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正本”,需要“清源”

来源 :景德镇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qingc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一书的学术价值作了评析,认为该书既是一个号角,吹响了陶瓷文献学研究的集结号;又是一本范例,给相关研究者一个如何“正本清源”的借鉴。
  关键词:《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 陈宁 陶瓷文献学 正本清源
  景德镇陶瓷大学陈宁博士《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于2017年4月出版了,距1992年傅振伦先生在《景德镇陶瓷》发表的《中国古陶瓷文献学》一文,已有25年之久。
  这25年间,学界对陶瓷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古陶瓷的收藏鉴赏尤甚。而在陶瓷文献学这一领域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成果罕见,所取得的成果也基本是陶瓷文献的整理辑录工作。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其一,在陶瓷文献学研究方面,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十分扎实的文献学基础,还需要掌握大量的陶瓷文献资料,同时对陶瓷工艺也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但真正具备这样知识结构的学者并不多。其二,陶瓷文献学研究是一项坐冷板凳的工作,研究者需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项工作,需要有把冷板凳坐穿的意志力,需要有不被纷纷扰扰的俗世干预的一份心境,需要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二者兼备,做陶瓷文献学研究才能成器。
  《论纲》一书,毫无疑问,填补了陶瓷文献学的空白,并且使陶瓷文献学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
  《论纲》一书,选取了我国古代陶瓷文献编纂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清代乾嘉时期”,作为探讨古代陶瓷文献分布状况的实例,总体概括了这一时期陶瓷文献编撰的情况,包括大致编撰数量、分布特点、史料价值以及所处的地位等。同时,作者针对这一时期的几本重要陶瓷专论之作《陶冶图说》《陶说》《南窑笔记》《阳羡名陶录》《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歌》《匐雅》等一一进行剖析。此外,该书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对陶瓷文献学的内容体系作了一次系统的建构。具体而言,该书关于陶瓷文献学内容体系的建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了陶瓷文献学的概念,即“陶瓷文献学是陶瓷理论和文献学理论研究相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属于专题文献学的范畴”。
  (2)指明了陶瓷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包括“陶瓷文献学的基本理论;陶瓷文献的编撰研究;陶瓷文献的版本研究;陶瓷文献的校勘研究;陶瓷文献的目录编制;陶瓷文献的分类研究;陶瓷文献的利用研究、陶瓷文献的辩伪研究;陶瓷文献的辑佚研究;陶瓷文献的整理结集;陶瓷文献的点释研究;陶瓷文献的专题研究、陶瓷文献的数理化研究”。
  (3)强调了陶瓷文献学研究和利用的重要性,即“有利于清理我国古代陶瓷生产的发展脉络,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我国传统的陶瓷技艺,有利于发展和弘扬我国传统的陶瓷文化”。
  傅振伦先生在《中国古陶瓷文献学》一文指出:“历史学家、工艺美术家、轻工业部门也多以古代陶瓷作为一种研究的对象。而所有古陶瓷研究者都须通古陶瓷文献学。”叶文程先生在其书《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中“关于开展古外销陶瓷研究的几个问题”首先提出的就是“文献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其次是“国外资料的翻译和介绍”,还有一条是“文献目录的搜集和汇编”。足见其在研究过程中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的看重。“文献资料的發掘和整理”“国外资料的翻译和介绍”“文献目录的搜集和汇编”这些内容都属于陶瓷文献学范畴。
  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学者们在研究陶瓷著书立说的过程中,大量参考古代陶瓷文献,却没有将陶瓷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致使他们对古代陶瓷文献的引用“以讹传讹”。笔者以“可以‘正本’,需要‘清源’”为题,意指陶瓷文献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专题文献学学科的设立,能够达到“正本”的目的;对陶瓷文献学的研究和利用的重视,是我们陶瓷研究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学术素养,即所谓的“需要清源”。像《论纲》中对清代陶瓷专论之作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如对《南窑笔记》作者和成书时间的考证,对《陶人心语》五种版本的对比考证,对《匋雅》的几种点校整理本做的比较等,都是可以“正本”的。陶瓷研究者在参引陶瓷文献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拿来主义,不加考证和自己的判断就擅自引用,势必会对其学术成果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正如傅振伦先生所言,“所有古陶瓷研究者都须通古陶瓷文献学”,过去陶瓷文献学无人进行系统研究,即使对个别专著的整理点校,也是良莠不齐,或不够系统,或失之深入。一般的研究者不可能把精力拿出来凭一己之力“通”,导致想“正本”的时候不知从何入手。《论纲》一书既是一个号角,吹响了陶瓷文献学研究的集结号;又是一本范例,给相关学者一个如何“正本清源”的借鉴。
  《论纲》一书的价值从大的方面不多赘述,下面说一说它在具体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1、作者将陶瓷文献的类型划分为13类,其划分的依据是参考传统四部分类法,结合陶瓷文献的实际存在情况。表面上看没有依据“新的学科体系”来划分,似乎欠缺创新的精神,但是作者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划分方法,既专业又科学。与傅振伦先生13类的划分,在数字上保持了一致。笔者不禁揣测,这是不是作者对前辈的一种“敬礼”!
  2、文中不仅指出陶瓷文献的发展特点,或某一种文献的特点,同时就为什么是这样的特点而加以剖析、找出原因。哪怕是短短的一段文字、几句话,作者也要有所交代。如:“由于‘六经’问世较早,孔子整理于春秋末年,当时成熟瓷器尚未产生,陶器也不是王侯贵族礼仪和生活用器的主流,故而相关记述甚少。”
  3、作者对文献的研究查证了大量资料。如在对某一文献进行考证的时候,不仅仅查阅其著者相关的所有陶瓷资料,还查阅该著者的其他著作资料;对某一著者的考证,不仅查阅该著者的陶瓷文献资料,并将之与他的非陶瓷文献资料进行对比,还查阅该作者同一时期有过交集的友人的资料作为参考。如将《南窑笔记》与张九钺《晋南随笔》的编排体例、流藏经过、装帧形式、书法风格进行比较,认为二书出自一人之手;又将邓显鹤所作《陶园年谱·传》中记载的“张九钺著有《南窑笔记》”为佐证,最后推断出张九钺很可能就是《南窑笔记》的著作者。
  4、作者对之前陶瓷文献的整理点校本进行了客观评析,辨别其优劣,给读者以借鉴和启示,并起到了良好的“正本清源”作用。
  《论纲》一书,用了不是太多的篇幅,对陶瓷文献学进行了一次系统建构,并对陶瓷文献学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划分和介绍。书的后半部,对清代比较重要的几种陶瓷专论之作《陶冶图说》《陶说》《南窑笔记》《阳羡名陶录》《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歌》《匐雅》等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总体而言,如果将《论纲》一书比作一幅画作,其构图饱满,细部刻画精致,层次丰富,并且饱含着感情。
  笔者认为此书既是初学者学习的必备之书,又是值得相关学者借鉴的参考书。当然,该书没有将陶瓷文献学的所有研究内容都详细地挖掘和研究,但这不是凭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一门学科的建设,需要不断地有学者为此笔耕不辍。以“可以‘正本’,需要‘清源’”为题,既欢欣于已有的成果可以为后学者“正本”,又呼吁后学者要本着“清源”的思想,更多地关注陶瓷文献学的研究、利用和发展。
其他文献
2014年,伯爵的珠宝玫瑰园继续璀璨盛放,伯爵参与了马勒梅松城堡的玫瑰花园复修计划,约瑟芬·德博阿尔内皇后曾为马勒梅松城堡的主人,她同时对玫瑰花有着深切的热爱。伯爵此次将帮助马勒梅松博物馆重新培植750种传统玫瑰,同时推出100件Piaget Rose Passion高级珠宝系列作品,其中包括75件珠宝与25款腕表,融汇多项精湛的珠宝制作工艺。这条18K玫瑰金项链以约450.50克拉的彩色电气石珠
期刊
一段凝固的和弦,一抹时间的微光。  古董家具,无论古今中外,都受到追求品质生活人士的热爱。中式家具的洗练浑厚,西式家具的繁复华丽,各表一枝,拥趸众多。中式家具,我们看到宋代的朴素雅致,“黄金时期”明代的质朴不俗,清代的雍容华贵;西式家具则绽放着巴洛克的奢华磅礴,洛可可的繁复精致,新古典主义的简洁优美……  如同山水画和油画的天壤之别,中西家具风格差异背后是两种文化的迥然不同。发迹于巫山云雨的楚地的
期刊
每逢墙上挂钟的指针跳到三时三刻左右,瞌睡虫和嘴巴上的馋虫就开始蠢蠢欲动,心里想着是否应该来个下午茶振作一下呢!以前的下午茶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现在已经是一种普及和多样性的文化了。除了最经典的英式下午茶,还有其他各种不一样的配搭,加上在酒店里各种奢华传统的装潢氛围下享用更觉得非同凡响。  “永恒的华丽”  伦敦凯莱奇酒店  原本只是一个小房子的凯莱奇酒店(Claridge’s Hotel),曾经接
期刊
陈海澄先生(1934-2014) 原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江西都昌县籍。  其父陈茂虎先生清末民初之人,15岁时都昌连年水灾,无法生活,靠讨饭来到景德镇谋生,到其他陶瓷作坊打杂,后自己办了工厂号“日丰陶瓷”、拼搏几十年,终于置产百万,上世纪解放前景德镇市刘家下弄和红旗瓷厂的一部分都是日丰陶瓷的工厂,解放后公私合营成为现在的红旗瓷厂一部分。陈海澄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读过私塾,当过学徒,协
期刊
期刊
自1833年起,积家满怀不绝的激情精心打造每一款腕表,不懈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每一款杰作都传承了180多年来的制表工艺,包含了最为顶尖的研发成果。在2014年的日内瓦钟表展上,积家表延续180多年制表工艺,突破自我制表巅峰荣耀再现,推出一系列傲视表坛之作,开启超复杂腕表新纪元。  1300多位专业人才,100多张设计图,2~5年潜心研制,180种制表工艺的灵活运用,1000小时的严格测试……每一
期刊
十年前,我第一次走进中国瓷都景德镇。那原本短暂的几天交流活动,让我感受到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魅力,感受到景德镇陶瓷人的勤力辛劳以及陶瓷大师对艺术的执着。那时当代名家陶瓷已逐步被收藏市场重视。我受艺术平台的委托,挑选十个有艺术潜力年轻人,希望给他们艺术发展的平台,让他们艺术走的更高更好。时光流逝,当年的十个年轻人绝大部分已经是国家级大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夏瑛就是其中一人。这十年,让我见证他对艺术的追求
期刊
第一章 白 土  (三)釉果类  瑶里釉果  瑶里古称麻村窑里、梅村窑,也称麻仓或洞里,属浮梁县锦绣乡新正都。宋代,这里始出瓷土,继而生产瓷器。据调查,沿瑶河两岸古瓷窑址达30多处,从堆积瓷片表明,属宋末元初产品,有的还有青花纹饰。有传闻曰:安徽有兄弟俩在这里烧造瓷器,绘以纹饰,人称“徽哥器”,后讹读为“灰可器”。这种产品因物美价廉,为广大农村所欢迎,以至流传至今。当初烧造瓷器,只要用地表上已經风
期刊
在现今的艺术评论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个词语——当代性。甚至,直接使用当代一词,比如当代艺术、当代水墨等等。那么什么是当代性呢?它又具备什么样的含义?简单来说这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但是比较模糊,当代是现在进行时,也就是你所处的时代。普遍艺术史类的书籍都把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艺术成为当代艺术,这种时间划法很多,笔者比较倾向于的说法是,当代性指的是某种带有观念性的实验艺术或前卫艺术,当代是一个变动的
期刊
中国人游山水,很少是以“征服”了某座高山而引以为傲。我们欣赏的是它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是“寻幽探胜”,带有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欣赏之情。我们欣赏山,是欣赏它林木森森的含蓄和人迹罕至的空灵。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我们的态度是谦和的,是爱与诚服的。我们对水的态度也和西方人相距甚远。中国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