入Internet,所以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CN域名服务器。1991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DECNET协议,以X.25方式联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实验室,开通了电子邮件通信。1993年3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通了一条64Kbps国际数据信息线路,联接中科院高能所和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运行DECNET协议,这时还不能提供完全的Internet功能,但经SLAC中心的转接,可以与Internet进行E-mail通信。有了这条专线后,通信能力大大提高,通信费用大为降低,促进了Internet的部分功能在中国的应用。
  3.互联网络建设开始启动:早在1989年9月,原国家计委就组织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招标。经过3年的建设到1992年,NCFC工程的院校网,即中科院院网(CASNET),连接了中关村地区30多个研究所及中科院院部,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全部完成建设,1993年8月国家启动金桥工程前期建设。
  
  二、教育科研应用阶段:1994~1995
  
  这一阶段已正式与Internet联接,能够提供Internet的全部功能和服务。主要是为教育和科研服务。
  1.正式接入Internet:1994年4月20日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开通了一条64K国际专线,通过TCP/IP联接实现了与Internet全部功能的对接。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有Internet的国家。1994年5月15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第一套网页。到此为止,中国的Internet建设事业还只是在北京地区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中点点滴滴地边使用、边建设、边发展,还没有向外辐射发展。1995年3月是Internet建设事业从北京向外辐射发展的时期。当时中科院完成了上海、合肥、武汉、南京4个分院的联接,迈出了Internet向全国扩展的第一步。
  2.四大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CSTNET(中国科学技术网)的产生和发展:1995年4月,中科院启动了京外单位联网工程,也就是“百所联网工程”。它联接了全国12个分院,100多个研究所,用户超过1万人。CSTNET成为中科院的主干网,在中国科研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2)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产生和发展:1993年12月开始立项,1995年12月实现与Internet连接。网络分成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三级。除了清华大学的网络中心及北京大学外,还包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和沈阳等八大城市10所大学,分别用DDN在线相互联通,构成CERNET的10个骨干结点,进而推进“百校联网”计划。CRENET的服务对象包括全国1000多所大学,300多万教师、研究生和在校生,还有4万所中学的550万名师生和16万所小学的1.2亿师生。
  (3)CHINANET(中国公用计算机网)的产生和发展:CHINANET是邮电部门经营管理的中国公用Internet网,是中国Internet骨干网。1994年9月开始启动建设。用户可以通过CHINANET的灵活接入方式,方便地接入全球Internet。它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城市的接入网已经建成。1995年6月完成一期工程并正式向用户提供服务。全国各地用户可通过公用电话网、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中国数字数据网等线路以电话拨号入网,通过帧中继入网、专线入网等方式联接,接受Internet服务。
  (4)CHINAGBN(中国金桥信息网)的产生和发展:1996年9月6日正式宣布开通并提供服务是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服务对象的侧重点是公司、企业,主要提供专线集团用户的接入服务和个人用户的单点上网服务。
  


  
  三、商业应用阶段:1996~1997
  
  1.四大网络全面开通并全面提供Internet服务: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正式开通,全国范围内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开始提供服务。CHINANET作为商用网向社会公众提供Internet服务,标志着中国Internet的发展进入商用阶段。从此,Internet这一新生事物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如一股狂飙风席卷中国大地。CHINANET在全国范围内热火朝天地建设骨干网,陆续在各大城市开通业务。1996年9月,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联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又为Internet商业服务注入了新的力量。同年11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开通2M国际信道。12月,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开始全面启动,广东视聆通、天府热线、上海热线作为首批站点正式开通。同时,全国各地的ISP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据统计,在1996年底,中国的Internet用户已达15万,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达5万多台,仅在北京地区就有30多家ISP开始营业,如中网、东方网景、瀛海威等,它们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官方相应的机构,成为推动中国Internet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NCFC、CHINANET、CERNET、CHINAGBN这四大网络的开通,使中国Internet的主干网初具规模。
  2.管理进入专业化:1996年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同年2月11日,国务院发布第195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授权中科院组建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授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与CNNIC签约并管理二级域名.edu.cn。1997年6月3日,中科院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同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作委员会。
  3.商业应用: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该报告统计,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62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4066个,WWW站点1500个,国际出口带宽18.64Mbps。四大网络大力发展了各自的下属网络和用户。其中,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在国内联接了300多个大学的校园网,每天上网的用户人数超过15万。中国科学技术网已经联接了中科院所属的大部分科研院所及30多个勘察部门的网络;已有200多个接入网络连接1万多台计算机。中国公用计算机网已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在200多个城市设有节点。中国金桥信息网也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70多个节点。
  
  四、快速发展阶段:1998~2000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Internet沿着两个方向迅速发展,一是商业网络迅速发展,二是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开始启动。
  1.商业网络发展迅猛:1998年2月,我国直接接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有6.4万台,拨号接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达34万台,接入网络的总数已过1000个,使用互联网络的用户已超过80万。到1998年6月30日,上网计算机总台数为54.2万台,上网用户为117.5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为9415个,WWW站点为3700个,国际出口带宽为84.64Mbps。半年之后,1999年1月,上网的计算机台数为74.7万台,增长40%,上网用户数为210万人,增长达80%,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18396个,增长96%,WWW站点为5300个,增长43%,国际出口带宽为143M256K,增长58%。
  2.政府上网工程开始启动:1999年1月22日,“政府上网年”的第一幕正式拉开,由原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和中国电信共同主办,联合48个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共同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其目的在于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将公众信息资源及其应用系统上网,全面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同年6月,外交部、科技部、文化部、建设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等前期上网的政府网址联合进行了网上演示,随着演示的成功立即掀起了政府上网高潮。发起单位从原来的48家增加到57家,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办公厅、国防科工委等单位也加入了发起单位行列。在同一时间,也有34个部委办的政府网站正式开通,并且还有一些行业信息网站以及各省、地市的政府网站也陆续开通。在1999年里,有60%以上的部委、办、局和各级政府部门在163、169网上建立起正式网站。到2000年时,80%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各个部门在网上建有正式站点,并提供信息共享和便民应用项目。
  3.发展趋势:根据CNNIC发布的9次统计数据,把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指标分别列表如下:





  从表2和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主机数量和上网用户数量从1998年开始,年增长率都在80%以上,1999年年增长率达到了3位数,到2000年,它们的年增长率达到了这一阶段的高峰,主机的年增长率达到了345%,用户数的年增长率达到了322.5%,到2001年时,这种迅猛增长的速度开始回落,主机的年增长率为54%,用户数的年增长率为56.8%,都大大低于上一年,甚至低于1998年。从表4和表5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趋势,域名注册数和带宽容量数及站点数从1998年开始,每年的年增长率都在3位数以上,也都在2000年时达到了最高峰,从2001年开始回落,Internet进入了一个减速增长发展时期。
  
  五、互联网络的深刻影响
  
  我国的互联网络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可以用4个字2个词组来形容,一是“普及”,二是“渗透”。所谓“普及”是指对Internet从一开始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的先知先觉普及到整个社会的大众生活中去,成为中国社会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渗透”是指Internet从单纯集中于网络本身的范围,从科研领域、高教领域,逐渐渗透到所有的领域、行业,成为各行各业本身进步的一部分。同时也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网,不仅是一休闲方式,而且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对于Internet的认识,人们不再把它看成是一种单一的产业,它更多的是对社会、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人们对生活和整个世界的重新认识。
  但是,与世界上Internet发展的一些总量指标相比,所占比重还是很低的。如统计表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15%,但所拥有的主机数仅占世界上网主机数的0.13%,用户数的6.11%。我国万人中上网主机数仅为1.3台,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06.9台,万人中用户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仅为美国的4%。全国网络用户虽然持续增长,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发生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农民只占0.3%,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从地域发展情况来看也极不平衡,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普及优势,仅从万人中注册的域名数来看,东部地区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8倍。
  总之,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之路漫长而艰巨。
  参考文献
  1. 刘葳漪.中国互联网:现状及政策.中国科技信息,1999(3)
  2 .钱华林.中国的互联网.中国科技信息,1997(21)
  3 .庞涛.网络时代的社会变迁.中国信息导报,2000(2)
  4. 京晨.我国互联网发展概观.中国信息导报,2000(8)
  5 .高杰.我国ISP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信息导报,1999(2)
  6 .张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中国信息导报,2003(3)
  7 .王德秀.Internet的管理、接入方式及业务发展.中国信息导报,2003(4)
  8 .庄育飞,邓昭俊.我国Internet用户现状统计分析.中国信息导报,1999(4)
  9 .王凯,白庆华.政府对Internet的规范管理。中国信息导报,1999(5)
  10. 张向宁.2000年中国企业上网年.中国科技信息,2000(5)
  11. 陈开平,陶敏.中国豪门宴——影响中国的40个互联网公司(上).中国科技信息,2000(7)
  12. 陈开平,陶敏.中国豪门宴——影响中国的40个互联网公司(中).中国科技信息,2000(8)
  13. 陈开平,陶敏.中国豪门宴——影响中国的40个互联网公司(下).中国科技信息,2000(9)
  14. 宗贵升.Internet经济的九大规律,中国科技信息,2001,3-4合刊.
  15. 向先知,章岚.CNNIC促进中国互联网业健康发展,科技日报,2000-7-8
  16. 陈小平.什么人上网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证券导刊,2000(6)
  1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1997.10-2002.1
  1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统计分析.中国信息导报,2003(2)
  (作者单位:山东莱阳农学院山东莱阳265200)
其他文献
本刊讯 11月20日,呻,国互取网络信息中心(CNmC)在京发布《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此次热点调查报告包括网站短信息和宽带两部分内容。这是CNNIC,乃里全国首次发布有关内容的调查报告。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国互联网短信和宽带业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互联网短信和宽带业务上仍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  CNNIC每年发布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主要是从宏观
期刊
据报道,今年新出现的病毒可达2万种,增长速度之快,传染力之强,破坏力之大,令人惊讶。纵观感染病毒,日前传播力极强的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  “流言” 病毒。8月初,捕获到首个攻击WindowsRPC服务漏洞的病毒“流言”。Microsoft公告,从Windows 98到Windows Server 2003等各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发现DirectX安全漏洞,涉及DirectX 5.2版到目前
期刊
本刊讯 为了有效总结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成就,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与《互驻网周刊》11月10日在京联合发布了首届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活动结果。此次活动第一次以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为统一尺度,对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广泛测评,从中评选出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具有良好的发展创新能力和一定规模的500家优秀中国企业,宝钢股份有限公司以优异成绩雄居榜首。其他位于前十名的企业是:上海通用汽
期刊
2003年8月15日至17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赵新力应邀赴美国亚特兰大的佐治亚州立南方理工大学为2003年“国际管理科学与工程大会”作主旨报告,并担当15日下午的大会主席。会后,赵新力携随员一行5人对美国、加拿大的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机构和图书馆进行了考察。本文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对美、加两国科技信息的发展所作的比较分析。这将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改革转制乃至我国科技信息业的
期刊
一、县市科技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略)    二、县市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供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强度也在逐步加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期刊
2003年9月3日,InnoCentive(美国意诺新公司)在北京与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签署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备忘录。意在与中国科学家一起,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市场化,并重点在生物、化学等领域携手破解世界性科研难题,推动全球技术进步。InnoCentive公司在全球重量级企业与技术研发机构之间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与中国曾有过友好的交往。11月5日,InnoCentive公司由首席执行官达
期刊
一、设计、运作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策略:一般而言,我国企业只是在最近20年才开始发展企业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建设MIS系统一般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自身建立一个所谓的“计算机中心”,通过它来给企业本身提供软件支持和硬件支持,二是通过外购,由专门MIS提供服务商来帮助发展。而大多数中国企业都走的是第一种路线,然后在发展过程中根据需要,在“计算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外购。缺乏整
期刊
近年来,我国DVD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并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DVD视盘机生产基地。我国视盘机产业是从VCD开始的,1993年VCD在我国研制成功,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影碟机市场的主要品种,到了1999年图像质量更为清晰的SVCD(超级VCD)开始显露头角,并成为了市场的热点,从而渐渐取代了VCD的位置。时至今日DVD在功能、性能、外观上较VCD、SVCD均有很大的改进,显示出良好的性能
期刊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在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ERP在中国的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哺失败的教训。最近,本刊收到许多有关这方面的文章,现以专辑形式摘要刊登如下,以利促进我国ERP健康发展。  ERP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先期应用主要立足于传统机械制造企业内的引进。当时主要是MRP的试验应用,由于ERP管理软件和计算机技术尚待发展,我国的经济
期刊
我国制造业历经了多次改革和发展,整个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产品开发过程不断加速,从知识到技术、再到产品的时间不断缩短;市场竞争空前剧烈,消费趋向多样化、柔性化、个性化,新产品的快速开发能力成为决定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灵活、柔性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模式相继出现,如精益生产、并行工程、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下面以汕头为例,重点分析介绍敏捷网络化制造模式。   敏捷网络化制造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