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际教学中,教师运用插图创设情境,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有效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妙用插图启发想象,能激发学生进行课文补白;巧用插图突破难点,能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借助插图降低难度,能帮助指导学生复述、背诵课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文插图;二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63-1
一、运用插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去学习,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出示一幅色彩鲜艳、新颖直观的画面来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一定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插图,让插图与文本之间无形地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让这些插图紧紧地吸引住每个孩子,激发他们的灵感。
例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诗里洋溢着孩子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充满着童真、童心、童味,诗的想象是丰富、美好、贴切的,是对学生进行敬师、爱师教育的好教材。在新课伊始,笔者就出示了文中一幅“老师认真备课”的插图,让孩子们通过对画面仔细观察整体感知画面内容,说一说图中主要画了什么。接着运用插图突出文中的主要歌颂的对象,让孩子从画面上看,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这幅插图让师生情感同时互动碰撞起来,并促使学生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之中,为下文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利用插图开拓思维,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
课文的插图,编者一般不加题目,但它又是根据文中某一情节而绘制的。在授课时,笔者配合插图教学,要求学生给插图起一个贴切的名字。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开拓他们学习的思维。
例如:《大禹治水》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中一共有4幅插图。在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笔者出示了这四幅图。首先让学生根据画面看懂图意,接着让他们给每幅插图找到相应的课文段落,最后请学生图文对照,用自己的语言为每一幅插图题名。学生所编的这些题目,既不长篇累赘,又切合画意,饶有趣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对课文的内容熟悉,反复阅读与文本充分对话后才能做到。
三、妙用插图启发想象,激发学生进行补白
课文插图是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妙用这些插图补白,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
例如:《水乡歌》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秀丽的水乡。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读起来朗朗上口,从中让我们感受到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课文给诗歌配上了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在课上,笔者借用插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且鼓励他们尝试着也做一做小诗人,接着诗歌继续进行创作。
在教学中,对于留有想象空间、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补白拓展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想象,去表达……从而让学生在巧挖妙补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训练”和“感悟”的共生。
四、巧用插图突破难点,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
每幅插图,都是该篇课文的重点或难点内容具体形象的再现,它是课文文字的补充和注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就能启发学生思考,突破课文难点。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由于课文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古代,学生对其中的一些词句不能理解。如在理解字词意思时,有一名学生提出“什么是木枷”的疑问。有人说是一种刑具,又有同学补充说就相当于现在的手铐,有的同学还用手比划着,说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虽然这些解释很好,但在孩子的脑袋中还是没有木枷的形象与概念。正当笔者想对木枷大加形容一番时,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说:“大家把书翻到129页。”然后用手指着说,图上的右下角就是木枷。瞧他这样简简单单就化解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在为他敏捷的发现力惊叹的同时,也让笔者深深懂得了插图的重要性。同样在这一课,我们还借助插图理解了“把火烧天”和“拨草寻蛇”的招式。就这样,没有繁琐的讲解,只利用插图就拨开了弥漫在学生心中的疑惑。
五、借助插图降低难度,指导学生复述、背诵
课文的复述与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最好方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多进行此类的训练。为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应尽量要在课堂上完成复述与背诵,但当堂复述或背诵,学生有一定困难,我们便可以借助插图来指导学生复述。如在指导背诵《烟台的海》第二自然段时,笔者在精读课文后,便让先学生观看插图,看一看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图中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边看图边朗读。因为课文内容与插图非常吻合,有许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基本上不用看文中句子,这样读了一两遍后大部分学生便背下了课文。这样,不仅使过去的“要我背”变成了“我要背”,而且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六、凭借插图走进文本,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意胜则文高”,“意”是文章的灵魂,入选教材的文本大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要想真切地理解这些情感,就必须借助课文的插图,从图中切身体验,用心倾听“图意的诉说”。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文本的主旨、人物的形象、文本所蕴含的内涵等等似乎脱离了语言知识的本身,渐渐变得抽象起来。而这种由直观到抽象的跨越是一般学生都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它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常常忽视了学生语言体验、思维规律和认识局限,其结果只能是越俎代庖,劳而无功。教师凭借插图,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段落、篇章,升华主题,提升文本价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文插图;二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63-1
一、运用插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去学习,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出示一幅色彩鲜艳、新颖直观的画面来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一定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插图,让插图与文本之间无形地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让这些插图紧紧地吸引住每个孩子,激发他们的灵感。
例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诗里洋溢着孩子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充满着童真、童心、童味,诗的想象是丰富、美好、贴切的,是对学生进行敬师、爱师教育的好教材。在新课伊始,笔者就出示了文中一幅“老师认真备课”的插图,让孩子们通过对画面仔细观察整体感知画面内容,说一说图中主要画了什么。接着运用插图突出文中的主要歌颂的对象,让孩子从画面上看,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这幅插图让师生情感同时互动碰撞起来,并促使学生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之中,为下文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利用插图开拓思维,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
课文的插图,编者一般不加题目,但它又是根据文中某一情节而绘制的。在授课时,笔者配合插图教学,要求学生给插图起一个贴切的名字。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开拓他们学习的思维。
例如:《大禹治水》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中一共有4幅插图。在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笔者出示了这四幅图。首先让学生根据画面看懂图意,接着让他们给每幅插图找到相应的课文段落,最后请学生图文对照,用自己的语言为每一幅插图题名。学生所编的这些题目,既不长篇累赘,又切合画意,饶有趣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对课文的内容熟悉,反复阅读与文本充分对话后才能做到。
三、妙用插图启发想象,激发学生进行补白
课文插图是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妙用这些插图补白,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
例如:《水乡歌》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秀丽的水乡。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读起来朗朗上口,从中让我们感受到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课文给诗歌配上了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在课上,笔者借用插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且鼓励他们尝试着也做一做小诗人,接着诗歌继续进行创作。
在教学中,对于留有想象空间、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补白拓展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想象,去表达……从而让学生在巧挖妙补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训练”和“感悟”的共生。
四、巧用插图突破难点,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
每幅插图,都是该篇课文的重点或难点内容具体形象的再现,它是课文文字的补充和注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就能启发学生思考,突破课文难点。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由于课文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古代,学生对其中的一些词句不能理解。如在理解字词意思时,有一名学生提出“什么是木枷”的疑问。有人说是一种刑具,又有同学补充说就相当于现在的手铐,有的同学还用手比划着,说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虽然这些解释很好,但在孩子的脑袋中还是没有木枷的形象与概念。正当笔者想对木枷大加形容一番时,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说:“大家把书翻到129页。”然后用手指着说,图上的右下角就是木枷。瞧他这样简简单单就化解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在为他敏捷的发现力惊叹的同时,也让笔者深深懂得了插图的重要性。同样在这一课,我们还借助插图理解了“把火烧天”和“拨草寻蛇”的招式。就这样,没有繁琐的讲解,只利用插图就拨开了弥漫在学生心中的疑惑。
五、借助插图降低难度,指导学生复述、背诵
课文的复述与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最好方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多进行此类的训练。为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应尽量要在课堂上完成复述与背诵,但当堂复述或背诵,学生有一定困难,我们便可以借助插图来指导学生复述。如在指导背诵《烟台的海》第二自然段时,笔者在精读课文后,便让先学生观看插图,看一看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图中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边看图边朗读。因为课文内容与插图非常吻合,有许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基本上不用看文中句子,这样读了一两遍后大部分学生便背下了课文。这样,不仅使过去的“要我背”变成了“我要背”,而且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六、凭借插图走进文本,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意胜则文高”,“意”是文章的灵魂,入选教材的文本大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要想真切地理解这些情感,就必须借助课文的插图,从图中切身体验,用心倾听“图意的诉说”。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文本的主旨、人物的形象、文本所蕴含的内涵等等似乎脱离了语言知识的本身,渐渐变得抽象起来。而这种由直观到抽象的跨越是一般学生都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它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常常忽视了学生语言体验、思维规律和认识局限,其结果只能是越俎代庖,劳而无功。教师凭借插图,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段落、篇章,升华主题,提升文本价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