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活跃,这就需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这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开创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条件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教材,实质上是在改造了教之人和学之人。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务必根据教学目标及文本内容的需要,创新方法,优化组合,认真上好每节课,全面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结合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可以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问:“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可是老师现在只有9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在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2-9=3,20+3=23;还有的学生举手说: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進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还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0的初步认识”知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学生吹泡泡的情境。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了。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数字“0”表示。这样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再比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可以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在讲解“认识时间”时可以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小学生天性活泼爱动,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和生活。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例如,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费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学习活动,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3]。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学生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结语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掌握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辛包秀.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7(10):52-53.
[2]邓金明.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5):64-65.
[3]刘丹. 试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126.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条件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教材,实质上是在改造了教之人和学之人。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务必根据教学目标及文本内容的需要,创新方法,优化组合,认真上好每节课,全面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结合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可以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问:“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可是老师现在只有9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在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2-9=3,20+3=23;还有的学生举手说: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進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还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0的初步认识”知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学生吹泡泡的情境。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了。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数字“0”表示。这样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再比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可以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在讲解“认识时间”时可以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小学生天性活泼爱动,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和生活。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例如,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费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学习活动,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3]。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学生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结语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掌握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辛包秀.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7(10):52-53.
[2]邓金明.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5):64-65.
[3]刘丹. 试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