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标》的课程理念考量数学的教学设计

来源 :福建中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F308440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的教学优问题是不自然、缺乏问题意识法论层次的内容渗透不够、讲逻辑而不讲思想等.基于《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标》)的课程改革坚持优良传统,针对问题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时代性与应用性.本文依据课标课程的改革重点,结合教学案例,对如何用《课标》的课程理念来考量教学设计展开讨论,期起抛砖引玉之效.
  1 加强“亲和力”设计,以自然、亲切、水到渠成的方式,以数学的内在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课标课程理念强调亲和力,“自然”了也就“亲和”
  这种“自然”的包括知识产生的自然、知识间衔接的自然、问题解决的自然,具体到一节课的设
  包括课题引入、情景创设、为什么要学这些知
  点与问题并存,主要存在的识、这些知识在一节课中出现的顺序、师生交流、、重结果轻过程、方问题解决方法的产生等,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能从这些“自然”出发,那么数学也就“亲和”了,从而达到“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的境界.
  案例1高中数学必修1“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设计片段.
  步骤一 情景创设,引入主题
  师:一元二次方程可用公式求根,那我们又如何求解方程ln260xx+?=的根呢?
  生:方程的根就是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函数在区间
  ,
  何找出零点
  也就是函数的零点
  师:我们已知( )ln26f xxx=+?(2 3)内有零点,进一步的问题是如?
  设计意图: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学习兴趣.
  步骤二 函数的零点应用二分法求
  师:老师的年龄在30岁到42岁之间,你说我几岁呢?
  生:36岁.
  :我没这么老吧?生:33岁.
  师:你们猜的真好,你为什么这么
  从而引出二分法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用二分法求出方程
  设计意图:让
  2 用“问题”激活课堂,
  的数学学习,
  课标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问题性,以提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通过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
  索 ,经历观察 、实验、猜测、推理、交流、
  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注意理
  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高中数学选修3《微积分基本定理》这节课的问题设计片段.
  问题1 设某物体作直线运动,已知速度( )
  vv t=
  是时间间隔[]a b,上t的一个连续函数,且( )0v t≥,那么物体在这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为多少?(( )
  ∫与( )( )
  问题2 设某物体与问题1作同样的直线运动,已知路程( )ss t=是时间间隔[]a b,上t的一个连续函数,那么物体在这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为多少?(( )( )s bs a?
  问题3 ( )
  s bs a?相等吗?为什么?
  问题4 函数( )vv t与( )=ss t=是否有关?
  问题上面四个问题的思考,对( )
  3 加强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引导,站在数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解决问
  程改思想性,数是对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数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学的指导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
  处理方法,是建立数
  根本想法;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创造和推动人类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是数学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这已越来越被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参透与引导,站在数学方法论的高度来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例如下解题教学的设计片段.
  案例2 已知抛物线2
  :2 C yx=,
  直线2ykx=+交C于A B,两点,M是线段AB的中点,过M作x轴的垂线交C于点N.
  (Ⅰ)证明:抛物线C在点N处的切线与
  AB平行;
  (Ⅱ)是否存在实数NB?=求k的不存在,理由.
  设计路 以问题串的形式,站在高度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探究,
  问题1 当直线2ykx=+的斜率坐标确定吗?(斜率
  k确定,点的是变化的主因)
  斜率确横坐标与
  问题2 既然N点的坐标由定,那么如何用k表示N点的坐标呢?(N点的
  坐标一致)
  问题3 抛物线C在点N处的切线的
  (求导)
  问题4 所有的N点中,是否有
  0
  M点的横斜率怎么求?一点使得
  ?如何求得该点?(应韦达定理将0
  ??
  ??,,所以
  ×=,所以抛物线在点????数等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探究解题规律的方法,提高了解题能力.
  比、归纳、推广、特殊化和化归,沟通不之间的联系与启发
  《课标》的课程理念强调知识内在联系,数学新知识的掌握总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学生原有的知识
  ,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类比、归纳、推广、特殊化等数学思维方式不断产生新知识,比如通过椭圆学习双曲线、通过函数的性质学习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通过数的运算学习向量的运算、通过平面向量学习空间向
  方法之间的类比应用、解题过程中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数与形的联系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归纳、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的思维方式不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案例3 高中数学选修2-3“二项式定理”的教学设计片段
  观察特例:222+=+++B
  .
  是数学结论,而是思想上的升华.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识,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标》多次强调数学概念形成的数学背景,重视介绍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注重
  会应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注重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当做到:当学生面临着有待解决的问题时,引导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当学生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引导学生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比如在学习完概率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应用概率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象天气预报与概率、中奖的概率有多大、抽签的先后顺序影响概率吗?这些都是很好地体现了概率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学习完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解三角形的知识后,可引导学生用这些知识解决测量中的有关问题;又比如在学习完线性规划的知识后,我们教师可编制实际生活中有关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利润问题,旅游选最合算的购票方案问题等,引导学生用线性规划的思想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课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只有从改革的重点出发,应用《课标》的课程理念考量数学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课标课程改革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
其他文献
汉语词典对真善美的解释是:真,真实(跟“假、伪”相对);善,善良、慈善(跟“恶”相对);美,美丽、好看(跟“丑”相对).日本学者黑田鹏信说过:“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矛盾冲突中不断发展的,人们所追求的,就是要去伪存真,扬善弃恶,尚美反丑,即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真善美就是人类的理想追求.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
期刊
y r r  x x+ y y = r形式相同,其结构简洁明了,容易记忆.那么圆锥曲线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呢?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圆锥曲线也有类似上述圆的结论.  定理1 若点是椭圆  = ,因为过A B,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所以l的方程就是直线A B的方程,即直线A B的方程为  + = (a> b > 0 )右(左)准线上的一点作该椭圆的两条切线,( P A P B  A B,为切点),则直线A B
期刊
1 试题再现  在刚刚结束的2 0 1 2年福建省理科数学高考中,有这样的两个问题:  问题1 (理1 0 )函数在[上有定义,若对任意  f( x )x = 2处取得最大值1 ,则f( x ) = 1 ,  [1 3 ]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要判定一个命题为真命题,需经过推理论证,而要判定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须举出反例
期刊
本题可通过联立椭圆和直线方程,采用求根公式或韦达定理解答,这是通法,但运算量较大.  也可利用椭圆的第二定义将问题转化为平面几  何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究,但是现行人教A版教材只把椭圆的第二定义当作例题处理,明显淡化了椭圆的第二定义及其应用.  如是,难道此题就无从解决了吗?几经周折,笔者终于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捷径.  1 试题的新解  解 设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为F ′,连结A F’ , ,  ’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小学毕业生全部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进入初中阶段后,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科目的增多、教学内容的加深、学习方法的改变;及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要求的逐步提高,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递减;还有外界因素的干扰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批数学学困生,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一个令许多教师感到头疼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九年义务教学大纲明
期刊
1 设计背景  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引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这一节课中大都采用了高斯计算作为引例. n  起初,笔者觉得从高斯求和引入,趣味性强、富有启发性,且学生通俗易懂,容易把学生注意力和思维引入到“首末凑配”上.但也有缺陷,例如体现不出等差数列求和的必要性(这个引例只是说明了怎样做的问题,却没有道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性过强(不“启”也能“发”,不利于思维训练,没有触及到思维层面的东西)、
期刊
排列组合是中学数学学习中的难点,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往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听”易“做”难.笔者认为,合理运用一些思想方法是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关键.本文拟例说之.  1 数形结合的思想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仔细观察,合理联想由形及数,由数构形,发现本质的形数特征,
期刊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主阵地,是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情境的概念及创设的有效性  所谓的“情境”,从教育学的层面上看,指的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意义的氛围或环境”.据此可
期刊
在立体几何中,有些求体积问题可以通过等积变换来完成,即将一个几何体的体积等价转化为另一个便于求体积的几何体来解决;求某些点到到平面的距离,也可以通过等积法来完成;因为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回避寻找垂足点的具体位置,从而降低了思维难度,省去许多作图和论证过程,而将问题巧妙地得以解决;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时,若能求得斜线上的某点到斜足的距离及该点到平面的距离,便可快速求出该斜线与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从近几年
期刊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而且“倡导探究性学习”又是高中数学课标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之一,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探究是指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究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