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一年获得巴黎大学三张文凭
1918年秋,严济慈告别故乡的小山村,告别父耕母织的贫困农民家庭,走进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大门。五年苦读,他同时拿到南京高师和东南大学文凭。科学救国的梦想促使他毕业后,于1923年用编写《初中算术》和《几何证题法》两本书的稿费及师友资助的一笔钱,乘船负笈赴法留学。
在巴黎,严济慈和同行的未婚妻张宗英无暇去领略埃菲尔铁塔的壮观,也不知凡尔赛宫是怎样的豪华,甚至没跨过景色诱人的塞纳河桥一步,只是一门心思求学。夏季考试来临,古尔萨教授主考的微积分考试,他获得通过;在夏尔·法布里教授主考的普通物理学考试中,他取得最好成绩;在蒙特尔教授主考的理论力学考场,他同样获得成功。就这样,严济慈以勤奋和聪颖在一年中取得3张主科文凭,获巴黎大学数理硕士学位,一时成为美谈。
主持物理考试的法布里,是“法布里干涉仪”的发明者,是享誉法国的著名物理学家,他对严济慈非常器重,让他跟着自己做研究,并提供各种方便。按照常规,下班后,实验室的水、电、煤气都停止使用,但对严济慈例外。做试验需要的化学药品、感光材料,严济慈只要填张单子,就有人给送来。严济慈从事一种称为压电效应的研究,法布里给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这是长达40年无人解决的难题。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严济慈进行一次次实验,攻克一道道难关,博士论文终于写成。法布里非常满意,在法国科学院例会上向全体与会院士兴奋地宣读了严济慈的论文。1927年6月,严济慈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次日,《巴黎晨报》报道此事,严济慈又一次在巴黎引起轰动。
多年后,在北京东兴楼饭庄的一次宴会上,刚从巴黎游历回国的胡适感慨地说:“巴黎为灯红酒绿之地,哪里能读书?”在座的严济慈接上话茬:“你的话不错,但我要补充一句,也只有在巴黎读书的人,才是真正能读书的人。”胡适一听语塞,立即起身,双手作揖,歉意中含有钦佩。
2 教学育人才 研究攀高峰
1927年9月的一天,一直向东的轮船载着这位27岁的青年返回祖国。回到南京,严济慈与张宗英结婚。10月,严济慈同时受聘担任上海大山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的数学、物理学教授。
第二年冬天,严济慈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甲等补助金,携夫人再度赴法。在沪宁四所大学校方为其饯行的宴会上,严济慈答谢说:“我这次再去巴黎,为的是更加充实自己,回国后要让科学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到我儿子他们这一代,就不用再到外国去留学了。”在他的心中,已有一幅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蓝图。
严济慈先后在巴黎大学光学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大电磁铁实验室做了两年研究工作,并到居里夫人实验室,帮助安装调试显微光度计和做有关干涉现象的测试。1930年底,严济慈回国前夕,居里夫人送给他一些放射性氯化铝,以支持在中国开展放射学研究工作。
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严济慈以“加倍的努力与拼命的苦干”从事科学研究。他白手起家,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从事学术研究,取得了压电晶体、压力与照相以及光谱学等方面的成果,在美、英、法、德各国科学期刊上发表了53篇论文。
同时,严济慈还为祖国培养了未来一代杰出的科学精英,如钱三强、钟盛标、吕大元等。严济慈带着他们搞研究,教他们外语和专业知识,等到他们能独立做研究工作时,就把他们一一送到国外深造。
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诞生,严济慈参与创建,不久即任副校长。严济慈自1927年回国后在大学里教过一年书,以后一直从事科学研究。为了给新中国迅速培养人才,他在31年后重上讲台。
严济慈给8个系700多名学生在大礼堂讲授力学和物理,每周讲3次,每次2小时。许多学生在中学读书时就读过他编写的课本,他撰写的《普通物理学》是各大学的标准课本。每逢他讲课,走道都挤满人,连周围大学的助教也赶来听课。这样的“大课”,他连续讲了6年。不论刮风下雨,他从没缺过一节课。严济慈讲课深入浅出、生动传神,大家都觉得容易理解。“你们猜,我为什么对年轻人这样有感情?”一天,他问身边的人。“这是因为,我的老师对我是很关心的,没有他们的栽培,就没有我今天!”当青年教师问起他教书的诀窍时,他回答说:“一是表演,一是掌握。”他说,讲课是一门表演艺术。一个好的教师要像演员那样,上了讲台就进入角色,目中无人,一方面要用自己的话把书本上的知识讲出来,另一方面你尽可以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进行一场绘声绘色的科学演讲。这样,学生就会被你的眼色神情所吸引,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探索科学奥秘的意境中。谈到掌握,他解释就是放在手掌之中把握住。掌握了,对自己所教的课程烂熟于心,就能运用自如,就像杂耍艺人玩耍手中的球一样,得心应手。
严济慈对科学的透彻理解和像艺术表演一样的讲课艺术,强烈地吸引着青年学生,给一茬茬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3 半生情倾新中国
1949年9月的一天,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到物理研究所拜访严济慈。据严济慈回忆,这是他与郭沫若的第一次握手。
郭沫若先与严济慈畅谈了新中国发展科学事业的宏伟前景,然后委婉地提出,希望严济慈出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协助他从事繁重的管理工作。
想到要离开他清苦却魅力无穷的实验室,严济慈有些犹豫,说:“一个科学工作者一旦离开了实验室,就是他科学生命的结束。”但郭沫若充满激情的劝说又使他无法拒绝:“倘因此而能使成百上千人进入实验室,岂非更大的好事!”
严济慈被打动了,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出任中科院办公室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后来他担任过中科院东北分院院长、中科院数理化部委员兼技术科学部主任、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等职务。
严济慈全神贯注地从事科技研究,培养科研人员,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甚至在国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0年,严济慈第5次出访法国,受到法国科学界异乎寻常的热烈欢迎。许多退休多年在外省居住的老院士也专程赶到巴黎。欢迎会上,有“高压电子显微镜之父”之称的杜普锡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严济慈先生在中国做出了巨大的事业,他是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第一个规划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行者。由于他所具有的创造热情和杰出的工作才能,使他在物理学及这一学科的最新领域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6年11月2日,严济慈于北京去世。
2012年5月28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同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997年发现的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第10611号的小行星,在北京正式命名为“严济慈星”,以纪念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严济慈院士。
1918年秋,严济慈告别故乡的小山村,告别父耕母织的贫困农民家庭,走进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大门。五年苦读,他同时拿到南京高师和东南大学文凭。科学救国的梦想促使他毕业后,于1923年用编写《初中算术》和《几何证题法》两本书的稿费及师友资助的一笔钱,乘船负笈赴法留学。
在巴黎,严济慈和同行的未婚妻张宗英无暇去领略埃菲尔铁塔的壮观,也不知凡尔赛宫是怎样的豪华,甚至没跨过景色诱人的塞纳河桥一步,只是一门心思求学。夏季考试来临,古尔萨教授主考的微积分考试,他获得通过;在夏尔·法布里教授主考的普通物理学考试中,他取得最好成绩;在蒙特尔教授主考的理论力学考场,他同样获得成功。就这样,严济慈以勤奋和聪颖在一年中取得3张主科文凭,获巴黎大学数理硕士学位,一时成为美谈。
主持物理考试的法布里,是“法布里干涉仪”的发明者,是享誉法国的著名物理学家,他对严济慈非常器重,让他跟着自己做研究,并提供各种方便。按照常规,下班后,实验室的水、电、煤气都停止使用,但对严济慈例外。做试验需要的化学药品、感光材料,严济慈只要填张单子,就有人给送来。严济慈从事一种称为压电效应的研究,法布里给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这是长达40年无人解决的难题。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严济慈进行一次次实验,攻克一道道难关,博士论文终于写成。法布里非常满意,在法国科学院例会上向全体与会院士兴奋地宣读了严济慈的论文。1927年6月,严济慈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次日,《巴黎晨报》报道此事,严济慈又一次在巴黎引起轰动。
多年后,在北京东兴楼饭庄的一次宴会上,刚从巴黎游历回国的胡适感慨地说:“巴黎为灯红酒绿之地,哪里能读书?”在座的严济慈接上话茬:“你的话不错,但我要补充一句,也只有在巴黎读书的人,才是真正能读书的人。”胡适一听语塞,立即起身,双手作揖,歉意中含有钦佩。
2 教学育人才 研究攀高峰
1927年9月的一天,一直向东的轮船载着这位27岁的青年返回祖国。回到南京,严济慈与张宗英结婚。10月,严济慈同时受聘担任上海大山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的数学、物理学教授。
第二年冬天,严济慈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甲等补助金,携夫人再度赴法。在沪宁四所大学校方为其饯行的宴会上,严济慈答谢说:“我这次再去巴黎,为的是更加充实自己,回国后要让科学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到我儿子他们这一代,就不用再到外国去留学了。”在他的心中,已有一幅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蓝图。
严济慈先后在巴黎大学光学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大电磁铁实验室做了两年研究工作,并到居里夫人实验室,帮助安装调试显微光度计和做有关干涉现象的测试。1930年底,严济慈回国前夕,居里夫人送给他一些放射性氯化铝,以支持在中国开展放射学研究工作。
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严济慈以“加倍的努力与拼命的苦干”从事科学研究。他白手起家,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从事学术研究,取得了压电晶体、压力与照相以及光谱学等方面的成果,在美、英、法、德各国科学期刊上发表了53篇论文。
同时,严济慈还为祖国培养了未来一代杰出的科学精英,如钱三强、钟盛标、吕大元等。严济慈带着他们搞研究,教他们外语和专业知识,等到他们能独立做研究工作时,就把他们一一送到国外深造。
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诞生,严济慈参与创建,不久即任副校长。严济慈自1927年回国后在大学里教过一年书,以后一直从事科学研究。为了给新中国迅速培养人才,他在31年后重上讲台。
严济慈给8个系700多名学生在大礼堂讲授力学和物理,每周讲3次,每次2小时。许多学生在中学读书时就读过他编写的课本,他撰写的《普通物理学》是各大学的标准课本。每逢他讲课,走道都挤满人,连周围大学的助教也赶来听课。这样的“大课”,他连续讲了6年。不论刮风下雨,他从没缺过一节课。严济慈讲课深入浅出、生动传神,大家都觉得容易理解。“你们猜,我为什么对年轻人这样有感情?”一天,他问身边的人。“这是因为,我的老师对我是很关心的,没有他们的栽培,就没有我今天!”当青年教师问起他教书的诀窍时,他回答说:“一是表演,一是掌握。”他说,讲课是一门表演艺术。一个好的教师要像演员那样,上了讲台就进入角色,目中无人,一方面要用自己的话把书本上的知识讲出来,另一方面你尽可以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进行一场绘声绘色的科学演讲。这样,学生就会被你的眼色神情所吸引,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探索科学奥秘的意境中。谈到掌握,他解释就是放在手掌之中把握住。掌握了,对自己所教的课程烂熟于心,就能运用自如,就像杂耍艺人玩耍手中的球一样,得心应手。
严济慈对科学的透彻理解和像艺术表演一样的讲课艺术,强烈地吸引着青年学生,给一茬茬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3 半生情倾新中国
1949年9月的一天,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到物理研究所拜访严济慈。据严济慈回忆,这是他与郭沫若的第一次握手。
郭沫若先与严济慈畅谈了新中国发展科学事业的宏伟前景,然后委婉地提出,希望严济慈出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协助他从事繁重的管理工作。
想到要离开他清苦却魅力无穷的实验室,严济慈有些犹豫,说:“一个科学工作者一旦离开了实验室,就是他科学生命的结束。”但郭沫若充满激情的劝说又使他无法拒绝:“倘因此而能使成百上千人进入实验室,岂非更大的好事!”
严济慈被打动了,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出任中科院办公室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后来他担任过中科院东北分院院长、中科院数理化部委员兼技术科学部主任、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等职务。
严济慈全神贯注地从事科技研究,培养科研人员,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甚至在国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0年,严济慈第5次出访法国,受到法国科学界异乎寻常的热烈欢迎。许多退休多年在外省居住的老院士也专程赶到巴黎。欢迎会上,有“高压电子显微镜之父”之称的杜普锡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严济慈先生在中国做出了巨大的事业,他是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第一个规划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行者。由于他所具有的创造热情和杰出的工作才能,使他在物理学及这一学科的最新领域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6年11月2日,严济慈于北京去世。
2012年5月28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同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997年发现的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第10611号的小行星,在北京正式命名为“严济慈星”,以纪念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严济慈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