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研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8577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核心素养研究背景
  随着应试教育的退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培育应运而生,它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包含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内涵,已成为21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教育领域的热议话题,“日渐成为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目标建构、课程设计与学业评价改革的基本准则与框架”,是“国际上教育目标升级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核心素养唤醒了人们重新审视和厘清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目标,重点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实质上是回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生素质能力的现实诉求,是当代教育的初心与本质回归。由此可见,相对于应试教育乃至素质教育而言,核心素养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和大逻辑。
  为了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提出,研究构建大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标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2016)历尽3年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内涵》基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层面,把核心素养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學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底蕴”层次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层次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层次的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层次的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层次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层次的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目前,无论是在欧盟国家、美国还是东亚各国,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都根植于社会改革的总体愿景,以期在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态势下维持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对未来职业角色的适应和胜任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在核心素养成为世界各国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借鉴、吸收、总结、交流中外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推动其教育创新和实践应用,是非常难得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中国传统思想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探析中国传统思想中隐蕴的科学理念和丰厚资源,对于培养学生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发展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之需
  青少年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是新时代的栋梁之材和中流砥柱。学生核心素养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履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重要使命。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不仅仅需要拥有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匠心熟练的技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更要拥有端正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自信的时代态势下,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传统思想中具有积极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深刻内涵,并把其融人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实践中,进而真正彰显其当代思想光芒,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新时代要求。
  (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思想之需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面l临着极其复杂的形势,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学生要具有甄别真伪、不忘本来、辩证取舍、吸收外来、择善而从、面向未来的真本领。“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应当从当前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需要出发,对中国传统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传统与现代化的契合点,古为今用,知行合一,实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思想精华内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丰腴润土和精神乐园。
  (三)深化教育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需
  中国传统思想博大精深,显示出极其朴实、厚重、根固的原生态特征。全球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在深化教育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思想批判地继承、加工改造,把其融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其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变为“活着的传统”,并赋予其现代意义和时代价值。用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探索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这既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文化自信新时代要求的应有之义。
  三、中国传统思想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根底厚植、博大精深,诸子百家中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个思想流派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关于三纲八目、知书达礼、知行合一、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等思想元素,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来探索和挖掘对于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儒家思想体现核心素养培养教育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既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灵魂,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与精髓所在,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学生核心素养滋养元素。
  1.修身立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所表达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做到忠诚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恪守信用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是《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从道德修养、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的角度,描述人生“三立”最高标准的精辟之处。“三立”其意是,做人要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做事要成就伟大的功勋业绩,做学问要有独到的论说言辞。“吾日三省吾身”“三立”思想,以及《礼记·中庸》所提倡的“智、仁、勇”个体立身的“三达德”和“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对于当代学生核心素养来说,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   2.探索求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朝闻道,夕可死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叹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大学》开篇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尽小者大,甚微者著”“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些都彰显了古代圣贤“乐天知命”的达观智慧,把求索、求知、求善看作是高于性命的“自强不息”的必備品质。
  3.家国情怀。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是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折射出古人“以天下为己任”“心怀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和社会责任。“国家认同”是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体现了学生的乡土气息、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家国观”。正如张岱年所言,在现今时代,做一个中国人,最重要的是具有爱国意识,而爱国意识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正确理解。
  4.实践创新。古人求新之道无处不在。儒家思想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新态”元素,“既包含‘革故鼎新’的成分,更有‘返本开新’的样态”。众所周知,阴阳变化大道是《周易》的精髓,“富有之谓大业,日头新之谓盛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无不体现古人求新求变的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青春焕发、风华正茂、才思敏捷,需要以勇气和智慧,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的信息技能,在问题和困难面前科学地、客观地、勇敢地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5.人文情怀。儒家学派孟子提出“仁”的思想理念,认为“仁者爱人”,“仁学”思想成为古人对美德的最高要求标准,“杀身成仁”体现了一种博大胸怀和崇高品质。“仁民爱物”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我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友爱”“博爱”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倡导“仁民爱物”精神和“知书达礼”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爱人如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培植其心怀天下的责任心、和而不同的包容心、情感丰富的同理心、守望相助的友善心。
  (二)道家思想体现核心素养培养教育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道家思想立基于“道”的理论,体现了“遵道而行的治国原则、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慈柔宽容的道德信条”三大主旨,道家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为当代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涵养和文化资源。
  1.社会责任。道家学派管子《管子·牧民·六亲五法》的“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是一种超越了社会阶层的共同理想和崇高气节,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和爱国的价值追求。青少年学生要从其精华中吸取养分,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有担当作为的时代楷模。
  2.精神修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从水德的赞颂体现了慈柔宽容的“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正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个人的精神修养具足,可以令人拥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等优秀品质和非凡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是青少年学生精神修养的价值追求。
  3.创新能力。《庄子·刻意》的“吹咆呼吸,吐故纳新”,言简意赅地表明了吐出故气、吸收新气的“扬弃”哲学精华。道家的创新思想和理念,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无论是工农兵或青年学生,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树立创新意识,对中国传统思想在借鉴中兼收并蓄、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与创新发展”,是培植自身的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4.自我管理。道家主张“无为真朴”“自我约束”“虚心实腹”“物极必反”,极力反对违反自然地任意作为的行为。老子在《道德经》中频用“自朴”“自化”“自定”“自均”“自正”等词语来形容事物的理想状态和最佳状态。“无为”的核心价值观是尽可能地排除外在的干预和搅扰,发挥自我本能与潜力。“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天在内,人在外”,说的是发挥人的自然本性的自然观,教导人们在生活中大智若愚、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必须柔弱、谦虚、知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我们应强化自我控管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恬淡无欲,培养不为名利所累的“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就学生而言,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要珍惜学习时光,回归学习本性,开启自身心智及潜能,促进自然成长与发展,为个人成才成长积聚知识与技能。
  (三)佛家思想体现核心素养培养教育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倡导“慈悲为怀”“众生平等”的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入挖掘佛家思想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佛家思想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它们之间相融相通,相资相益。
  1.修德达善。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人人皆有“积德行善”的佛性,“上报四重恩”《心地观经》的“四重恩”(上师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要求“五戒”“十善业”,希望人们恪守本分、心无旁骛、奉行慈悲、感恩戴德、诚信友善,通过心性修养和感恩之心达到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这种佛家思想和理念,是人类修德养性的重要思想源泉,而且其报恩思想在佛教发展中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另外,佛教慈悲为怀,反对杀生,体现了其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平等看待和感恩一切生命的和谐思想,这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灵净化、道德规范、文化认同起到积极作用。
  2.公平正义。相比儒家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方式,佛家更强调平等,“众生平等”是佛教推崇的价值理念。其认为:任何人在业报面前人人平等,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公正观,劝人为善,奉行善道,让恶人得恶报、善人得善报,以此维护和彰明社会正义和公正力量。公平正义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又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青少年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备品行。
  四、结语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中,可以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个思想流派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深挖中国传统思想中优秀文化的丰盛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滋养和培植学生核心素养的根基,以促进学生成为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
其他文献
文章首先采用定性分析法从学生评教关注中心、评教目的、评教指标三个维度对比中美高校学生评教差异,进而以定量调查的方法考察中方学生对双方评教及其问卷设计的看法,以期检
高中政治教学是国家普及政治民主的关键手段,可以向学生传递当今国家社会的政治制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n法治观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所以,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任务
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导致青少年竞争压力加大,学业负担加重,身体形态开始出现一系列异常变化,不正确的坐姿和学习习n惯、背包的承载、频繁使用电子产品、睡姿不当、经常趴在桌子上
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家庭重点关注的话题,小学教育作为孩童的基础教育更是备受瞩目。学校和教师为了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n量和课堂效果,积极提出核心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用数学核
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途径,但绝不是要人类像计算机那样思考。人类聪明且富有想象力,计算机沉闷且时有枯燥,是n人类赋予了计算机生命力。我们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养成解析能力
数学是小学课程中的重点课程之一,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一直是教师不断探究探讨的课题,尤其在新课程改革提出以来,素质n教育理念取代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在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打开新的
[关键词]高校国际化办学;顶层设计;“一把手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执行力  随着我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化办学成为我国高校重点建设的任务之一。然而,国际化办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很难一蹴而就。伟大又美好的蓝图很容易规划出来,但是其贯彻落实并非易事。许多高校表面上先后与几十甚至上百个国外高校或者企业签署了备忘录或者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甚至开展
[关键词]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政德;问题;教育;创新  在2018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政德”问题,阐述了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一旦受到污染,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大代价。所谓“政德”即“官德”,指的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德,是领导干部行使政事中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内容。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是学校各部门和各二级学院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老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地理知识,还要将地理课本中的地图信息讲n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关键词]生命科学基础;相似性;社会属性  近20年来,生命科学及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生命科学类基础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的通识类课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率先较大范围普及该课程,不同高校的一线教师也都呈献了各自的建设经验。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稍早时候把该课程作为本科车辆工程、信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目前已扩展到其他理工科专业,年上课人数近2000名。笔者参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