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悲剧美

来源 :科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n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所罗门之歌》是不符合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论所下的定义的,因为亚氏的悲剧论是用来分析戏剧的,而《所罗门之歌》实则是长篇小说。从表面看两者似乎没有可联系的,但是《所罗门之歌》在时间长度、完整情节、突转、发现等方面是符合亚氏悲剧理论的。这表明托尼·莫里森选择普通人物来作为她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一做法符合亚氏悲剧理论;《所罗门之歌》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本文尝试用亚氏的悲剧论来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亚里士多德 悲剧
  
  诺贝尔获得者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以下简称《所》)自出版以来即获得很大成功,小说研究人员从各个角度来分析该小说,如从成长小说角度,女权主义角度,魔幻主义角度,以及最近的女性生态主义角度等。但若用亚氏悲剧论来分析同样可以看出小说的悲剧魅力所在。《所》的剧情较复杂,小说中悲剧正在黑人社会中一代代地延续着。所罗门抛弃了他的妻子莱娜和他的21个孩子,独自一个人飞回了非洲。麦肯第一为捍卫自己的领地被白人枪杀,使得麦肯兄妹俩成为孤儿。麦肯在性生活方面抛弃了妻子露丝,从她20岁起就不再与她同床共枕。奶娃视哈格尔如喝饱了之后的第三瓶啤酒、被咀嚼过的口香糖。主人公奶娃也在最后以飞的形式(自杀)而告终。根据亚里士多德悲剧论,悲剧中的主人公应当是出生高贵,家财万贯的达人,比如说底比斯的国王俄狄浦斯。然而,《所》严重违反了这条亚氏理论重要原则,主人公奶娃毫无高贵性可言,顶多在黑人社会中经济上有些地位。他只是一名普通黑人青年而已。他既不高贵也无英雄气概。他缺少同情心,沉湎于自怜,拿自己和美国黑人族群疏离开来。但正是奶娃是老所罗门的后代,麦肯第一的孙子,使他有了黑人英雄的血液(所罗门会飞,所罗门的儿子麦肯第一是黑人中的英雄),以及最后奶娃通过寻根,有了新目标,使自己变得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因此根据亚氏理论,由于奶娃的身份,自身的缺陷以及他最后的觉醒,使得他的最后一跃(leap)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怜悯。事实上,托尼·莫里森就是让奶娃的这一跳来反映美国黑人除了“一跃”来解脱之外而无其他办法的悲剧,这部小说在许多方面都符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规定的悲剧理论,可以说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
  首先,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就长短而论,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或者不起什么变化。”多数学者都曲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他们认为“太阳的一周”指的就是剧中时间的长短应以一昼夜,甚至12小时为限。然而亚里士多德规定时间的长度是为了使得戏剧情节更加紧凑。他在《诗学》的第七章更进一步地解释了这一理论:(情节的长度)“另一方面是由戏剧的性质而决定的。[限度]就长度而论,情节只要有条不絮,则越长越美;一般地说,长度的限制只要能容许时间相继出现,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能有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就算适当了。”也就是说,悲剧的长短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如果剧本情节紧凑,内容已能表达出情节的转换,那么它就应当是一部好的剧本,因此戏剧时间的长短不应严格限制在12或24小时之内。同样,小说的长短也是由内容决定的,《所罗门之歌》是一部长篇小说,情节紧凑,分为两部,两部发生的间隔是三十多年。然而,托尼·莫里森通过灵活运用分隔和回闪等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现了所罗门家族史和奶娃成长史。在第一部里,都是以奶娃的为中心讲述他的生活和他身边遭受不幸的人,然而到了第二部,通过奶娃的寻找家族史的过程来讲述所罗门家族的不幸遭遇,最终故事以派拉特的死和奶娃的纵身一跳的悲剧告终。整部小说结构紧凑,前后呼应,很能体现出亚里士多德关于时间和长度的见解。
  在《诗学》中,亚氏认为“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并且进一步指出“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是事件的安排”。在第十一章,他又更进一步解释情节的三个成分是“突转”、“发现”和“苦难”。其中“突转”和“发现”为重要部分。“‘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向,……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方式,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所》的诱人情节正是在于它的突转。在第一章中,情景充斥着平缓单调的气氛:奶娃过着舒适放诞的生活,对一切无动于衷,每天都和吉他在一起鬼混。然而,到了第二章故事情节发生了很大的突转,由父亲告知金子的事情引发奶娃到丹维尔和沙里玛寻根,由此使奶娃在精神世界观上的转变。从奶娃以前觉得自己不能飞而心灰意冷到知道家族有飞的传统,自己最终也去飞的情节突转,这是很自然的。“发现”的含义比较复杂,也最重要。在第十一章中,亚里士多德解释“发现”的字义是“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 ,“此外还有他种‘发现’,例如无生物,甚至琐碎东西,可被‘发现’,某人做过或没有做过某事,也可被‘发现’。”亚氏很重视“发现”。他进一步在第十六章中展示了“发现”的种类。“第三种是由回忆引起的‘发现’,由一个人看见什么,或听见什么时有所领悟而引起的。”奶娃南方之旅寻找到了真正的“ 自我” , 吸收了黑人文化的营养, 拥抱了非洲祖先, 实现了新的人生启蒙。当奶娃想为喝的那杯可乐付钱给他搭乘的汽车司机受到拒绝的时候, 才认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人道主义在传统的非洲价值观里要比金钱更重要, 也更为黑人民族所推崇。自此, 奶娃学会了放弃他的“ 自尊” , 开始关注社会上的其他人。在旅途中, 他帮助一位老人抬重箱子, 尽管这个举动引起了吉他的误解。他扔掉了他一身的名牌服装,换上了狩猎服。奶娃开始关心那些曾经被他忽视的人, 尤其是女人。奶娃保留了哈格尔的头发作为纪念, 也作为他对女性虐待的自我遣责。更重要的一点是, 奶娃明白了爱是相互的, 而不是一己占有, 而在传统的非洲文化中, 爱的关系是给予和分享。奶娃发现了自己的家族史,明白家族名字的意义。由于白人掌握了命名权,奶娃的祖父吉克· 所罗门被白人醉鬼命名为麦肯· 戴德,这一屈辱的名字给他们一家三代带来了耻辱,使他们同祖先的过去和传统割断开来。当奶娃揭开“ 所罗门之歌”的秘密,知道自己是会飞的所罗门的后代,心理创伤终于得到了抚慰。奶娃的第一次南方之旅促使主人公真正认识了“ 自我” ,使其放弃了西方个人主义关于成人的概念。于是, 有了奶娃的第二次沙里玛之旅。在第二次南方之旅中, 吉他因为对金子的贪婪和内在种族仇恨的驱使, 误杀了奶娃的姑母。派拉特临终之际的一席话, 更使奶娃受到教育,最终顿悟。面对派拉特的死亡, 奶娃为她唱了一首挽歌。这是一种无私的爱的表现, 是奶娃以前从未对别人做过的行为。派拉特的死, 作为死亡的仪式, 构成了奶娃成长、融人非洲传统的最后一个仪式,同样这也是为他自己最后的一跃告别这个世界而做的仪式。带着自己民族文化的智慧以及想表现的爱的意愿, 奶娃完成了成人的过程。至此, 奶娃的“ 飞”情结开始打开, 一个“没有烦恼的自我”身份的确立(实际上也是奶娃心灰意冷,万念俱灰意识的形成), 则在他从所罗门跳台的最后一跃中实现。奶娃的最后一跃是整篇小说的高潮,小说的开头史密斯以跳楼自杀的悲剧和小说最后奶娃的最后一跃相呼应, 表明了黑人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奶娃的“ 飞”是在获得了自我的控制力和学会了表达爱之后一种自然的付出表现,所以, 奶娃的“ 飞”是个庄重的仪式, 是回归黑人文化的形象化表现。但即使是这样,奶娃的这些发现和醒悟并不能改变自己和其他黑人的命运,这也许是最痛苦的事,最终奶娃走上所罗门的老路,以“飞”的悲剧而告终。鲁迅先生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给别人看。奶娃通过一系列自身的发现和醒悟,实现了精神上质的飞跃,成为黑人种族中有希望的青年,可以说是前途无量,但最终的结局另读者扼腕痛惜。亚氏说:“一切‘发现’中的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或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观众惊奇的‘发现’”。《所》中 “发现”的无法避免性使得小说更加感人,奶娃自身美的毁灭让读者感觉这一悲剧的震撼力。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悲剧,主要是因为主人公是一位心灵得到净化的人,因此他的毁灭能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托尼·莫里森有意地选择了一位普通男性黑人奶娃来作为他悲剧中的主角,这是因为奶娃更接近黑人中产阶级以及黑人底层的生活和经历。他也要面对所有黑人都要面对的各种压力:种族歧视,文化冲突,等等;他的缺点也是普通黑人所同有的:孤独,缺少交流,这些都是普通黑人日常生活中都会碰到的问题。在《所》中,尽管没有大规模的种族冲突,种族歧视氛围始终还是很紧张的,黑人种族缺少归属感依然存在。在第一部中,吉他所加入的“七日”复仇组织,说明民族悲剧仍在继续。在第二部中,奶娃去寻找自己的家族史,这部家族史俨然就是一部民族屈辱史,黑人只能通过“飞”或者死的方式才能摆脱自身的悲剧,以及奶娃最后的一跃更加重了这一悲剧性。尽管奶娃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和命运与当代黑人更为贴近。当他也只能像他祖先一样选择“飞”的方式来解脱来寻找自由时,读者们会感到震惊和无奈,因为这些问题对黑人社会来说也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他们会把奶娃的“飞”与自身联系起来。如果说贵族是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所关心的话,那么到了现代,普通大众则更接近悲剧。《所》的巨大成功证明托尼·莫里森选择普通人作为他的主人公也是可以激起读者的同情心以至恐惧和怜悯。
  尽管《所》并不符合亚氏所规定的高尚人格,它还是与亚氏悲剧中的许多理论相贴近,比如说时间长度,情节统一,突转和发现等等。作为主人公的普通大众更加接近观众更能激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所》作为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Morrison, Toni. Song of Solomon, the New York:Penguin Books USA Inc., 1987.
  [2] 亚里士多德.《诗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 托尼·莫里森.胡允桓译.《所罗门之歌》,南海出版公司2010.
  [4] 托尼·莫里森 雷芳译.《所罗门之歌》,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8.
  作者简介:
  谭克辉(1980-),男,安徽安庆人,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教五年来,我一直在摸索着中小学硬笔书法教学中一条可行的路子。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还存在畸形发展,电脑等高科技处理文字工具的使用,使我们从中忽视了硬笔书法的作用和地位。本文旨在我在教育教学中就书法的发展、基本笔法、字形结构、课堂教学,以及书写工具的选择等一些浅显的体会,希望能给广大爱好书法的师生和朋友带来帮助。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为传承书法艺术,弘扬祖国文化,我们必须在学习和
期刊
[摘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必须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以达到巩固语言基础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江汉大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课程设置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 课程设置 自主学习 语言能力    为了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更深入的改革,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本模式
期刊
[摘要]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不是有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积累和提高,也不是有效教学。上课前一定要理清教学思路,上课时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上课后一定要落实学习效果,真正做到教有物,学有果。  [关键词] 课堂 读书 积累 运用    “有
期刊
[摘要] 本文对目前我国逻辑教学整体上遇到一些困难感到忧虑;分析了我国逻辑教学体系、主要是现行逻辑教材体系在核心概念、基本原则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改造现有的形式逻辑,使语形、语义、语用相统一,并且与非形式逻辑一道共同构建我国逻辑教学的新体系。  [关键词] 逻辑教学 逻辑教学改革 形式逻辑 非形式逻辑    近些年来,高校的逻辑教学工作者被两种现象困扰着:一种是校园内逻辑教学的景气指数每况愈下、
期刊
[摘要] 景观水体既可以用来修饰环境、给人以美感,还可维持生态平衡,长期以来却大量存在水质恶化、维护管理困难的问题,使本应该具有的景观功能和对周边环境的调节功能丧失。本文以义乌工商学院群英湖为例,分析了景观水体的特点及水体污染状况,并对预防和控制该湖污染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 景观水体 水污染 防治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部结构、城市地域职能和城市产业结构都在经历快速
期刊
[摘要] 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及就业时能否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关键。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我发现:把课堂当作特别的“职场”,把学生当作特殊身份的“职场人”,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字] 课堂 职场 提高 职业意识 能力    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及就业时能否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关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提高
期刊
[摘要] 农村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俱乐部产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总体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和供给不公平的问题;应拓宽供给渠道,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积极探索新的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合理确定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 财政    我国宪法规定,乡级政权的职能是“领导本乡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建设,做好公安、民政、司法、文教卫生
期刊
[摘要] 语文是认识世界、陶冶情操的工具;语文反映生活和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成为文化的最基本元素。  [关键词] 语文 生活 文化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成就的总概括,是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总记录。狭义的语文包括言语和文字,前者诞生数万年,如问候语、祭祀祷辞、劳动号子等。后者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如中国的甲骨文、铭文和石刻、壁画等。广义的语文包括语言和文艺等,可以扩展到
期刊
[摘要] 本文就和谐图书馆背景下以人为本公共图书馆队伍建设建立过程中馆员队伍的道德素质、信息素质、文化修养其及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谈了一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公共图书馆 队伍建设    一、什么是和谐图书馆  和谐图书馆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提升图书馆员至诚服务精神,增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性,建设环境优美、资源丰富、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艺术起源于游戏为切入点,提出艺术家对艺术的“玩”法,逐步说明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自由审美游戏来进行艺术创作。游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并不是单纯、幼稚的代名词。从孩子、青年到老人,每个人无时不需要和参与游戏。艺术需要生活的积淀和内心的思考,当我们发现了生活的本质,亦带来了别出心裁的艺术形式。所有人都希望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和勇气,事实上,它是人生喜怒哀乐的缩影。从“以游戏的轻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