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教育是指以科技知识技能与科技活动为载体,旨在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科技素养的教育活动。学校科技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而建立有效的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新模式是科技教育有效的前提和保证,能更好的推动实践育人的开展。本文从三方面进行实践基地具体案例论证阐述。
打造科普新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它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重视考虑个体、地域、环境的差异。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对课程资源的依赖性更强。
共建引资源共享共赢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为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基地教育的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可以采用多家共建的运作模式。共建就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由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主要做法可以是在基地建设主题教育场馆,依托场馆资源研发主题教育课程。这种共建模式,既为一些本就需要承担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机关事业单位提供教育平台,又增加基地的课程资源;既有利整合社会资源,发挥资源效应最大化,又专业化引领基地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实现中小学生教育的经费保证、专业支持、服务合作,又从制度上形成关注未成年人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社会综合力量。
外联拓资合作互动 基地在引进资源的同时,要积极对外拓展,实现资源的合作开发利用。“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与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可以主动对外衔接,拓展学生活动空间;积极引进周边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实践活动内容;要形成合作互动的机制,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要与合作方一起研发活动课程,并把相关课程列为常态性课程。
构建体系形成特色 基地发展,课程是核心。要建立以立德树人核心,以实践育人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课程体系。要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学生的期许和愿望,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与社会紧密相联的实践活动课程并加以系统化。还要努力挖掘整合地方资源,建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几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基地加强课程建设,建构了科技活动、主题教育、劳动实践、素质拓展四大领域六大模块的课程,形成了长江风文化地方特色课程。
提高科技教育能力
常言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科技教育不是没有捷径,不是没有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共提高这三种模式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加速科技教师的培养工作,从而推动基地教师队伍的发展。
请进来,定期邀请专家指导 基地教师的发展决定了基地的发展,教师素养的提高决定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后劲。目前,纵观全国各地基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学能力尤其是科技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为此,可以借助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开设专题辅导课;借助共建单位专业人士加强对基地教师的培训。江苏省张家港基地获评中科协科技教育培育项目的“气象观测”和“长江鱼类资源调查活动”,就得到了气象局、环保局、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活动并成为中科协“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项目。请专家进基地,请专家带课题进基地,多形式、多手段加快了基地教师的师能提升。
走出去,有计划地送老师外出培训 让老师走进其他基地,学习活动开展;走进科技场馆,学习观摩;走进科研院所,接受专项指导;走访专业人士,合作研发课程。江苏省张家港基地就先后多次送教师到上海科艺中心等全国各地培训。正是有了请进来和走出去,老师们的科学思维得到了强化,科技活动项目研发有了方向,对学生的科技指导有了高度。
常态化,组织科技教师轮训 教师培训工作是长期的工作,需要常态化的开展。基地活动内容是动态变化的,科技活动作为基地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随着资源的丰富而变化。所以,教师的培训需要定期、定时、定目标、定任务,培训才能卓有成效,教师才能更好的服务好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有效推动了基地科技活动的开展。
落实科普活动三个要求
蒙台梭利曾说过,要在充分挖掘儿童潜能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形成自主、自信、独立、创造的精神。实践基地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能实现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科技活动中可以极大地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发明创造。
落实科普活动常态化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和地方指导,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基地作为全市中小学生的活动中心,要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面向全市参加实践活动的小、初、高年段学生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富有成效的常规性科普活动。这些活动,排进基地课表,以常态化的形式覆盖参训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体现科普教育精品化要求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是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地除组织常态下来活动学生参与科普教育系列课程外,还拟定了三个重点项目,与部分特色学校进行长期定时定点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渐形成基地的精品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气象观测、长江鱼类现状考察及特色水产养殖、秸秆的综合利用。项目的设置与活动的开展,为部分有此方面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验机会和更深层的探究视野,为特色学校开辟了新的活动天地。
形成专题活动系列化要求 当今时代,仅仅使学生被动地接受非参与性的科普学习和活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能体现思维互动的参与性方式则越来越受到他们的欢迎。但在校园和社会上,提供给学生的科普实践和学习机会,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和需求。好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妙趣横生,善于唤起中小学生的思想共鸣,受到他们的欢迎;但有的活动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缺乏新意,会导致中小学生对科普失去兴趣。因此,科普知识的传播技巧和活动形式多样是科普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几年来,基地开展了消防教育、防震减灾、人防教育系列、科学实验探究等系列科学体验活动。这些科普活动涉及面广,参与学校和学生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体会学习科学技术的美好感受。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各类科技馆要积极拓展为未成年人服务的功能。要切实改进展览方式,充分适合未成年人的展出内容,增强展馆的吸引力。要利用展馆资源,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普活动,引导青少年走近科学、热爱科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实践基地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才能担负起提升中小学生全面科学素养的重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
打造科普新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它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重视考虑个体、地域、环境的差异。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对课程资源的依赖性更强。
共建引资源共享共赢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为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基地教育的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可以采用多家共建的运作模式。共建就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由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主要做法可以是在基地建设主题教育场馆,依托场馆资源研发主题教育课程。这种共建模式,既为一些本就需要承担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机关事业单位提供教育平台,又增加基地的课程资源;既有利整合社会资源,发挥资源效应最大化,又专业化引领基地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实现中小学生教育的经费保证、专业支持、服务合作,又从制度上形成关注未成年人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社会综合力量。
外联拓资合作互动 基地在引进资源的同时,要积极对外拓展,实现资源的合作开发利用。“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与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可以主动对外衔接,拓展学生活动空间;积极引进周边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实践活动内容;要形成合作互动的机制,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要与合作方一起研发活动课程,并把相关课程列为常态性课程。
构建体系形成特色 基地发展,课程是核心。要建立以立德树人核心,以实践育人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课程体系。要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学生的期许和愿望,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与社会紧密相联的实践活动课程并加以系统化。还要努力挖掘整合地方资源,建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几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基地加强课程建设,建构了科技活动、主题教育、劳动实践、素质拓展四大领域六大模块的课程,形成了长江风文化地方特色课程。
提高科技教育能力
常言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科技教育不是没有捷径,不是没有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共提高这三种模式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加速科技教师的培养工作,从而推动基地教师队伍的发展。
请进来,定期邀请专家指导 基地教师的发展决定了基地的发展,教师素养的提高决定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后劲。目前,纵观全国各地基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学能力尤其是科技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为此,可以借助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开设专题辅导课;借助共建单位专业人士加强对基地教师的培训。江苏省张家港基地获评中科协科技教育培育项目的“气象观测”和“长江鱼类资源调查活动”,就得到了气象局、环保局、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活动并成为中科协“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项目。请专家进基地,请专家带课题进基地,多形式、多手段加快了基地教师的师能提升。
走出去,有计划地送老师外出培训 让老师走进其他基地,学习活动开展;走进科技场馆,学习观摩;走进科研院所,接受专项指导;走访专业人士,合作研发课程。江苏省张家港基地就先后多次送教师到上海科艺中心等全国各地培训。正是有了请进来和走出去,老师们的科学思维得到了强化,科技活动项目研发有了方向,对学生的科技指导有了高度。
常态化,组织科技教师轮训 教师培训工作是长期的工作,需要常态化的开展。基地活动内容是动态变化的,科技活动作为基地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随着资源的丰富而变化。所以,教师的培训需要定期、定时、定目标、定任务,培训才能卓有成效,教师才能更好的服务好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有效推动了基地科技活动的开展。
落实科普活动三个要求
蒙台梭利曾说过,要在充分挖掘儿童潜能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形成自主、自信、独立、创造的精神。实践基地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能实现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科技活动中可以极大地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发明创造。
落实科普活动常态化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和地方指导,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基地作为全市中小学生的活动中心,要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面向全市参加实践活动的小、初、高年段学生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富有成效的常规性科普活动。这些活动,排进基地课表,以常态化的形式覆盖参训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体现科普教育精品化要求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是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地除组织常态下来活动学生参与科普教育系列课程外,还拟定了三个重点项目,与部分特色学校进行长期定时定点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渐形成基地的精品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气象观测、长江鱼类现状考察及特色水产养殖、秸秆的综合利用。项目的设置与活动的开展,为部分有此方面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验机会和更深层的探究视野,为特色学校开辟了新的活动天地。
形成专题活动系列化要求 当今时代,仅仅使学生被动地接受非参与性的科普学习和活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能体现思维互动的参与性方式则越来越受到他们的欢迎。但在校园和社会上,提供给学生的科普实践和学习机会,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和需求。好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妙趣横生,善于唤起中小学生的思想共鸣,受到他们的欢迎;但有的活动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缺乏新意,会导致中小学生对科普失去兴趣。因此,科普知识的传播技巧和活动形式多样是科普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几年来,基地开展了消防教育、防震减灾、人防教育系列、科学实验探究等系列科学体验活动。这些科普活动涉及面广,参与学校和学生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体会学习科学技术的美好感受。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各类科技馆要积极拓展为未成年人服务的功能。要切实改进展览方式,充分适合未成年人的展出内容,增强展馆的吸引力。要利用展馆资源,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普活动,引导青少年走近科学、热爱科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实践基地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才能担负起提升中小学生全面科学素养的重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