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和商业性夹缝中的新闻界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mench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界具有公共性,但事实上在今天新闻界越来越偏离它的公共性,而转向商业性。这就引来了很多责问。在这些责问和讨论中,经常出现的字眼是“社会责任论”和《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笔者试图对《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进行梳理,从这部社会责任论的代表作探讨公共性和商业性夹缝中的新闻界的发展路线。
  关键词:公共性 商业性 自由 责任
  
  2008年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给国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但一些媒体的危机报道和赈灾演出却大大超越了以往遭遇大规模自然灾害和疫情时的单一、迟缓反应,在春节期间给了南方地区抗击灾害、重建家园的力量。除了媒体,还有什么能如此及时迅速地营造出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氛围?与天气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网络世界喷发出了一个“艳照门”,熔浆四溅。网络媒介是希望的载体,也是伤害与毁灭的中介。当巨浪顺着它袭来时,谁来保护我们的利益?2007年夏天,北京电视台的“纸馅包子”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后被宣布为假新闻,一时间关于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和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质问屡屡见诸报端,为了吸引眼球追求利润而炮制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从何体现?同一个夏天,默多克和班克罗夫家族的拉锯战终于画上了句号——默多克以56亿美元成功收购道琼斯,人们不免担心,以默多克传媒大亨的逐利本性和其过往对旗下媒体的干涉记录,他会不会干涉《华尔街日报》的新闻制作?《华尔街日报》能否保持其严肃的大报品格?在这些责问和讨论中,经常出现的字眼是“社会责任论”和《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笔者试图对《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进行梳理,从这部社会责任论的代表作探讨公共性和商业性夹缝中的新闻界的发展路线。
  发生改变的新闻界
  威尔·罗杰斯曾说:“一份优秀的报纸就如同是一个民族同自己的对话。”这一说法体现了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媒介成为公众的依赖,许多公共事务中媒介都成为公众必要的代言人。有观点认为新闻媒介离开了公众的信任就不能生存,因此媒体存在的职责就是向公众提供信息、观点以及娱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媒体作为一个运营中的商业机构,其主要的目标还是利润,任何为了取得公众信任而向公众提供的服务说到底还是在为自己服务,“只不过这些媒体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就必须要有一种信任、理解,最终是支持的关系伴随始终”。这两种观点的交锋反映了媒介其实处于两种利益的交锋中——一方面是公众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媒介机构本身的商业利益,两者并非时刻一致。
  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人们也对处于公共性和商业性夹缝中的媒介提出过这样的质疑,如麦克切斯尼说的:“20世纪早期职业新闻观的兴起——这个观点到了20世纪中期变得相当流行甚至处于主导地位——主张编辑过程与媒体所有者和广告商的监督进行分离,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加相信,编辑新闻是一项公共服务。”然而随着媒介垄断越来越严重,人们发现现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媒介有可能打着公共服务的幌子滥用新闻自由。公共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冲突使“现代新闻界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变得“崭新而陌生”。于是,关于此等现象的分析和应对措施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也正因为如此,1943年底,一批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聚在一起,试图在公共性和商业性之间为媒介找到一条出路。因此,新闻自由委员会所讨论的都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如哈钦斯在总报告《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的序言中提到的那样:“它寻求旨在填补所得信息缺口的事实,或者回答在它的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委员会发现,这些都是可以被恰当处理的事情,因此,极度重要的是,这些事情应该正确处理。”
  委员会简略地给出了三条解释:“首先,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新闻界的发展对于人民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新闻界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能通过新闻界表达其意见和观点的人的比例。其次,能把新闻机构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使用的少数人,未能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服务。最后,那些新闻机构的指导者不时地从事受到社会谴责的种种活动。这些活动如果继续下去的话,新闻机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管制。”如果这些情况不予制止而持续下去,则必然导致政府的制约和控制,这是对新闻自由的威胁。
  委员会认为对自由的威胁来自两个方面:“新闻自由之所以面临这种危险,部分是新闻界的经济结构所致,也是现代社会工业组织所致,同时也是因为新闻界的主管未能意识到一个现代国家的需要,未能估计出并承担起那些需要赋予他们的责任。”
  根据威尔伯·施拉姆的介绍,“约在30年以前,走进出版界或者办一家报纸或电台就已经不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这些事业单位逐渐扩大,创办这种事业或者经营这种事业,都需要巨量的金钱。许多代表不同政治观点、读者可以从中加以选择的、各式各样的小报刊,不再成为典型的形式了”。媒介集中成为趋势,1900年前后,拥有两份以上报纸的城市数量持续下降,到了1930年,8个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要么只有一份报纸,要么只有同属于一个老板的早报和晚报。到了1940年,曾经拥有20家日报的纽约,也只剩下了8家早报和晚报。在施拉姆看来,“正像过去集权主义时代一样,报刊已经落在了少数有势力的人手里……少数人控制报刊这件事实本身,使报刊的老板和经理掌握着令人不安的权力。报刊不再像密尔和杰弗逊所论述的那样容易成为思想的自由市场”。更进一步的,新闻自由委员会认为,这些在他们看来,此时新闻界面临的公共性和商业性的矛盾实际上就是新闻自由在实际运用中的困境,“如果一种对于所有的人都具有头等重要性的工具仅仅供少数人使用,且不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服务,那么此时,利用那种工具的少数人的自由就处在危险之中了……如果现代社会需要大型大众传播机构,如果这些集中强大到足以威胁民主社会,而如果民主社会不能单靠拆分这些机构来解决问题,那么这些机构就必须控制自己,否则就要受政府控制。而如果它们受控于政府,我们就失去了反对极权主义的主要卫士——而且同时向极权主义迈进了一大步”。
  处于危险之中的新闻自由
  面对如此激烈的现实,新闻自由委员会并没有直接进入对应对方法的探讨,而是从根本原则入手,梳理了新闻自由对社会运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中思路不难理解,在鲁斯、哈钦斯和委员会成员们看来,报刊自由一直是美国报刊运作的支柱和基础,报刊的功用、角色或表现,实际上就是报刊自由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美国报刊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如何,自然也就是关于报刊自由原则本身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问题,两者本是一回事。”
  新闻界由公共性向商业性偏移,作为连带效应,“为了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新闻界强调例外甚于常规,强调煽情甚于重要性”,其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从事件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变为了谁更能吸引眼球。“努力吸引最大的受众群,同时意味着每则新闻报道都要照大字标题的头条去写。其结果是,没有关于一个民族的生活的连贯故事,而只有一系列被制作得似乎比实际价值更重要的雅致的小品文。”
  商人只提供可以给他带来最大收益的商品,但是作为一个公共信息的传递者,新闻媒介的责任并不只是多赚钱而已,新闻自由委员会用“八个需要”来阐述新闻界应该对公共生活负起的责任:“我们的社会需要对当日事件进行准确而真实的报道;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自己所在的地方、地区和国际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需要所有其他国家的可靠信息;我们需要为其他国家提供关于我们自己的同样信息;我们需要一个交换关于公共事务的评论和批评的市场;我们需要以宏大的规模再现具有曾经是两个世纪前乡村聚会特点的公开辩论;我们需要将现代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图像,投射给所有群体、地区和国家;我们需要阐明我们的社会和其他社会的目标和理想。”委员会对新闻界在满足这些需要的表现上直接画了个叉,“当我们将新闻界看做一个整体时,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它没有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本委员会相信:新闻界在这方面的失败是对它享有的自由的最大威胁”。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彼得森将之称为“对于整个报刊的一般控诉”。
  解决之道:自由而又负责任
  从汉语的表达上看,自由而又负责任很容易让人认为美国新闻界在《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面世之前是为所欲为、没有任何责任感的,其实,西方的自由概念从来就是非常内敛的,自由本身就意味着限制,“根据常理,这个领域不可能是没有限度的,因为否则那将是一个所有人可以没有限制地干涉所有人的状态;而这样一种自然的自由将导致身处其中的人连最低需要也无法获得满足的社会混乱;要么,弱者的自由将被强者所压制”①。但同时,人们同样认可“应该存在最低限度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自由的领域;因为,如果这个领域被践踏,个人将会发现他自己处于一种甚至对于他的自然能力的最低限度发展也嫌狭窄的空间中,而正是他的那些自然能力,使得他有可能追求甚或领会各种各样人们视为善良、正确或神圣的目的”②。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西方人所说的自由从来就是保障和限制并举,和此前我们理解的“放任自流”完全是两码事。
  既然政府扮演的是交通警察的角色,那么公共性的维护这一重任主要还是压在了新闻界的肩上。与公共性必须由公共事业单位来维护的想法不同,委员会首先明确了“美国传媒产业现在是,而且应该继续是私人企业”,在委员会看来,“着眼于公众启蒙的优良行为,同样也是优良商业……一个真正的专业认识是不会为了金钱而去做某些违背职业精神的事情的”。委员会给新闻界提出了五条建议:“大众传播机构接受自己作为信息和讨论的共同载体的责任;大众传播机构承担起在它们的领域中资助试验性的新活动的责任;新闻界的成员们开展生气勃勃的相互批评;新闻界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提高其工作人员的能力、独立性和效用;广播业要掌控自己的节目并且要像最好的报纸那样对待广告(不被广告商支配)。”
  公众在新闻自由委员会的眼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我们感到,美国人民不了解对他们来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没有觉察到传播革命已经发生;他们没有意识到新闻界的新设备和新组织置于少数人手中的巨大力量;他们还不理解,新闻界的表现与当今世界上一个自由社会的要求相距多么遥远。”公众对新闻自由可以提供的帮助就是,公众拥有或者能够创办这样的机构:可以被用来弥补新闻界的不足、制定新闻界的竞争标准以及使新闻界恪守它的责任。“非营利性机构帮助美国人民所需要的特定类别、数量和质量的新闻服务;在传播领域创建从事高级研究、调查和出版工作的学术—专业中心,现有的新闻学院利用其所在大学的全部资源,使它们的学生接受最广博、内容最丰富的训练;建立一个新的独立机构,每年评估和报告新闻界的表现。”
  毋庸置疑,新闻自由委员会给大众传播机构设计了一个非常诱人的发展路线,媒介自身保持其私人企业营利的性质的同时具备明确的事业责任感,政府督促和扶持,公众则是监督和批评,如此搭配至少在理论上可以使新闻界在公共性和商业性之间游刃有余。
  结语
  虽然《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在出版后遭到了强烈的攻击,但是就报刊实践方面而言,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观点已经被新闻界所接受,“社会责任”这一要求更是没有任何一个传播者表示反对,而近年来对新闻娱乐化的批评声中,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这份总报告和“社会责任”更是屡被提及,而时至今日,《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中提出的实践原则和方法对我们仍有许多借鉴意义。
  注 释:
  ①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②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192页。
  参考文献:
  1.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赛伯特、彼得森、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学院中文系)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摘要:微博客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成为备受关注的传播工具,它的到来让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也进一步印证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面对这一新媒体的出现,在大声疾呼其传播优势、为社会发展进程作出贡献的同时,对其生存状况展开思考也极有必要。  关键词:微博客 自媒体 生存状况    在互联网由Web1.0发展至Web2.0、并向Web3.0过渡的变更过程中,网络媒体的作用开始逐步凸显出来,并
期刊
摘要:《东方杂志》作为旧中国最重要的大型综合杂志之一,创刊之初即意在推动中国的西学传播,不过传播的乃是立宪政治主张的西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东方杂志》的西学观显示出了其陈旧的一面,张元济将杂志交给了年轻的杜亚泉,由此杜亚泉开始塑造过渡时期的《东方杂志》西学传播方针,为1918年与《新青年》的中西大论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东方杂志》 西学传播 杜亚泉 动静说 接续主义    《东
期刊
本期评论  运用好大众传媒的宣导抚慰功能 郭兰英(1.1)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胡雪勤(2.1)  提高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杜少华(3.1)  坚持新闻宣传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何少华(4.1)  论新闻精神的塑造与实现途径 张伟佳(5.1)  新闻报道应在“实”上下工夫 王秉龙(6.1)  新傳播时代 党报赢在创新 朱捷文(7.1)  正确把握导向是开展舆论监督的保证刘玉丁(8.1
期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新闻事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更加剧了竞争。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多出精品、快出人才”成为各家媒体的最高诉求。不少新闻单位把“多出精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然而,何谓新闻精品?目前已出版的几本新闻学辞典中,都找不到答案。笔者参考目前报刊上已发表的关于新闻精品的一些解释,结合一些大家公认的新闻名篇和已评选出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实际事例,认为作为新闻精品,应具备下
期刊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到任以来,对河南的新闻宣传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特别的关心、支持。他不止一次地讲到,新闻宣传要破解四个难题,即: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他还热情鼓励我们,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积极推进新闻宣传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卢展工同志关于破解新闻宣传“四难”的论述,基于他对党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总体战略和方针、原则的准确把握,也源于他对媒体和舆论、社情现状的深刻
期刊
近年来,新闻媒体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对党和政府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进行监督,对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抨击,在帮助党委政府改进工作、推动社会风气好转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舆论监督中,也确实面临着舆论监督难的问题。难就难在准确、客观、公正,有利于化解矛盾、推动工作、促进问题的解决上。  破解“舆论监督难”,一方面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在舆论监督的环境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和水
期刊
2月11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对全省新闻媒体提出了破解新闻宣传“四难”的命题,即破解“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思考,特别是通过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破解“四难”专题研讨班,对此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认识  破解“四难”既是时代命题又是系统思想。新闻是不断创新的事业,破解“四难”命题,说到底是提高新闻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问题。在以互联网
期刊
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显著特征,是我们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始终遵循的基本方针,是新闻宣传战线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职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搞好正面报道,传递党中央的声音、凝聚全社会的力量、鼓舞人民群众的士气。但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我们的正面报道也面临诸多难题。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谈到新闻宣传“四难”时首先
期刊
所谓正面报道,就是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中反映时代进步、代表社会主流、具有积极意义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明确肯定的报道。正面报道,大都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正面报道理应受到人民群众的期待、关注和喜爱。但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正面报道受到了群众的冷遇,群众不愿看、不愿听。正面报道是媒体宣传的重要内容,是引导舆论、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正面报道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必然会削弱
期刊
2010年2月11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河南省省会新闻界迎新春茶话会上指出:新闻宣传的效果好不好,要以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为标准,要做到让老百姓喜欢,关键是要破解“四难”,即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要作有分量有影响有力度、能够激发人们向上精神的新闻报道。破解“四难”命题的提出,不仅反映了河南省委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全省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同时也为全省新闻宣传工作的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