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报道的主要职能是将有报道价值的事件在有限的时间、版面内及时有效地报道出来。因此,新闻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有其独特的词汇和句法特点。文章试图以新闻语篇作为研究对象,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一、引言
语法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 韩礼德提出它存在于一切成人语言之中。并且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语法隐喻理论也有不少新的发展,从单纯的列举语法隐喻现象,发展到探讨语法隐喻的形成机制、哲学基础,以及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喻的关系。日臻完善的语法隐喻理论对隐喻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运用语法隐喻来分析语篇,指导科技、广告及其新闻等。
二、新闻语篇的特点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侯维瑞认为,新闻报道的职能是传播信息,即迅速及时地报道时事新闻,以最快的速度正确地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性、客观性和及时性是新闻报道的要则。反映在文体风格方面,新闻英语必须正确、简洁、明了,在有限的撰稿时间和刊登篇幅内取得言简意赅的效果。新闻英语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传播功能,词汇、时态、语态及修辞等的运用都有其自成一家的特点。
新闻语篇的广泛存在和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会产生和重构社会现实中的某些特殊结构,因为大众传媒总是传播一些与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看法和观点,起到维护社会体系或制度的作用(Bonvillain,1993)。新闻语篇表明它所报道的消息都是客观事实,是世界的现实真相,而不是新闻工作者个人的判断和宣传。新闻语篇是一种隐性意识形态的语类,对它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大众科学的对待传播媒介提供的新闻和其他各类信息。
三、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通过分析语法隐喻在构建新闻语类语篇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了解到借助语法隐喻既可以增大信息密度,以节省有限的版面空间;又可以掩盖自己的主观意图和态度,塑造客观公正的形象;可以调整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传达个人观点;还可以很好地衔接和展开语篇,使文章变得精炼,达到新闻语篇文字的严谨。
(一)信息压缩功能
基于新闻语篇的特点,因此新闻语篇的语言必须简练精确。语言使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经济原则。该原则适用于任何语类,尤其是实用性语类。事实上,语类的划分有一个“精密度”问题,可粗可细。
一般来说,新闻报道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但是词汇密度很高,小句的内容都被浓缩到名词结构中。正是语法隐喻,主要是名词化形式,造成了书面语篇的复杂。下面的例子可以解释名词化在新闻语篇中具有的信息压缩功能。
例1:A promotion introducing Shanghai’s upcoming events of the fall was held by the delegation of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led by the Deputy Secretary Xue Chao in?Hong Kong, Mao Leilei reports.(China daily,Thu, Aug 25, 2011)
在例1中,我們很容易辨认出以名词化出现的语法隐喻,例如:“promotion”、“upcoming”、“delegation”,以名词代替小句不但使文章变的简练,还大大缩小了版面,起到信息压缩功能。
例2:国家海洋局已明确提出了溢油处置“两个彻底”(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两个切实”(切实依法维护渔业渔民的合法权益,切实依法维护国家海洋生态环境利益)的工作目标,监测监督、案件审理、生态损害索赔也在有序进行。
在例2中,作者使用“监测监督”“案件审理”“生态损害索赔”代替了句子,以便达到信息压缩功能。
(二)语言客观性功能
新闻的宗旨是尽可能如实地把信息传递给大众。语言也要求必须客观、可信。名词化结构降低了人际功能的发挥,能够尽量摆脱动作执行者、环境成分对过程的影响,增强了行文的客观性,公正性,使读者意识到语篇并非是从作者的主观角度去组织的。
在新闻中,个人主观性很强的表达不受欢迎,除了被动化的运用以外,名词化也是用来创造客观性效果的重要手段。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结构或句子能使动作或过程物化,并且通过删除限定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加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新闻语篇正是试图用客观性原则来掩盖语篇中暗藏的各种意识形态。
名词化结构降低了人际功能的发挥,能够尽量摆脱动作执行者、环境成分对过程的影响,增强了行文的客观性,公正性,使读者意识到语篇并非是从作者的主观角度去组织的。
四、结语
语法隐喻,包括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大类,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最有力的手段。语法隐喻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对于分析新闻语篇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对于新闻语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4).
[2]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梁彬彬(1986.2-),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学与文化研究;孙建中(1955.7-),男,西安市人,副教授 ,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方向。)
一、引言
语法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 韩礼德提出它存在于一切成人语言之中。并且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语法隐喻理论也有不少新的发展,从单纯的列举语法隐喻现象,发展到探讨语法隐喻的形成机制、哲学基础,以及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喻的关系。日臻完善的语法隐喻理论对隐喻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运用语法隐喻来分析语篇,指导科技、广告及其新闻等。
二、新闻语篇的特点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侯维瑞认为,新闻报道的职能是传播信息,即迅速及时地报道时事新闻,以最快的速度正确地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性、客观性和及时性是新闻报道的要则。反映在文体风格方面,新闻英语必须正确、简洁、明了,在有限的撰稿时间和刊登篇幅内取得言简意赅的效果。新闻英语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传播功能,词汇、时态、语态及修辞等的运用都有其自成一家的特点。
新闻语篇的广泛存在和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会产生和重构社会现实中的某些特殊结构,因为大众传媒总是传播一些与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看法和观点,起到维护社会体系或制度的作用(Bonvillain,1993)。新闻语篇表明它所报道的消息都是客观事实,是世界的现实真相,而不是新闻工作者个人的判断和宣传。新闻语篇是一种隐性意识形态的语类,对它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大众科学的对待传播媒介提供的新闻和其他各类信息。
三、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通过分析语法隐喻在构建新闻语类语篇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了解到借助语法隐喻既可以增大信息密度,以节省有限的版面空间;又可以掩盖自己的主观意图和态度,塑造客观公正的形象;可以调整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传达个人观点;还可以很好地衔接和展开语篇,使文章变得精炼,达到新闻语篇文字的严谨。
(一)信息压缩功能
基于新闻语篇的特点,因此新闻语篇的语言必须简练精确。语言使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经济原则。该原则适用于任何语类,尤其是实用性语类。事实上,语类的划分有一个“精密度”问题,可粗可细。
一般来说,新闻报道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但是词汇密度很高,小句的内容都被浓缩到名词结构中。正是语法隐喻,主要是名词化形式,造成了书面语篇的复杂。下面的例子可以解释名词化在新闻语篇中具有的信息压缩功能。
例1:A promotion introducing Shanghai’s upcoming events of the fall was held by the delegation of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led by the Deputy Secretary Xue Chao in?Hong Kong, Mao Leilei reports.(China daily,Thu, Aug 25, 2011)
在例1中,我們很容易辨认出以名词化出现的语法隐喻,例如:“promotion”、“upcoming”、“delegation”,以名词代替小句不但使文章变的简练,还大大缩小了版面,起到信息压缩功能。
例2:国家海洋局已明确提出了溢油处置“两个彻底”(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两个切实”(切实依法维护渔业渔民的合法权益,切实依法维护国家海洋生态环境利益)的工作目标,监测监督、案件审理、生态损害索赔也在有序进行。
在例2中,作者使用“监测监督”“案件审理”“生态损害索赔”代替了句子,以便达到信息压缩功能。
(二)语言客观性功能
新闻的宗旨是尽可能如实地把信息传递给大众。语言也要求必须客观、可信。名词化结构降低了人际功能的发挥,能够尽量摆脱动作执行者、环境成分对过程的影响,增强了行文的客观性,公正性,使读者意识到语篇并非是从作者的主观角度去组织的。
在新闻中,个人主观性很强的表达不受欢迎,除了被动化的运用以外,名词化也是用来创造客观性效果的重要手段。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结构或句子能使动作或过程物化,并且通过删除限定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加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新闻语篇正是试图用客观性原则来掩盖语篇中暗藏的各种意识形态。
名词化结构降低了人际功能的发挥,能够尽量摆脱动作执行者、环境成分对过程的影响,增强了行文的客观性,公正性,使读者意识到语篇并非是从作者的主观角度去组织的。
四、结语
语法隐喻,包括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大类,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最有力的手段。语法隐喻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对于分析新闻语篇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对于新闻语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4).
[2]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梁彬彬(1986.2-),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学与文化研究;孙建中(1955.7-),男,西安市人,副教授 ,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