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课题教学的质疑和改进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llTang0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参加杭州市某中学招聘教师,前来应聘的6位教师全部是应届硕士研究生。课题都是《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6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一位老师所采用的实验项目(有较强的开放性)有所不同之外,总体设计没有太大的差异,感觉如出一辙。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大多如此,故有普遍性,笔者有些想法整理出来与同行交流。
  1一个普遍采用的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5个概念和1个规律,老师们普遍采用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1磁体和磁性
  实验1: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
  让磁铁去接近给定的器材:铁块、回形针、塑料、木块、一元硬币、纸片。
  实验现象:能被磁铁吸引的物质有[CD#3]。
  实验结论:磁铁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即具有[CD#3]。
  有些老师准备了其它一些器材,但大同小异。
  1。2磁极
  实验2:探究磁体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探究思路:用磁体去吸均匀铺好的大头针。
  实验结论:磁体两端的磁性[CD#3],中间磁性[CD#3]。
  实验3:用手拨动小磁针,观察静止时的指向。
  实验结论:悬挂着的磁针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CD#3]。
  1。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实验4: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BHDFG2,WK5,K6,K6,K6W]
  实验次数[]被靠近磁极[]靠近磁极[]实验现象
  [BHD]1[]N[]S[]
  [BH]2[]N[]N[]
  [BH]3[]S[]S[]
  [BH]4[]S[]N[BG)F]
  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CD#3],异名磁极相互[CD#3]。
  探究:一条形磁铁被分割成两段后,每段磁体上的磁极是否仍为N和S[CD#3]。
  1。4磁化和去磁
  实验5:铁棒的磁化和去磁
  实验结论:使原来不带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CD#3],反之叫[CD#3]。
  2几点质疑
  这样的教学设计表面看是以实验为根本,探究为核心,导学案为载体,很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且由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后得出结论。但从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上看,却是值得质疑的。
  2。1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学生实验时,笔者与周边学生聊天。
  师:不做实验你能知道哪些器材可以被吸引?
  生:知道啊,铁块、回形针、一元硬币。
  师:确定吗?为什么?
  生:确定,以前做过了。
  师:磁极间的规律知道不?
  生:知道。
  师:怎样的?
  生:同名相斥,异名相吸。
  师:没做实验就这么确定?
  生:是,小学学过了啊。
  ……
  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常见的一种的现象:学生很快做完实验。若实验器材不多,没有可“开发思维”的探究实验,学生很快完成老师“要我做”的实验,之后或聊天、或打闹、或等候。若实验器材较多,学生常常会做一些自己认为很有意思的实验。如磁铁吸引了铁屑后,铁屑一根一根直立,当另一根条形磁体的一端靠近时,铁屑徐徐翻倒,换另一端靠近时,铁屑拉得更直。又如磁铁吸引回形针,回形针会有“传递性”一根接着一根吸引,挂得很长,等等。若如此,教师的“停止”指令发出后,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不会终止,而是继续玩他们自以为很有趣的实验。因为就是停下来听老师讲,也是自己都知道的,“不值得”。学生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是真实的学生。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小学时学过一些有关知识,他们在生活中有一些有关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在课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里原本就有错综复杂的、或对或错的极其丰富的“磁”的世界。如此把学生看成一个“空桶”往里面灌注,是乏味的、无趣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只是书本知识的直接获得,而是学习者以其特有的经验和认知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并赋予现实以独特意义的一种建构。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新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取与问题相关的事实证据,并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对旧概念进行修正,将旧概念转化为新概念。
  2。2科学探究是否是动手做实验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无一例外地设计成实验探究,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科学探究就是动手做实验吗?
  2。2。1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
  探究有多种形式,虽然在科学课程中,大多探究活动都需要实验,但逻辑推理、查找文献、考察、调查等在学习科学中也是很有用的探究形式,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2。2。2单纯的动手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上述实验,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实验,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完全是按照教师或文本的指令进行操作。这是一种“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它充其量培养的是学生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技能,而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充满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仅让学生动手做是不够的,应当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手脑并用。
  2。2。3有时做实验反而显得不严密
  所有实验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差,这种误差常常使实验检验的严肃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有些探究点应放在提出问题[HJ1。2mm]、建立假说和设计实验方案上,至于假说的检验则不宜让学生来完成。
  基于这样的思想,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并非都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3教学设计的改进
  鉴于如上的质疑,我们对“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其基本流程如下:   先完成“课前预学”。目的一是让学生拾起小学的记忆;二是培养阅读能力;三是养成批判和质疑精神。
  [HT6F][HJ*2]4。1。1磁体
  班级[CD#3]姓名[CD#3]
  【课前预学】
  1。请列举出你所知道的与磁有关的生活用品或其他物体,可以借助网络等查询。
  请预习书本P104-P105, 并根据在小学学过的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磁铁能吸引下列哪些物体:(1)铁块;(2)铝块;(3)塑料块;(4)木块;(5)一元硬币;(6)五毛硬币;(7)一毛硬币;(8)大头针;(9)铜导线;(10)自行车钢圈(含镍)。
  你认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CD#3],有疑惑的是[CD#3]。
  3。用条形磁铁去吸引一些大头针,应该看到,磁铁的[CD#3]吸附的大头针特别多。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分的磁性较[CD#3](强、弱)。磁性最强部分叫[CD#3];[CD#3]部分吸引的大头针少,说明这部分的磁性较[CD#3](强、弱)。
  4。小针尖支撑的小磁针静止后的位置总是指[CD#3]方向,小磁针指向地理[CD#3]一端叫北极(N),指向[CD#3]的一端叫南极(S)。磁铁都有南北两极。
  5。小吴同学在做实验时,失手把一块条形磁铁掉到地上摔断了,磁体被分割成二段,你认为每段磁体还有不同的两极吗?
  6。分别用磁铁的一极去靠近小磁针的另一极,我们发现同名磁极相互[CD#3],异名磁极互相[CD#3]。[HJ1。2mm]
  课堂上学生逐一汇报课前预学结果,这是本节课的主线。
  3。1磁性和磁体
  [BHDFG2,WK12,K12W]第四套人民币[]第五套人民币
  [BHDG2,WK6,K6,K6,K6W]
  1元硬币[]钢芯镀镍[]1元硬币[]钢芯镀镍
  [BHD]5角硬币[]铜锌合金[]5角硬币[]钢芯镀镍
  [BH]1角硬币[]铝镁合金[]1角硬币[]不绣钢[BG)F]
  学生汇报课前预学中的第1题,老师扩充。
  学生汇报第2题,发现有疑惑的是5角硬币和1角硬币。教师发给“小红包”——第四套和第五套的5角硬币和1角硬币,学生开始兴奋,急着动手实验。实验得到明确结论:第四套5角和1角硬币都不能被吸,第五套的5角和1角能吸,学生修正课前预学案。
  学生质疑:这是为什么?教师给出信息(如表),学生归纳总结出“磁性和磁体”的概念。
  拓展:老师镶过一颗烤瓷牙,我们班有学生做过烤瓷牙吗?一位同学举手说。它里面有“钴”的成分,不信你用磁铁吸吸看(笑)。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必须将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原理归结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乃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肯定这一点并据此教学。奥苏伯尔的这一观点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学生在学习任何一个科学知识之前,对这一知识都有自己的一些前概念。关于本节内容小学已经学过能吸引铁的物质,就有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就是磁体,但基本不知道钢、镍、钴也是能被吸引的,基于这一点,教学设计从对生活中的5角、1角硬币的质疑开始,引发兴趣,激起求知欲,结合预学、实验和提供的信息,不自觉中应用了归纳法,得出能吸引“铁质物质”(铁、钴、镍、钢等)的性质叫磁性。如此我们能从现象中揭示事物的本质,体现活动背后更高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 而决非让学生去做早就会了的实验。
  3。2磁极
  学生汇报课前预学中的第3、4、5题,板书重点。教师启发:小学做过的实验和我们书本介绍的实验,都是定性实验,如果能用某种仪器展示出磁性强弱的具体大小就更好了。有这种器材吗?有,传感器。教师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提出疑惑:传感器的探头在条形磁铁的两级附近时,电子显示屏上显示的结果,一个是正值一个是负值,为什么?传感器的探头在磁体中间附近时,数值较小,但不为0,说明什么?
  磁性的强弱借助传感器的定量展示,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较好地拓宽了初中学生的知识面。
  在其中也隐含着科学方法——转换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磁性的强弱用现代化的仪器,定量的展现出来。当然即便这样还是在感性认识上的,这符合初中生的认识特点。
  初中科学课要上出精彩,上出高度,上出特色,一个好的方法是借鉴高中器材,灵活选用,并请高中教师参与指点。
  值得一提的是:N、S是英文单词北(north)和南(south)的第一个字母,学科可以渗透,让知识得到迁移。教师启发:用N(S)表示北(南)极,为什么?
  真正的学习不是在听的过程中发生的,而是在经历中绽放火花。
  3。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生汇报课前预学中的第6题,板书重点。
  演示实验:老师给大家变个戏法——“不听话的硬币”。两枚1元硬币吸在条形磁铁的任一极。
  [TP5CW34。TIF,Y#]
  师:听话——合上。
  教师放手。
  师:就是不合,真不听话(如图1所示)。
  生:笑。
  师:请解释为什么?
  3。4磁化和去磁
  前面大家例举了很多生活中的磁性物质,它们的磁性是怎么得来的呢?
  探究:课中导学中的第1题。请小组讨论、设计并实验。
  得出:摩擦、靠近、接触都可以。得到磁化概念,以及铁质物质都可以被磁化。
  [HT6F][HJ*2]4。1。1磁体
  班级[CD#3]姓名[CD#3]
  【课中导学】
  1。探究
  原本铁块不能吸引大头针,你有哪些办法让它把大头针吸起来?除了铁块,还有哪些物质是可以用这些办法得到磁性的?
  2。比一比,看谁得的星级高?
  ★(1)课前所放影片中,涉及到今天所学的有哪些知识点?
  ★(2)判断下列叙述的对错
  a。磁铁能吸引铁、铁不能吸引磁铁[JY]()
  b。条形磁铁有N极S极,蹄行磁铁没有N、S极[JY]()
  c。把条形磁铁中间断开后,一半是N极,别一半是S极[JY]()
  d。铁钉被磁化后,磁性会很快消失,所以被磁化的铁钉不是永磁体
其他文献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本质性教学行为,实验是一种探究,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的传统模式,向知识的探究过程的模式转化,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方向转化。新物理课程希望通过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养成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物理教学本应该传授给学生系统性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以
期刊
本刊2014年第9期《高中物理图象探讨》文中例4给出的解答,市面某些资料也见类似推断,笔者认为存在一个隐性错误,特提出讨论.  题目 某同学将一直流电源的总功率PE、输出功率P出和电源内部的发热功率Pr随电流I变化的图线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1中a、b、c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A.反映Pr变化的图线是c  B.电源电动势为8 V  C.电源内阻为2 Ω  D.当电流I=0.5 A时,外电路电阻为6
笔者常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研究性”学习,试图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研究的方法,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时应于实际,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在自主研究中拓展知识面,培养迁移和创新意识,提升学习和思维能力.  有一“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在实验室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时,看到了实验室中老式摆钟,于是萌发出一个研究课题,就是“摆钟的钟摆究竟是如何摆动的?”他们查阅了一些教辅资料,发现对“摆
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石,没有概念的理解就没有物理知识的大厦建构。但物理概念教学的理论重要性,并不能代替物理概念教学的实际被忽视的情形。初中物理概念由于其基础性、“简单性”,又因为对概念的考查往往比较直接,因此实际教学中概念构建的过程被忽视的情形并不鲜见,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生疏,以及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其中尤以后者的危害为大,比如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常常说“我最讨厌记概念、考概念”,其
期刊
高中物理的学习是有难度的,大部分学生怀有恐惧感,尤其是部分女生更是谈物理色变.究其原因,无非三点:第一困难来自物理知识本身较为抽象难懂,第二学生本身的基础薄弱、方法欠当,第三来自教师教学方法欠缺.一句话,物理知识难造成学生难学、老师难教.有没有好的学法引导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有没有好的教法更大地提高成绩,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学好物理的三字诀,即爱、懂、通.  1 让学生明白学习经历的过程就是爱、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功能。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在初中物理课堂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是质疑的开始,是思维的源头,是学生主体的具体实现。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由表及里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启发思维、挖掘潜能,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下面笔者就研究的“
期刊
物理作为高中教学的主干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避免填鸭式教学和借助于更多教学辅助设施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已经开始进入各高级中学课堂.  1 借助多媒体巧妙辅助教学  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优势有两个:  2.1 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和认
关于学生实验,课程标准已经提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验,为了便于教学和评估,初中阶段学生必做20个实验。 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
期刊
要切实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有所改革,才能给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注入活力.新课程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模式的变革,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收,发展更多样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意识、创造性及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中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斜面和斜面上的物体组成的系统这类问题的综合程度较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高,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面对这类问题,许多学生不知所措,难以把握其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根本方法.本文就此类问题以三个例题为例进行分析,提供破解此类问题的方法.  例题1 如图1所示,物体b恰能在斜面上沿斜面匀速下滑,设此过程中斜面a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为f1;若沿此斜面方向用恒力F1向下推物体b,设此过程中斜面a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