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浅出,原指论著、文学作品等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把它用之于语文课堂教学,喻指语文教师钻研文本要“深入”,而课堂上向学生表达文本时则要“浅出”。可见,“深入”关乎教材的把握,“浅出”关乎教材的处理。事实也确是如此,要上出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要追求“深入”,同时也要讲究“浅出”。
一、“深入”:让教学富有创意
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深入到文本的“险远”处,才能发现文本那“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才能实现“课标”要求的多元解读和创造性阅读。因此,“深入” 教材,就要深入“文”里,深入“心”里,深入“景”里,真正把教材读透读活,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如出吾之心”。
1.“吾心入书”与“书入吾心”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钻研教材,就需要“百回读”,读到文本的内部去,读到作者的心里去。第一步要琅琅诵读课文。拿到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放声朗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第二步要潜心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通过默读,明确这一篇课文在教材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行文思路、情感脉搏、写作特点等等,做到对教材全盘把握,了然于胸。这是钻研教材的底线要求,还只能说是浅层次的研读教材。
2.“吾心入语”与“语入吾心”
钻研教材,必须咬文嚼字,力透纸背,读活语言。把语言符号活化为生动的画面,活化为生活的情境,多元解读语言文字的含义,多元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写老天鹅用血肉之躯扑打冰面的场面,透过“腾空而起”“石头似的”等词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天鹅的心情之急、速度之快、落地之重……而细细咀嚼 “重重地扑打”, 更能体验到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破冰寻食的这一壮举,是多么巨大的力量,多么可贵的顽强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这样就把简单的文字读丰富了,把静态的语言读活了,把平面单薄的文本读得立体丰满起来。
3.“吾心入情”与“情入吾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书,首先必须自己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同歌同泣,让自己的灵魂受到震撼。反复地读着《桂花雨》,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琦君对家乡桂花的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情。爱桂花笨拙的姿态,爱桂花迷人的香气,爱童年的“摇花乐”,爱飘落的“桂花雨”……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充盈着浓浓的思乡情和淡淡的忧伤。教师只有从文本中读出浓浓的情,然后带着这浓浓的情走进课堂,才能以情激情,将文本、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化为学生的心灵体验和内心感悟。
4.“吾心入智”与“智入吾心”
教师只有充满教育教学智慧,才能营造智慧的课堂,燃起学生的智慧火焰。教师要在课堂上充满智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其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多方面地查阅相关资料。钻研《桂花雨》一文时,我查阅了四个方面的资料。(1)查词语的意思。如 “浸”,先查字典里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句子理解,也就能更好理解诗中“花雨缤纷入梦甜”一句了。(2)查阅琦君的生平,了解到抒发故乡之情、亲友之思是琦君散文的主要特征。(3)同时阅读了琦君的《烟愁》,进一步感受了这种浓烈的怀乡思亲情感。(4)比较阅读《故乡的桂花》,了解了两位作家笔下“桂花”的不同写法和写作的不同风格。这样研读教材,虽然花时费力,但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课堂,“营养”了学生,值!
二、“浅出”:让学生深入分享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个体对作品的“深入”和“独享”,而是将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学生群体进行分享,让学生也能“深入”其中。但鉴于学生认知、阅历、见识之差异,其“深入”的难度远比老师要大,所以,教学的“浅出”就显得异常重要。所谓“浅出”,就要设法让平面的文本立体化,白纸黑字色彩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唯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分享到语文的快乐。
1.相似比较—— “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比较中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比较方法,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如《燕子》中,“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一句中的“掠”字,教学时,我用了换词法引导学生比较“掠”与“飞”“窜”“划”的不同效果。细细咀嚼,从中悟出“掠”字用得多么准确传神。一个“掠”字不仅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轻快,也写出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亲历了比较的体验,学生领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表情达意的准确。
2.补白拓展——“山色空蒙雨亦奇”
有些文章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跳跃性大,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如果在课文的重点处、难点处精心设计“补白拓展”,就会帮助学生缩短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排除阅读障碍,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在分析到谈迁是如何写《国榷这本书时出示句子:“有一次 ,为了抄一点史料他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让学生分析句中的“一点”是多少。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就是为了这一点,谈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通过补白想象“一点”和“一百多里”,学生知道了谈迁为了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吃的苦、受的累,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谈迁的信念是何等的坚定。这样就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感悟到了谈迁的坚定信念。
3.层层递进——“小蕾深藏数点红”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还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技能活动。而小学生的理解力、概括力、抽象力都比较有限,因此教学时需要设计梯度,架设梯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涵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我设计了“这是一位( )的谈迁”的填空在几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填写。(1)在学习第一段,品味初写《国榷》的艰辛后让学生填空,重点了解谈迁志向远大,有严谨认真的历史责任感。(2)研读第二段,体会厄运后再次让学生填空概括自己的感受,进而认识谈迁面对厄运永不言弃、不屈不挠的品质。(3)品读第三段,体会“从头撰写”的坚定信念后,又是借助这一个填空,让一个执着追求、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巨人矗立在学生面前……就这样,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谈迁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高大起来。
4.激活想象—— “点水蜻蜓款款飞”
想象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要让“想象”架设起生活储备与文本之间的桥梁通过想象,把凝练的语言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丰富的生活、鲜活的情感。如带着想象的翅膀读着《雾凇》,就觉得那不仅仅是济南的冬天而是进入了春天的花园,“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从而感受到把大地点缀得繁花似锦的壮观的静态美。带着对生活的感受和想象读着雾凇美景的形成过程,“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从中领会到雾凇形成的奇绝的动态美。只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才会扑面而来。反之,离开了想象,就不可能有灵气地读活语言,读活教材。
做一个深入浅出型教师,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虽然难,但视教师职业为事业的老师都会知难而进,不懈追求。因为深入浅出型的语文教师多一个,受益的学生就会多一批;深入浅出型的语文课多一节,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指责就会少一些,实现“多快好省”的希望也就大一些。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深入”:让教学富有创意
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深入到文本的“险远”处,才能发现文本那“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才能实现“课标”要求的多元解读和创造性阅读。因此,“深入” 教材,就要深入“文”里,深入“心”里,深入“景”里,真正把教材读透读活,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如出吾之心”。
1.“吾心入书”与“书入吾心”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钻研教材,就需要“百回读”,读到文本的内部去,读到作者的心里去。第一步要琅琅诵读课文。拿到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放声朗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第二步要潜心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通过默读,明确这一篇课文在教材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行文思路、情感脉搏、写作特点等等,做到对教材全盘把握,了然于胸。这是钻研教材的底线要求,还只能说是浅层次的研读教材。
2.“吾心入语”与“语入吾心”
钻研教材,必须咬文嚼字,力透纸背,读活语言。把语言符号活化为生动的画面,活化为生活的情境,多元解读语言文字的含义,多元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写老天鹅用血肉之躯扑打冰面的场面,透过“腾空而起”“石头似的”等词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天鹅的心情之急、速度之快、落地之重……而细细咀嚼 “重重地扑打”, 更能体验到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破冰寻食的这一壮举,是多么巨大的力量,多么可贵的顽强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这样就把简单的文字读丰富了,把静态的语言读活了,把平面单薄的文本读得立体丰满起来。
3.“吾心入情”与“情入吾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书,首先必须自己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同歌同泣,让自己的灵魂受到震撼。反复地读着《桂花雨》,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琦君对家乡桂花的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情。爱桂花笨拙的姿态,爱桂花迷人的香气,爱童年的“摇花乐”,爱飘落的“桂花雨”……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充盈着浓浓的思乡情和淡淡的忧伤。教师只有从文本中读出浓浓的情,然后带着这浓浓的情走进课堂,才能以情激情,将文本、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化为学生的心灵体验和内心感悟。
4.“吾心入智”与“智入吾心”
教师只有充满教育教学智慧,才能营造智慧的课堂,燃起学生的智慧火焰。教师要在课堂上充满智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其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多方面地查阅相关资料。钻研《桂花雨》一文时,我查阅了四个方面的资料。(1)查词语的意思。如 “浸”,先查字典里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句子理解,也就能更好理解诗中“花雨缤纷入梦甜”一句了。(2)查阅琦君的生平,了解到抒发故乡之情、亲友之思是琦君散文的主要特征。(3)同时阅读了琦君的《烟愁》,进一步感受了这种浓烈的怀乡思亲情感。(4)比较阅读《故乡的桂花》,了解了两位作家笔下“桂花”的不同写法和写作的不同风格。这样研读教材,虽然花时费力,但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课堂,“营养”了学生,值!
二、“浅出”:让学生深入分享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个体对作品的“深入”和“独享”,而是将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学生群体进行分享,让学生也能“深入”其中。但鉴于学生认知、阅历、见识之差异,其“深入”的难度远比老师要大,所以,教学的“浅出”就显得异常重要。所谓“浅出”,就要设法让平面的文本立体化,白纸黑字色彩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唯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分享到语文的快乐。
1.相似比较—— “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比较中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比较方法,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如《燕子》中,“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一句中的“掠”字,教学时,我用了换词法引导学生比较“掠”与“飞”“窜”“划”的不同效果。细细咀嚼,从中悟出“掠”字用得多么准确传神。一个“掠”字不仅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轻快,也写出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亲历了比较的体验,学生领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表情达意的准确。
2.补白拓展——“山色空蒙雨亦奇”
有些文章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跳跃性大,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如果在课文的重点处、难点处精心设计“补白拓展”,就会帮助学生缩短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排除阅读障碍,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在分析到谈迁是如何写《国榷这本书时出示句子:“有一次 ,为了抄一点史料他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让学生分析句中的“一点”是多少。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就是为了这一点,谈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通过补白想象“一点”和“一百多里”,学生知道了谈迁为了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吃的苦、受的累,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谈迁的信念是何等的坚定。这样就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感悟到了谈迁的坚定信念。
3.层层递进——“小蕾深藏数点红”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还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技能活动。而小学生的理解力、概括力、抽象力都比较有限,因此教学时需要设计梯度,架设梯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涵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我设计了“这是一位( )的谈迁”的填空在几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填写。(1)在学习第一段,品味初写《国榷》的艰辛后让学生填空,重点了解谈迁志向远大,有严谨认真的历史责任感。(2)研读第二段,体会厄运后再次让学生填空概括自己的感受,进而认识谈迁面对厄运永不言弃、不屈不挠的品质。(3)品读第三段,体会“从头撰写”的坚定信念后,又是借助这一个填空,让一个执着追求、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巨人矗立在学生面前……就这样,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谈迁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高大起来。
4.激活想象—— “点水蜻蜓款款飞”
想象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要让“想象”架设起生活储备与文本之间的桥梁通过想象,把凝练的语言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丰富的生活、鲜活的情感。如带着想象的翅膀读着《雾凇》,就觉得那不仅仅是济南的冬天而是进入了春天的花园,“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从而感受到把大地点缀得繁花似锦的壮观的静态美。带着对生活的感受和想象读着雾凇美景的形成过程,“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从中领会到雾凇形成的奇绝的动态美。只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才会扑面而来。反之,离开了想象,就不可能有灵气地读活语言,读活教材。
做一个深入浅出型教师,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虽然难,但视教师职业为事业的老师都会知难而进,不懈追求。因为深入浅出型的语文教师多一个,受益的学生就会多一批;深入浅出型的语文课多一节,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指责就会少一些,实现“多快好省”的希望也就大一些。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