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教学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培养过程。物理教学的思维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培养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思维,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出发,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大气压》这一内容时,我让两个空心的半球密合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半球里的空气后,让两个大个子学生用力往两边拉,结果两个学生累得满头大汗都没有拉开?这激起学生探索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思维动机。又如在教学《光的折射》中让学生通过装满水的矿泉水瓶观察放在上面的手变粗,筷子插进去变弯,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决却有一定的困难,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物理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思维脉络,引导学生思维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物理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照相机成缩小的像,投影仪成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入手,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
再如:在用浮力公式解题时,从公式的条件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物理教学中的思维培养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
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将一个质量是50g体积是60cm3的小球放入水后,静止时小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知道由体积和水的密度求出浮力但是却不知道小球的质量在这道题有什么作用,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放入水后,静止”,这说明静止时小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是平衡力,而由体积和密度计算出的浮力比重力大,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小球上浮,最后静止在水面上,浮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浮力和重力的大小联想到物体的浮沉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物理教学中思维培养的重点所在。
三、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思维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思维的顿悟性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行吧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会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能技,使学生有能力打开思维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的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物体的间纵横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一质量是5kg体积是2dm3的铁块问此铁块是空心还是实心?此题可以分别从质量、体积、密度三方面讨论铁块是实心还是空心的。教学中象这类题型不少,做题时,思路不同,方法也不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题,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在“功”的教学中:一人提着重力是5N的物体竖直方向运动了10m,他做的功是多少?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变成以下的新题:1)一人提着重力是5N的物体水平方向运动了10m,他做的功是多少?。2)一人提着重力是5N的物体在竖直方向运动了10m,又在水平方向运动了5m,他做的功是多少?
显然,通过运用求异和发散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培养,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物理教学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培养过程。物理教学的思维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培养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思维,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出发,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大气压》这一内容时,我让两个空心的半球密合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半球里的空气后,让两个大个子学生用力往两边拉,结果两个学生累得满头大汗都没有拉开?这激起学生探索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思维动机。又如在教学《光的折射》中让学生通过装满水的矿泉水瓶观察放在上面的手变粗,筷子插进去变弯,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决却有一定的困难,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物理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思维脉络,引导学生思维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物理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照相机成缩小的像,投影仪成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入手,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
再如:在用浮力公式解题时,从公式的条件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物理教学中的思维培养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
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将一个质量是50g体积是60cm3的小球放入水后,静止时小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知道由体积和水的密度求出浮力但是却不知道小球的质量在这道题有什么作用,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放入水后,静止”,这说明静止时小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是平衡力,而由体积和密度计算出的浮力比重力大,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小球上浮,最后静止在水面上,浮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浮力和重力的大小联想到物体的浮沉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物理教学中思维培养的重点所在。
三、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思维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思维的顿悟性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行吧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会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能技,使学生有能力打开思维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的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物体的间纵横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一质量是5kg体积是2dm3的铁块问此铁块是空心还是实心?此题可以分别从质量、体积、密度三方面讨论铁块是实心还是空心的。教学中象这类题型不少,做题时,思路不同,方法也不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题,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在“功”的教学中:一人提着重力是5N的物体竖直方向运动了10m,他做的功是多少?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变成以下的新题:1)一人提着重力是5N的物体水平方向运动了10m,他做的功是多少?。2)一人提着重力是5N的物体在竖直方向运动了10m,又在水平方向运动了5m,他做的功是多少?
显然,通过运用求异和发散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培养,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