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闹起来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b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秧歌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传统音乐和舞蹈, 相传北宋时已有。每逢正月,陕北高原上就闹起了秧歌,一直从老祖宗那时闹到了今天。
  正月里,在一派祥和的新春气氛中,陕北人最爱的闹秧歌开始了。先是在自己村子里闹,让村子里沾满喜庆,也把自己村秧歌班的情绪闹起来,但最终目的是要把秧歌闹到外村去。
  送帖和对唱
  要闹到外村,需要先送帖。秧歌班送帖等于送去了一份申请书,是否接待由对方决定。为此,好多村子都不惜花大价钱请秧歌好把式,因为有一两个好把式的秧歌班才不愁没人接待。
  送出去的帖子若是被外村接下了,那么秧歌队的领头第二天上午就开始吆喝着集合队伍,安排好扮花脸的、装蛮婆的、拿蝇刷子(拂尘)的、动响器的、背鼓的、打灯笼的、敲老锣的和拍镲镲的,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伞头(领头舞蹈和唱秧歌者手执花伞,故称“伞头”),不然对唱时丢了脸,就满盘皆输了。
  通常,头一天接下帖子的村子要组织一个临时秧歌队,再搭建一个威风凛凛的彩门(用木棍和绳索搭起的大门模型,再挂上喜气洋洋的红灯笼和苍松翠柏的枝叶)。下午迎接来访的秧歌队时,把彩门架在客方的来路上,双方的伞头就开始对秧歌。
  对秧歌以接待方为主,主方的伞头可天上地下山、南海北地提问,而客方的伞头得随机唱答,答不出就算丢了脸。秧歌队敢不敢到外村演出,关键在伞头,要口才好、嗓音好,还要随机应变。主方一般不会让客方太难堪,但有时主方的伞头争强好胜,天上地下地出难题,客方的伞头如能对答如流最好了,但答不上也不要紧,只要有涵养,沉住气,让主方略占上风,那么主方也就不好再恶作剧了。
  彩门共设三道,一道一道往村里挪。到第三道彩门时,主方的伞头会问清楚客方的人数,男女比例等,以便安排食宿:
  家细一落我来问,
  贵府里的亲朋你细听。
  秧歌是从哪里来?
  男女各有多少人?
  客方一般这样答:
  贵府里的亲朋听我言,
  秧歌共有五十人。
  男四十來女十人,
  从家中动身登贵府的门。
  至此,搭彩门仪式结束,该请客人吃晚饭了。
  转院
  饭后,在主方的陪同下,客方的伞头带着秧歌队,在主方的村子里一家一家转院。进到不同人家的院子里,伞头要根据各家的情况,即兴编唱出一支支秧歌来,这可并不容易。比如有一次,秧歌队进了一家人的院子,院中只有一眼窑,石磨碾子都没有,可见得家里很穷,这个伞头唱道:
  
  请起主家听我说,
  你这个地方(院落)实没拨(拨弹,即缺点)。
  一眼窑,院子小,
  进来个金马驹正好捉。
  秧歌队众人一齐回应:
  爱嗨哩依呀嗨—
  进来个金马驹正好捉。
  一下子就把主人唱得笑容满面,众人无不暗夸伞头的好口才。
  秧歌队挨家挨户转院,主家事先都会备好水果糖或香烟等,交给领队分发,还会预备一大锅香喷喷的甜黄酒,让秧歌队和随行看热闹的人随便喝。转院非常辛苦,有时一个村上百户人家转下来,就到了第二天鸡叫时分。但大家兴致不减,庄稼人一年忙到头,难得有一个狂欢之夜,谁不愿彻夜闹腾一回呢?
  扭秧歌和开正本
  闹一夜很累了,可人们睡到上午十来点,吃过午饭后又不安分了。锣鼓一响,客方的伞头就开始带着队伍在村中的广场上扭秧歌了。扭秧歌关键在“扭”上,一行人在伞头的带领下,边走边“扭”出龙摆尾、单过街、三枝梅等图案来。陕北秧歌有二三百个不同的图案,但很多图案需要很多秧歌队一起在大广场上才能“扭”出来。秧歌队“扭”过几个图案,再表演一两个“踢场子”(舞蹈),正本戏就开始了。
  陕北地域广大,正本戏有晋剧、秦腔、眉户等,而清涧河流域的几个县只唱道情。道情开场前还有一段清唱,扮成道士模样的角儿手持拂尘,脚踏十字步,一上场就沉浸在一派天人合一的氛围中:“哦来—上的南哟山来,哎咳哩嗨!哎咳哩嗨—哎嗨—哎嗨—哎嗨哩哎嗨哟—”这段清唱并无其他歌词,只是一种飘忽的旋律,然而正是这舒坦飘逸和荡气回肠的旋律中抒发出的情绪,真正感染了观众。唱到紧要处,角儿就像鬼神附体,眼睛眯成一条线,手里的拂尘颤颤悠悠地挥舞着,只听到一长串永不断头的“哎咳哩嗨,哎咳哩嗨”式的旋律,看戏的人们仿佛也都着了魔,跟着摇头晃脑地附和,一时竟分不清是谁在唱戏。
  接下来,就是一批世代相传的道情正本剧《湘子出家》《刘秀烧窑》或《二女子游花园》等。清涧河流域的观众们早对这些剧目耳熟能详了,但偏偏听熟了还要听,听的就是这种妙不可言的味儿。
  送秧歌
  通常唱完正本已是下午四五点,客人往往还要赶到别的村子演出,所以主人得赶紧安排晚饭。饭后就是送秧歌,主方的伞头唱道:
  初三十三二十三,
  初三来了初四散。
  秧歌闹了两天整,
  招待不周嫑计较。
  客方伞头则回答:
  秧歌来了两天整,
  亲戚朋友情义深。
  好吃好喝好招待,
  明年请到敝村来。
  客人对主人发出了邀请,主人得趁早准备,明年好去“还秧歌”。就这样一送一还,一还一送,陕北高原上的闹秧歌就一直从老祖宗那时闹到了今天,闹得年年正月里整个高原都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朱合作,陕西省榆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其他文献
妖怪,是一类活跃于我国大众文化之中的艺术形象,非登大雅之堂但又别具风味。它们最初是《山海经》中种类繁杂的『异兽』,后逐渐演变为神秘莫测的妖怪精灵,并出现于《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太平广记》《酉阳杂俎》《镜花缘》等大众文学之中,为传统大众文化增添了无尽的精彩和趣味。  妖怪这一文化形象,自远古以来便一直活跃于我国大众文化领域之中,如小说、戏曲和绘画等。在现代,妖怪又作为重要元素被运用于电影
期刊
山西省翼城县西闫(阎)镇曹公村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的四圣宫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同时供奉『尧舜禹汤』四位先王而名著于世,其内还遗留一座标有明确纪年的元代舞楼,为研究元杂剧提供了可靠的实物印证。  距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路程约75里,位于翼城、沁水两县交界处的西闫(阎)镇曹公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落。村子虽小,名气却很大。该村于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除了大量的明清
期刊
传统村落民居包含着多重社会与文化功能,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情感需求,还表现出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认知,并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形成群体的认同感。天人合一的认知框架、对于自然的尊重及顺势而为的建筑理念表达了民众对于大道至简美学境界的追求。  建筑是一个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以地理景观、风俗习惯、地域文化为基础,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对于北方村落建筑文化的探寻与发掘,可以透过其外形而追寻民族的
期刊
溯溯源探流,继古开今,雅俗共赏。一次展览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精彩的艺术之旅。一起走进中国美术馆,感受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魅力,探寻千古不坠的『形神』要义。  一直以来,我对清末画家任伯年(1840—1896年)的人物画情有独钟,却总是无缘得见真迹,殊为遗憾。“五一”过后,出差去北京,听说中国美术馆即将举办“妙笔传神—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心下欣喜不已,即刻在网上预约,准备一探究竟。
期刊
儒家十分重视语言的力量,以孔子为代表的学者曾论述过语言对修身、写作、教育、表达思想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关于如何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他们大多认为应研习先人经典,学诗以养心气。胸中有万卷之富,何愁遣词造句之难?  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表达意见,对语言的运用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智慧。《左传》《论语》等文献中记录了大量孔子对语言艺术的看法,可見孔子对言说的重视。这些观点
期刊
魏国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创作研究员,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61生于天津“风筝魏”世家,从事风筝技艺50余年,系统地继承了“风筝魏”的制作技术,并进一步提高创新。其制作的风筝最大可达千米,形象生动;微型风筝又可把玩于掌上,栩栩如生。携带作品先后出访过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过各类文
期刊
诗歌是人与外在世界保持感应的方式,如果不懂得诗歌,人生少了些许意趣。诗歌是对欠缺人生的补偿,是干涩无聊生活的润滑剂,是漫漫长途中的补给站。诗意地栖居,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诗歌究竟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在神人未分的年代,人们认为诗歌是与天神对话最神圣的媒介之一。诗歌是神的意旨与命令,也是生民的祈祷与愿望。你看,“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时日曷丧,予及汝
期刊
《牡丹亭》与昆曲相遇,谱写出戏曲史上最美的诗篇,至今在舞台上还闪耀着光芒,给观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牡丹亭》自明万历年间横空出世后,从明末到清末,在戏曲舞台上一直有演出。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牡丹亭》的昆曲演出更为频繁,全国昆剧院团的演员基本上都会演《牡丹亭》。此外,其他地方剧种如浙江越剧、广东粤剧、湖北楚剧等,也改编演出过《牡丹亭》。只不过,用
期刊
他诗、书、画俱佳,是一位全才艺术家;他追随赵孟頫,是复古书风的践行者;他深受皇帝宠爱,却又遭嫉抱憾而卒。柯九思,一位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书法家,整暇清和的氣韵之外,有闲雅,也有落寞。  从神童出仕到因才遭嫉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柯九思出生于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大德元年(1297年)随父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柯九思自幼聪颖绝伦,爱好书画,被视为“神童”。他6岁开蒙,8岁跟随父亲学习书
期刊
『以第一流人物,出第一等胸次,写第一幅云山』,高克恭与赵孟頫齐名,有『北高南赵』之誉。他的画继承了『米氏云山』画法,善泼墨写意,气韵闲逸,元氣淋漓,在元代画坛独树一帜,享有很高声誉。  积雨暗林屋,晚峰晴露巅。  扁舟入蘋渚,浮动一溪烟。  —元·高克恭《种笔亭题画》  这是元代画家高克恭(1248—1310年)在完成一幅画作后所题诗句。其中所描述的是画中景致,前一联写雨霁初晴的空蒙山色,后一联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