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05-01
自西学东渐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根植,中国形成了中、西二元医学并存的格局。中医和西医两大阵营之间虽然存在着相互竞争与排斥的现象,但中、西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结合日渐成为主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医学理论与临床上,中、西医学结合已蔚然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西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结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理论和实践上的基本问题就是中、西医学名词术语之间的对应性问题。就临床诊疗实践和临床科研而言,中、西医病名之间的对应性问题尤为关键。早在上世纪30年代,作为当时全国中医最高学术机构的国立中央国医馆就以统一中、西医病名为首要工作,但由于该项工作在方针、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中医界和西医界都不认同,结果中途而废。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的中、西医学界在中、西医临床、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中、西医病名之间的對应关系,积累了不少成果,但一直缺乏一部系统、全面论述中、西医病名对应关系的专著。这一空白在本世纪之初终于被林昭庚博士和他所领导的团队所填补。
中国医药大学资深教授林昭庚博士以中、西医双重背景的专长,汇集台湾当代中、西医学结合专家的热忱、智慧、经验与毅力,前后费时共计12年,编成《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不仅为中西医结合之巨大工程,更是迄今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国所完成之中西医学病名汇编及工具用书中,数据最为齐全的书籍,极具可读性及可参考性。该书以现代医学的病名为纲,搜罗历代中医文献可与之对应或近似的疾病名称,力图让中、西医病名对应汇通,旨在化解中、西医学之间的争端疑惑,更进一步提供中医学者了解现代医学、西医学者认识中国传统医学的机会,让彼此有良好的互相学习、讨论与沟通管道,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医疗的发展,早日达到“中西医一元化”的目标。
《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一书是目前唯一的中西医病名对照之工具书。该书之主编林昭庚教授中西医学之学识修养深厚,在台湾与海外学术界颇富声誉,国内外发表论文230多篇,著作32种,以其学术成就在台湾获奖,亦受国际学术界之肯定,国内外院校机构聘为荣誉院士、教授等殊荣达30项,对中西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副主编共4人,均为博士或副教授、硕士资格之中西医专家学者。编著者36人亦多为兼具中西医师执照,且任职于台湾医学中心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西医疾病之范畴有极多共识,亦共同历经12寒暑,克服困难,终于完成此书。对中西医学界来说,《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的出版,堪称空前壮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值得高度肯定与赞许!
就《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内容及编排架构来讨论,第一版以现代的“国际病名分类”为基础,逐一从中医典籍中找出相对应的证型,之后还加入了“实验诊断”的部份,让读者知道可以协助诊断的现代检验项目,并且以中、西医的角度,分别详细叙述该疾病的定义与临床症状,同时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比较该疾病中、西医学上的不同,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的肯定。该书繁体版本是由台湾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出版,第一版自1992年着手编写,于2001年出版,而大陆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之简体版本,乃为第一版之版本。
鉴于中西医病名繁杂,林昭庚博士再度集结多位台湾当代中、西医学结合专家,共同参与该书的再版工作,经过了3年的努力,再完成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二版》,于2004年出版,该书亦是根据作者们多年的临床经验,选取适当的中医病名作为对照,所选取的中医病名乃以相关中医文献为依据,内容较第一版更为丰富,全书共5册,约400万字,引用并参考458部中医文献,西医书籍86本,专门探讨中西医学对于同一疾病,其定义、证候与诊断上的相似与相异点,是一部内容丰富、篇幅巨大的著作。
《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二版》以第一版的《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为基础,收录新增的西医疾病病名有133种,总西医疾病病名数达到997种,中医相关病名1759种,编次的原则系根据“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之编号顺序为蓝本,只要该书上的西医病名能找到相关的中医病名与病症,则尽可能地予以收录,依序分成传染病及寄生虫病、肿瘤、内分泌、营养及新陈代谢疾病与免疫性疾患、血液及造血器官之疾病、精神疾患、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之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生产及产褥期并发症、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骨骼肌肉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先天畸形、周产期病态、征候、症状及诊断欠明之各种病态、损伤及中毒等共18章,997篇;其中第十八章为“中西医病名对照表”,首列西医(中文)病名对中医病名对照表,次列西医(英文)病名对中医病名对照表,再列中医病名对西医病名对照表,以便于读者检阅。
书中每篇病名的编排项目分成6大部分,依序为本书编号、国际疾病分类(ICD-9/ICD-10)编号、现代医学病名及定义、中医相关病名及文献出处、诊断要点、综论等内容。该书特别将国际疾病分类编号写入,使读者在查阅内容时,除了以书中目录为指引外,亦可以“ICD-9/ICD-10”为指引,以利国际学术交流。
而“中医相关病名及文献出处”则根据该篇西医病名的临床症状,参考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经验,选取适当的相关中医病名,因中医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故一个西医病名,可能因为许多不同的临床症状而有数个相关的中医病名;而不同的西医病名,可能因其有共同的临床症状,而有相似的中医病名。以该书编号1的霍乱为例,西医学的霍乱(Cholera)乃霍乱弧菌侵犯于小肠所造成的急性传染病,过去在夏秋季节常有大小不等的流行。而中医学对霍乱一病的论述,可概括为两阶段:清代以前所论的霍乱,是指急性吐泻之疾,无流行传染之征;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以后论及的霍乱,既包括了前者,更阐发了因“瘟毒”或“疫疠”所引起“阖户沿村,风行似疫”的传播快、流行广的真霍乱病。中医学所论的霍乱与西医学的霍乱,名称虽然相同,但含义并非一致。中医的霍乱含义较为广泛,包括了以急性吐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性急重的疾病,如西医学中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相关疾病。
为能收纳更多的诊断方式,《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二版》亦将原第一版的“实验诊断”,改为“诊断要点”,包括临床特异性症状、血液生化检查、尿液常规检查、血液气体分析、血清电解质检查、心电图学检查、诊断摄影、微生物学检查等内容,而容易混淆的内容则再制成表格,加以比较区别。最后的“综论”为整篇病名之小结,首先针对该篇西医病名,详细叙述其定义、临床症状、病因病机、发生率、并发症、临床分类及分期与预后等内容,使读者对该疾病有完整的西医概念;其次则对该疾病的中医相关病名,详述其病因病机、证型分类,并详细说明相关原文通篇大意、内容概要;最后乃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并依中西医理,比较该疾病中西医学上的相似点与相异点,使中医的辨证论治能确实融入现代医学观念。
中西医结合是一项既复杂又庞大的系统整合工程,由于《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二版》的出版,编著群亦冀望藉此使中、西医界能继续努力,以前瞻性的眼光,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及科学化,创新医疗技术及研究,并加强国际交流,以供有志于中西医结合之专家学者参阅研读之需。
(责任编辑:姜付平)
自西学东渐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根植,中国形成了中、西二元医学并存的格局。中医和西医两大阵营之间虽然存在着相互竞争与排斥的现象,但中、西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结合日渐成为主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医学理论与临床上,中、西医学结合已蔚然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西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结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理论和实践上的基本问题就是中、西医学名词术语之间的对应性问题。就临床诊疗实践和临床科研而言,中、西医病名之间的对应性问题尤为关键。早在上世纪30年代,作为当时全国中医最高学术机构的国立中央国医馆就以统一中、西医病名为首要工作,但由于该项工作在方针、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中医界和西医界都不认同,结果中途而废。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的中、西医学界在中、西医临床、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中、西医病名之间的對应关系,积累了不少成果,但一直缺乏一部系统、全面论述中、西医病名对应关系的专著。这一空白在本世纪之初终于被林昭庚博士和他所领导的团队所填补。
中国医药大学资深教授林昭庚博士以中、西医双重背景的专长,汇集台湾当代中、西医学结合专家的热忱、智慧、经验与毅力,前后费时共计12年,编成《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不仅为中西医结合之巨大工程,更是迄今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国所完成之中西医学病名汇编及工具用书中,数据最为齐全的书籍,极具可读性及可参考性。该书以现代医学的病名为纲,搜罗历代中医文献可与之对应或近似的疾病名称,力图让中、西医病名对应汇通,旨在化解中、西医学之间的争端疑惑,更进一步提供中医学者了解现代医学、西医学者认识中国传统医学的机会,让彼此有良好的互相学习、讨论与沟通管道,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医疗的发展,早日达到“中西医一元化”的目标。
《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一书是目前唯一的中西医病名对照之工具书。该书之主编林昭庚教授中西医学之学识修养深厚,在台湾与海外学术界颇富声誉,国内外发表论文230多篇,著作32种,以其学术成就在台湾获奖,亦受国际学术界之肯定,国内外院校机构聘为荣誉院士、教授等殊荣达30项,对中西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副主编共4人,均为博士或副教授、硕士资格之中西医专家学者。编著者36人亦多为兼具中西医师执照,且任职于台湾医学中心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西医疾病之范畴有极多共识,亦共同历经12寒暑,克服困难,终于完成此书。对中西医学界来说,《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的出版,堪称空前壮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值得高度肯定与赞许!
就《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内容及编排架构来讨论,第一版以现代的“国际病名分类”为基础,逐一从中医典籍中找出相对应的证型,之后还加入了“实验诊断”的部份,让读者知道可以协助诊断的现代检验项目,并且以中、西医的角度,分别详细叙述该疾病的定义与临床症状,同时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比较该疾病中、西医学上的不同,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的肯定。该书繁体版本是由台湾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出版,第一版自1992年着手编写,于2001年出版,而大陆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之简体版本,乃为第一版之版本。
鉴于中西医病名繁杂,林昭庚博士再度集结多位台湾当代中、西医学结合专家,共同参与该书的再版工作,经过了3年的努力,再完成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二版》,于2004年出版,该书亦是根据作者们多年的临床经验,选取适当的中医病名作为对照,所选取的中医病名乃以相关中医文献为依据,内容较第一版更为丰富,全书共5册,约400万字,引用并参考458部中医文献,西医书籍86本,专门探讨中西医学对于同一疾病,其定义、证候与诊断上的相似与相异点,是一部内容丰富、篇幅巨大的著作。
《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二版》以第一版的《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为基础,收录新增的西医疾病病名有133种,总西医疾病病名数达到997种,中医相关病名1759种,编次的原则系根据“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之编号顺序为蓝本,只要该书上的西医病名能找到相关的中医病名与病症,则尽可能地予以收录,依序分成传染病及寄生虫病、肿瘤、内分泌、营养及新陈代谢疾病与免疫性疾患、血液及造血器官之疾病、精神疾患、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之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生产及产褥期并发症、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骨骼肌肉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先天畸形、周产期病态、征候、症状及诊断欠明之各种病态、损伤及中毒等共18章,997篇;其中第十八章为“中西医病名对照表”,首列西医(中文)病名对中医病名对照表,次列西医(英文)病名对中医病名对照表,再列中医病名对西医病名对照表,以便于读者检阅。
书中每篇病名的编排项目分成6大部分,依序为本书编号、国际疾病分类(ICD-9/ICD-10)编号、现代医学病名及定义、中医相关病名及文献出处、诊断要点、综论等内容。该书特别将国际疾病分类编号写入,使读者在查阅内容时,除了以书中目录为指引外,亦可以“ICD-9/ICD-10”为指引,以利国际学术交流。
而“中医相关病名及文献出处”则根据该篇西医病名的临床症状,参考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经验,选取适当的相关中医病名,因中医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故一个西医病名,可能因为许多不同的临床症状而有数个相关的中医病名;而不同的西医病名,可能因其有共同的临床症状,而有相似的中医病名。以该书编号1的霍乱为例,西医学的霍乱(Cholera)乃霍乱弧菌侵犯于小肠所造成的急性传染病,过去在夏秋季节常有大小不等的流行。而中医学对霍乱一病的论述,可概括为两阶段:清代以前所论的霍乱,是指急性吐泻之疾,无流行传染之征;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以后论及的霍乱,既包括了前者,更阐发了因“瘟毒”或“疫疠”所引起“阖户沿村,风行似疫”的传播快、流行广的真霍乱病。中医学所论的霍乱与西医学的霍乱,名称虽然相同,但含义并非一致。中医的霍乱含义较为广泛,包括了以急性吐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性急重的疾病,如西医学中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相关疾病。
为能收纳更多的诊断方式,《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二版》亦将原第一版的“实验诊断”,改为“诊断要点”,包括临床特异性症状、血液生化检查、尿液常规检查、血液气体分析、血清电解质检查、心电图学检查、诊断摄影、微生物学检查等内容,而容易混淆的内容则再制成表格,加以比较区别。最后的“综论”为整篇病名之小结,首先针对该篇西医病名,详细叙述其定义、临床症状、病因病机、发生率、并发症、临床分类及分期与预后等内容,使读者对该疾病有完整的西医概念;其次则对该疾病的中医相关病名,详述其病因病机、证型分类,并详细说明相关原文通篇大意、内容概要;最后乃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并依中西医理,比较该疾病中西医学上的相似点与相异点,使中医的辨证论治能确实融入现代医学观念。
中西医结合是一项既复杂又庞大的系统整合工程,由于《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二版》的出版,编著群亦冀望藉此使中、西医界能继续努力,以前瞻性的眼光,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及科学化,创新医疗技术及研究,并加强国际交流,以供有志于中西医结合之专家学者参阅研读之需。
(责任编辑: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