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A特例的几点思考与收获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51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从意外获得启发,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作图工具准备:直尺,三角尺,圆规,铅笔,橡皮等
  几何知识准备:全等三角形的意义和性质,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等.
  二、引入、新授、巩固
  教师:先请同学们在课堂练习本上用直尺随意画一个△ABC,不论边的长短,不论角的大小.”
  板书:作△A1B1C1,使得A1B1=AB,∠B1 = ∠B,B1C1 = BC.
  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并非一件难事.因为△ABC的形状已经事先摆出,比起下一节的作三角形,难度降低不少.而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是七年级的内容,学生掌握良好;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学生甲的作法:作∠B1 = ∠B,作线段A1B1 = AB,B1C1 = BC.△A1B1C1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在完成巩固练习之后,通过课内练习3强调SAS条件夹角的重要性.照旧要通过一个反例说明问题,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原本平淡无奇的举例因为两名学生的意外图形再度令整个教学异彩纷呈,满室生辉.
  三、反 例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教师提示:SAS条件说,两边必须是夹这个角的两边,不然又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再来用尺规作△A1B1C1,使得∠B1 = ∠B,A1B1 = AB,C1A1 = CA.
  板书:作△A1B1C1,使得∠B1 = ∠B,A1B1 = AB,C1A1 = CA.
  学生乙的作法:作∠B1 = ∠B,A1B1 = AB.以A1为圆心,CA长为半径作圆弧交∠B1的另一边于C1,D1. △A1B1C1与△A1B1D1都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教学反例的成功构造不仅要求学生对真命题本身能牢固掌握,而且要求有广泛全面的思考问题能力,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困难不小.正是由于学生对这两种作图的疑惑,让我意识到对反例的说明不能如原先打算一般轻描淡写,翩然收场,而是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
  四、特殊全等
  SSA命题叙述: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其中一组对应边的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丙的作法:作∠B1 = ∠B,作线段B1A1 = BA.以A1为圆心,AC长为半径作圆弧与∠B1的另一边只相交于一点C1.△A1B1C1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A1B1C1 ≌ △ABC.
  圆弧与∠B1的边只产生一个交点(切点),完全缘于△ABC的特殊性.我让学生观察学生丙的图形,并且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请同学们观察思考∠ACB与∠A1C1B1的度数!
  学生们发现这两个角都是直角.
  教师:这名同学非常聪明,想出了SSA的特殊全等条件.但是大多数同学的图形中,圆弧与∠B1的边都有两个交点.因此符合作图条件的三角形有两个.请问得到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都和全等呢?
  学生:一个和△ABC全等,另一个和△ABC不全等.
  教师:那么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三角形按内角大小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学生: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SSA条件下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但是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只要对两个三角形的类型附加条件,它们就能全等.谁能来总结一下?
  我分别请三种三角形的同学给出结论.
  SSA全等方案1:如果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那么SSA成立.
  学生丁的作法:作∠B1 = ∠B,作线段B1A1 = BA.以A1为圆心,AC长为半径作圆弧与∠B1的另一边交于C1,与∠B1的这一边的反向延长线交于D1.只有△A1B1C1是所求作的三角形.△A1B1C1 ≌ △ABC.
  同学们发现,作图效果如学生乙的(圆弧与角的边的两个交点都在射线上) BA > AC,B1A1 > A1C1,作图效果如学生丁的(圆弧与角的边的交点分别在射线和射线的反向延长线上) BA < AC,B1A1 < A1C1.
  SSA全等方案2:如果两个三角形中这个角的对边是两边中的较大边,那么SSA成立.
  教师:把△ABC中的∠B设计成直角和钝角,然后按SSA的要求画△A1B1C1……
  学生戊的作法:作∠B1 = 90°,B1A1 = BA.以A1为圆心,AC长为半径作圆弧交∠B1的另一边于C1,交这一边的反向延长线于D1.△A1B1C1和△A1B1D1都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A1B1C1 ≌ △ABC,△A1B1D1 ≌ △ABC.
  SSA全等方案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这个对角都是直角,那么SSA成立.
  这个方案相当于以后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定理.
  学生己的作法:作钝角∠B1 = ∠B,作线段B1A1 = BA.以A1为圆心,AC长为半径作圆弧与∠B1的另一边交于C1,与∠B1的这一边的反向延长线交于D1.△A1B1C1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A1B1C1 ≌ △ABC.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阶段,初中时期是教师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时期,尤其是数学学科,它是所有理科的基础学科,在数学学习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培养出学生高质量的质疑能力,那么,在接下来各科的学习中,学生都能受益匪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把课堂的质疑氛围与主动思考氛围营造起来,以激发学生对现有知识提出质疑.  【关键词】 初中数学;引发疑问;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数学是其中的重要基础性的公共课程.数学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现阶段的高职数学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深入改革,从而真正的实现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学习现状;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生产对
【摘要】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尝试以二次函数的活动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分析.提出活动课在设计、操作上的策略:引入简明扼要、明确探究方法、大胆放手活动、总结过程方法.  【关键词】活动课;探究;二次函数  新课标明确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这比传统的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综合与实践正是实现这些目标重要的、
【摘要】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思想,用数学实验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来实施双曲线的定义的创新教学,演示双曲线生成,揭示双曲线的定义,了解双曲线主要参数的几何意义,掌握有关双曲线参数的计算.  【关键词】 双曲线;数学;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在常州市名师交流研讨会上,本人开设了一堂研究观摩课《双曲线的定义及主要参数》,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根据“
浏览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纯粹的文字叙述已基本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主题图”、富有童趣的“情境图”、营造氛围的“场景图” 呈现在“解决问题”中. 这样的编排,对于有效提升中低段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收集信息能力、条理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解决问题”教学,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为主线,已成为老师们的普遍共识. 正确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体验,真正达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总体素质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我们惯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也自然无法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从学生入手进行分析,推进教学改革进程.本文中,笔者将从高校数学教学的角度来分析关于推进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数学文化  引 言  教学效率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工作,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对于教学效率的关注都是最多的.现如今,由于高校的扩
【摘要】 学生是教学活动参与的绝对主体,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来简要论述该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继而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生;主人;有效教学  教学活动的实施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的活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新课改的深化实施,学生这一参与主体的地位越来越
【摘要】学习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的过程,我们只有经过反思与总结,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而不断进步.本文研究了在数学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现整理如下.  【关键词】数学学习;反思  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题目已讲过几遍,其主要原因是解题后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三、思变化  解题后要从题目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把原题“改头换面”,变为多个与原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法类似的题目,这样可以增强变通
【摘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数学;教学;有效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
【摘要】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到了高中对二次函数的学习更加深入,随着高考题型的不断改变,部分省市把教材中原有的导数章节删除了,所以函数解答题就以二次函数的综合题为主,含有绝对值的二次函数更加耐人寻味.  【关键词】 二次函数;绝对值;连续性;分类讨论;解题策略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到了高中阶段更加深入的学习了该函数,不局限于解决对称轴、顶点的坐标、值域等问题,而是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