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写作的“功”与“罪”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loveyo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活动式作文是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这种习作方式有哪些优缺点?怎样因势利导,克服其缺点,发扬其优点,进而提高活动式作文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本专辑报道一些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教师的新做法、新体会、新经验,以供读者参考。
  “活动式写作”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活动作文”,将一次习作教学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某项活动融合在一起。在活动中激发写作兴趣,在活动中生成写作素材,在活动中传授写作知识和技能。“活动式写作”由来已久,在《论语》中就有类似的教学片段,同时“活动”又与儿童游戏的天性一脉相承。因此,在当下的小学习作课堂中屡见不鲜,深受小学语文教师的推崇。但是理智地看,作为一种习作教学方式,它既有可取之处,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从被动走向主动:活动式写作之“功”
  一位四年级的语文教师发现近阶段班上的学生非常喜欢玩“四驱车”,一下课,他们便拿着自己的赛车到教室外进行比试,直到上课铃响,才恋恋不舍地回到教室,手忙脚乱地进行课前准备。她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几天以后,她宣布在班级举行一次“四驱车”拼装和大赛,学生欢呼雀跃,参与欲高涨。比赛结束后,她引导学生通过“快乐分享”的形式把参与的过程写成一篇作文。在习作的交流中,佳作迭出,就连平时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也写了400多字。
  这是一次典型而成功的活动式习作教学。这个案例充分地彰显出活动式教学的特征和优势。
  首先,让写作内容走出重复和单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写作话题可谓“经久不衰”,例如“写身边的一个人”“记一件成功的事”“参观一个地方”。像这样的习作题目存在至今,当然有它的科学性,一方面它体现着写作训练的序列,从“人”到“物”,由“景”到“事”,分类分项,按照年级的要求螺旋上升;另一方面,话题的弹性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生活自由选择材料,例如“写身边的人”,可以写同龄人,可以写年长的人;可以赞扬优秀品质,也可以批评缺点和不足。但是,对儿童来说,这些题目任务性远远大于情趣性,功利性大于愉悦性。“活动式写作”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儿童每天就生活在各种活动之中,每个活动都是一份丰富的写作资源,将儿童乐此不疲的活动引进习作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厚习作教学课程,也可以充分改善习作教学呆板面貌,更可以让儿童产生“从目的走向动机”的写作心理需求。
  其次,让训练方式走向鲜活和动感。儿童喜欢新鲜刺激的生活,而习作教学的方式却基本是“你教我学”。这种教学与需求严重不对称性,正暴露出当前习作教学的瓶颈——教学方式缺乏童趣。习作教学要走出这个“瓶颈”,就应当敞开写作门,拓宽写作路,把学生的鲜活动感的生活“注入”到教学中来。在家里,学生迷恋些什么?在学校里,学生喜欢玩什么?在学生的视野中,最近流行些什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从平常的生活中、平凡的教学中,挖掘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话题。有了鲜活动感的话题,指导学生写作不再需要大张旗鼓地“激发动机”,只要把学生喜欢的活动进行“放大”——把活动引入课堂,进行“聚焦”——抓住典型场面重点引导。当写作的话题“活”了、“动”了,习作教学在儿童眼里自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了一顿可口的大餐。当然,当下儿童在现代家庭格式和社会节奏的影响下,常态的生活面也比较窄小,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创造鲜活的生活,营造动感的话题,比如,“合作添画”“商标展评”“表演成语”“左手运动会”“叶贴展览”等等。这些体现童年特征“动态”话题可以和教材中的写作内容有机整合,也可以自成单元,自然有序地铺展在小学习作训练体系中,使每一次写作活动都充满童趣,都洋溢出勃勃的生机。
  所以,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儿童亲历过的“活动”,在写作时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即使平时写作基本功很差的学生也能写出四五百字,尽管语句有些“夹生”,但是活动的基本过程,活动中的愉悦心情还是能表达出来的。因此,“活动作文”的倡导者李白坚先生说:“活动作文能把绝大多数学生从被动作文、无可奈何作文甚至痛苦作文中解放出来,排解了消极的作文心理,使他们都能在欢天喜地的活动中感到生活的快乐,并写出优秀的习作来。”
  二、从趣味走向局碍:活动式写作之“罪”
  正因为活动作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所以多数一线教师很欢迎,不少教师感慨:“教材中的习作内容那么无聊,要是能选活动习作来教,该多好呀!”许多公开教学场合和社会作文培训机构,不约而同地让“活动作文”担纲主角。但是,在这些以“活动”为支持的习作教学中,儿童能写了,是否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呢?
  当我们再翻翻学生的习作,就会发现,写得精彩的学生实在凤毛麟角。在大多学生的习作中,侧重活动过程的记叙,很少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偶尔有写得具体的地方,那也是千篇一律,基本上是例文影响的结果。在习作的结尾,似乎都有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活动实在太让我开心了,希望以后老师多搞这样的活动!”即便是儿童的感受,也如出一辙!
  一方面,儿童对“活动”的关注远远超越写作。在活动式写作的课堂上,“活动”常常有两个功能,一是激发儿童对写作的兴趣,二是为儿童创造写作内容。可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常常沉醉的是“活动”,而较少体味“活动”之中可以作为重要写作资源的具体细节。一旦活动结束,儿童的浓厚兴趣就会随之淡化。写作是儿童的心灵的表达,是儿童自身的事情,如果总是借助外在的“活动”来刺激,那绝不是习作教学的“阳关大道”。因此,我们要重视儿童写作兴趣的激发,但是又不能唯兴趣是从,应当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儿童的习作意识的培养上,这才是提升儿童习作素养的正道。
  而这还不是最为关键的。倡导“活动式写作”的学者和教师逻辑起点是:如今的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繁重,常常奔走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生活单调,习作内容匮乏,如果在课堂上不给他们提供一些习作素材,他们根本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可事实上并非如此,生活在当下的儿童,并不是没有生活,而是生活太精彩了,只是教师缺少发现。安静的课堂上,窃窃私语的自习课上,拥挤的楼道间,匆忙小便的厕所里,叽叽喳喳的餐厅中,整整齐齐的路队上,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所,故事的“暗流”却波涛汹涌。在故事的高潮处,可以是一阵哄笑,可以是一个会心的眼神,可以是一件文具落地的声响。而这些鲜活而真切的故事常常处于隐匿状态,教师无从知晓,儿童熟视无睹,长期以来,一直被排除在教学视野之外,难以跻身习作教学的话题。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博士曾一语中的:“弃学生的生活经验于不顾,专门在写作课上为写作而活动,犹如放弃身边的清泉于不顾,特意到树叶上采集露水喝一样……使学生误以为自己的生活是不足以入文的。”   三、由共性走向个性:活动式写作之“路”
  “活动式写作”要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就必须改善活动组织,解放儿童感官,巧用活动资源,千方百计地将儿童的言语共性引向言语个性。
  其一,让活动走出“唯一”。游戏活动并不是不可以进入习作教学,它可以作为情境,引导儿童尽快融入教学当中去;它可以作为儿童教学的“引子”,以此唤醒儿童更加丰富的“相似生活”;它可以作为教学组织形式,让儿童兴味盎然地参与言语训练环节。比如写比赛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比赛”,通过具体的活动情景,让儿童了解“活动场面”写作方法,并借助这种方法去写作“足球比赛”“吹泡泡大赛”等诸如此类的活动场面。但是,如果将此作为“唯一”习作内容横贯教学过程,势必阻隔儿童真实的生活向写作的流淌;如果以此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势必造成如果在习作课上不开展游戏活动,儿童就无话可写,教学就难以为继。因此,叶黎明博士进一步说:“如果游戏活动的目的不是指向培养博大深厚的写作主体,仅仅是一种促进儿童写作的‘糖衣’,是一种连同感情和兴趣等服务于作文的手段,那么,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伪生活’式的作文教学,它并不能使作文与生活联姻,反而变相地脱离生活。”
  其二,让活动充满“创造”。要让儿童写出丰盈而个性的文字,就需要让儿童拥有丰富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外化到习作教学中,那就是让儿童活动充盈着创造的“活性因子”。在设计活动中,应当创设多种视角和纬度,让儿童活动由单维走向多维,由平面走向立体;在活动组织中,应当给予儿童选择的自由:选择自愿的合作成员,选择自主的活动内容,选择自在的活动形式;在活动实施中,竭力解放儿童的感官和肢体,让他们不仅做习作活动的参与者、操作者,更要做习作活动的开发者、创造者,倡导有创意地玩,鼓励玩出花样,玩得与众不同!在笔者执教的“合作添画赛”“商标展评会”“草莓拼盘秀”等活动类习作指导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合作添画”“商标设计”“拼盘制作”,都是小组为单位,将创意、活动、表达融会贯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儿童的体验自然丰盈起来,儿童的言语表达也必然跟着异彩纷呈起来!
  要让儿童的言语充满个性,就要让儿童拥有活动的权力。只有自由的活动才会有创造的灵感,只有自由的精神才会有创造的愉悦,只有创造的愉悦,才会有具体而灵动的文字!
  走向儿童的“活动式写作”,就是要营造适合儿童的“活动本性”的教学生活,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通过活动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通过活动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通过活动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需要强调的是“活动”内在于习作教学之中,基于教师引领之下的,是以言语为载体的,是与习作教学过程同构共生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小学)
其他文献
在当今“生命第一、责任大于天”的形势下担任校长,经营管理学校,深感肩负的担子太沉了。“师生安全高于一切,学校安全就是教育质量。”回顾顺昌县埔上中心小学一年来安全管理工作,笔者感动与痛苦并存,遗憾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可以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受挫的惘然。安全管理工作甜酸苦辣交织在一起,因此,当今的校长们都有“教育难抓、学校难管、事故难防、安全难保”的感叹。但不管工作怎样艰苦,责任如何重大,困难
期刊
高尔基称细节描写为“隐藏在文字间的魔术”,它的魅力可想而知。可现在许多小学生在习作时更擅长于叙述,而不会进行细致的描绘,所写的作文给人以“平铺直叙、空洞无味”的感觉。学习细节描写,对小学生来说是写作训练的较高境界,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细节描写意识,模仿细节描写,进而进行独创性的细节描写,也就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又一途径。“阅读—领悟—模仿—创造
期刊
儿童天真可爱,有着最纯真的心灵与丰富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眼里,树叶会歌唱,花儿会舞蹈……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童趣、富有感情。只要教师引导得当,让学生创作童诗,不仅能写出一片童心,更能创造出一份精彩。当然,由于认识水平与语言知识的局限,学生在儿童诗写作的前期会显得笨拙可爱。因此,在儿童诗写作的入门指导中,教师可从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句式的仿写,在模仿的基础上改写、补白、续编、创编,写出属于自己的儿童诗
期刊
教师对学生一篇作文的评价,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等级或分数,这是最直观、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二是批语,这是较直接而深入,富有情感性的。作文的评价,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作文兴趣和对写好作文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习作的再指导。所以,对学生作文合理评价,写好批语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注意评价的柔和性  传统的作文评价方法大多采用分数制,六十分为及格,低于六十分就算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的精神依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盏明灯。基础教育在培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学校领导意识较薄弱,相关部门落实不到位,个别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手段单一,家庭、学校、社会未形成合力,等等。课堂作为青少年接受规
期刊
【教学片段1】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上的内容在屏幕上展示得很清楚,看看什么内容。  屏幕上显示:X S D Y Y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师:这是五个汉语拼音的字头,猜猜看,什么内容?  师:你们这样会猜,真猜对了,真的是“小数的意义”。(课题由XSDYY变为:小数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没记错的话,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学过一些关于小数的知识,对吗?来看看(课件出示三年级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
期刊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按预设的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总以为课堂定在掌握之中,对意料之外的学生的生成缺乏敏锐的捕捉与及时的调整;我们习惯于追求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推进,觉得课越顺畅越好,或者急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反思对于教学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重要作用。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是教学转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目标之一,有利于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施以更加深刻地内化,这就需要教师给
期刊
所谓“量感”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即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在数学领域中,人们对数感的研究相对丰富与深入,而对量感的研究则比较少。事实上,量感是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感的一种延伸。在实际生活中,量感是数感的一种具体化表现。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
期刊
让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亲历活动经验的唤醒、体验、运用、内化的全过程,实现螺旋上升式的经验积累,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举措。在本文中笔者结合五上“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的教学谈一谈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的一些感悟。  一、实践体验,获得新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包含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也包含经历
期刊
“喝牛奶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中的解决问题内容。此课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分数加减法后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习分数乘法,所以在“半杯水和牛奶混合物中有多少杯纯牛奶和多少杯水”这个知识点上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课教学力求通过运用“数形结合”与“变中不变”等策略来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笔者遵循学生的思维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一、遵循学生对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