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邃的大海不仅时刻考验着每一个飞行者驾驶战鹰的技艺水平、胆量与气魄,更能度量出这些敢于在大海上“冒死”低翔的人对待生命、使命的真实心态与非凡胸怀。
  现代世界空军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海上超低空突袭,应是美军对利比亚首都黎波里和第=大城市班加西的轰炸。1986年4月15日,美军出动F-111F战机途经四次空中加油,跨海长途奔袭5000公里,到达目标区域后又以870公里/小时的速度和距海面仅60米的高度超低空飞行,成功避开了利比亚的防空阵地,对其重要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完成了“外科手术”第一刀,最终取得了局部战争的胜利。
  这个战例至今还常被飞行员们以啧啧赞佩的口吻挂在嘴边。用一位老飞行员的话说,这是“美帝国主义”在现代战争舞台上进行的一次最牛B的低空突袭表演。美军从空中对利比亚的“一剑封喉”,让这些蓝眼睛、大鼻子的飞行员们在世界空军面前将鼻尖翘得更高了!
  后来世界上发生的几次局部战争也进一步证明,如何利用远海低空、超低空突袭,在战争初期突破敌人的防空弱点,已经成为赢得现代战争的制胜先机。既然海上低空、超低空突袭对取得未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对飞行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必然会引起各国空军的重视。
  诗人海子在诗中写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当新飞行员时,每次在空中“面朝大海”,心中不仅没有一丁点儿“春暖花开”的惬意,反而更多的是极近恐惧色彩的复杂想象。恐惧就是恐惧,我不愿故作轻松地把它说成是兴奋或刺激。
  面对大海的汹涌波沣与隐藏在海面下的诡谲暗涌,我在想,如果此刻指挥员突然下令,让我驾机迅速降低高度,以超低空紧贴海面的高度飞向深海某区域,或比深海更遥远的某个地方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我该如何去完成呢?
  后来,我经过多次海上超低空课目训练后,才渐渐增添了一些切身的感受。飞机越往深海飞,海水的颜色就会越来越深,座舱四周也会变得出奇的安静,飞机周围的海平线在渐渐上移,海面已不再是一个平面,而像是凹下去的一个巨大的蓝色盆地。此时,飞机仿佛已成了井底之蛙,飞行员的视线因被四周的海水遮挡,无法看到更远的地方。由于飞行高度低,海上参照物极少,若长时间单独飞行,飞行员心中极易产生紧张甚至恐惧心理,如果再遇到点意外情况,处置余地很小,就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恐惧心理。我甚至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途飞行,比在漆黑的夜晚独自走进原始森林还要令人毛骨悚然。森林中,遇到野兽袭击,人还可以爬上树避难;而深海区,飞机又该“爬”到哪儿避开险境呢!
  每当我的目光掠过机翼的前缘,面朝大海出神儿地观望时,心中总是禁不住要浮想联翩一番。我愿意把各种情况想得复杂些,以使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
  作为一名飞行员,面对谜一样深不可测的大海,有许多作战中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逼”着我必须去认真思索,并力争手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刚废”。
  那一天,我的飞行任务虽然是中空海上航行,但思绪还是禁不住“忙里偷闲”地飞向了另一片海域。而且,高度越来越低,我甚至已清晰地看见了机翼下涌起的一朵又一朵高达十几米的疯狂浪花。有几种复杂的情况,总是反复、无规则地在我的脑际浮现,还常把我的脑门上“逼”出一层细汗来——
  撞鸟。飞机在高度50~60米的超低空飞行中,若遇海鸟迁徙的季节,一旦飞机与鸟群遭遇怎么办?若是冬季跳伞,飞行员跳八冰冷刺骨的海水中,仅凭他沧海一粟般的小小身体,面对一望无际的寒冷,其微弱的体温又能在海水里可供散发多久呢?
  错觉。天海一色中飞行,飞行员易产生倒飞错觉,误将海当作天,而将天当作海。如果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本能行为,产生错误的操纵动作,也许仅用两三秒钟飞机就会钻进大海里。
  油量少。飞机低空飞行时耗油量巨大,即使完成了既定任务,返航时油量少怎么办?若途中遭遇敌机拦截,战与退,如何选择?飞机可能会因燃料耗尽而掉进海里。
  低云。海上超低空飞行,遇上与飞行高度相同的低云,若是机群,低云中能见度差,僚机飞行员无法编队,这时,若再下降高度,飞行高度已突破超低空的最低高度,安全还能保证吗?
  通信中断。在低高度飞行,飞机上的无线电联络距离将迅速缩短。同时,为防敌人窃听我机无线电通话内容,暴露作战意图,通常要求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在空中“保持无线电静默”。这样,飞机出航后,基本上就成了“孤胆英雄”。
  还有其他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在执行任务中发动机出现故障、偏航、迷航等。这些在中、高空都很难处置的特殊情况,放在低空且是深海区来处置,其难度该有多大!
  飞机已到达第二转弯点。我集中精力操纵飞机,开始压坡度转弯。我收回了放飞太远的紧张思绪。
  面朝大海,心潮澎湃。深邃的大海不仅时刻考验着每一个飞行者驾驶战鹰的技艺水平,也测试着他在面对各种险情时的胆量与气魄,更能度量出这些敢于在大海上“冒死”低翔的人对待生命,使命的真实心态与非凡胸怀。
  我甚至不止一次的有过这样的想法,等我彻底完成了自己的飞行使命,敛翅落回到地面,一定要买上一副鱼竿,头顶太阳帽,悠然自得地坐在海边,尽情地感受一下“面朝大海”时涌过心头的另一番人生滋味。或许,有很多条诗意的鱼儿,会摇着尾巴向我赴约般地游来。
  
  责任编辑 陈延萍
其他文献
追寻英雄基因的血脉传承 李 芸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他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击美国侵略者,取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整个战争中,有36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血染朝鲜疆场,他们表现出的保和平、卫国家的爱国主义和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我们这支军队精神的精华,是我们这支军队战斗力生
期刊
石头缝里的“绿色诗行”  李新建    驻守在祖国南疆金鸡山上的广西军区边防某部八连四周悬崖峭壁,山势险峻。10多年前,官兵们别出心裁地开垦连部北侧的石林做菜地,经过一茬又一茬官兵的努力,现如今菜地已初具规模,共有大小菜地366块,大不过三平方米,小有如巴掌大小,可供种植面积2.17亩。  近两年,连队官兵又分别建成了拓荒园、奇石固、揽胜台、石窟鱼趣、木瓜园等八大部分,在官兵精心管理下,菜地保证了
期刊
58年前,一名普通的战士惊天一跃,用舍身堵枪眼的壮举,留下了一个光荣的名号;58年过去了,黄继光早已成为全国妇孺皆知的战斗英雄,而他生前所在的连队,在战争年代形成的“危险时刻敢上,千斤重担敢挑,有了第一敢争,见了红旗敢扛”的优良作风,更融入了每一名官兵的血液,铸成了代代相继的连魂。    事迹回放    1952年10月19日夜,上甘岭战役处于最激烈的时段。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的597.
期刊
古来军旅多妙墨,不落先贤永攀登。眼前这一副副匠心独运,苍润奔放的画作饱含着一位军中赤子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就是驻皖某部著名的军旅画家禚江基。  1979年禚江基参军入伍,入伍后,由于受到驻地丰富的徽州文化影响和著名的“新安画派”的艺术熏陶,使得他对丹青翰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醉心于前人佳作的神韵当中。他从传统习画人手,通过搜集借阅《芥子园》、《荣宝斋》等画谱进行潜心研究,深
期刊
从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到飞行教员,在2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带出战斗机飞行员38人,其中有8人走上团职领导岗位,有4人任三代机航空兵团团长,有人形容说,他带出的“李家军”可以组建成一个建制飞行团了。他以武德、师德、品德放飞“雏鹰”,也在蓝天、白云、军旅间写出壮美诗行。    驾驾杆变教鞭 勇挑育“鹰”担    当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是李军招飞入伍时的梦想。然而,刚在作战部队练硬了“翅膀”的李军,却被调到
期刊
射击:枪响靶落,弹无虚发;油锤灌顶:锤落砖碎、毫发无损……提起贾洪图,熟悉他的战友总是滔滔不绝……  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的“超级战士”节目,让我们认识了部队中的许多训练尖兵、先进典型,贾洪图也被战友们称为“超级战士”,签名留念,一般是明星大腕的专利,做为广州军区某集团军侦察营武装侦察连二班长的贾洪图。也具有同样的吸引力。    立志做个超级战士    入伍前贾洪图是个军事迷,自从看过“超级战士”节
期刊
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炮弹的爆炸声,看到浓浓的硝烟,嗅到呛人的火药味。然而,这里没有敌人,对手就是自己;这是一群特殊的军人,他们穿行在硝烟与报废弹药编织成的“危险地带”,在一枚枚弹药解体的过程中品味胜利果实。他们就是南京军区某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的官兵,他们连续21年销毁各种报废弹药近5万吨,并创造了惊人的“零伤亡”记录。  废旧弹药的销毁,是部队一项特殊工作,说它特殊,就是因为在销毁
期刊
白山垂泪,黑水呜咽。2010年这个苦涩的仲夏,千年一遇的洪水撕扯着吉林大地。家园被毁、田地泽国,暴雨映着人们的泪光,刺痛人心。在人民生命财产遭到威胁的时候,关喜志舍生忘死救助遇险群众、身边战友和部队装备,用年仅38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悲壮的一幕发生在7月30日。  为了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被洪水冲入松花江的化工原料桶不流出吉林境内的重要指示,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于7月30
期刊
那是我当兵出发前的一个寒冷的晚上,冬日的雪如鹅毛般在窗外飘落,染白了整个黑夜。我陪老爸坐在火炉边,妈把我的行李整理一遍又一遍,生怕我落下什么东西似的,爸猛劲地吸着红梅牌香烟,吐出浓浓的烟雾遮盖了爸苍老的面容。  “明早你就要从武装部坐车去部队了,今晚早点睡吧!”爸对我毫无商量地说,我点点头,回内屋睡觉去了。  “你为勇儿准备了多少钱?”没多久外屋传来妈妈的低声问话声。  “500元,是准备明年春耕
期刊
口述 仝华 整理 王群  我有一个专用笔记本,上面记着嫂子每次给我的钱,日期和数目都一清二楚。我想等我长大挣钱了,一定要好好报答嫂子的养育之恩。  我家在浙江海边,主要以捕捞业为生。五岁那年,父母亲在一次出海作业时遇到台风不幸丧生。大我八岁的哥哥从此与我相依为命。因为我太小,哥哥又无法继承父亲的捕捞业。于是,哥哥只能到离家不远的一座煤矿挖煤,起早贪黑地干活。然而,祸不单行。我十三岁那年,一场矿难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