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个都如此不同,每个都如此重要。他们无跟地信任你,依赖你,崇拜你,请你务必珍视他们,呵护他们,把他们放在你的手上,你的眼里,你的心中,在你的指引、塑造和培养下,成为更好的人和有用的公民。”谨以此言,与同为人师者共勉。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标文献中,有这么一段话:“学习不仅仅是个掌握动手动脑技能或识记各种事实的问题。如果学生数年学业的主要结果仅此而已,那么,政府和家长都不会满意。两者的希望都是能够看到儿童借助教育而成长起来——成为正直、高尚、勇敢而诚实的人。他们的首要的希望是性格和人格方面的培养训练。”由此可见,德育为首,各国皆然。然而,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校教育不可能有很多专门进行“人格性格”锤炼和塑造的时间,尤其在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了的信息时代。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亦即人格性格训练)必须渗透到学校一切工作中去。
首先,师德的高低决定着德育的效果和深度。
有一个学生由于好奇心,把老师做生物实验的狗解开,领着跑,逗着玩,由于没拴好,狗跑丢了,这下子闯了祸,他吓得不敢说,引起了一场“狗的风波”。后来,老师知道了这件事,这个学生要把家里的狗领来赔给学校。老师说:“这件事你能做得了主吗?”他低下头,只是流泪不答。老师很理解他此时的心态,摸着他的头说:“好,算了吧。如果有兴趣,今后我做实验时,你能配合我一起做吗?”这个学生出乎意料地非常高兴地点点头,这个学生就是大生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的老师师德可谓高矣,面对学生的错误很有雅量。他能观其行,究其因,理其情,从而对事情能处理得合理合情,有节有义,使学生感师德,晓师情,从而爱其师,效其行。达尔文的成功与其老师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教师,上课时都会遇到不专心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有位英语老师发现一位学生看小说,走过去二话没说,伸手就把书夺了过去。然后,就是好一通数落,下课后,又叫到办公室,当着许多老师的面来一番批评。这样做,教师是“严”了,可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没了,学生在紧张和恐惧心理影响下,你讲的道理,学生能接受吗?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吗?能育出硕果累累的桃李吗?同样是这位学生,有一次,在语文课上正低头玩陀螺时,语文老师只是走过去轻轻地用手敲敲桌子。当学生猛抬头看到老师严肃的目光,只好把陀螺放到了老师伸出的手上。当学生准备接受一场“疾风暴雨”时,老师却又继续上课了。放学后,老师端着饭来到教室,发现那位同学没吃饭,问清原因后,老师马上把自己的饭让给了这位学生,然后,自己又马上打来饭和这位同学边吃边聊。同样说教的话,经这位老师讲出来,学生肯定会欣然接受。以后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他从没分过心。我想,倒不是语文老师会讲,而是英语老师没注意教育的场合和方式,只重“言教”,而语文老师则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用的是“心教”。所以,我们教育学生,首先是动之以情,其次才是晓之以理,进而导之以义。有了感情作基础,理才会像春雨,撒进学生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决定这雨性的正是师德师爱,德厚爱深就会下“知时节”的“好雨”,否则,就只可能是肆花虐草的暴风骤雨了。老师们真该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心,多一点信心,多一点真心,让学生们永远开心!
其次,师德不仅在教书中起着激发和促进作用,而且在育人中起着直接感染和熏陶作用。
有一位学生在给他的老师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仅仅是您语文方面的学生,其实,我更愿做您更多方面的学生。记得与您初交时我就有一种想法,我把您视作光芒四射的太阳,我极力想与您接近,尤其是思想上、感情上,如果起初是朦胧的话,那可以说,现在直到将来我都将自觉的以您为镜,努力把自己锻造修炼成不负这个时代的大有益于人类进步的人。”作为老师能得到学生如此评价,可见其师德对学生的感召力。有一位老师因事去基层政府办一个证明,格式内容已写好。当他向秘书说:“这是我自己写的,您看能不能盖章?”秘书看后问:“这不是李主任的字吗?怎么是你写的?”老师说:“确实是我写的。”秘书坚决否认。老师笑笑说:“这是我对不起你们李主任的地方。他的字本可以写的更好,是我限制了他的字体发展。”原来,李主任十五年前以他为师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连他自己也不满意的字体也没放过。由此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延续一辈子。我们都熟悉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文中的蔡老师对作者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明显的,蔡老师的人格魅力对作者的感染熏陶也是不言而喻的。巍巍不仅喜欢看老师写字,“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而且老师对他“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深远影响”,巍巍的成就就是明证。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也经常见到“班如其师”“生如其师”的有趣现象吗?师德,会在学生言行中打上非常明显的印迹,这就是师德的感召力。
最后,师才是师德色彩的添加剂和师德能力的加速器。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幅美丽的画,那么,师才便是绘画艺术;如果把师德比作茅台酒,那么,师才便是酿造术。高尚的师德加上卓越的师才才能斑斓夺目,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和无穷的魅力。尤其现代意识较强的学生,信息量大,品位很高,空洞无物、缺乏教育艺术的平淡说教只能导致他们心理的逆反。唯有用知识、理论、感情及必要的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制作的东西才能对他们发挥作用。不管是“言传身教”,还是“心教”“诗教”都必须有师才做根基,效果才会立竿见影。使命感强的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的基础上,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论辩能力,并且很好地掌握教育艺术,才能在现代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一位老师在一次班级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了自己写的《野外园丁歌》,其中有几句是:“我想把勃发的生机播进社会。我想把耐寒的种子撒满人间,我想培育出高洁而不遁世的秋菊,我想培育出富贵而不奢靡的牡丹,我想培养出春笋拔节般生长的大树,我真想培养出笑凌冰雪的蜜桔、广柑……”这样的诗,学生不但欣赏,而且玩味。有位同学就表示“这些诗句使我仍有些朦胧的人生目标一下子具体化了”。这真是师生情感的一次速溶,一次灵魂的撞击。如果教师板着面孔讲“经”传“道”,无论多么正确,多么富有哲理,学生大概也是无动于衷的。师才的魅力正是如此体现出来的。
总之,教书育人的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教师才能的大小和道德水平的高低,教师没有一颗冰心,难以培育出高洁的心灵,师德师才互为表里,不可偏废,二者的结合,才能使德育水平臻于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陕西洛南县古城中学)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标文献中,有这么一段话:“学习不仅仅是个掌握动手动脑技能或识记各种事实的问题。如果学生数年学业的主要结果仅此而已,那么,政府和家长都不会满意。两者的希望都是能够看到儿童借助教育而成长起来——成为正直、高尚、勇敢而诚实的人。他们的首要的希望是性格和人格方面的培养训练。”由此可见,德育为首,各国皆然。然而,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校教育不可能有很多专门进行“人格性格”锤炼和塑造的时间,尤其在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了的信息时代。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亦即人格性格训练)必须渗透到学校一切工作中去。
首先,师德的高低决定着德育的效果和深度。
有一个学生由于好奇心,把老师做生物实验的狗解开,领着跑,逗着玩,由于没拴好,狗跑丢了,这下子闯了祸,他吓得不敢说,引起了一场“狗的风波”。后来,老师知道了这件事,这个学生要把家里的狗领来赔给学校。老师说:“这件事你能做得了主吗?”他低下头,只是流泪不答。老师很理解他此时的心态,摸着他的头说:“好,算了吧。如果有兴趣,今后我做实验时,你能配合我一起做吗?”这个学生出乎意料地非常高兴地点点头,这个学生就是大生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的老师师德可谓高矣,面对学生的错误很有雅量。他能观其行,究其因,理其情,从而对事情能处理得合理合情,有节有义,使学生感师德,晓师情,从而爱其师,效其行。达尔文的成功与其老师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教师,上课时都会遇到不专心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有位英语老师发现一位学生看小说,走过去二话没说,伸手就把书夺了过去。然后,就是好一通数落,下课后,又叫到办公室,当着许多老师的面来一番批评。这样做,教师是“严”了,可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没了,学生在紧张和恐惧心理影响下,你讲的道理,学生能接受吗?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吗?能育出硕果累累的桃李吗?同样是这位学生,有一次,在语文课上正低头玩陀螺时,语文老师只是走过去轻轻地用手敲敲桌子。当学生猛抬头看到老师严肃的目光,只好把陀螺放到了老师伸出的手上。当学生准备接受一场“疾风暴雨”时,老师却又继续上课了。放学后,老师端着饭来到教室,发现那位同学没吃饭,问清原因后,老师马上把自己的饭让给了这位学生,然后,自己又马上打来饭和这位同学边吃边聊。同样说教的话,经这位老师讲出来,学生肯定会欣然接受。以后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他从没分过心。我想,倒不是语文老师会讲,而是英语老师没注意教育的场合和方式,只重“言教”,而语文老师则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用的是“心教”。所以,我们教育学生,首先是动之以情,其次才是晓之以理,进而导之以义。有了感情作基础,理才会像春雨,撒进学生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决定这雨性的正是师德师爱,德厚爱深就会下“知时节”的“好雨”,否则,就只可能是肆花虐草的暴风骤雨了。老师们真该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心,多一点信心,多一点真心,让学生们永远开心!
其次,师德不仅在教书中起着激发和促进作用,而且在育人中起着直接感染和熏陶作用。
有一位学生在给他的老师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仅仅是您语文方面的学生,其实,我更愿做您更多方面的学生。记得与您初交时我就有一种想法,我把您视作光芒四射的太阳,我极力想与您接近,尤其是思想上、感情上,如果起初是朦胧的话,那可以说,现在直到将来我都将自觉的以您为镜,努力把自己锻造修炼成不负这个时代的大有益于人类进步的人。”作为老师能得到学生如此评价,可见其师德对学生的感召力。有一位老师因事去基层政府办一个证明,格式内容已写好。当他向秘书说:“这是我自己写的,您看能不能盖章?”秘书看后问:“这不是李主任的字吗?怎么是你写的?”老师说:“确实是我写的。”秘书坚决否认。老师笑笑说:“这是我对不起你们李主任的地方。他的字本可以写的更好,是我限制了他的字体发展。”原来,李主任十五年前以他为师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连他自己也不满意的字体也没放过。由此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延续一辈子。我们都熟悉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文中的蔡老师对作者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明显的,蔡老师的人格魅力对作者的感染熏陶也是不言而喻的。巍巍不仅喜欢看老师写字,“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而且老师对他“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深远影响”,巍巍的成就就是明证。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也经常见到“班如其师”“生如其师”的有趣现象吗?师德,会在学生言行中打上非常明显的印迹,这就是师德的感召力。
最后,师才是师德色彩的添加剂和师德能力的加速器。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幅美丽的画,那么,师才便是绘画艺术;如果把师德比作茅台酒,那么,师才便是酿造术。高尚的师德加上卓越的师才才能斑斓夺目,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和无穷的魅力。尤其现代意识较强的学生,信息量大,品位很高,空洞无物、缺乏教育艺术的平淡说教只能导致他们心理的逆反。唯有用知识、理论、感情及必要的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制作的东西才能对他们发挥作用。不管是“言传身教”,还是“心教”“诗教”都必须有师才做根基,效果才会立竿见影。使命感强的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的基础上,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论辩能力,并且很好地掌握教育艺术,才能在现代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一位老师在一次班级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了自己写的《野外园丁歌》,其中有几句是:“我想把勃发的生机播进社会。我想把耐寒的种子撒满人间,我想培育出高洁而不遁世的秋菊,我想培育出富贵而不奢靡的牡丹,我想培养出春笋拔节般生长的大树,我真想培养出笑凌冰雪的蜜桔、广柑……”这样的诗,学生不但欣赏,而且玩味。有位同学就表示“这些诗句使我仍有些朦胧的人生目标一下子具体化了”。这真是师生情感的一次速溶,一次灵魂的撞击。如果教师板着面孔讲“经”传“道”,无论多么正确,多么富有哲理,学生大概也是无动于衷的。师才的魅力正是如此体现出来的。
总之,教书育人的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教师才能的大小和道德水平的高低,教师没有一颗冰心,难以培育出高洁的心灵,师德师才互为表里,不可偏废,二者的结合,才能使德育水平臻于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陕西洛南县古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