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的另一面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cfje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止餐饮浪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笔者居然在网上看到诸多将隋文帝当作节俭“楷模”的文字,实在让人感到有些惶恐。
   诚然,隋文帝杨坚,其历史功绩令人敬佩: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300年的分裂,史称“文帝复汉”;开创科举制度,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垄断,助力平民子弟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不过,隋文帝固然一生节俭,却为囤粮不顾百姓生计,违背了“国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所以,他一手打造的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称为“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王朝,却十分短命,但人们却将责任甩给了他儿子杨广。
   这一点,从诸多史料便可看出端倪。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二》说: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人多饥乏,隋文帝派遣官员查看灾民的食物,看到老百姓吃的是“豆屑杂糠”,他痛哭流涕,并“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此,杨坚坚持一年“不御酒肉”。到了这年八月,杨坚亲率长安的吏民到洛阳吃饭。途中,杨坚严令官员不得催逼老百姓。看到扶老携幼、蹒跚而行的饥民大军,杨坚“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行到艰险之处,遇到挑担的羸弱百姓,他还“令左右扶助之”……
   然而,这位“爱民如子”的好皇帝“真情表演”背后的真相是:“是时(关中)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不仅如此,杨坚还把手伸向“义仓”(民间结社的公共积累)。他下了一道死命令:“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捐,于后乏绝……云、夏、长、灵、盐、兰、丰、鄯、凉、甘、瓜等州,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杂种及远年粟。”不仅不准开仓赈灾,还将老百姓自我积累、自我赈济的门路彻底堵死。杨坚还规定,如果真发生因灾缺粮,就用杂粮和陈化粮救济。
   为强化粮仓管理,关中大旱灾第二年腊月,杨坚严令:“盗边粮一升已上,皆斩,仍籍没其家。”《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六年(596年),有司上奏合川地区仓库储粮少了七千石,得到“主典所盗”审理结果后,隋文帝即令将主管仓库的官员斩首示众,并将其全家没为奴婢,更令其家人买粮填补粮库亏空。可以想象,即便面对天降大旱、饥民遍地,哪有官员敢冒着身家性命开仓赈灾?故而,《隋书·食货志》称,开皇十七年(597年),更是“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廡之下”。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被历代史学家所称道的“贞观之治”,就是建立在隋王朝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基础上的。
   1969年洛阳考古发现的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建有259个粮窖的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更能说明问题:宁愿成堆的粮食陈化变质,也不施舍给饥肠辘辘的灾民。如此视民如草芥的行为,已经是本末倒置,实在应该唾弃,更不值得颂扬。
   摘自《今晚报》2020年10月28日
其他文献
诔,是古代用以悼念的文体,汉魏六朝盛行过,后来式微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讲:“详夫诔之为制,盖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暧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此其旨也。”暧者,实事求是也;凄者,以情动人也。但是,一到文人手里,凡诔,无不夸张煽情,炫虚失实,这也成为自古至今的悼文通病。替死人吹,是活人要面子,因而,无论怎样的谀辞,家属不会质疑,死者也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更正。所以,时
期刊
在上班的地铁上,你自觉不看手机是件进退两难的事情,除非前后左右都没有乘客。   挨着我旁边一个上班族在看抖音,是搞笑的那类。大致情景剧是这样:一个老公问老婆,你买农民的辣椒,不怕有殘留农药吗?妻子犀利地跟他理论,回去多洗几次不就没有了!你说你吧,掉在家里餐桌上的肉转身就丢垃圾桶,前天跳进那么多人游泳的泳池,大喝了几口水也不见你要求去医院洗肠胃呀?!   哈哈哈,一阵爆笑。好像说得确实有道理。 
期刊
前些天看电视,记者采访一个留学生疫情防控期间的生活状态,留学生说:“买了很多食材放冰箱里,然后尽量减少出门,然后过去在家没做过饭,然后现在自己学着做,然后请几个同学一起分享,然后还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句句不离“然后”,听着别提多别扭了。   记得去年参加对入职学生的面试,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也是满口“然后”“然后”的,好像离开“然后”就不会说话似的,既影响形象和观感,也影响面试成绩,真所谓“一
期刊
读了《杂文月刊》2020年11月下文摘版《“过期”朋友》一文,耳畔响起《魂断蓝桥》中的经典歌曲:“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从苏格兰民间传播到世界各地,一首《友谊地久天长》让人们产生很多通感。   发小或无意间赠送的过期花生油,华丽转身为有机肥料,滋养出水灵鲜亮的蔬菜,回馈给发小。这一友情趣事堪与古代文人雅士的赠礼故事媲美。友情原不以礼物为衡量标准,礼物
期刊
“逛”字的发明人很聪明,一个狂加一个走之底,把出外闲游者的意趣神态一下子点题,让人生出许多非分之想。   在《辞海》中,“逛”字只有四个字的解释:“出外闲游。”这起码包含了三层意思:一层是“逛”不能在家里,在家叫待着,蹲着,或猫着,如果您愿意走动,也只能称“踱步”;第二层意思必须有闲暇,有闲情,且有闲趣,否则那不叫“逛”,叫赶路;第三层意思当是悠然地、适意地、东张西望地散步,偶有专注,也仅只是一
期刊
笔者认为,《杂文月刊》2020年11月下文摘版《庆城最严禁酒令 拿什么守住监督边界?》一文,只是指出了“最严禁酒令”本身的一些不当之外,尚未触及到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问题。   其实,甘肃省庆城县的“最严禁酒令”,与许多地方出台的许多禁令一样,不过是稻草人,约束力非常有限。它令人感觉不爽、憋屈地方,在于无视人们的自由和尊严,逼着人们把本来合情合理的事当成见不得人的事而偷偷摸摸去做。这就好比有人命
期刊
“算法”这个词,相信只要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或多或少听说过。前段时间,“被困在算法里的外卖骑手”话题就引发大量关注。关于其中的是非,这里不作判断。但需要指出的一个现实是,在今天其实每个上网者都处于无所不在的算法牢笼中——任何一个App都有可能利用算法对用户进行投喂。   日前,《半月谈》的一则评论称,让孩子走出“算法困境”已成为当下社会的重大课题,需要社会各界合力破解。文中所给出的建议之一,就是认
期刊
袁枚《续子不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姓杨的先生住在寺里,白天总是听到阶下有喃喃之人语,叫其他人来听,也都听到了,“疑有鬼诉冤”,让寺里的和尚来挖。在五尺深的地方挖出一朽棺,中藏枯骨一具,此外并无他物,乃仍旧掩埋。不一会儿,又听到地下人语喃喃。便请来一位德行甚高能通鬼语的禅师来听。这位禅师“伛偻于地,良久,谇曰:‘不必睬他。此鬼前世作大官,好人奉承。死后无人奉承,故时时在棺材中,自称自
期刊
报纸上看到一篇写美食的文章,作者是我们江苏的一位名作家,文章开头便说:“美食在于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美食就会平淡,大家也会厌烦。”   我喜欢吃红烧肉,喜欢吃青菜烧豆腐,喜欢吃蛋炒饭,这几样东西从小吃到大,都没有创新,但我吃了几十年还没有吃得厌。比如红烧肉,不但食材没有创新,便连做法,也还是当年东坡的做法,“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一千多年了也都没有创新,但中国人谁把这一碗红烧肉吃厌了
期刊
现代人心事重,总是睡不好。冯梦龙在《古今谭概》里,记录了几个特别能睡觉的人。   夏侯隐,不知何许人也,登山渡水,在行走中能闭目睡觉,和他同行的人可以听到他打鼾的声音。然而他行走的步伐却无差错,脚也不会被绊倒,一到达目的地立即就醒,人謂“睡仙”。如果能在上班途中、旅游车上,见缝插针地睡着,挺好。   华亭县丞,有天去拜访一位乡绅,主人还没出来,县丞就在座位上睡着了。不一会儿,主人来到,见客人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