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好地理可以塑造学生的世界观,提高他们今后生活的品质。伴着高考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地理课程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如何让课程更加有新意,让学生更有兴趣投入努力,更高效地学习掌握地理知识,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用最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去更好地给学生传输知识。
关键词:高中阶段地理教学主体地位
1、围绕学科自身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地理课程主要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更能体现其文科的特征,需要学生在扩展知识面的基础上再强化理解,确实不是一门很容易就能掌握的学科。因此,教师再用“一言堂”的模式开展教学肯定会使课堂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只要地理教师明确了学科教育的方向,针对学科要传播和教授给学生的知识特点,再去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势必将会大大减少教学中的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就需要教师多在“教”上下功夫。笔者认为,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是最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特点的方法。因此,地理教师要在提高自身教学艺术上下功夫,尤其是创设不同知识情境的环节上。这种方法又叫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学生们设身处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原来的“填鸭式”教学往往造就了学生对学科甚至教师的厌烦,大大削弱了教学实效,如果采用情境教学法将可以完全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在情境教学的实施中,学生的情绪会被带动,思维得到了延伸,对记忆的促成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情境教学中,“设疑”是教师必须首先学会的功夫。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地描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问题设置的关键应当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想象,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作为地理教师,要善于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属性,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2、在新课程教育指导思想下开展教学
新课程强调,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构建出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平台。这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的要求,更是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科学理论。
新课程教育的核心促使地理教师必须先从学生做起,深入研究教材本身,以及每年进行的细微的内容变化。即便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能再以“老教师”自居,要真正调整和改变教学方式,一切为了学生出发。新课程的核心就是要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所以教师最大的作用不再是念“天书”,而是与学生一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头脑,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学生要获取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是首当其冲的。教师只有把握好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思维的特征,才能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和“地理味”,也才能更为全面、彻底地贯彻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
新课程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这样也将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变得广义化,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课堂,还可以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这就给了地理教师更广阔的操作空间。例如,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让地理教学的手段更加形象、直观。这样一来,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地理知识画面、声音等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录像、课件制作等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多维空间和感官刺激中收获知识。再如,可以将新近发生的地理事件等导入课堂,如日本福岛核电站受到地震影响产生的核泄漏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们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教授给他们生态知识,增强学生们环保意识。又如,地理课堂还可以延伸到社会上,利用本地区独有的生态环境特点教育学生,如新安县的龙潭大峡谷等,让学生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去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探索奥秘之门,让他们对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感受到了学以致用带来的乐趣,努力学习课程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3、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毛主席曾经说过,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究其原因除了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脱节外,还有大学生自身素质下降的因素。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能怪学生,还是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体系下的知识教育结构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所学知识有用,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学科的价值和作用得以体现,教育的本质也将得到呈现。
例如在实践教学中,以前往往会要求学生生记硬背很多东西,在每节新课开始前还会提问一部分学生,这样的模式以后就可以采取变化。成年人都知道,在社会上,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实信用是一个人能够有所作为的关键。围绕这两点能力的培养,地理学科就可以做很多。笔者认为,可以将以前让学生生记硬背的部分转为复述,除了时间、地点、人物名字等关键要素需要记忆外,其他的可以转为复述形式,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演讲能力,同时更能富有感情地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再者,在学习一些科学人物时,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教学,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科学家的人生,知道他们青少年时代如何努力去提高自己,知道他们成大事的根本,真正将这些科学家作为自己心中活生生的镜子,去学习他们做人的精华,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也真正走向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目标,这才应当是高中地理课程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叶回玉,郑玉清,陈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陈炳飞.人文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及教学启示[J].地理教学,2006(11):21-22
[3]陈云素.浅谈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魅力中国,2010(4):185
关键词:高中阶段地理教学主体地位
1、围绕学科自身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地理课程主要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更能体现其文科的特征,需要学生在扩展知识面的基础上再强化理解,确实不是一门很容易就能掌握的学科。因此,教师再用“一言堂”的模式开展教学肯定会使课堂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只要地理教师明确了学科教育的方向,针对学科要传播和教授给学生的知识特点,再去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势必将会大大减少教学中的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就需要教师多在“教”上下功夫。笔者认为,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是最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特点的方法。因此,地理教师要在提高自身教学艺术上下功夫,尤其是创设不同知识情境的环节上。这种方法又叫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学生们设身处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原来的“填鸭式”教学往往造就了学生对学科甚至教师的厌烦,大大削弱了教学实效,如果采用情境教学法将可以完全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在情境教学的实施中,学生的情绪会被带动,思维得到了延伸,对记忆的促成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情境教学中,“设疑”是教师必须首先学会的功夫。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地描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问题设置的关键应当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想象,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作为地理教师,要善于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属性,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2、在新课程教育指导思想下开展教学
新课程强调,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构建出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平台。这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的要求,更是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科学理论。
新课程教育的核心促使地理教师必须先从学生做起,深入研究教材本身,以及每年进行的细微的内容变化。即便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能再以“老教师”自居,要真正调整和改变教学方式,一切为了学生出发。新课程的核心就是要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所以教师最大的作用不再是念“天书”,而是与学生一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头脑,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学生要获取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是首当其冲的。教师只有把握好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思维的特征,才能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和“地理味”,也才能更为全面、彻底地贯彻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
新课程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这样也将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变得广义化,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课堂,还可以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这就给了地理教师更广阔的操作空间。例如,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让地理教学的手段更加形象、直观。这样一来,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地理知识画面、声音等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录像、课件制作等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多维空间和感官刺激中收获知识。再如,可以将新近发生的地理事件等导入课堂,如日本福岛核电站受到地震影响产生的核泄漏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们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教授给他们生态知识,增强学生们环保意识。又如,地理课堂还可以延伸到社会上,利用本地区独有的生态环境特点教育学生,如新安县的龙潭大峡谷等,让学生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去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探索奥秘之门,让他们对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感受到了学以致用带来的乐趣,努力学习课程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3、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毛主席曾经说过,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究其原因除了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脱节外,还有大学生自身素质下降的因素。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能怪学生,还是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体系下的知识教育结构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所学知识有用,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学科的价值和作用得以体现,教育的本质也将得到呈现。
例如在实践教学中,以前往往会要求学生生记硬背很多东西,在每节新课开始前还会提问一部分学生,这样的模式以后就可以采取变化。成年人都知道,在社会上,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实信用是一个人能够有所作为的关键。围绕这两点能力的培养,地理学科就可以做很多。笔者认为,可以将以前让学生生记硬背的部分转为复述,除了时间、地点、人物名字等关键要素需要记忆外,其他的可以转为复述形式,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演讲能力,同时更能富有感情地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再者,在学习一些科学人物时,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教学,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科学家的人生,知道他们青少年时代如何努力去提高自己,知道他们成大事的根本,真正将这些科学家作为自己心中活生生的镜子,去学习他们做人的精华,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也真正走向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目标,这才应当是高中地理课程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叶回玉,郑玉清,陈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陈炳飞.人文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及教学启示[J].地理教学,2006(11):21-22
[3]陈云素.浅谈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魅力中国,2010(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