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肤色情结的樊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kta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玛雅·安吉罗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系列自传体小说,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品。本文从“肤色情结”入手,探讨了在“肤色情结”影响下处于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分析了玛雅·安吉罗自传体小说中摆脱“肤色情结”樊笼的黑人女性形象。
  关键词:肤色情结 黑人女性 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民权运动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开始崛起并迅速形成了女性文学的繁荣时期。黑人女作家异军突起,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玛雅·安吉罗(Maya Angelou)就是其中颇具影响力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她继承和发扬了黑人自叙体小说形式,并融入自己独特、新鲜的成分,创作出一系列被她称之为“自由体”的小说。她的第一部系列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出版于1969年,并于1970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她至此蜚声文坛。此后,在长达33年的时间里,安吉罗完成了其系列自传体小说的其他五部作品:《以我的名义重振旗鼓》(Gather Together in My Name, 1974);《像过圣诞节般唱歌、跳舞、欢乐》(Singin’ and Swingin’ and Getting Merry Like Christmas, 1976);《女人心》(Heart of a Woman, 1981);《所有上帝的孩子都需要旅游鞋》(All God’s Children Need Traveling Shoes, 1986);《掷向天堂的歌》(A Song Flung Up To Heaven, 2002)。1993年,在克林顿的总统就职典礼上,安吉罗应邀朗诵了她的诗歌“早晨的脉搏”(On the Pulse of Morning), 震撼了现场和电视机前成千上万的美国观众。 2009年,安吉罗又被美国《魅力》时尚杂志评为十大魅力女性之一。《魅力》杂志称:“她致力于帮助下一代女性拓展视野,为她们提供信息及启发,让她们把自己当作明天的领导者。”从一个受种族歧视和性别劣势双重压迫的黑人小女孩成长为魅力十足的黑人女性作家,安吉罗本人连同她笔下的黑人妇女,不仅丰富了美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也在摆脱肤色情结的樊笼过程中迈出了艰难而胜利的一步。
  二 肤色情结影响下的黑人女性的命运
  黑人自从到达北美起,就生活在一个对黑人充满偏见和歧视、白人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中。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及在美国文学与文化中对黑人形象的丑化,使黑人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二重性:黑人一方面渴求认同白人文化,另一方面又要维护黑人文化的独特性。一些学者把黑人这种处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中的若即若离、对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爱恨交加的迷惘和困惑称作“肤色情结”(color complex)。
  在肤色情结的影响下,黑人女性的命运注定是无奈的、无助的、悲惨的、处于多重险境的。美国意识形态中存在着关于黑人妇女消极的刻板形象:或是黑人保姆,或是黑人荡妇,或是命运悲惨的混血儿。她们往往是任人宰割、毫无抵抗能力的牺牲品。长期以来,黑人女性的这些典型形象已在大多数美国人(白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正是那些想压制黑人妇女的白人、黑人(男性)的合力使黑人妇女的刻板形象得以广泛传播。
  黑人妇女所有的刻板形象都源于其肤色的特殊性。因为她们的皮肤“黑”,她们的品格和人生的前景也似乎都大打折扣。美国社会中对肤色和以肤色为基础的价值观认为:黑色肤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生理缺陷,白色是黑人应该追求和效仿的标准颜色。这使得对于白色的崇尚已经成为一些黑人的无意识的自觉行为,而“肤色情结”使得很多黑人女性鄙视自己的黑皮肤,憎恨自己的黑人种族,在潜意识中产生了一种在灵与肉上都无可排除的自卑情绪和一种劣等民族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肤色情结”的牺牲品。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这样的牺牲品。比如,娜拉·拉森的小说《冒充白人》中的女主人公混血儿克莱·肯德里利用自己较浅的肤色冒充白人,嫁给了一位有钱的白人而进入白人上流社会。克莱·肯德里冒充白人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自己种族身份和肤色的彻底否定,而她也必为自己的黑人民族及白人社会所不容。因此,女主人公最后的死实际上从她一开始决定要隐瞒自己的种族身份时就已经注定了。再如,莫里森《蓝眼睛》中的黑人少女佩科拉一直认为,她一切的不幸都是由于她的丑陋及黑皮肤所致。因此,佩科拉一直梦想着自己能有一双蓝眼睛,她认为只要有了蓝眼睛,她就会漂亮,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喜爱,但她最终却落个精神失常的悲惨结局。无论是克莱·肯德里的死,还是佩科拉的精神失常,结局都是悲惨的、令人同情的。莫里森通过佩科拉的悲惨遭遇试图告诉我们,“某些黑人女性的可悲之处在于她们看不清自己的价值而盲目地接受带有种族歧视的审美观念和价值标准”。莫里森指出,黑人女性如不从白人文化价值观的桎梏下解脱出来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平等。
  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增强,黑人女性作家开始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揭示黑人女性遭受种族歧视和性别劣势的双重压迫,而且更多地反映了黑人女性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女性自我的愿望。
  安吉罗正是通过自传体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以男性作家难以触摸的视角,探讨了黑人女性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塑造了“历尽磨难、不甘沉沦、逐步觉醒、完全奋斗、并最后取得成功的黑人女性形象”。而在其整个成长过程中,安吉罗对自己肤色这一敏感问题经历了最初的困惑、鄙视、排斥到最终的正视、接受乃至引以为豪,从而一步步摆脱了“肤色情结”的樊笼。
  三 走出“肤色情结”樊笼的黑人女性形象
  玛雅·安吉罗的自传体小说以文学的笔法记录了她传奇的一生:在美国南方度过了辛酸的童年;4岁父母离异,8岁遭人强暴,16岁糊里糊涂当上了未婚妈妈;独自担负养家户口的责任;有过至少两次失败的婚姻;旅居国外的趣闻轶事;热衷于黑人民权运动;写作生涯的开始。小说中虽然也叙述了处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艰辛与无奈,但更多地表现和赞美了在逆境中积极乐观、顽强拼搏、自尊自爱,努力摆脱“肤色情结”的樊笼的黑人女性形象。
  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肤色问题让小玛格丽特(作者原名玛格丽特·约翰逊)困惑不已。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丑陋的黑人小女孩,永远也比不上那些白人女孩。她还认为是童话故事里残暴的继母,因为嫉妒她的美貌而剥夺了她与生俱来的作为白种人的权利。和莫里森笔下的佩科拉一样,肤色的差异让小玛格丽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曾一度排斥、鄙视自己的黑皮肤,憎恨自己的黑人种族身份,甚至不自觉地想象着自己另一个身份——一个与周围黑人完全割裂开的身份。而现实是残酷的。对黑人处于白人霸权势力中的无奈与无助的切身体验让玛格丽特逐渐意识到:她必须正视、认同自己的肤色,不为白人的审美价值观所左右。“在同她的黑人种族文化身份冲突过后,进而达到某种程度的新的认同与融合”。从最初对自己肤色的困惑、鄙视、排斥到最终的正视、认同、引以为豪的过程中,玛格丽特深深受到奶奶亨德逊太太、妈妈维维·巴克斯特以及弗劳尔斯夫人三位黑人女性的影响。
  奶奶亨德逊太太是玛格丽特最敬重的人,也是影响玛格丽特最深的人。她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她秉承了黑人祖先的智慧,是位富有尊严而又精明能干的业主。在经济萧条的年代,她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经营着斯坦普斯黑人区唯一一家杂货店,过着比一些白人都要好的生活。玛格丽特的奶奶不但是整个黑人社区的骄傲,也是黑人自立自强的象征,她不仅赢得了黑人的尊敬,甚至连白人也都称她为“夫人”。而与奶奶亨德逊太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周围白人的懒惰和放肆。他们拥有更多的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却一贫如洗。在黑白对立的世界里,奶奶经常教导孩子要保持人格尊严,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玛格丽特树立了作为有尊严的黑人的榜样。在无端遭到三个粗鲁的白人女孩的嘲弄和辱骂时,亨德逊太太强压住心中的怒火,用唱歌的方式在白人女孩面前保持了长者的尊严和风范。而在遭到白人牙医拒绝给自己的孙女看病、且恶语相向,说什么“我宁愿把手伸到狗嘴里也不愿伸到黑鬼嘴里”时,亨德逊太太愤怒了、反抗了,她狠狠地教训了那个白人牙医。那一刻,玛格丽特对自己曾经认为无知的奶奶刮目相看,觉得做她的孙女感到非常的骄傲。正是在这种夹杂着自豪与羞辱的情感体验中,玛格丽特第一次找到了自我,有了归属感,开始正视自己的肤色并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平等意识。
  如果说玛格丽特从南方小镇的奶奶身上感受到的是不卑不亢的隐忍,那么从北方大城市的妈妈维维·巴克斯特身上感受到的则是独立、果敢的叛逆激情。维维·巴克斯特是个美丽、迷人的混血儿。她自信独立、坦诚活泼,热爱生活且聪明能干,在婚姻、家庭、两性关系等方面都享有自主权。她常讲:“对于最美好的事要充满希望,对最坏的事做好准备迎接。这样,世间一切事情都不会令人吃惊。”正是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关键时刻给予了玛格丽特勇气和力量。她率先打破了种族的界限,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潜质成为美国旧金山公共汽车上第一个被雇用的黑人售票员。
  伯萨·弗劳尔斯夫人是斯坦普斯黑人女性的杰出代表,也是玛格丽特的启蒙老师。是她“扔给我第一根人生的救生索”,成为“我”一生中做人的榜样。在玛格丽特眼中,弗劳尔斯夫人美极了:聪明、博学、美丽、优雅,像英国小说里的贵族女子。文中处处可见作者对她的夸赞之词,作者不只一次地赞美她的肤色:“她的皮肤浓黑,要是被什么东西挂着了就会像梅子皮一样剥落下来”;“她举止优雅,有如电影里和书里的白人一样,而她比她们更漂亮,因为在她温暖的肤色的对比下,白人女子无不相形见绌”。作者对肤色的赞美正是对所有黑人女子的讴歌,很自然地流露出一种身为黑人的自豪感。在弗劳尔斯夫人的鼓励、爱护和帮助下,玛格丽特终于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心扉,深化了对人性、对社会、对外界环境、对自我的理解,并逐渐走出童年痛苦的经历的阴影。
  正是在这三位黑人女性的影响下,玛格丽特对自己的肤色问题完成了由“困惑、鄙视、排斥到正视、接受乃至自豪”的质的飞跃,最终摆脱了“肤色情结”的樊笼。并在成长过程中,能勇敢地冲破种族歧视的牢笼、成为旧金山电车上第一个黑人雇员;能够不甘于对男权的俯首听命,勇敢地摆脱婚姻的束缚、寻求自我价值;能够勇敢地投身到黑人民权运动中,用实际行动撞击种族歧视,为黑人女性树立了“我是黑人而骄傲”的榜样。
  四 小结
  玛雅·安吉罗通过其系列自传体小说向世人强调:被困在“肤色情结”樊笼中的黑人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觉醒,正视自己的肤色,才能摆脱传统的黑人女性刻板的模式,走向解放自我个性、发展自我个性、自立自强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Maya,Angelou.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 [M].New York:Bantam Books,1971.
   [2] 包丽丽:《冲破囚笼的歌——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
   [3] 霍侠:《〈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的新黑人女性形象》,《文学评论》,2009年第11期。
   [4] 刘志芳:《樊笼中种族话语和身份建构——解读玛雅·安吉罗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 唐红梅:《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6] 翁德修、都岚岚:《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 吴新云:《身份的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张立新:《文化的扭曲——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王昌芹,女,1976—,山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是一个地区整个文化精神的形象而具体的展示,同时,它又把自己融入文化发展中,丰富和扩展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内容和风貌。广西文学必须深深植根于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形成自己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广西文学 地域文化 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古人孔颖达在其《十三经注疏》里说:“南方谓荆扬之南,其地多阳。阳气舒散,人情宽缓和柔”;“北方沙漠
期刊
摘要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小说《革命之路》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妻企图挣脱窒息、空虚的生活,拯救绝望的爱情而进行的一场家庭革命并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故事。小说发生在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大变革大背景下,反映了美国梦破灭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无望和挣扎。  关键词:美国梦 社会革命 家庭革命 爱情幻灭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
期刊
摘要塑造英雄形象,不仅是“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自觉追求,也是评价这些作品的重要依据。“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仍然呈现了鲜明的阶段性,并普遍存在将英雄抽象化、神圣化的倾向,从而导致了英雄形象缺乏内在心灵的丰富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英雄形象 抽象化 消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
期刊
摘要作为江西儿童文学领域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曲一日的寓言作品与创作在江西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拟从曲一日及其主要作品“狐狸艾克系列寓言”出发,从奇幻美、哲理美以及谐趣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寓言艺术的审美追求,以期对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起积极的启示作用,也为处在困境中的儿童文学进行突围指明方向。  关键词:寓言艺术 审美追求 奇幻美 哲理美 谐趣美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长久以来,知识分子被认为是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而其自身也有一种精英意识。但邱华栋对知识分子的描写却别具一格。在他的小说中,知识分子集体背叛了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其宏伟理想也被世俗的现世态度取代,他们心甘情愿地向物质欲望低头,完成了告别崇高与自我庸俗化指认的过程。  关键词:知识分子 邱华栋 世俗 欲望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21世纪初,女性诗歌写作深入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之中,诗人们不再过分张扬“黑夜意识”,而是目光向下,通过对底层世界、日常生活、自然万物以及美好亲情的细致抒写,以感恩敬畏的心向着诗意的天空仰望,而这也昭示出21世纪初的女性诗歌已然踏上了众人期待已久的从“黑夜”走向“白昼”的征程。  关键词:新世纪 女性诗歌 底层世界 日常生活 自然万物 美好亲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如果说
期刊
摘要徐则臣《居延》的意蕴有:否定泡沫般虚幻的爱情、肯定经受现实考验的平凡的真正成熟的爱情;张扬现代女性应对人生困境与现实情状时的独立精神,肯定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歌颂底层人们的互助与友爱,赞美人世间的温情;在否定虚幻的理想追求过程中,否定人性本身的诸多缺陷。  关键词:意蕴 爱情 独立 友爱 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70后实力派代表作家徐则臣发表于2009年的中篇“京
期刊
摘要《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长篇代表作,带有自叙传的性质。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了家乡呼兰河城的人民生活与社会风貌,揭示了那里的国民的落后、不幸与悲哀。小说既是作者孤寂与悲哀的内心独白,又是小城呼兰河的孤寂与悲哀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孤寂 悲哀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优秀长篇代表作,带有
期刊
摘要现代文学的报章研究始于90年代,相关成果、论著斐然,但贵州现代文学的报章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由贵州近代报章入手,通过对贵州现代文学发生的原生态图景的展现,从整体面貌、创作者、作品题材三个方面,揭示了贵州现代文学的发生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的共时性特征。  关键词:贵州现代文学 发生 原生态图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现代文学自发生之日起就与现代传媒共生共存,现代传
期刊
摘要五四时期的主体的传统观念,是重新建设以“民主与科学”为基础的“人生哲学”。冰心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鲜明和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流行的“爱”与“美”的哲学对五四青年知识分子新的人生观产生的影响。“爱的哲学”曾经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慰藉作用,安抚了青年知识分子苦闷落寞的心灵,鼓舞了他们生活和前进的勇气。但冰心之后思想的停滞不前也正说明了“爱的哲学”的局限性。  关键词:“民主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