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四川道教石窟及摩崖造像特征探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fox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四川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受道教发展历程的影响,四川道教摩崖造像在不同时代各有其特点。文章结合考古资料与道教古典文献,探究隋唐时期四川石窟及摩崖造像的表现特征。四川道教石刻以天尊像为主,三清与老君造像也开始逐步出现,加上隋唐时期宗教政策鲜明的时代性,出现佛道合龛与女真造像,侧面反映出道教在该时期开始向世俗化发展。
  关键词:摩崖造像;道教;神祇特征
  《辞海》中对“石窟”的记载,是一种就着山势开凿而成的寺庙建筑,内含造像或壁画,对摩崖造像的解释则是直接开凿于岩壁上的龛像及附属题记。①石窟寺源于印度,我国的石窟寺约3世纪初建于新疆,随后逐渐向东、向南传播,公元5至8世纪较为繁盛,而后衰落。北方地区石窟数量多、内容丰富,南方地区石窟较为分散,由于地理与社会经济等因素,四川地区多摩崖造像。②
  对四川摩崖造像的研究中,诸多学者仍以佛教造像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道教造像研究甚少,最早由法国学者色伽蓝考察绵阳西山观后撰写了《中国西部考古记》,该书将隋唐道教造像误认为是“龙门唐派”的佛教作品。③在国内王家祐较早梳理出了道教在四川的发展历程,并对道教造像点位进行依次介绍。胡文和与曾德仁等也以时间、空间为顺序分别阐释了四川道教摩崖造像的内涵,仅有少数学者对石刻神祇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则从隋唐时期道教造像的神祇特征入手,结合考古資料与道教古典文献,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天尊像众多
  道教因派系不同,其神灵体系也较为复杂,南北朝时期天师道分为上清派与灵宝派,上清派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祇,不信黄帝与老子;灵宝派则以老君为最高神祇,但在葛洪之后灵宝派也转而信奉元始天尊。隋代继之,《隋书·经籍志》曾载:元始天尊“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④唐初门阀观念依旧盛行,李氏皇族为了提高门第,假托道教老子为先祖,神化其统治权力⑤,为了印证唐代是“奉天承运”,《旧唐书·高祖纪》载“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霍山神称奉太上老君命”言李渊“汝当来,必得天下”,李渊在太上老君的神助下,“引师趋霍邑,斩宋老生,遂平霍邑。”⑥故而对老君地位多加尊高,高宗时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以《老子》为上经令百僚学习。玄宗鉴于武氏依靠佛教覆唐的教训,不断神化道教,广建庙宇造像,并为老子多加尊号,民间也因此开始出现不同规模的老君造像,道教信徒利用统治者与老子同姓的借口,在民间大肆宣扬道教,打击佛教势力。刘宋前四川地区在张道陵的影响下,一度以太上老君为最高神,而隋初由于上清派的缘故又改认元始天尊,且并未因唐朝尊老子而改变,其他诸神如“天皇真人”“太上老君”等都是由元始天尊“度化”而成的仙者,地位低于元始天尊,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师徒关系。⑦
  表1为隋唐时期四川道教造像神祇内容统计表,四川民间天尊造像数量庞大,对于唐王朝的最高神太上老君却鲜少供奉,能辨识出的老君像仅有5尊,可见在巴蜀地区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存在差异,同时由天尊、老君合龛可见天尊居左。中国古代以左为上,故老君在四川民间的地位仍没有超过元始天尊。
  2 佛道造像趋于融合
  隋唐时期佛道二教此消彼长且相互融合。隋代施行佛道并重的政策,唐虽有继承,但更倚重道教,唐太宗曾于贞观十一年(637)下诏规定道士、女冠的地位在僧尼之上,②道教因统治者的支持而获得发展优势。武则天利用佛教发展武周政治,刺激了佛教兴盛,而会昌灭佛后,佛教大受打击一蹶不振,所以在整个唐代,佛道关系始终呈现着此消彼长的状态。尽管如此,二教并未彼此分离,佛道两教教义相互渗透,道教造像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美术史》记载:“道像原仿佛像修建,成有夹侍的三尊龛,有宝珠形或圆珠型的背光,手相全与同时代佛像相同,其所异者,道像有须髯而带冠,右手持符,左手扶轼,而座前雕出香炉、狮子、供养人,与佛像无异。”③隋代造像绵阳玉女泉大业六年龛,为一天尊二胁侍,主像坐于莲花台,其下又有藤形装饰与兽头,天尊像身后有大背光,这些均模仿了佛教造像艺术。唐代道教造像又由原先的三尊龛变化为五、七、九尊龛,尊神造型基本无法脱离同时期佛教造像的影响,如安岳玄妙观11号龛中老君像,脸型扁圆,眉眼平直,手印仿佛是佛教的无畏印。
  在四川比较显著的特点是佛道合龛数量的增加,安岳县有大量佛道合龛分布,安岳玄妙观63号龛即为佛道合龛,龛内二主像坐于三层莲花台,左为天尊右为释迦佛,安岳65、67、75、76号等龛与63号龛大略相同。仁寿牛角寨造像也是四川盛唐造像的精华,47号龛为佛道合一群像窟,共29尊;69号龛也为佛道合龛,正壁刻三尊主像,正中为元始天尊,有山羊式短须,其左为老君,脸型与元始天尊相似,两像均身着道袍,右为释迦牟尼佛,身着袈裟,顶有高肉髻,左右壁均刻佛、道立侍④,这些合龛是隋唐统治者佛道并重政策下的产物。
  3 造像尊神的世俗化
  隋唐时期是宗教世俗化的启蒙,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民间道教的变革,道教神灵也迎来了世俗化的发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3.1 崇尚功能性神灵
  隋唐继承了道教重气的思路,将自然界能激起人依赖感的自然现象加以拟人化,使人产生依赖的同时,又将这些自然现象异化为高高在上的神明⑤,杜光庭在《道门科范大全》中取消了列于“太上老君”后的“高上玉皇”,提前了“十方已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推崇世人可以通过修道成仙。⑥民间信仰中对神仙的存在更为笃定,通过俗神升仙让民众更加相信修道成仙的可能,神仙不再不食人间烟火,反而转向入世与救世,通过仙法解决人们生活中的世俗琐事,除度化成仙外,也开始出现问疾赐药、保佑安宁等功能。四川道教石窟中也供奉功能性神灵,以满足人欲为出发点,司职更加明确。如表1唐代蒲江飞仙阁44号窟、安岳玄妙观62号窟十方救苦天尊,《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载:“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称十方救苦天尊是生命的来源,其普度众生,誓愿救度一切,更多体现了神祇的人文关怀。剑阁鹤鸣山2号龛刻长生保命天尊,文献记载“长生保命天尊……命由天福消灾愆。生天生地更生仙,延福延寿更延年”可见该神灵有保佑长寿、消灾解厄的功能。当时四川民间为了祈福避祸供奉功能性神灵,在获得心灵抚慰的同时也推动了道教神祇的世俗化。
  3.2 女真石刻大量出现
  隋唐四川道教造像不同于其他地区,最主要区别是女性形象多作女真、胁侍像出现。如丹棱龙鹄山8号龛,龛内和龛门内侧左右各刻护法神将与女真,9、11、14号龛形制相同,1~7号龛内刻一天尊二胁侍二女真。②安岳玄妙观11号“老君龛”内也刻有老君、胁侍、女真等形象。隋代因未发现完整的女真像,难以确定其造型,而唐代女真与同时期佛龛的菩萨大概相同,较为区别的是佛教女真赤足。女真造像的大量出现,笔者认为与唐代女冠数量骤增有关,由唐代墓志铭可见妇女奉道情况,从表2汇编的墓主来源可知唐代奉道女性来自不同阶层。
  “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一千一百三十七所道士,五百五十所女道士。”③唐代女冠广泛出现直接影响了民间道教造像的修建,女性形象被引入道教造像体系中。女道士的加入使道教不再局限于清修,女冠们借助托身道门来规避纲常伦理,达到纵情声色的目的,上至公主下至平民均披着宗教的外衣,实则是为了自身愉悦,且社会舆论对唐代女冠的“风流”行径十分宽容,女冠们在关注情感与性自由的同时,也为道教增添了世俗元素。
  4 结语
  综上所述,川渝道教摩崖造像的发展与同时代道教轨迹紧密相连,蜀中仍以天尊为造像的主要内容,太上老君等造像逐步出现,均与隋唐时期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有很强的关联性。由于佛道关系发展的复杂性,使川渝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佛道合龛,与隋唐佛道两教此消彼长的历史相互印证,道教造像也在佛教艺术影响下具有相似的美术特征。道教在隋唐时期开始向世俗化的变革,至两宋时期真正完成世俗化,形成完整的神灵系统,而女真形象的出现也为道教世俗化增添了更多内涵。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们破解当前经济迷局有着特殊意义,这就要求在高校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学组织体系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两个角度出发,结合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和教学思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围绕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锻炼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展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产物,培训和践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近几年高等院校教育方式转型的突出典型,其教育理念是“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现阶段二者融合的现状与存在的挑战出发,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习实训实践育人环节、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的宣传利用等方面创新性探究二者融合的
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为纪念“北伐出师二周年”,于1928年8月1日出版的《北伐画史》是研究、再现北伐战争的重要史料。其中直接涉及总政治部及郭沫若的就有100余张。这些珍贵照片帮助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更细致地还原郭沫若在北伐战争中的诸多革命细节,更真切地感受郭沫若在北伐战争中的革命矯神和贡献!
本文以红旗杂志社1959年9月版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红旗歌谣》为研究对象,从收录篇目、内容增删、装帧设计、插图数量等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折射出社会运动和政治变迁对于民歌创作的影响。
中山大学吴定宇教授与我虽非同窗同乡(他是四川岳池人,六七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我是四川闻中人,六九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但我由衷地称他为兄——学兄、仁兄、大兄,因为他本来就比我年长几岁,更重要的则是他的学识、人品,特别是他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抱病著书立说的精神,都为我做出了表率,敬他为兄长千该万该!
摘 要:欧盟垂直产业政策的重启在欧洲内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二战后至今,欧盟(欧共体)曾在三个阶段间断地使用垂直产业政策:第一阶段(1951—1973)主要用以打造“冠军企业”,第二阶段(1973—1980年代初期)主要是为拯救“夕阳行业”,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则主要用以保障欧洲产业竞争力。垂直产业政策短期见效明显,但由于其与维护欧洲统一大市场、倡导竞争的需要和欧盟本身秉持的市场经济理念相悖,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已成定论。《南京条约》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实质性方面,特别是割地赔款等内容,这是英方使用武力形成的对清方的不平等。该条约还存在另类不平等,体现在清方谈判人员追求在中文本的称呼、格式、措辞等方面表现出清方高于英方一等,以维护清朝皇帝的面子,掩盖谈判人员的无能,以及淡化该条约不平等的实质。《南京条约》中文本是由英方译员翻译的,一些措辞形似显示大清皇帝居尊的口气,以顾全皇帝的脸面,使条约更容易被清方接受。但这些不对等翻译只体现在中文本之中,丝毫无损英方所获得的实际
互联网场景利用智能技术耦合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嵌入个人日常生活中,为人们购物、社交、娱乐、获取资讯等提供了行为背景框架.在被智能技术“微粒”化解析的社会中,互联
清代文坛来自古文家一侧的关于文道关系的论述颇为丰富,素来为学界所认知。但来自骈文家一侧的文道关系论述,如果忽略他们以“自然之道”来阐述骈文的名分与体性的这部分内容,实为理论认知上的缺憾。六朝审美思维中以刘勰为代表的“原道”模式,汲取老庄和玄学的自然观,以“自然成对”和“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来证明文采与偶俪显示“自然之道”。这种“自然之道”的思想智慧及其审美应用,随着清代骈文学的复兴,得到了清人的积极回应与发挥。尤其清代中期以降,对“自然之道”所能预设的骈文理论视野,有了进一步的阐说与开拓。清人归向自然之道
摘 要:格林兄弟收集整理而成的童话集本名为《儿童与家庭童话》,这部举世闻名的著作常被划入儿童文学之列,但它最初却并不是为儿童而是为成人而作。原因可从格林兄弟对其进行意义建构的背景与过程中得知。对此原因的探讨有助澄清中文“童话”与德文“Mrchen”的关系,从而也为理解《格林童话》为何是德意志民族之诗、教育之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格林兄弟; 童话; 神话; 德意志; 儿童  中图分类号:I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