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欧洲与“圣性”中国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se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文学中蕴含着原始形态的“人”的观念,它经由古罗马文学对后来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学人文传统主要源头之一。自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等文学现象,形成了欧洲文学史上流派更迭、思潮相继的发展模式。这些思潮流派的深层始终蕴含和贯穿着深沉而深厚的人文观念。这种很深厚的人文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欧洲文人的性格,他们既包涵人性的光辉,又不回避人性的阴暗。他们的作品大多剥掉朦胧的面纱展示真实的“人性世界”,表达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美与丑、善于恶、忠贞与欺骗、欲望与理性、希望与绝望。
  中国文学却充满了“圣性”,无论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的庄子,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心情的“竹林七贤”,还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他们经过时间的涤荡饱含了“圣性”而让人不觉得他们人性中的平凡。他们总是以圣人的姿态站在高处来指引我们面对生活的平凡与困难。
  瑞典古希腊、罗马研究专家安·邦纳认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他从人的需要出发,他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他同时探索着世界和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对另一方的反应,都是摆在彼此对立面的、互相照应”。他们强调“天人之别”,甚至“个体同整体分离开来也是一种天人之别”。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就体现了个人与群体分离状态下的个体本位意识。阿喀琉斯是决定希腊联军生死存亡的主将。当主帅阿伽门农扬言要抢走他心爱的女奴时,他一怒之下退出战场,使希腊联军溃不成军。他的“愤怒”体现了他极强的个体本位意识,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对个体生命意志和欲望的放纵。
  中国在从庄子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使得中国文人的集体潜意识中拒绝自然原欲,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雄心入世,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出世。而“家天下”的历史渊源又使得中国文人的“艺术空间”与欧洲文人不一样。中国文人无视生存之“真”而在“趣味”中安居。就连曾倡导“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的梁启超最后也如此写道:“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一点也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中国文人便在“趣味视野”而不是在“生存论视野”中展开创作,体现出一种超常普世的神圣关怀,却没有“我”对基本生存处境的担忧。
  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渊明注重趣味,梭罗却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
  欧洲的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无疑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两座大山,但是他们的人生在如今的我们看来都充满着人性,巴尔扎克最后的心愿是同韩斯卡夫人结婚。列夫·托尔斯泰在82岁的时候与家里人发生冲突,离家出走,11月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火车站。他们的人生经过时间的洗涤依然人性十足。名声,名誉统统抛开,他们始终都将自己放在“一个人”的姿态上,追求的是“一个人”权利与自由,是“人性”的文人。
  同样,中国的李白和杜甫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但是他們的人生经过时间冲刷之后饱含了“圣性”,李白无论是在长安,还是浪迹江湖,他留给我们的形象总是仗剑执杯,狂放豁达,毫无尘世之气,民间传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这位浪漫的诗人死的也如此的富有诗意。杜甫一生心系天下,关心人民疾苦,他留下的形象是一根拐杖,半卷诗书,在秋风萧瑟中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他们在后人看来已不是单纯的人,而是一种光辉的精神形象,富于“圣性”。
  “天人之别”和“天人合一”这便是欧洲文人和中国文人性格的不同。欧洲文人在天人之别中将艺术生活化,他们从艺术走向生活,就像柴米油盐。中国文人在天人合一中将生活艺术化,他们从生活走向艺术,好似嬉笑怒骂。
  
  吴明为,湖北省三峡大学文学院学生。
其他文献
中国不仅是拥有众多人口的泱泱大国,而且也是人文荟萃、才俊辈出的灵杰之地,自古以来就多出早慧早熟、才智超群的少年儿童(即通常所谓“神童”),有关他们的故事也多至不可胜数。像人们耳熟能详的“甘罗十二为丞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只是这类故事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太熟知的。今程翔章、孙秋香、王朝晖三位同志,旁搜博讨,从古今相关资料中辑出众多的“神童”故事,编为《中华神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语言能力,将枯燥、艰涩的语言知识转化为使用语言的能力呢?这是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根据情趣相生、
期刊
在高中英语课堂上,除了听说能力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也非常关键.但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往往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将阅读与写作划为两个板块进行教学,单一地开展阅读课
期刊
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在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时,如果作品释放的美感属性直射入学生的心理结构中,二者相互适应,相互契合,便会自然结成审美关系,迸发出美感的火花,这一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高中英语学习重在平时的知识积累与练习.所以,复习便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复习课堂中,教师大多是将时间交给学生,但是,很多学生都掌握不好有效的复习方法,所以复
期刊
英语课程资源活化是课程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强化识记运用的重要基点.围绕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多给学生相应的研读和自悟的机会,能够让他们在不断丰富认知视角的基础上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扩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
期刊
在高中英语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们所完成的家庭作业一般都是由教师设计和布置的.通过完成这样的家庭作业,虽然能够对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跟由学生主导的
期刊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在其所著的《英语现代文背诵篇章》里写到“学英语就像学古文,必须背诵”;李阳在《疯狂英语》中表明“背诵”是学好英语的唯一方法,很多成功的英语学习
期刊
英语一直都是基础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知识面拓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尤其在近些年核心素养理念渗透过程中,英语作为重要学科更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