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所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图形”,它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儿童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和图形有关的实物,只是脑海中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重点安排教学“认识图形”。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并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第二学期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并区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是一个从体到面的认识过程。教学难度虽然不大,但是我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认识和区分这些图形是必须掌握的,而最重要的则是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认识,产生认识新图形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何通过图形的教学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结合《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第一课时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体会。
一、实物迁移,感知空间观念
一年級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课前要准备丰富的教学工具,唤醒学生对图形的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初步感知空间观念。
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所以我要求学生准备了相同的积木(可以直接买到的一袋小型积木,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和球)和彩笔。我则准备了比学生体积大的相同积木,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平面图形,还有白纸。教学时首先出示例图(两个小孩玩积木),提问:“图中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图形?”要求学生回答并拿出相同的积木,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复习学过的图形,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接着讲述:“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形,你们想认识吗?”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平面图形,请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了解学生对新图形的掌握情况。最后把图形贴在黑板上,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二、观察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在指尖,图形本就是根据实物抽象出来的概念,所以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获得表象,掌握特征,从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的操作分三个小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在立体模型上寻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楚是在哪块积木的哪个面上找到的,同时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比如:长方体的一个“面”变成红色,慢慢移动到下边,帮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接着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这些“面”画在课前发的白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就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最后投影学生所画的图形,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加明确,脑中形成图形表象,空间观念进一步得到培养与发展。
三、多样练习,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学习离不开有效的练习,图形的认识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练习题不能局限于图形的认识和区分,要有助于学生内化图形表象,激发数学思考,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本课的练习题主要有:找一找(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区分,然后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围一围(先要求学生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然后思考能不能围成圆,让学生更清楚地意识到圆是一个很特殊的图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提供支持);涂一涂(用不同的颜色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内化图形在脑中的表象,然后数一数各有几个,完成统计表);画一画(思考一个长方体最多可以画几个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在操作中知道最多能画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教师出示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只能画1个长方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学生对图形知识的掌握)。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学习的重难点,又适当提高了学习难度,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多媒体教学,完善空间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在这节课中,多媒体教学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贯穿全课教学。复习时出示两个小孩搭积木的有趣情境,比直接拿模型提问是什么图形,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操作环节直观演示体和面的关系,再投影学生所画的面,把图形教学变得形象易懂;练习设计有趣又富有节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了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可以说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思考以丰富的直观形象为基础,以多样的观察操作为途径,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桥梁,以进一步认识新图形为目标,从而达到有效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
参考文献:
郑雪飞.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构建空间观念的过程[J].北京教育(普教),2011(9).
编辑 高 琼
数学源于生活,儿童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和图形有关的实物,只是脑海中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重点安排教学“认识图形”。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并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第二学期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并区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是一个从体到面的认识过程。教学难度虽然不大,但是我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认识和区分这些图形是必须掌握的,而最重要的则是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认识,产生认识新图形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何通过图形的教学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结合《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第一课时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体会。
一、实物迁移,感知空间观念
一年級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课前要准备丰富的教学工具,唤醒学生对图形的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初步感知空间观念。
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所以我要求学生准备了相同的积木(可以直接买到的一袋小型积木,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和球)和彩笔。我则准备了比学生体积大的相同积木,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平面图形,还有白纸。教学时首先出示例图(两个小孩玩积木),提问:“图中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图形?”要求学生回答并拿出相同的积木,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复习学过的图形,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接着讲述:“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形,你们想认识吗?”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平面图形,请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了解学生对新图形的掌握情况。最后把图形贴在黑板上,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二、观察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在指尖,图形本就是根据实物抽象出来的概念,所以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获得表象,掌握特征,从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的操作分三个小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在立体模型上寻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楚是在哪块积木的哪个面上找到的,同时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比如:长方体的一个“面”变成红色,慢慢移动到下边,帮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接着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这些“面”画在课前发的白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就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最后投影学生所画的图形,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加明确,脑中形成图形表象,空间观念进一步得到培养与发展。
三、多样练习,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学习离不开有效的练习,图形的认识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练习题不能局限于图形的认识和区分,要有助于学生内化图形表象,激发数学思考,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本课的练习题主要有:找一找(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区分,然后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围一围(先要求学生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然后思考能不能围成圆,让学生更清楚地意识到圆是一个很特殊的图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提供支持);涂一涂(用不同的颜色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内化图形在脑中的表象,然后数一数各有几个,完成统计表);画一画(思考一个长方体最多可以画几个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在操作中知道最多能画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教师出示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只能画1个长方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学生对图形知识的掌握)。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学习的重难点,又适当提高了学习难度,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多媒体教学,完善空间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在这节课中,多媒体教学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贯穿全课教学。复习时出示两个小孩搭积木的有趣情境,比直接拿模型提问是什么图形,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操作环节直观演示体和面的关系,再投影学生所画的面,把图形教学变得形象易懂;练习设计有趣又富有节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了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可以说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思考以丰富的直观形象为基础,以多样的观察操作为途径,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桥梁,以进一步认识新图形为目标,从而达到有效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
参考文献:
郑雪飞.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构建空间观念的过程[J].北京教育(普教),2011(9).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