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实践惰性及其超越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j8u5y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在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中存在着诸多惰性因素。文章首先分析了这些惰性因素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越高职教育价值选择中的实践惰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惰性 超越
  [作者简介]艾诗根(1979- ),男,陕西安康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陕西 西安 71006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019-02
  
  当前,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中还存在种种惰性因素,它们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消极、保守与落后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当前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中存在哪些惰性因素?其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哪些解决措施?这对促进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实践惰性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高职教育有它自身的定位和时代的特色,它不是一种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别,对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愿景。
  所谓价值取向的选择,就是对事物价值问题的倾向性认识,既是目的性问题,又是超越性问题,与社会和人的需要紧密相连。归根结底,“价值选择的实质是对人的本质的选择”,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是各个时代哲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没有一个人能给出让人信服的十全十美的答案,不过在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都主张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因此,高职教育的价值选择,就是主体符合客体与客体符合主体需要条件下的价值选择,既是价值主体的自主选择,又会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制约,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和文明程度。价值选择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把这种制约高职教育价值选择的因素称之为实践惰性。高职教育价值选择的实践惰性,主要是指家庭、学校、教师与学生自己倾向于维护已有的对“精英教育”价值选择的状态,对高职教育持消极、瞧不起、保守、无其他途径可走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态度与特征。
  
  二、影响高职教育价值选择的惰性因素分析
  
  1.从高中学校教育的价值选择的角度看,受制于沉淀已久的向“精英教育”培养模式进军的心理定式与思维方式。部分学校教育管理者将高职教育看做是与学校的声誉不相关的事情,不仅在认识上、情感上和态度上排斥对高职教育的选择,而且在行动策略上抵制学生对高职教育的价值选择,与高职教育的政策、方案背道而驰。管理与教学依然遵循步入“精英教育”的大学选择逻辑、规则、旨趣和方法来规约学生对高职教育的价值选择。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一般都会把学校的成功和社会的声誉归结为是“英才教育”的结果,长期以来,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都形成了对“精英教育”价值优先选择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长期积累便形成了一种对高职教育价值选择的熟视无睹。在现实面对高职教育的价值选择过程中,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和懈怠的应付情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惰性便产生了。
  2.传统“道本器末”思想观念的巨大惯性。“道器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从历史的角度看“道”与“器”的关系论争仍然反映出了“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重视道德伦理教育而轻视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我国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的选择,导致了许多人对职业教育的蔑视。
  3.传统家庭和教育习俗的影响。所谓教育习俗,是指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故事、诗歌、仪式等的集合体,是绵延不断的民间教育智慧,是鲜活的教育遗留物。可见,教育习俗已经在人民群众的教育生活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行为上深得人们的信仰,受到人们自觉的服从与践行,成为人们选择教育价值的非正式约束和思维惯性。这些教育习俗通过感人肺腑的情感渲染、具体生动的情景描述和通俗鲜活的案例剖析,构成了一种生动的教育意向,给人以直接的教育启迪,曾在中华民族的数千年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力和解释力,已经在家庭教育价值选择中形成了朴素的信仰和道德的压力。在我国,家庭教育价值选择的目的仍然难以脱离教育习俗中对“光宗耀祖”的思维定式,家庭在对教育价值选择中,都注重高等教育等级层次性,抛弃职业性。
  4.高职学校环境自身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由地方投资兴办,接受地方政府的指令,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宗旨。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对高职教育投资方面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而高职教育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位列于普通高等院校之后,招收的对象多数是考不上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这种教育机制决定了高职院校难以招到“高分”的学生,这也对其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无论是学生的入学动机还是个性特征,无论是专业追求还是目标导向,都决定了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劣根性。此外,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还受到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和操作等不同岗位的需求变化是比较快的,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要根据市场变化随时做好专业调整、设置、修改与增补。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从时间上看是滞后性的,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同时,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然而,我国并没有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教师的学校。而且,目前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是不合格的,这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高职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不能真正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这也是制约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主要原因。
  5.学生内在动力的匮乏。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多数是普通高校“落榜”的学生,他们因未被普通高校录取而受到严重的创伤,自信心下降,如果学生以这样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自然会缺乏进取的精神动力和远大的职业目标。由于缺乏职业教育的价值信念,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致使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信心不足,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学习惰性也就油然而生。
  
  三、超越高职教育价值选择惰性的具体措施
  
  1.高职教育要兼顾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的统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的层次也相应提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熟悉多种相关技术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是职业教育层次深化的重要动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熟悉生产、管理、服务和操作领域的高级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能使用现代生产工具、运用现代生产技术、掌握现代化先进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应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养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为社会价值选择的目的。同时,任何教育都要有教育性,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人无论是否接受教育或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最终都要就业,但人不仅是为了就业才接受教育的,接受教育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为了职业而教育和为了精神而教育是难以分开的,高职教育也有精神需求。不过,高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就业而教育,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为了就业的教育,但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也必然要以育人作为人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如果离开了育人,高职教育的价值选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高职教育的外在价值则主要是通过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来实现的,而不是直接将其作为功利性的生产工厂,更不能把人作为某种职业属性而丧失人的主体性的工具加以改造。所以说,高职教育应该把握其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工具价值与理性价值的辩证统一。
  2.高职教育要兼顾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统一。高职教育侧重对实践与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能否上岗工作,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调整专业,不断开发新的专业,以形成并强化高职教育鲜明的时代特色。但高职教育的市场性主要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立足职业岗位的变化与需求,旨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也明显体现出了社会性、实践性和有效性的统一,这也正是一般社会公益的要求。公益性反映的是对公众的利益和社会共利的关系,关注的是功利与共利的结合。关注高职教育的市场性是致力于把高职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用人才的准备教育,为将来人才能进入社会,进入市场打好基础,将高职教育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宗旨中,提出并实践素质教育的共同目标和要求,表现出了极大的公益性特征。可见,高职教育是服务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并符合公众利益的教育类别。
  3.高职教育要坚持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与提高专业能力培养的统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它也是以坚持育人为根本目标的,把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方面,按照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要求来培养学生,以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为核心,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建设。高职教育的专业规划是强调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不断提高,即使是就业教育,也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教育行为,而是终身不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正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承载着终身教育的使命,是不断提高个人全面技能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发展相结合的过程。
  4.坚持国家政策财力支持与地方政府财政筹措分担投资相结合。国家对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直接会影响其社会成员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国家对职业教育价值的取向,一是要满足社会经济效应,也就是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对社会的实用价值;二是要有政治效用,培养良好的公民为政治目标服务。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有效性与长远性,注重高职教育价值活动的经济、政治和科技价值的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国家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方针来反映这一教育价值取向。尽管时代不同,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经济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始终是不能变的,应该成为各个时期职业教育价值的共同特征。同时,我国的高职教育已明确属于地方政府性事业,多数职业院校由地方政府建设,接受地方政府的指令,以服务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支持职业教育的财力有限,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国家向经济发展薄弱的地方倾斜或给予足够的支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和谐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应该多方面筹措资金支持高职教育发展,与国家、高职院校、企业、家庭共同承担职业教育的培训责任,通过职业培训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5.建立灵活的办学模式,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企业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其主要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尽最大可能提供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减少企业对人员培训的费用,为此,企业往往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到企业后能迅速地进入角色,承担工作责任,在规定时期内成为企业的有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实践操作环节,既要注重专业技术的理论学习,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知识、技能的综合发展。为了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建立“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有特色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接受企业对学生的遴选。
  6.健全职教体系,构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机制。根据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某些专业设置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利用相互的资源优势来沟通有无。例如,工科类、艺术类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可以进入高职院校去学习相应的职业技术,高职生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去学习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这样改变人们对职业院校的看法,扭转“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的片面观念。观念是实际的反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来进行。构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互沟通机制,能更好地满足家庭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使人们逐渐接受高职教育的选择,进而产生对它的需求。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职院校精神。高职院校的教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目前,国家和社会还没有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重视高职教师的培养与训练。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高职院校的发展。近年来,高级熟练技工的短缺成为社会普遍问题,高职教育没有很好的教师和教学设备也难以培养高级技工和熟练技工,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技工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仅是“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更要培养高职院校的精神。高职院校的精神是沉淀于过去、作用于现在、引领于未来的推动其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引领高职院校的师生前行的动力,其作用和效果是潜在的、长久的。高职教育要突出价值信念的培育,和谐环境的创造,弘扬高职院校的技术精神,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技术精神是属于文化精神的,它是文化精神在技术领域的体现。高职院校的文化精神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事实上,高职院校的文化精神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辩证统一,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实现其长远发展,就必须大力培养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引领高职院校发展的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高清海.价值的实质是对人的本质之选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2]庞世俊,王庆红.“道本器末”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文环境[J].学术交流,2007(1).
  [3]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4]易兰华,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J].成人教育,2006(12).
  [5]杨光.坚持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统一——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4(12).
其他文献
介绍地铁公用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并对信号覆盖控制的施工提出要点。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position of subway publi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points
[摘要]新世纪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社会生活、就业、性生理与心理等方面的困惑与压力,情绪处于不稳定期,具有明显的情绪特征,这种情绪的差异性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个性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的情绪表现和特征,提出了培养其健康心理、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表现 特点 人际关系  [作者简介]国秀琴(1965- ),女,山东烟台人,湖南工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为了解决城镇职工居民的住房问题,每年都投入几百亿元的资金。至1988年底,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由过去的3平方米提高到6.1平方米。尽管如此,还有占总数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使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大打折扣。丰富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势在必行。文章就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改革的多种发展趋势进行探索。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闫向云(1962- ),女,河南漯河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提速道岔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整治内容和方法,以及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peed-increasing 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