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l-2、C-fos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ang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癌基因Bcl-2、C-fos在外阴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30例外阴鳞癌,40例外阴上皮内瘤变(其中VINⅠ-VINⅡ20例,VINⅢ20例)的Bcl-2、C-fos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与正常皮肤对照。结果:Bcl-2、C-fos在正常组织不表达,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3%和66.7%,在VINⅢ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和45%,在VINⅠ-VINⅡ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和10%。外阴鳞癌表达的阳性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水平越高并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Bcl-2、C-fos与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反映外阴鳞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标记物。
  关键词 外阴鳞癌 Bcl-2 C-fos 免疫组织化学
  
  我们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C-fos在外阴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外阴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资料与方法
  
  材料:收集1995年1月~2005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教研室经手术切除及活检存档的腊块。外阴鳞癌30例,高分化11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9例。淋巴结转移13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外阴上皮内瘤变40例,其中VINⅠ-VINⅡ共20例,VINⅢ 20例,外阴正常皮肤10例。年龄30~75岁之间。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连续切片,厚度3μm,切片经常规脱腊,水化后,高温修复抗原,小鼠单克隆抗Bcl-2抗体为美国产品,兔抗人C-fos系福州产的多克隆抗体。一抗工作浓度为1:125,DAB染色,PBS代替一抗为阴性对照。
   阳性标准:用光学显微镜检查显色反应。Bcl-2阳性时,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阳性判定标准:每张切片阳性肿瘤细胞数<5%为阳性;<25%为弱阳性(+);25%~50%为明显阳性(++);>50%强阳性(+++)。C-fos基因产物呈棕黄色颗粒分布于病变细胞核上,颜色较BcL-2为深。记录及判定标准与BcL-2相同。
  統计方法:使用SPSS10.0.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 果
  
  外阴鳞癌组织(VSCC)中Bcl-2、C-fos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66.7%。VINⅢ中Bcl-2、C-fos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45%。在VINⅠ-VINⅡ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0%。正常皮肤组织中未见Bcl-2、C-fos的蛋白的表达。VSCC与VINⅢ无显著性差异(P>0.05),VINⅢ与VINⅠ-Ⅱ有显著性差异(P<0.05),VSCC与正常皮肤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C-fos及 C-jun蛋白的表达与外阴鳞癌病理和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随着外阴鳞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Bcl-2、C-fos蛋白的表达也随之升高,高低分化的表达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与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年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
  
  讨 论
  
  Bcl-2 首先在B细胞相关的恶性肿瘤中发现,该肿瘤细胞18号染色体上的Bcl-2异位到14号染色体上,与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基因串联,形成融合基因,从而使Bcl-2基因在B细胞内异常表达,该基因编码由239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26KD的Bcl-2a和由205的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22kd的Bcl-2β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Bcl-2基因是细胞凋亡调空中的重要基因。Bcl-2基因在肿瘤发生中发挥作用不是通过加速细胞有丝分裂,而是延长其生存期。这就为肿瘤的发生及发病因素提供了积聚条件,Bcl-2抑制凋亡作用途径可能是阻止引起DNA损伤信号传导给凋亡基因。导致DNA受损的细胞持续存活,突变的产物聚集。
  C-fos是核内癌基因,它定位与14号染色体上(14q),C-fos包含5个外显子,其3'末端非编码区的缺失,可使C-fos激活,C-fos是由380个氨基酸组成,是编码为55KD的核内蛋白质。当基因被激活后迅速转录mRNA然后进入胞质中,合成C-fos蛋白,之后较快地进入细胞核,调节细胞核内癌基因,所以称为核内癌基因。在细胞正常增长的情况下,如果C-fos基因过量表达,可破坏细胞生长、浸润及转移的调节,当受到非某些因素影响后,某结构表达失常,从而被激活,此时C-fos具有肿瘤转化活性。所以检测基因产物有助于从蛋白水平认识肿瘤的本质。
  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发现,Bcl-2、C-fos蛋白在正常外阴皮肤不表达,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分别为73.3%和66.7%。在VIN Ⅲ中的表达为分别为55%和45%,表明癌基因在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Bcl-2、C-fos在外阴低分化鳞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分化鳞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P<0.05)于文献报道相符合,提示Bcl-2、C-fos基因是预后不良因子,其表达在外因鳞癌的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损伤机器编码产物的协同作用结果,外阴鳞癌某些生物学特性的获得至少需几种相失基因的联合作用。我们研究提示Bcl-2、C-fos基因在外阴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建中.BcL-2基因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5,17(2):52
  2 王举,窦忠霞.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抑凋亡基因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及意义.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2,9(4):252~254
其他文献
患者,男,60岁,于凌晨6点30分急剧咳嗽后即感剑突下及脐上腹内绞痛并持续性加剧,无放散,感觉腹胀并恶心,呕吐黄绿色水样物1次,不发热,大小便正常,因上腹绞痛不缓解即入院观察。体查患者中度肥胖型,腹部触诊硬,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肌阻轻度,未触及包块,腹部叩诊呈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弱,测血压105/75mmHg,体温37℃,聽诊心律整齐,心率84次/分,化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8.5×109/L,
期刊
在我院2003年5月~2006年4月的门诊和住院病人中,发生150例,经过分析主要有如下一些反应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它的发生率约占总例数的68%,共发生102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厌食、恶心呕吐以及腹胀等,其中腹痛和腹泻以及呕吐等反应,可能需要停药处理。如某患者,由于尿路感染使用氧氟沙星注射液静滴后出现明显的腹痛和呕吐,查体腹肌不紧张,剑突下有压痛,停药后30分钟腹痛缓
期刊
患者,女,36岁,因鼻塞,咽痛3天入院。查体:T37.1℃,P84次/分,R21次/分,BP130/80mmHg。精神差,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WBC11.2×109/L,中性粒细胞0.64,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生理盐水50ml加青霉素针80万U静滴,青霉素皮试阴性后常规速度静滴,连续用药2天未见异常,第3天顺利输液完毕后约10分钟,患者突感头晕,胸闷,气急伴频危感,測BP80/50mmHg,P
期刊
患者,女,73岁。主因“尿频、尿急、尿痛3天”于2006年12月5日入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糖6.7mmol/L,小便常规:WBC(++)。入院后经门冬氨酸洛美沙星注射剂0.2静滴,2次/日,抗感染治疗1天后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出冷汗、心慌。复查血生化示:血钾4.0mmol/L,血钠141mmol/L:血糖1.6mmol/L。末梢血微量血糖1.8 mmol/L。考虑为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致低血糖。停
期刊
患者,女,41岁,因发现左侧颈部包块2个月来院就诊。查体:患者左侧颈部可见1个大小约3.0cm×2.0cm肿块,质较软,平卧位时肿块较大,坐位或立位时变小。超声检查:与左侧颈内静脉前方见一个大小约2.8cm×1.7cm×1.0cm实质不均低回声肿块,呈椭圆形,内部部分组织呈网格样,其大小形态随体位变化明显,局部颈内静脉受压变窄。局部颈内静脉前壁可见一个宽约0.5mm破口,此破口与瘤体相连,彩色多普
期刊
患者,男,68岁,因左下肢肿胀1天收入院。既往“左下肢股骨颈骨折外科术后”半个月。颠痫病史20余年,近期发作,口服治痫灵2片,每日3次。患者于1天前因长期卧床后出现左下肢肿胀,休息后无缓解,并逐渐加重。查体:双肺呼吸音清,左下肢自髋关节以下凹陷性浮肿,左股骨上外侧纵行20cm术后斑痕,无肌肉萎缩,无皮肤破溃,左下肢周径较对侧增粗约5cm,可见浅表静脉曲张,皮温升高,质韧有触痛,小腿可触及条索状物,
期刊
患者,男性,52岁,体重60kg,于入院前40分钟肌肉注射鹿眠宝3号4ml,注射后觉头晕,5分钟后出现意识不清。病程中患者无抽搐,无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尿便失禁。既往史:可疑高血压病史,未诊治。入院查体: T36.0℃,P63次/分,R18次/分,BP225/140mmHg,浅昏迷状态,压眶有反应,呼吸平稳,双瞳孔等大同圆,直径1.5mm,对光反射迟钝,口唇无发绀,颈无抵抗,心、肺、腹未见异
期刊
例1:患者,24岁,已婚未育,因难免流产清宫术后25天下腹撕裂样疼痛2小时,晕厥1次,于1997年2月3 日 急诊入院。患者Lmpl996年11月27日,1997年1月10日在外院诊断难免流产并行清宫术,术时情况不详,术后阴道流血淋漓不净,曾多次到原手术单位诊治,给抗炎止血治疗无效,1997年2月3日上午9点左右突然无诱因的左下腹撕裂样剧痛伴恶心、呕吐、肛门坠胀感,急送我院就诊,途中曾晕厥1次。查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儿童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半定量的胶体金免疫结合法,测定64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及58例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的PCT,并同期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患者的CRP与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结果:在64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清PCT、CRP质量浓度升高均有显著性,但PCT显著性更高(P<0.01)。PCT>0.5ng/ml作为细
期刊
关键词 心肌肌钙蛋白I 川崎病 心肌损伤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实验组(KD组)为2000年2月~2006年8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诊断标准采用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第4次修订标准,其中男19例,女11例,发病年龄1~6岁,入院时病程2~6天,所有患儿既往均无心脏病史。对照组34例,为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男20例,女14例,年龄1~6岁,排除外伤及心脏、肝脏、肌肉组织病变者。  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