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提升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_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遗文化缺席文化类电视节目体系的情况下,《一起传承吧》节目积极创新,将非遗文化与电视节目有机结合,在节目设计、内容题材和风格定位上迈出了大胆的一步。然而,节目在展现力、诠释力、传承力和吸引力等方面依然不足。新时代,优化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必须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代言形式和传承形式,更扎实地推进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视节目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非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只有传承了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才能生生不息,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黑龙江卫视积极担当媒体职责,坚守文化初心,创新制作了大型中华文化传承节目《一起传承吧》,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焕发迷人光彩。
  一、《一起传承吧》节目的创新特色
  《一起传承吧》一经推出就受到电视观众的广泛关注。在文化类电视节目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该节目可谓是一股新流。
  1.节目名称设计独特。《一起传承吧》看似是平淡无奇的名称,但实际上一语双关。一方面,节目名称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节目的定位与初心。与其他文化节目或综艺节目相比,该节目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标新立异、抓人眼球的节目名,而是追求通俗易懂、简单古朴,直接表达其使命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非遗项目;另一方面,《一起传承吧》既是节目的名称,也是节目的宗旨,更是一句经典的口号,“一起传承吧!”这种口号化的命名方式,强化了节目意图,增强了节目的感召力。
  2.节目内容独树一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命题提出后国内各大电视台审时度势,积极创新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电视节目。经过实践探索与时间打磨,目前国内电视界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节目,如以中华诗词文化为主体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力图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品精湛技艺的《国家宝藏》《天下收藏》,以戏曲文化为题材的《戏码头》《喝彩中华》等。然而,从整体上看,在品类繁多的节目中却少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内容,“非遗”作为中华文化名片在电视节目中的缺席成为电视媒体实践的薄弱环节。在此情况下,2018年黑龙江衛视抓住时机,大胆创新,打造了全国首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的周播节目《一起传承吧》。节目主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当下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缺位现状的有力补充。
  3.节目风格注重传统。如何处理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所有文化类电视节目面前的难题。一方面,传统文化是文化类节目的灵魂,没有传统文化,节目就失去了鲜明的底色与历史底蕴;另一方面,创新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是吸引观众的秘诀,文化只有在创新中不断焕发活力,才能永葆生命力。纵观当前已有的节目,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几乎是所有节目的共同选择,比如,《经典永流传》对古诗词进行现代化的歌曲改编来传播诗词文化。然而,《一起传承吧》却“反其道为之”,力求表现传统文化的原生样态,用文化传统的形式来传播传统文化,注重非遗文化的古朴表达,如在介绍风火流星的节目中,从衣着朴素的非遗传承人到年代感十足的表演道具,节目尽可能原汁原味地还原风火流星技艺的原始风貌。
  二、《一起传承吧》节目的不足
  《一起传承吧》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电视节目有机融合的表现形式,在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尚处于空白状态的情况下走在了电视媒体的前沿。然而,文化的无限精彩与电视平台的有限表达之间存在着矛盾张力,这是创作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挑战。因而,节目难免有所缺憾,不尽如人意。
  1.节目对非遗文化的展现力不足。一方面,节目难以展现类型繁多的非遗文化。每期节目时长约40-50分钟,仅能够介绍一种非遗文化项目,但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千余项,节目的小容量和短时长就使非遗内容覆盖面比较窄,在全面展示和呈现中华文化方面仍然有所不足,难以全面地展示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中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节目难以展现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空间狭窄化是节目的不足,与其他节目相比,《一起传承吧》对非遗文化的展示仅限于在舞台的方寸之间。尽管电视媒介能够传递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信息,但节目的表现力却比较单一。非遗传承人主要依靠在舞台上口述讲解的方式讲述文化传承故事,在道具区展示曾经使用的相关道具,金牌推广人在舞台上展示非遗技艺,嘉宾则列席坐于舞台斜前方,对金牌推广人进行投票,镜头时不时切换,实现节目互动和对非遗文化知识的补充。节目缺乏外景拍摄和短片展示,舞台调度较为简单机械,制约了对非遗文化的细节描述与展现。因此,有限的画面信息难以全方位地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
  2.节目对非遗文化的诠释力不足。作为一档传播非遗文化的节目,无论是节目的设计编排,还是实际效果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传统非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清晰讲述非遗文化,节目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每期节目除了邀请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外,还有两位嘉宾坐镇现场,一位是民俗文化学者,其作用是对非遗文化知识作必要的补充;另一位是资深媒体人,主要是从观赏的角度与观众一道理解和感知非遗文化的精彩之处。但总的来说,这样的阵容对非遗文化的解读仍然是薄弱的,也难以让电视观众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震撼性,无法激发出对文化的自豪感和兴趣。
  3.节目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力不足。非遗文化是在薪火相传中延续其生命力的。在表现文化传承方面,节目设置了“金牌推广人”的环节,每期节目会根据推荐的非遗文化项目邀请几位非遗文化爱好者来到现场,通过非遗技艺比拼,由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选定其中一位获得“金牌推广人”荣誉称号。“金牌推广人”将有机会在最终的文化盛典舞台上展示非遗传统文化。从价值观念上来看,“金牌传承人”环节注重的是结果,而非传承的过程。节目原始的定位是大型传统的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其宗旨、核心与关键应当在文化的展示与传承上,而具有竞技性质的“金牌推广人”环节与节目整体稍显突兀,并没有讲好几千年来一代代非遗传承人一脉相承的背后故事。   4.节目的吸引力不足。当前,非遗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不愿意走进文化,传承非遗,这也成为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的难题所在。打造非遗文化类节目,就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平台优势与受众基础,广泛传播非遗文化,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非遗、喜欢非遗,继而吸引更多的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然而,从整体上来看,《一起传承吧》节目的吸引力仍然有所不足。一方面,节目邀请到的非遗推荐人知名度不高,虽然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应当注重保留文化的传统味道,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明星嵌入节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节目的流量,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另一方面,在节目设置、舞台设计和主题内容等方面节目都相对简单素朴,难以扣住观众的心弦。客觀地说,相比起其他文化类节目,该节目还不够“抓眼球”。
  三、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优化路径
  尽管节目从设计到最终呈现的效果有所缺憾,但其勇于尝试新元素与新形式,迈出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大胆的一步,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是第一要义。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创新要在尊重传统非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创新不能脱离文化本身,否则,电视节目就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水之源;另一方面,创新要坚持与时俱进,以内在动力驱动非遗文化发展。具体来说,优化非遗文化类节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承非遗文化的第一步是要展现好非遗文化的魅力。对文化进行适当地加工和包装,推陈出新,才能有效地提升文化的吸引力。作为电视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非遗文化。比如,可以通过场外拍摄,以故事片段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非遗传承故事,以纪录短片的方式鲜活灵动地演绎非遗发展历史,增强文化的感染力,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
  2.要创新文化的代言形式。从文化类节目的实践来看,明星的加盟与代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节目效果,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关注非遗文化,有效提升节目的热度。因此,节目可以选出既具有文化气质与素养,又有较大影响力的明星作为非遗文化的项目推荐人,这样既能够有效避免“流量”明星的负面影响,又能够扩大节目与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还需加强“金牌推广人”的设计,非遗文化推广人不能仅限于在节目中发挥作用,而是要借助电视平台打造平民化、本土化的非遗明星,以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推广非遗文化,让非遗推广人真正地起到传承推广活态非遗文化的作用。
  3.要创新文化的传承形式。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活力,是文化血脉绵延的标志,它具象为新旧非遗人的承接与传扬。因此,传承是非遗文化最扣人心弦的元素。只有创新文化的传承表现方式,才能整体提升节目水平。为此,要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在师徒之间的互动与传承,向观众讲好非遗传承故事,比如可以运用舞台表现非遗文化的千年流传,表现非遗传承人一生倾尽做好一件事的执着与信仰。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6(0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其他文献
摘要: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声音制作上采用了跨文化融合策略:配乐方面,将传统民乐与西方摇滚、管弦等元素相结合,建构出独特的中国式神话世界;配音方面,参考好莱坞先期配音的流程提高制作效率,借助地方性本土特色提高角色生动性;音效方面,细致考究了神话故事的历史记载,并利用国际前沿的技术配置,增强听觉沉浸感和冲击力。影片充分发挥了声音的造型功能,制作理念上表现出包容、自信的文化格局。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流媒体大战中,内容付费成为新风口。新闻视频付费化是新闻媒体生产理念和商业模式的一次变革。作为新闻聚合类媒体,Flipboard抓住新闻视频付费痛点,创新自身产业链,聚合优质新闻视频,改变内容包装模式和分发方式,结合“数字杂志化”内容传播特性,打造用户的专属新闻视频杂志,颠覆视频体验感,增加读者黏性,推动新闻付费。  关键词:Flipboard 新闻付费 新闻视频  消费结构升级和知识更新换代
期刊
2019年11月13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广播电视局主办的“中国剧集,闪耀全球——电视剧走出去高峰论坛”在北京秋季电视节目交易会上成功举行。笔者应邀参会,在会上分享了多年来五岸传播在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委托承办“中国联合展台”过程中,助力中国影视剧走向世界的经验和体会。  “火之源”——“中国联合展台”是什么?  随着中国电视剧的不断繁荣发展,“走出去”成为推动中国电视剧产业高质量
期刊
“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是广电领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该工程在2014年启动时,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被确定为首批项目实施主体,承担了在蒙古国译制播出中国影视剧项目工作。项目实施五年来,在增进蒙古国观众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人文风情的了解,提升中华文化在蒙传播,推动两国关系友好发展、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蒙译制影视剧传播基本情况  2014年,中宣
期刊
摘要:近年来,地方新闻网站面临盈利问题、内容问题以及技术问题的困境。而红网在此背景下实现了连续营收增长,原因在于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市场化经营,通过打造优质的内容和产品,构建向基层拓展、向群众靠近的纵深传播体系,在强化本地特色的同时坚持以用户思维为导向。  关键词:红网 地方新闻网站 创新 内容产品  近年来,地方新闻网站一直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相对于主流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来
期刊
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文化走出去为导向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园,于2012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复成立,2018年又被商务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授牌首批13家“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之一。合作区的定位是:中国影视作品创作生产和出口翻译的重要平台,中国影视作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合作区位于杭州市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位置,紧邻浙江大学紫金港主校
期刊
摘要:当下的中国应用新闻学,可将人、文本、生产实践置于政治、技术和全球化等多重变量中进行新闻生产社会学路径的深入研究,同时在现象描述基础上保持对理论阐释的追求。本文以“2019应用新闻学研究十佳论文”为例,探索我国媒体应用新闻实践,为我国应用新闻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新闻学 媒介技术 新闻生产 社会语境  2019年11月,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学研究委员会首次启动“全国应用新闻学十佳优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移动课堂、翻转课堂、引入数字媒体技术的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推动着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变革。本文旨在探索近年来兴起的“翻转课堂+网络教学模式”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手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 翻转课堂 网络教学 艺术设计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渠道与
期刊
摘要:中俄头条APP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共同打造,集双方优势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式融合媒体平台。在传媒形态日渐多元、媒体技术快速迭代、舆论形式复杂多变的当下,中俄头条APP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在技术、服务、内容上不断发展与创新,已经成长为推动中俄关系走向新时代的重要媒体品牌。  关键词:中俄头条APP 融媒体 中俄媒体 对外传播  2019年5月,中俄头条APP以“乐动
期刊
摘要:2019年年末,央视新闻通过“两微一端”等多个渠道上线了#2019正能量天团#系列人物短片,让正能量的暖流涌进人们心中。本文拟结合央视新闻推出的这一系列人物短片,对其传播创新进行分析,为新时期主流媒体如何创新主流价值的传播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央视新闻 正能量天团 主流价值 创新传播  生活中没有超人,但人人皆可有英雄梦想。央视新闻推出的#2019正能量天团#系列人物短片向受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