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语言专业性强,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
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主要是教学语言的效果,语文课的教学艺术主要就是教学语言的艺术,所以语文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是教师实施其他语文教学方法的先决条件,也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一、掌握并灵活使用普通话
语文教师职业口语使用的环境以及使用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生动性、规范性以及可接受性等特征。普通话是合格教师的职业语言,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老师,除了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掌握各种师范技能,而在多项的师范技能中,首要掌握的应该是普通话,学普通话是运用教师口语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衡量语文教师语言美不美的关键之一。
二、要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融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学生也不是机器,应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跨越传统教学中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让学生在愉快接受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健康发展。几年来,经本人的摸索和实践,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讲课要有热情。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中,形诸于外,学生“贪”取决于教师的“情”,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多是满堂灌,过多、过于琐碎的分析使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原本富有情感韵味的课文,却“不见庐山真面目”。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教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深奥的知识点剖析开,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教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听懂。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鼓励他们融入课堂中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课堂教学语言要绘声绘形、栩栩如生地描绘各种事物和环境,也能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地再现已经有过的或者应该有的生活;能反映具体形态的客观对象,也能表现不是形的主观情景,使听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语言的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形象性,就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语言形式,它能够寓庄于谐,增加记忆,增加印象。大多形象是靠教师语言描绘的,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入一些短小的故事、典故、成语、箴言,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觉得直观有趣些,也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五、课堂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答案、结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知识的无声语言。变学生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启发,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广泛开阔的联想活动,有着宽广的领域。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这样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教学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应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力气去摘取。”可见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的启发式教学语言,能加快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然,教师还应巧妙把握启发教学的火候,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六、课堂教学语言要有民主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以前,教师的课堂用语是对学生发出某项指令:“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下面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等,现在教师会这么说:“谁愿意把课文读一读”“想不想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愿意不愿意”“不想”之类的话,教师是以商量的口吻对学生说话,让人觉得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感到教师对学生是尊重的。过去,教师为了维护师道尊严,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服从和接受。现在,教师不但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除了不过早地做简单的对与错的评价外,还在评价过程中说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要是你说话的声音再大一点会更好,来,再试一次。”“谁还能从不同角度说一说。” 教师多用商讨性的语言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体现和必然要求,学生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中,和谐的环境里,才能主动学习,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美的教学语言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色钥匙,教师具备了优美的教学语言,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给学生以知识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否则,就会“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影响着学生认知的过程和质量,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所以,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在语言上狠下功夫,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知识修养,自觉追求教学语言美的修养,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美的水平,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把美丽的“阳光”播撒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
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主要是教学语言的效果,语文课的教学艺术主要就是教学语言的艺术,所以语文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是教师实施其他语文教学方法的先决条件,也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一、掌握并灵活使用普通话
语文教师职业口语使用的环境以及使用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生动性、规范性以及可接受性等特征。普通话是合格教师的职业语言,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老师,除了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掌握各种师范技能,而在多项的师范技能中,首要掌握的应该是普通话,学普通话是运用教师口语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衡量语文教师语言美不美的关键之一。
二、要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融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学生也不是机器,应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跨越传统教学中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让学生在愉快接受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健康发展。几年来,经本人的摸索和实践,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讲课要有热情。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中,形诸于外,学生“贪”取决于教师的“情”,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多是满堂灌,过多、过于琐碎的分析使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原本富有情感韵味的课文,却“不见庐山真面目”。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教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深奥的知识点剖析开,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教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听懂。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鼓励他们融入课堂中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课堂教学语言要绘声绘形、栩栩如生地描绘各种事物和环境,也能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地再现已经有过的或者应该有的生活;能反映具体形态的客观对象,也能表现不是形的主观情景,使听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语言的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形象性,就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语言形式,它能够寓庄于谐,增加记忆,增加印象。大多形象是靠教师语言描绘的,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入一些短小的故事、典故、成语、箴言,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觉得直观有趣些,也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五、课堂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答案、结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知识的无声语言。变学生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启发,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广泛开阔的联想活动,有着宽广的领域。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这样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教学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应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力气去摘取。”可见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的启发式教学语言,能加快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然,教师还应巧妙把握启发教学的火候,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六、课堂教学语言要有民主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以前,教师的课堂用语是对学生发出某项指令:“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下面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等,现在教师会这么说:“谁愿意把课文读一读”“想不想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愿意不愿意”“不想”之类的话,教师是以商量的口吻对学生说话,让人觉得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感到教师对学生是尊重的。过去,教师为了维护师道尊严,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服从和接受。现在,教师不但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除了不过早地做简单的对与错的评价外,还在评价过程中说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要是你说话的声音再大一点会更好,来,再试一次。”“谁还能从不同角度说一说。” 教师多用商讨性的语言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体现和必然要求,学生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中,和谐的环境里,才能主动学习,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美的教学语言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色钥匙,教师具备了优美的教学语言,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给学生以知识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否则,就会“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影响着学生认知的过程和质量,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所以,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在语言上狠下功夫,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知识修养,自觉追求教学语言美的修养,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美的水平,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把美丽的“阳光”播撒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