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你离职不到三个月,老东家就倒闭了,咋回事儿呀?”和好友相聚,我总忍不住挖点新闻出来。
好友曾是一家连锁零售店的销售总监,三个月前,因和新来的上级不对付,加上之前的种种矛盾,好友决定离职。做好工作交接后,她跳槽到另一家连锁店。过去的客户只认人不认公司,所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原来供职的连锁店就因经营不利,关门大吉了。
好友向我叙述完,得意地说道:“只怪他们没好好珍惜我这个核心人才,我只能去别处发挥效能喽!”
心疼老东家一秒钟。
效能,顾名思义,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好友自诩核心人才并非妄自尊大,在老东家三年间,她的确发挥出超于其他员工的效能,连续两年被总部评为金牌销售。仅去年,她一个人的销售额就占到销售总额的70%。好友的离职,不得不说,是老东家在管理上的重大失误。
核心人才具有比其他员工更强的竞争力,因此谁拥有更多的核心人才,谁就能在市场中占领先机。然而,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用好人才,发挥效能才是根本。正如彼德·德鲁克所说:“核心人才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自己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本期对话嘉宾——趣头条高级人力资源总监高晓宇女士,听她讲讲如何用效能来丈量核心人才的价值。
关键点:有效利用
记者:常听员工抱怨,老板都是别人家的好。其实,老板也有同样的想法,好员工为啥都在别人家的企业呢?您是HR出身,想必也没少听到老板这样的旁敲侧击吧。我们总说,工作难找,实际是好工作难找;人难招,实际是好人难招。这里指的好人,就是企业的核心人才。现如今,招聘手段呈多元化趋势发展,为何HR还是难以招到适配的人才?
高晓宇:招聘渠道的确越来越多元,然而能不能用好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细分一下常见的招聘渠道。
第一,网络招聘,简历数据搜索引擎。
它的优势是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成本低、针对性强等。劣势也很明显,信息真实度低、应用范围狭窄、基础环境薄弱等。在招聘过程中,HR经常因“缺人”才会通过网络招聘,因此会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忽视求职者的背景资料调查,人员到位后缺少招聘评估。虽然互联网给了HR匹配大数据,但其背后的真实性、适配性往往更容易被忽视。
第二,现场招聘,人才储备广告效应。
HR如果通过现场招聘渠道,就要提前制定好招聘流程。首先要了解市场行情、预订展位、预定时间等信息。准备招聘所需要的文件准备,比如海报、易拉宝、公司宣传资料、求职申请表、复试通知单等等。大型招聘会一般要提前一天去现场布展,招聘小组应提前布置好场地,空闲时间可以先了解一下同行企业招聘的职位和宣传方式等信息。在求职人员减少后,再次筛选简历,确定需要邀约去公司面试的人员名单,尽快通知,面试跟进,确定是否录用。
第三,人才中介,主动寻找沟通纽带。
HR通过人才中介渠道招聘的风险还是较高的。在这里企业应注意的是,一方面要建立起完善的操作流程、規章制度,另一方面在与中介合作后,也要加强对中介公司实施招聘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尽量避免出现法律问题,影响企业形象。
第四,媒体招聘,海量信息快速申请。
据分析,电视媒体的收视高峰集中在18:30~22:30,节目受众群体为上班族及大学生。比如我们熟知的“职来职往”“非你莫属”。招聘达人们通过在节目中的表现宣传企业,目的是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企业,建立雇主品牌形象。
第五,内部推荐,求职捷径但易隐含玄机。
内部推荐人员稳定性高,招聘成本相对较低,但同时会让HR忽视了背景调查,容易掺入复杂的人情关系,录用后难以辞退,易结帮成派。
第六,猎头招聘,必不可少的招聘渠道。
猎头与一般的企业招聘、人才推荐和职业介绍服务有着很大的不同,猎头追逐的目标始终盯在高学历、高职位、高价位三位一体的人身上,猎头为高级人才中介。但同时,这种渠道招人对企业来说成本高、人才一旦流失损失也比较大。
以上,我为HR梳理出几种招聘渠道,虽然很常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风险。因此,无论选择何种渠道招聘,都要事先做好评估,不打无准备之仗。
关键点:重视科学性
记者:麦肯锡人力资源部说过,麦肯锡试图寻找的是精华,是名牌商学院、法学院以及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生项目所培养出的尖子中的尖子。每个企业都在不遗余力搜寻尖子,但对于HR,最悲哀的,不是没有尖子,而是缺少发现尖子的眼睛。各大招聘渠道都向你敞开大门,该如何对核心人才进行评价呢?
高晓宇:卡耐基指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要靠处世技巧。人才发展不理想往往不是因为工作能力有限,更多的原因是个性等综合素质不适合企业的工作。人才评价方法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运用现代测评技术客观地测量、科学地评价。
根据目前的招聘流程和测试内容,企业主要有四种方法对人才进行测评:
第一,履历分析。这是一种最直观、成本最低的测评方式。但是经常会有履历造假等现象发生。因此,这种方法的预测效度随着大数据的推进会越来越低。
第二,笔试。这是一种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人才测评方法。它主要用于对人的基本知识、专业技术、管理技能、推理及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进行多维度的测验。如MBTI测试、认知能力、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兴趣测验等。笔试在测定知识面和思维分析能力方面效度较高而且成本较低,成绩评定比较客观,往往可以作为初期筛选工具。 第三,面试。面对面交谈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目前企业大多采用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
第四,情景模拟。企业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让应聘者参与其中,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以此来预测应聘者在此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测评方式主要适用于管理人员和某些专业人员。
你在问题中提到麦肯锡,我们就以这家公司为例,看看他们是如何对人才进行测评的。
面试中,面试者想看的是应聘者看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回答得正确与否。像绝大多数商业问题一样,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答案。要想在案例面试中获得成功,要求必须把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做出合乎情理的假设。
例如,在计算美国加油站数目的时候,你可能从这个国家有多少辆小汽车入手。面试者也许会告诉你这个数字,也有可能说:“我不知道,你来告诉我。”这时候,就需要应聘者从美国人口入手,每个家庭的规模,平均每个家庭拥有小汽车的数量,进而算出小汽车的总量,需要多少加油站。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数字,而是你得出数字的方法。用类似的方法去面试,有些人会僵在那里,而另一些人却能挖掘出许多有用的信息。后者,自然就是HR想要找的核心人才。
无数成功的案例证明,如果在招聘过程中,重视招聘决策的科学性,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合适的测评工具和测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招聘工作成效,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从源头遏制核心人才在试用期内流失。
关键点:多管齐下
记者:《人力资源》杂志去年做了一组专题,“能者多劳是不是坑”,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根据二八法则,企业中有20%的员工属于核心人才,如果是专业技术核心人才,数量可能会更少。这一小部分人承载着企业80%甚至更多的绩效产出,同时,他们有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呢?我想,如果企业不能对核心人才进行有效的绩效激励,是很难留住这部分人才的。作为一个资深的人力资源实践者,您有什么好办法来激励核心人才呢?
高晓宇:我也关注了贵刊关于能者多劳的专题,对此我很有感触。企业总在强调能者多劳,却往往忽视多劳背后的多得,因此HR在核心人才的管理上要建立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核心人才激励分为绩效激励、薪酬激励、股权激励。
绩效管理的目标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主要是引导员工积极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
现金工资与福利组成了IBM独有的高绩效薪酬文化,内部级别不同,工资水平亦不同,充分体现按贡献取酬的精神。工资涨幅取决于年底的个人业务承诺计划PBC。
在IBM,胜任是第一位的,首先你必须完成在PBC里面制订的计划;其次是执行,它是一个过程量,反映了员工的素质;再次是团队精神,IBM采取的是非常成熟的矩阵结构管理模式,团队意识成为第一意识;最后,根据个人得分情况决定下年度的工资增长幅度。IBM在奖励优秀员工的同时,也在履行着高绩效的薪酬文化。
薪酬是影响人力资本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同时薪酬会受企业内外部的共同影响。
首先,HR应梳理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以常规企业组织架构为例,层级依次是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高级经理、部门经理。其次,分出绩效等级基础。第一级是非常出色的顶级贡献者;第二级是出色的高于平均的贡献者;第三级是基本胜任岗位的贡献者;第四级是需要改进提高的最低贡献者。最后,给予相应的奖金浮动系数。比如一级的给予1.5,二级的给予1.2,三级的给予1,四级的给予0.6。奖金浮动系数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保证人力资源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打破平均主义的薪酬分配方式。
除了薪酬激励和绩效激励外,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人才的回报不能仅看短期利益,应将核心人才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最终目标。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当属华为的股权激励。我在这里不去解读华为是如何做股权激励的,而是来看华为的几个时间节点:1990年,华为开始实施股权激励;2000年,“华为的冬天”实行“虚拟受限股”,员工离开企业后股权失效;2003年,华为实施“降薪申请”,同时进一步实施管理层收购,稳住员工队伍,共同渡过难关。2008年,每股4.04元,年利率逾6%的配股计划实行,一年以上员工均有涉及。华为正是通过股权激励,将员工与企业真正地绑在一起。
关键点:内部造血
记者:在职场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员工在A企业是个傻白甜,到了B企业,就成了白骨精。这不得不让企业反观自身,企业在领导员工鼓舞员工的同时,也会感到焦虑。在持续颠覆的大环境下,企业如何能找到他们所需的员工?如果不能,能否通过内部造血,将已有的员工培养成核心人才?
高晓宇:在企业中,用人部门是最辛苦的。他们在前线努力地赚着每一分钱,所以HR更要招到、育好、留住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在英特尔,员工培训采用“人情味”课堂的形式来协助新员工走向成功。一个详细的培训管理计划加上程度考核,给予员工支持并定期跟踪。一对一的会议,让员工与高层面谈,给了员工直接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微软,新员工会有一个月的封闭式培训课堂,重视技术培训。微软内部实行“终身师傅制”,新员工还可以享受三个月的集中培训。表现优异的员工可以去参加美国一年一度的技术大会,每月都有高级专家讲课,公司每星期都会安排内部技术交流会。
《财富》五百强公司Expeditors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提供物流和货运代理服务。长久以来,公司在考察筛选职位申请者时都本着“招聘看态度、培训为技能”的方式。学历受到认可,并不会被看作成功的关键。相反,从最底层的崗位直到核心管理层,对于所有职位而言,公司都更看重性格和文化上的匹配。一旦入职,员工就会加入一个强化项目,无论职位高低,企业组织内的每一个人每年都要参与52小时的进阶学习。这种做法为公司内部晋升文化提供了支持。Expeditors的努力很见效:员工的流动率很低,总计1.7万人中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这家公司工作超过十年;公司大多数高管是内部提升上来的;现有的几位副总裁和高级副总裁,以及现任和前任几位CEO都没有大学学历。
好友曾是一家连锁零售店的销售总监,三个月前,因和新来的上级不对付,加上之前的种种矛盾,好友决定离职。做好工作交接后,她跳槽到另一家连锁店。过去的客户只认人不认公司,所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原来供职的连锁店就因经营不利,关门大吉了。
好友向我叙述完,得意地说道:“只怪他们没好好珍惜我这个核心人才,我只能去别处发挥效能喽!”
心疼老东家一秒钟。
效能,顾名思义,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好友自诩核心人才并非妄自尊大,在老东家三年间,她的确发挥出超于其他员工的效能,连续两年被总部评为金牌销售。仅去年,她一个人的销售额就占到销售总额的70%。好友的离职,不得不说,是老东家在管理上的重大失误。
核心人才具有比其他员工更强的竞争力,因此谁拥有更多的核心人才,谁就能在市场中占领先机。然而,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用好人才,发挥效能才是根本。正如彼德·德鲁克所说:“核心人才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自己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本期对话嘉宾——趣头条高级人力资源总监高晓宇女士,听她讲讲如何用效能来丈量核心人才的价值。
招聘渠道多元化
关键点:有效利用
记者:常听员工抱怨,老板都是别人家的好。其实,老板也有同样的想法,好员工为啥都在别人家的企业呢?您是HR出身,想必也没少听到老板这样的旁敲侧击吧。我们总说,工作难找,实际是好工作难找;人难招,实际是好人难招。这里指的好人,就是企业的核心人才。现如今,招聘手段呈多元化趋势发展,为何HR还是难以招到适配的人才?
高晓宇:招聘渠道的确越来越多元,然而能不能用好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细分一下常见的招聘渠道。
第一,网络招聘,简历数据搜索引擎。
它的优势是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成本低、针对性强等。劣势也很明显,信息真实度低、应用范围狭窄、基础环境薄弱等。在招聘过程中,HR经常因“缺人”才会通过网络招聘,因此会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忽视求职者的背景资料调查,人员到位后缺少招聘评估。虽然互联网给了HR匹配大数据,但其背后的真实性、适配性往往更容易被忽视。
第二,现场招聘,人才储备广告效应。
HR如果通过现场招聘渠道,就要提前制定好招聘流程。首先要了解市场行情、预订展位、预定时间等信息。准备招聘所需要的文件准备,比如海报、易拉宝、公司宣传资料、求职申请表、复试通知单等等。大型招聘会一般要提前一天去现场布展,招聘小组应提前布置好场地,空闲时间可以先了解一下同行企业招聘的职位和宣传方式等信息。在求职人员减少后,再次筛选简历,确定需要邀约去公司面试的人员名单,尽快通知,面试跟进,确定是否录用。
第三,人才中介,主动寻找沟通纽带。
HR通过人才中介渠道招聘的风险还是较高的。在这里企业应注意的是,一方面要建立起完善的操作流程、規章制度,另一方面在与中介合作后,也要加强对中介公司实施招聘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尽量避免出现法律问题,影响企业形象。
第四,媒体招聘,海量信息快速申请。
据分析,电视媒体的收视高峰集中在18:30~22:30,节目受众群体为上班族及大学生。比如我们熟知的“职来职往”“非你莫属”。招聘达人们通过在节目中的表现宣传企业,目的是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企业,建立雇主品牌形象。
第五,内部推荐,求职捷径但易隐含玄机。
内部推荐人员稳定性高,招聘成本相对较低,但同时会让HR忽视了背景调查,容易掺入复杂的人情关系,录用后难以辞退,易结帮成派。
第六,猎头招聘,必不可少的招聘渠道。
猎头与一般的企业招聘、人才推荐和职业介绍服务有着很大的不同,猎头追逐的目标始终盯在高学历、高职位、高价位三位一体的人身上,猎头为高级人才中介。但同时,这种渠道招人对企业来说成本高、人才一旦流失损失也比较大。
以上,我为HR梳理出几种招聘渠道,虽然很常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风险。因此,无论选择何种渠道招聘,都要事先做好评估,不打无准备之仗。
测评核心人才
关键点:重视科学性
记者:麦肯锡人力资源部说过,麦肯锡试图寻找的是精华,是名牌商学院、法学院以及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生项目所培养出的尖子中的尖子。每个企业都在不遗余力搜寻尖子,但对于HR,最悲哀的,不是没有尖子,而是缺少发现尖子的眼睛。各大招聘渠道都向你敞开大门,该如何对核心人才进行评价呢?
高晓宇:卡耐基指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要靠处世技巧。人才发展不理想往往不是因为工作能力有限,更多的原因是个性等综合素质不适合企业的工作。人才评价方法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运用现代测评技术客观地测量、科学地评价。
根据目前的招聘流程和测试内容,企业主要有四种方法对人才进行测评:
第一,履历分析。这是一种最直观、成本最低的测评方式。但是经常会有履历造假等现象发生。因此,这种方法的预测效度随着大数据的推进会越来越低。
第二,笔试。这是一种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人才测评方法。它主要用于对人的基本知识、专业技术、管理技能、推理及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进行多维度的测验。如MBTI测试、认知能力、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兴趣测验等。笔试在测定知识面和思维分析能力方面效度较高而且成本较低,成绩评定比较客观,往往可以作为初期筛选工具。 第三,面试。面对面交谈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目前企业大多采用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
第四,情景模拟。企业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让应聘者参与其中,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以此来预测应聘者在此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测评方式主要适用于管理人员和某些专业人员。
你在问题中提到麦肯锡,我们就以这家公司为例,看看他们是如何对人才进行测评的。
面试中,面试者想看的是应聘者看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回答得正确与否。像绝大多数商业问题一样,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答案。要想在案例面试中获得成功,要求必须把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做出合乎情理的假设。
例如,在计算美国加油站数目的时候,你可能从这个国家有多少辆小汽车入手。面试者也许会告诉你这个数字,也有可能说:“我不知道,你来告诉我。”这时候,就需要应聘者从美国人口入手,每个家庭的规模,平均每个家庭拥有小汽车的数量,进而算出小汽车的总量,需要多少加油站。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数字,而是你得出数字的方法。用类似的方法去面试,有些人会僵在那里,而另一些人却能挖掘出许多有用的信息。后者,自然就是HR想要找的核心人才。
无数成功的案例证明,如果在招聘过程中,重视招聘决策的科学性,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合适的测评工具和测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招聘工作成效,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从源头遏制核心人才在试用期内流失。
激励核心人才
关键点:多管齐下
记者:《人力资源》杂志去年做了一组专题,“能者多劳是不是坑”,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根据二八法则,企业中有20%的员工属于核心人才,如果是专业技术核心人才,数量可能会更少。这一小部分人承载着企业80%甚至更多的绩效产出,同时,他们有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呢?我想,如果企业不能对核心人才进行有效的绩效激励,是很难留住这部分人才的。作为一个资深的人力资源实践者,您有什么好办法来激励核心人才呢?
高晓宇:我也关注了贵刊关于能者多劳的专题,对此我很有感触。企业总在强调能者多劳,却往往忽视多劳背后的多得,因此HR在核心人才的管理上要建立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核心人才激励分为绩效激励、薪酬激励、股权激励。
绩效管理的目标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主要是引导员工积极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
现金工资与福利组成了IBM独有的高绩效薪酬文化,内部级别不同,工资水平亦不同,充分体现按贡献取酬的精神。工资涨幅取决于年底的个人业务承诺计划PBC。
在IBM,胜任是第一位的,首先你必须完成在PBC里面制订的计划;其次是执行,它是一个过程量,反映了员工的素质;再次是团队精神,IBM采取的是非常成熟的矩阵结构管理模式,团队意识成为第一意识;最后,根据个人得分情况决定下年度的工资增长幅度。IBM在奖励优秀员工的同时,也在履行着高绩效的薪酬文化。
薪酬是影响人力资本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同时薪酬会受企业内外部的共同影响。
首先,HR应梳理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以常规企业组织架构为例,层级依次是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高级经理、部门经理。其次,分出绩效等级基础。第一级是非常出色的顶级贡献者;第二级是出色的高于平均的贡献者;第三级是基本胜任岗位的贡献者;第四级是需要改进提高的最低贡献者。最后,给予相应的奖金浮动系数。比如一级的给予1.5,二级的给予1.2,三级的给予1,四级的给予0.6。奖金浮动系数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保证人力资源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打破平均主义的薪酬分配方式。
除了薪酬激励和绩效激励外,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人才的回报不能仅看短期利益,应将核心人才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最终目标。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当属华为的股权激励。我在这里不去解读华为是如何做股权激励的,而是来看华为的几个时间节点:1990年,华为开始实施股权激励;2000年,“华为的冬天”实行“虚拟受限股”,员工离开企业后股权失效;2003年,华为实施“降薪申请”,同时进一步实施管理层收购,稳住员工队伍,共同渡过难关。2008年,每股4.04元,年利率逾6%的配股计划实行,一年以上员工均有涉及。华为正是通过股权激励,将员工与企业真正地绑在一起。
培养核心人才
关键点:内部造血
记者:在职场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员工在A企业是个傻白甜,到了B企业,就成了白骨精。这不得不让企业反观自身,企业在领导员工鼓舞员工的同时,也会感到焦虑。在持续颠覆的大环境下,企业如何能找到他们所需的员工?如果不能,能否通过内部造血,将已有的员工培养成核心人才?
高晓宇:在企业中,用人部门是最辛苦的。他们在前线努力地赚着每一分钱,所以HR更要招到、育好、留住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在英特尔,员工培训采用“人情味”课堂的形式来协助新员工走向成功。一个详细的培训管理计划加上程度考核,给予员工支持并定期跟踪。一对一的会议,让员工与高层面谈,给了员工直接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微软,新员工会有一个月的封闭式培训课堂,重视技术培训。微软内部实行“终身师傅制”,新员工还可以享受三个月的集中培训。表现优异的员工可以去参加美国一年一度的技术大会,每月都有高级专家讲课,公司每星期都会安排内部技术交流会。
《财富》五百强公司Expeditors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提供物流和货运代理服务。长久以来,公司在考察筛选职位申请者时都本着“招聘看态度、培训为技能”的方式。学历受到认可,并不会被看作成功的关键。相反,从最底层的崗位直到核心管理层,对于所有职位而言,公司都更看重性格和文化上的匹配。一旦入职,员工就会加入一个强化项目,无论职位高低,企业组织内的每一个人每年都要参与52小时的进阶学习。这种做法为公司内部晋升文化提供了支持。Expeditors的努力很见效:员工的流动率很低,总计1.7万人中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这家公司工作超过十年;公司大多数高管是内部提升上来的;现有的几位副总裁和高级副总裁,以及现任和前任几位CEO都没有大学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