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带着你玩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ker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以为花功夫在网上COPY益智游戏,或专程去书店精挑细选购回玩耍宝典,孩子就会赏脸参与,玩到不亦乐乎。事实一再教育我们,越是百般殷勤地“找乐”,宝贝儿们越显得兴趣缺缺、极不耐烦。
  承认吧,我们已黔驴技穷,似乎再也想不出好点子陪孩子玩。然而乏善可陈的亲子互动,却是亲密关系培养的大忌,不善玩耍的孩子,也难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放松点儿,急坏了的父母们,想和孩子开心地玩,其实并不如想象中困难。
  妈咪,你OUT了
  很多父母都在抱怨,每次抽出时间陪孩子玩时,却总是容易热脸贴上冷屁股,遭遇他们的冷漠回应。常见语总是这样,不好玩,不想玩,不高兴玩……导致自己和孩子的互动越来越乏善可陈。
  时代在进步,教育观念自然也大步向前。每个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都会重视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希望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既调动孩子的兴趣,也让其从中学到本领。
  总被3岁女儿拒绝的杭州人韩仰就提到:“生完孩子后,我就一直没去上班,在家做全职妈咪。女儿较小的时候,我的重心在料理她的日常饮食起居上。2岁半开始,小人儿就对周围世界表现出了探索和好奇,我当然乐得跟她玩。但到她3岁时,我已经把童年记忆里跟父母一起玩过的游戏,全部玩遍了。”
  很多妈妈都存在这个共同困惑,唱歌张口即来的,不是“小燕子穿花衣”,就是“丢啊丢啊丢手绢”;做游戏吧,不是坐在地毯上来回摆弄玩腻的小玩具,就是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而等孩子再大一点,把那些网络、书店的“教科书”上为数不多的可操作游戏玩腻后,父母们就真的该哭了。
  西安的林忆如就在黔驴技穷后,干脆选择了把孩子送去付费的亲子乐园。她说:“我在西安经营一家女性形象会所,平时工作挺忙,陪孩子玩耍的精力本来就有限,近来每次陪孩子玩时,还总被拒绝。有次连续提议被果断拒绝3次后,我的火一下就蹿上来了,干脆周末把孩子弄去游乐城,我抱着衣服拿瓶水站一旁只管服务,还乐得脑子清闲。”
  但事后林忆如也表示,虽然有趣的亲子乐园给很多父母带来了便利,但却是个喧宾夺主的存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任何一个环节缺失,对双方都是一个不可弥补的遗憾。“孩子的每一个成长期都很关键,我当然希望一路都有我做母亲的身影,和耳濡目染的影响。所以我还是希望能够自己想出点子,引导孩子去玩,而不是一副‘妈咪,你OUT了’的局外人形象。”
  无聊的成年人
  话说90后小年轻儿们,总爱把汲汲营生的父母称之为“无聊的成年人”,其中包含的信息不言而喻:缺乏童心,不再对世界好奇,也丧失了相当部分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空间。
  即便头疼低幼孩子玩耍问题的父母年轻许多,也不妨从此检讨自身。
  为什么不会玩?成年以后,人们总是更依赖生活经验和固定思维模式。对于自己,有太多的“不可能”、“不允许”、“没必要”,投射到生活和子女教育中,自然是无数自我受限。于是,在拥有尚未固化,最迷人、最天马行空的小脑袋瓜儿的孩子面前,还很可能嘲笑他们的所言所想幼稚、不切实际,一手阻挡了孩子在玩耍中的想象与创意外,要想出让孩子觉得有意思的玩耍点子,就只能完败。
  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忙于工作的父母,他们在成人的世界打拼,以期为孩子换取衣食住行上更优渥的条件。面对精力充沛的孩子时,他们更担忧如何一直生龙活虎地陪孩子玩下去,一不留神却丧失了必要的亲子沟通,根本不知道孩子觉得什么好玩。换言之,当父母们压根儿不知道孩子怎么想时,即便特意在日程表上留出亲子时间,又如何能和孩子玩得开心尽兴?
  甚至还有些急功近利的父母,放大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本领的目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质却是满足自己攀比的私欲,及把孩子变成实现自己未完成意愿的工具。将所谓有益孩子的益智游戏,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塞给孩子,那么可想而知,再好玩的游戏,也会变得乏味且面目可憎。
  还有就是和孩子玩耍后,那些令人头疼的后续处理问题。比如脏兮兮的衣服,杂乱不堪的房间,谁来帮孩子洗澡,孩子如果受伤了怎么办等等。父母们似乎更愿意让孩子玩点“干干净净的游戏”,结果孩子却觉得无聊透顶。
  大概已有不少人发现,孩子正变得越来越像自己。不爱运动,一去户外就开始喊累,更爱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看动画片,兴趣重点竟还有与他人攀比的讲吃讲穿……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能像限制自己一样,传授给孩子玩耍的框架,因为工作太忙而越少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甚至按我们的意愿强迫孩子成为“有用的人”,最后则很可能是,父母多无聊,孩子就多无趣。
  而一个不会玩、不好玩的孩子,在成长中面临的,将是缺乏动脑和动手的习惯,孤立而无聊的态度,以及被弱化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为此忧心忡忡的父母们,请先学会反观己身,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去和孩子玩。
  来吧,向孩子学习
  大概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的源头,如果愿意调整心态和行为,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兴趣,并不强加一些东西给他们,那么思维固化的我们也都还算有救。
  其实和孩子一起玩,并不在于父母有多少好点子,要知道,每个成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关键是我们要回到孩子的状态,把这个小孩叫醒。
  被亲友称为“绝世好爸”的70后罗宇分享到:“大人都忘了一点,所有的乐趣都在于过程,在我小时候,就从来不存在玩的问题。父母都是厂里双职工,忙得根本没空管我,一放学我就在厂区大院和同龄的几个孩子玩疯了,滚铁环、拍贴画、玩沙包,还跟女生一起跳过皮筋呢。现在的孩子带得太矜贵了,被关注得多,限制也就多,到最后什么都不能玩了。”
  “其实陪孩子玩儿,就是放低家长的身段,不要总认为在开发智力和有趣程度上,我们比孩子更懂。我儿子9个月,会爬了,我就跟在他后面爬,追他,他乐得不行,多爬几次,他还会转过来想追我了。跟孩子玩,就是向他们学习,以他的智力去玩东西。”
  事实上,当我们放下身段,尝试孩子最简单的玩法时,会发现孩子一定会先于父母不满足这些简单的东西,就像罗宇9个月的儿子一样,“倒追”就是孩子往游戏里加的内容,孩子的创造力远远高于大人。   可见,和孩子玩并没有什么秘密,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成人的天性。
  随着孩子的性子,我们会发现能和孩子一起玩的东西很多。资深幼师杨晓曦也提到,5岁的儿子见她总是带便当上班,就把积木装在饭盒里,说,我放了红烧肉在饭盒里,第二天要带去幼儿园。杨晓曦就问儿子,你还要不要炒土豆丝啊?儿子说要,杨晓曦就剪了一些黄色的纸条放进去。
  说白了,当我们叫醒了心里的小孩,就必然能观察到自家的宝贝儿在玩什么,为什么玩得如此高兴。就算看到孩子一遍遍地在给娃娃穿衣服,起初觉得很无聊,西,渐渐就会从孩子那里发现不只是穿衣服这么简单的新乐趣,比如,孩子那些可爱得令我们大笑出声的思考和举止。
  和我一起好好玩
  玩,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大多数成年人在参与子女的启蒙教育时,都是通过“玩给他们看”来告诉孩子,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玩的时候,我们可以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甚至解决他们的行为难题。
  不会玩的父母,永远都有一颗被束缚的心,有些还偏要大步流星地往前赶。要实现和孩子一起好好玩的愿望,不妨先学会让自己慢下来,不要刻意去教孩子什么东西,而是纯粹以引导者的角色,去相信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是一种天赋能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一遍遍玩的过程中观察到,随着孩子的性子(兴趣与理解、接纳程度),加上方法、艺术、手法、玩法将其变成创造力,孩子自然就会获益。
  其次,就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玩具”。不一定非要花大价钱给孩子买益智玩具,纸壳子、废报纸、树枝树叶、石头子儿,都是孩子的好玩具。这就像孩子在沙坑里可以一玩就是一整个下午一样,在我们看来廉价、无聊、没意思的东西,只要孩子感觉到兴趣,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即便被他们弄得脏乱差,但你获得的却是一个有创意和主见的孩子,代价顶多是些善后和收拾,而且只需要在进行过程中,降低危险,保证孩子安全就好。
  再次,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兴趣,甚至特长后,投入地陪孩子玩耍也很重要,这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最佳途径之一。投入,并不是指我们得随时神经紧绷地关注孩子的动向,或者模仿孩子的思维和行为。
  大人没必要专门提升想象力,因为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永远不如孩子,承认这一点是最好的。记住,像罗宇和杨晓曦那样,玩的时候,加入孩子的世界,用心陪伴孩子就好。这时我们会发现,和孩子之间还会默契地建立起一些公平和尊重的玩耍原则。
  而见证孩子在玩耍中点滴成长,本来就是赏心悦目的事情,只要用心发现,想不投入大概都很难。
  最后,承认的精力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处于很高的状态,我们也有情绪及精神低落期,别对自己要求太高。当感觉到特别累、特别疲惫,没有任何心情陪孩子玩的时候,那就干脆坐或躺在孩子身边,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助手,帮他们拿拿东西而已。
  你可以这样和孩子玩
  这是一些父母想出来的点子,大概看上去显得有些散乱,不过,玩,本来就不是一件需要被条条框框束缚起来规整的事情。如果你愿意耐心看完,也许会为你提供不少思路。
  菜妈:玩水永远是孩子的游戏主题之一,只要天气不太冷,在卫生间给孩子一张小手帕或一双小袜子,他们会模仿你的样子,开心地洗很长时间。
  公主驾到:给孩子一碗水,一点儿面粉,让孩子和面,捏不同的东西,没有任何不安全因素,孩子还可以玩一两个小时。
  奔雷:跟孩子在床上玩扔枕头的游戏,或玩岩浆游戏,床下是岩浆,小心别掉下去。
  奶爸向前冲:给孩子找玩伴,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或者带孩子去小朋友家。
  光之影:当孩子觉得无聊,就带去户外,去大自然里,路边的树叶、小石子、水洼都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其他文献
纪念逝者,是生活的一部分  玛丽·肯尼迪是我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二世的妻子,他们的婚姻在两年前就出现了问题。我弟弟曾委托律师提出离婚申请,但直至今天玛丽自杀,婚姻关系仍未解除。  这确实是肯尼迪家族的又一悲剧。经常有人对我失去亲人表示同情:在世界舞台之上,面对这些悲剧,一定非常困难吧?我有一个女儿不愿意参加葬礼,即便是她所深爱的人的葬礼,她也不想参加。但我认为,葬礼这种祭奠方式是对生命的肯定。  我
期刊
姥姥老了。阿姨在电话里说:“她就是身体不怎么好,过年前才去打了四天吊针。”  姥姥今年98岁,四世同堂。几十口人都眼巴巴盼着给她做百岁大寿。93岁时,她打麻将无人可赢她分厘;94岁时,厨房里淘米做饭是她的工作;95岁时,她还在电话那头唤我:“宁宁,过来耍啊。”  可是昨天见到的姥姥,瘦瘦小小的老太太,变成了孩子般的脆弱。阿姨没告诉我,姥姥已经快看不见了。  我坐在她身边,唤了声:“姥姥。”她应是听
期刊
有人说,关于一个女人的回忆录,人们通常只在乎三件事情:她最美的样子、曾经爱过的男人以及拥有的高跟鞋。高跟鞋对于女人来说,从来就不是搁置在鞋柜里毫无生命的物件。在女人眼里,它有时意味着成熟,有时诠释着自信,但在男女之间,它催化着爱情。它不仅是一只时尚猛兽,更能激发出伴侣之间的性爱渴望。  被误解的高跟鞋  很多女性反对高跟鞋的主要理由就是:高跟鞋是一种虐足的表现,穿上高跟鞋会令脚十分不舒适,甚至会很
期刊
那一次不欢而散的诀别  父亲在弥留之际,一直念着他的小女儿陈美。陈美23岁那年,在旅行社勤工俭学,邂逅了46岁的美国商人David。这个美国佬有过一次婚姻,还有个比陈美大1岁的女儿,父亲不同意他们交往。陈美与父亲大吵一架后,竟不顾家人和未完成的学业,跟着David私奔去了美国。唯一被她带走的,是一张母亲与我们姐妹俩的合照。那时,母亲已去世5年了。  陈美的抛弃让父亲难以接受,与美国老男人私奔的家丑
期刊
身处一个讲究自我实现的时代,每个人都很优秀,每个人都很忧愁。当享受来自生活、工作、婚姻、人际交往的喜悦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在承担着其对立面——令人不那么愉快的忧愁。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类体验,在一些巨大的疑惑与难题面前,难免从忧愁陷入悲观失落的抑郁情绪,严重则发展为厌弃自我乃至人生的抑郁症,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伤害。如果能够及时体察、处理与之关联的种种情绪,则最有可能微笑着和抑郁说再见。  当我开始
期刊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婚姻就是脚踏实地过日子,夸夸其谈无益于家庭建设,也无益于感情联结。因此,人们在选择结婚对象时往往选择“踏实可靠”的,在结婚后自动屏蔽那些海市蜃楼般的念头和话题,行为和交流都紧紧围绕生活大计。  这是对婚姻生活和夫妻沟通方式的误解。  要知道,婚后的生活并不完全是柴米油盐,不完全是奶粉尿布,夫妻间的话题也不仅仅只有吃饭睡觉,或互相指责。如同好的居所要有饰物装点,要有风景相伴;如
期刊
台湾某银行的一个广告短片《梦骑士》在网络上火热传播,讲述的是5个台湾老人组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为81岁的摩托车队,在白发苍苍的暮年完成了为时13天的环岛之旅。片中的旁白说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人,为什么要活着。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讲,哺育下一代就是生命全部的意义。当自己老迈到不能再为子孙做些什么时,“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便越来越模糊。于是电影《飞越老人院》中的场景出现了,高速运
期刊
很多读者告诉我,她们的婚姻很沉闷:老公忙,自己忙,出差多,孩子小,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外边和孩子身上;没私人时间,没恋爱感觉,没二人世界,连旅行也在谈公事、上QQ;晚上,孩子嚷着跟自己睡,已很久没做激情的爱,没吻个死去活来……有空看一两套爱情连续剧不禁心痒难耐,为何爱情就这样悄然溜走?  因为这种停滞、没发展的情感关系,很多人的婚姻亮起红灯,男的寻找最能体贴的“红颜知己”,女的期待遇上点燃爱情火花
期刊
产假结束,年轻妈妈重新披挂上阵。在职业女性的身份外,她们从此还多了相夫教子、打理家庭琐事的后勤职责。尤其在孩子0~7岁这个阶段,职场妈妈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关心家人,更要关心自己。  累,职业妈妈的常态  28岁的林圆圆是北京一家猎头公司的咨询顾问。休完产假再回到工作岗位后,总感觉有点吃不消。“白天是孩子的奶奶帮忙带,晚上下班后都是我自己带,吃饭、喝水、吃水果、玩游戏、洗澡、睡觉……一连串的事
期刊
28岁的林嘉源热衷交际,朋友众多,但已有女友的他,近日却因参加完一位女性“死党”的婚礼,而郁郁寡欢。不可掩饰的失落和忧郁在生活、工作中挥之不去,乃至每呼吸一次,内心都似有千斤重担。他自认深爱温柔体贴的女友,但“死党”完婚,却又分明让他感受到了某种背叛……他不懂,这到底是不是爱?或者,到底爱谁多一点?  林嘉源:我就开门见山地说吧。上月参加完我一位异性朋友的婚礼,巨大的失落感就一直困扰着我。觉得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