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建构的焦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terday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钱广和“药匣子”李宝库发现,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对身份建构的焦虑以及二者为摆脱焦虑所采取的手段却极具相似性。
  关键词:身份 焦虑 相似性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前些天逛书店,偶然发现了新版彩色连环画册《青松岭》。儿时的记忆瞬间鲜明起来,随之荡起一股似猎奇又似怀旧的情绪。钱广这个活灵活现的反面角色及其“捎山货”的行为,给那个时代的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远远超出了所要褒扬的“主旋律”中的“高大全”人物。
   小人物的命运的确能勾连起大时代的细节。时过境迁,再次“邂逅”钱广,竟然想起电视剧《刘老根》中的“药匣子”李宝库。从这两个人物的身上,似可窥见社会变迁和观念层面变化的些许“蛛丝马迹”。体味着钱广,琢磨着“药匣子”,我不自觉地从身份建构角度审视起这两个深入人心的“反面”形象。
   虽不能说李宝库是新时代的钱广化身,但用今天的话讲,两个不同时代的农村人,似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身份认同问题。所谓身份认同,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从更广泛的含义上说,它主要是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和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困扰钱和李的正是这种对身份建构的焦虑。其焦虑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子嗣缺位的无奈。钱、李都无子女,二人都没能确立“父亲”身份。对男性而言,“父亲”角色是自我身份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譬如拉康),作为超验权威的父亲可以帮助镜像阶段的儿童成功完成与母亲的分离,进入“因父之名”的象征界,从而确立自我。“父亲”对儿童身份的建构至关重要,同时对成年男性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也举足轻重,在农村尤其如此。
   他者地位的尴尬。钱、李二人都是外来户。钱广曾是蘑菇峪钱家大院的当家人,因为逼死人命逃到黑风口,后来隐瞒身份在青松岭定居。李宝库究竟来自何方,为何移民龙泉村在剧中并无正面交待。但可以确定,这两个外来户与其他村民都没有亲属关系。外来户要想真正融入这个社群,得到村民的真正接纳和认同是有一定难度的。古希腊哲学有句名言,“离开城邦,非神即兽”,用来形容人的社会性需求恐不为过。所以他们都迫切感到在村中所处的“他者”地位,为缓解身份建构的焦虑,摆脱尴尬处境,均采取了以下(恰当或不恰当的,甚至有时是损人的)手段。
   “一技之长”是身份建构的本钱。钱广处心积虑地秘密驯马,让它每到红石口老榆树前都会惊车,驾驭的秘诀只有他本人掌握,目的是加大车把式的“技术含量”,令其“能人身份”无可替代。李宝库苦读医书,钻研药理,先是在龙泉沟村确立了“药匣子”的地位,后来研制出药膳配方并获得专利。二者都聪明勤奋,知道“技术/知识”的重要性,这在相对封闭而平静的农村堪称一种超常规、不安分但带有某些进步色彩的力量。他们把“一技之长”看作是建构身份的本钱,而这种技能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确立自己身份、摆脱他者地位的紧迫感成为促使他们坚持不懈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手段”是身份构建的主要途径。钱、李二人较之其他村民更有经济头脑和市场经济意识。钱广能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和部分村民的求利心理,经常为村民捎带、出售山货来帮助村民获得经济收益。当然,他的举动并非要助人为乐,而是想通过这一手段拉近自己与其他村民的关系,获得他们的认可,从而进一步融入新的群体。他不但帮忙卖货,有时还自掏腰包(比如多给孙福两块五毛钱),用类似经济手段获取他人信任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有的村民对钱广佩服得五体投地)。片中把他这一行为定性为以“牢牢把握鞭杆子”为目的,“挖社会主义墙角”,是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
   时代不同了,李宝库完全没有政治上的顾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鱼得水。他把握机会,溜入山庄度假村私卖药材,到城里医院推销自己的“新药”,最后把自己的药膳配方作为专利卖给他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在经济上确立了自己在村中的地位。钱、李都需要通过经济手段,在新的社群中建构自己的身份,只不过在钱的时代只能采取帮助他人的方式,而在李的时代通过个人的致富就可以完成罢了。
   谋取话语权以宣示存在。钱、李都是被边缘化的人物,因此他们没有充分的话语权。在通过正常途径难与他人沟通的情况下,他们采取了挑拨的方式。钱是挑唆孙福、大凤等人,同时也充分利用当权者周成的信任大肆挑唆。李宝库也是不失时机地挑唆二柱子、山杏等人,并利用丁香的信任,在丁香、韩冰、刘老根之间不断挑拨离间。从表面上看,他们是居心叵测,制造事端,实际上是利用这种方式强化自己与被挑唆人之间的亲近,同时也期望社群之间出现关系松动,为其顺利融入特定群体创造条件。这种挑唆行为也体现着一种外乡人希望建构身份的一种焦虑和迫切,只不过手段有些“旁门左道”。
   可见,钱、李都有强烈的身份意识。钱是有意隐瞒自己过去的身份,因为他以前的富农成分不利于他在村里重新确立身份;而李则牵强附会地把自己说成李时珍之后,“名医之后”无疑对他建构自己的“医生”身份莫大帮助。他还经常以文化人自居,偶尔也创作一些“诗词歌赋”,并为龙泉山庄打官司起草法律文书,目的是在村子里树立自己的“知识分子”形象,以获得村民的重视和认可,从而摆脱他者地位。总之,虽然时代不同,但剧作者在钱和李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上采取了类似手法,所要表述的都是他们对身份建构的焦虑。
  
   参考文献:
   [1] 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2] 赵刚、刘凤禄:《青松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郭乙瑶,女,1968—,吉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20世纪西方文论,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刘禹锡的新题乐府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新变,大胆的拓展,特别是在农村生产劳动和民俗风情这一题材领域进行了新的开掘,为乐府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刘禹锡 乐府诗 民俗题材 开掘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新题乐府,就是唐人为区别于旧题乐府而自制新题目所作的乐府诗。正如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所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
期刊
摘要 《红楼梦》中的梦在小说中有特殊的意义。梦是虚幻、假,是现实的时间、空间上的假,梦同时又是真,是一个超越现实层面、觉悟世相人生真谛、具有永恒意义的境界,是曹雪芹的理想所在,其中包含着不同于世俗的“儿女之真情”。  关键词:红楼梦 梦 真 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无拘无役,任意驰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转换几乎毫无规律可寻。梦往往能超越现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聊斋志异》三角模式婚恋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思方面的艺术创新,细致展现《聊斋》“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写作手法。作者迷离闪烁、夭矫变幻的高超艺术技巧,对当今婚恋及其他题材的小说写作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 婚恋小说 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婚恋的三角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文学现象,在明清小说中很是常见,如《三言二拍》中的一些作品
期刊
摘要 《聊斋志异·黄英》乃是作者蒲松龄借花妖以表志,表现出了士人对于“安贫乐道”价值标准的执着追求。而这一追求是在对士人价值标准的解构、重构与回归中完成的。本文通过对《黄英》一篇的文本细读,来发掘其文化意蕴。  关键词:《聊斋志异》 士人 价值标准 解构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撰成了《聊斋志异》。
期刊
摘要 味论作为一种批评原则,最早在婆罗多的《舞论》中提及,慢慢被人们接受并不断将其丰富扩展。引入味论对我国文本进行分析,无疑是一个新的衡量维度。  关键词:梵语诗学 情 味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古代文明世界中,中国、印度和希腊各自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成为东西方文艺理论的三大源头。其中印度古典文论主要包括梵语戏剧学和梵语诗学两部分。梵语诗学是从梵语戏剧学中演化发展
期刊
摘要 小说是虚构的真实。通过小说的真实性的既往回溯可以发现小说的真实性的追求是艺术创作的使命所在,小说的真实性的深度追问有助于我们发现小说艺术的真谛,小说的真实性的发展趋向通往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方向。  关键词:小说 真实性 精神需求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小说是虚构的真实,虚构中洋溢出真实性是小说艺术的真谛。小说的真实性既是小说家用虚构之笔编织的精神游戏,又是小说家
期刊
摘要 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形成,标志着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批评家已经开始对批评、批评家本身的价值及其与作家、作品、读者以及与政治、审美等诸种关系,进行了深入而成功的反思和探讨。自周作人后又涌现了茅盾、李健吾、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梁实秋等一批卓越的批评家,其观点、个性迥异的杰出评论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李健吾、李长之和朱光潜对批评活动本身的反思,这些都
期刊
摘要 媒介批评在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可谓新兴体,媒介批评的文本理论在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下也有待挖掘。本文拟从斯皮瓦克的解构主义思想中为媒介批评文本理论找到一条发展路径,这也是对“解构式文本批评”方法的一种拓展。  关键词:媒介批评 文本 解构主义 斯皮瓦克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斯图亚特·霍尔说:“文化研究从来就不是一回事。”文化研究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当代的文化研究包括文学
期刊
摘要 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最迅速地反映时代变幻、社会变革、人们心态变化的要素。近年来网络报刊中经常用到一个词——“电人”、“很电人”。这指“有魅力的、迷人的、有感觉的”,而且用来指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电”的这一新用法最初用于改革开放之初,这显然与当时的社会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电人 有魅力的 社会变化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一个名
期刊
摘要 “独抒性灵”文学旗号的打出,预示着一种文人的自觉和文学的自觉。晚明文人将这一文学理念贯注于具体的文本创作中,极力张扬个性,倡导独立的价值取向和贵真生存意识,丰富了文艺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开创了文艺美学的多元化局面。  关键词:性灵 童心说 文学本质自然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晚明袁宏道和李贽等人,从理论上、实践上打出“独抒性灵”的文学旗号,为窒闷的文坛吹进一股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