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绵阳“六一堂路”,北宋文化拂面而来,我仿佛看见了欧阳修的身影。已是隆冬,其气凛冽,砭人肌骨,我的心却顿时沸腾起来。恍惚间,我听见了欧阳修的声音:“晓东啊,谢谢你又来看望我啦!”
其实,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常常去“六一堂”。在电脑上“百度”一下,很容易就知道欧阳修一生成就巨大,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金石学家呢!……也许吧,欧阳修在我的家乡绵阳出生,我还有很多“本土疑问”没有找到答案吧。
拾阶而上。我的前面有“香客”,我的后面有“香客”。在宁静致远的韵致里,香客们仰望而上,却又默默无语。———我的耳朵忽然听见了马车的声音。由远而近的声音,渐渐停留在绵州的土地上。马车的聲音像晨钟,清明而空灵;像鼓点,敲起千百年的厚重文化;像忙碌而又缓步踏沙的行者,急促中透着淳朴与稳重;像人生波澜壮阔的经历,在顺利与坎坷中一路向前。———原来,1007年,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受朝廷差遣,到绵州当军事推官来了。母亲郑氏的怀里揣着欧阳修,一同来到了绵州。
疑问跳了出来!欧阳修在他的作品《七贤画序》里表述得非常明白:他的父亲欧阳观在绵州任满,准备到泰州任判官时,因父亲乐善好施,致家贫如洗,别无旁物,只带走了自己绘制的视为至爱的“七贤图画”。父亲上任泰州不到半年就故去了,“七贤图画”成了唯一遗物。奇怪的是,作为儿子的欧阳修,已经在朝廷当官了,为什么非要等到49岁的时候,才去装裱“七贤图画”呢?此其一。父亲仅仅与欧阳修生活了4年,按理“感情不深”,可欧阳修为什么要把“七贤图画”保存45年呢?在装裱了“七贤图画”后,为什么写作《七贤画序》,期盼能够“且使子孙不忘先世之清风”呢?此其二。第三最重要:我的家乡绵阳,对欧阳修一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在沉思中,我已经登上石阶,站在了“六一堂”前。我的周围,有很多人给欧阳修敬香。他们中,来自绵阳欧家坝、欧家湾的群众最多,他们自称是欧阳氏后裔。我听见一位老人悄声而略显焦急的话语:“孩子啊,敬香,三支为一炷,三炷为一组。不准用打火机点香,要用火柴……”原来,这位老人在教育他的儿子。“敬香以后,要作揖,要磕头。礼成以后,要退着出来,不能够转身就走。你们这些年轻人呐,把我们欧阳家族先人的这些规矩忘了么?对先人的恭敬、虔诚,到哪里去了?”
堂内,欧阳修的塑像,高大、端庄、正气,我感觉欧阳修眨了一下眼睛,大概是向懂礼数、明道理的老人致谢吧。我的心怦了一下,困扰我多年的“谜”,在这一刻又解开一个。
欧阳修是孝子呢!他把父亲的遗物“七贤图画”保存数十年,是对父亲的尊重和爱戴呢!眼看图画已经旧了,不装裱,恐坏掉,真正坏掉了,那就是大不敬啊!何况,“七贤图画”是父亲的至爱呢!为什么是父亲的至爱呢?因为父亲崇拜图画中的七位贤人,亦是父亲为什么从绵州单单带走“七贤图画”的原因。
我看见欧阳修又眨了一下眼睛,这次,欧阳公好像是对我说:“我的父亲先在道州(今湖南道县)任判官,又在泗州(今安徽泗县)任推官,又在绵州任军事推官,最后在泰州(今江苏泰州)任判官。父亲虽然多地为官,但是官阶平平,推官、判官,官阶基本没有提升,但是父亲又从不抱怨他人,也不埋怨自己,为官任劳任怨,为人和和气气,最后逝于泰州任上。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官,难道不值得敬爱?我的父亲去世早,但是母亲给我讲述了父亲的很多事情呢!父亲的‘七贤图画’,就是我的榜样呢!”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我明白了,欧阳修是仰慕图画中贤人的品质,仰慕父亲的品质!欧阳修对“七贤图画”的珍爱,恰似传承了父亲的品质,恰似欧阳修的为人为官的情愫,恰似欧阳修的绵州情愫。
我又解开最后一个可以称为不得了的“谜”!我望着欧阳修的塑像,说:“欧阳公,您这一生中,您与您的父亲和母亲,一家三口人,在哪里生活的时间最长?”欧阳修“不置可否”,可我分明从欧阳公的微笑中听到:“晓东啦,我出生在绵州,我父亲在绵州任军事推官三年余,我4岁时父亲逝于泰州任上,你这个问题,还用我回答么?亏了你还是绵阳的文化人呢!”我羞愧难当,欧阳修当时一家三口人,在绵州生活时间最长呢!欧阳修与父亲的感情不仅很深,而且刻骨铭心!
难怪欧阳修临“老”时,写出了《六一居士传》!“六一”即指欧阳修藏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六一居士传》思路清晰、品格端庄、毫不昏沉。“一翁老于其间”,欧阳修在“六一”中的叙述,把自己视为了“一物”,其平等、清净之心,非同寻常。欧阳修在写就《六一居士传》年余去世,心不颠倒,心不漂浮,活得清楚,“走”得明白,正应了“自他平等,自轻他重,清净自来,心安即是归处”的古言。可见,欧阳修与父亲不仅“心有灵犀”,而且与父亲的为人为官分毫不差。
要离开“六一堂”了,依依不舍已经成为我的习惯。退出堂来,我在心里说:“欧阳公,我还会来看您的!”太阳出来了,绵阳“六一堂”在冬天的寒气中光辉灿灿。堂内堂外簇拥着“香客”,个个躬身作揖、顶礼膜拜,好一道文化祭奠、良心寄托、仁义礼智信的风景。我看见罗天兵了!他是绵阳市涪城区板桥村罗正茂的儿子,他的父亲在2007年去世前,千叮万嘱,叫晚辈把他的遗体火化,把他的骨灰撒于“六一堂”周围的土地上。老人家这样说道:“能与千年欧阳修老先生为伴,是我的福气,也是你们的福气!”罗天兵举着用火柴点燃的香,表情严肃,虔诚之至,我没有去打扰他。
我不知道全国有多少个“六一堂”,但是我知道,绵阳人纪念欧阳修的“六一堂”,是国内唯一的延续千年的“六一堂”。可以肯定,欧阳修文化在绵阳扎根一千年了!我突然大吃一惊!我的眼前分明出现了欧阳公的形象!欧阳公面带微笑,清明的眼睛,望着悠悠南湖,望着秀丽浅丘,伸出左手大拇指道:“绵州之景,甚美!”又伸出右手大拇指道:“绵州之人,甚好!”又双手按在自己胸口上,道:“某,生于绵州,甚幸!”
我,为欧阳修出生于绵阳而欣喜,并由此诞生出一分端庄来。
其实,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常常去“六一堂”。在电脑上“百度”一下,很容易就知道欧阳修一生成就巨大,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金石学家呢!……也许吧,欧阳修在我的家乡绵阳出生,我还有很多“本土疑问”没有找到答案吧。
拾阶而上。我的前面有“香客”,我的后面有“香客”。在宁静致远的韵致里,香客们仰望而上,却又默默无语。———我的耳朵忽然听见了马车的声音。由远而近的声音,渐渐停留在绵州的土地上。马车的聲音像晨钟,清明而空灵;像鼓点,敲起千百年的厚重文化;像忙碌而又缓步踏沙的行者,急促中透着淳朴与稳重;像人生波澜壮阔的经历,在顺利与坎坷中一路向前。———原来,1007年,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受朝廷差遣,到绵州当军事推官来了。母亲郑氏的怀里揣着欧阳修,一同来到了绵州。
疑问跳了出来!欧阳修在他的作品《七贤画序》里表述得非常明白:他的父亲欧阳观在绵州任满,准备到泰州任判官时,因父亲乐善好施,致家贫如洗,别无旁物,只带走了自己绘制的视为至爱的“七贤图画”。父亲上任泰州不到半年就故去了,“七贤图画”成了唯一遗物。奇怪的是,作为儿子的欧阳修,已经在朝廷当官了,为什么非要等到49岁的时候,才去装裱“七贤图画”呢?此其一。父亲仅仅与欧阳修生活了4年,按理“感情不深”,可欧阳修为什么要把“七贤图画”保存45年呢?在装裱了“七贤图画”后,为什么写作《七贤画序》,期盼能够“且使子孙不忘先世之清风”呢?此其二。第三最重要:我的家乡绵阳,对欧阳修一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在沉思中,我已经登上石阶,站在了“六一堂”前。我的周围,有很多人给欧阳修敬香。他们中,来自绵阳欧家坝、欧家湾的群众最多,他们自称是欧阳氏后裔。我听见一位老人悄声而略显焦急的话语:“孩子啊,敬香,三支为一炷,三炷为一组。不准用打火机点香,要用火柴……”原来,这位老人在教育他的儿子。“敬香以后,要作揖,要磕头。礼成以后,要退着出来,不能够转身就走。你们这些年轻人呐,把我们欧阳家族先人的这些规矩忘了么?对先人的恭敬、虔诚,到哪里去了?”
堂内,欧阳修的塑像,高大、端庄、正气,我感觉欧阳修眨了一下眼睛,大概是向懂礼数、明道理的老人致谢吧。我的心怦了一下,困扰我多年的“谜”,在这一刻又解开一个。
欧阳修是孝子呢!他把父亲的遗物“七贤图画”保存数十年,是对父亲的尊重和爱戴呢!眼看图画已经旧了,不装裱,恐坏掉,真正坏掉了,那就是大不敬啊!何况,“七贤图画”是父亲的至爱呢!为什么是父亲的至爱呢?因为父亲崇拜图画中的七位贤人,亦是父亲为什么从绵州单单带走“七贤图画”的原因。
我看见欧阳修又眨了一下眼睛,这次,欧阳公好像是对我说:“我的父亲先在道州(今湖南道县)任判官,又在泗州(今安徽泗县)任推官,又在绵州任军事推官,最后在泰州(今江苏泰州)任判官。父亲虽然多地为官,但是官阶平平,推官、判官,官阶基本没有提升,但是父亲又从不抱怨他人,也不埋怨自己,为官任劳任怨,为人和和气气,最后逝于泰州任上。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官,难道不值得敬爱?我的父亲去世早,但是母亲给我讲述了父亲的很多事情呢!父亲的‘七贤图画’,就是我的榜样呢!”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我明白了,欧阳修是仰慕图画中贤人的品质,仰慕父亲的品质!欧阳修对“七贤图画”的珍爱,恰似传承了父亲的品质,恰似欧阳修的为人为官的情愫,恰似欧阳修的绵州情愫。
我又解开最后一个可以称为不得了的“谜”!我望着欧阳修的塑像,说:“欧阳公,您这一生中,您与您的父亲和母亲,一家三口人,在哪里生活的时间最长?”欧阳修“不置可否”,可我分明从欧阳公的微笑中听到:“晓东啦,我出生在绵州,我父亲在绵州任军事推官三年余,我4岁时父亲逝于泰州任上,你这个问题,还用我回答么?亏了你还是绵阳的文化人呢!”我羞愧难当,欧阳修当时一家三口人,在绵州生活时间最长呢!欧阳修与父亲的感情不仅很深,而且刻骨铭心!
难怪欧阳修临“老”时,写出了《六一居士传》!“六一”即指欧阳修藏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六一居士传》思路清晰、品格端庄、毫不昏沉。“一翁老于其间”,欧阳修在“六一”中的叙述,把自己视为了“一物”,其平等、清净之心,非同寻常。欧阳修在写就《六一居士传》年余去世,心不颠倒,心不漂浮,活得清楚,“走”得明白,正应了“自他平等,自轻他重,清净自来,心安即是归处”的古言。可见,欧阳修与父亲不仅“心有灵犀”,而且与父亲的为人为官分毫不差。
要离开“六一堂”了,依依不舍已经成为我的习惯。退出堂来,我在心里说:“欧阳公,我还会来看您的!”太阳出来了,绵阳“六一堂”在冬天的寒气中光辉灿灿。堂内堂外簇拥着“香客”,个个躬身作揖、顶礼膜拜,好一道文化祭奠、良心寄托、仁义礼智信的风景。我看见罗天兵了!他是绵阳市涪城区板桥村罗正茂的儿子,他的父亲在2007年去世前,千叮万嘱,叫晚辈把他的遗体火化,把他的骨灰撒于“六一堂”周围的土地上。老人家这样说道:“能与千年欧阳修老先生为伴,是我的福气,也是你们的福气!”罗天兵举着用火柴点燃的香,表情严肃,虔诚之至,我没有去打扰他。
我不知道全国有多少个“六一堂”,但是我知道,绵阳人纪念欧阳修的“六一堂”,是国内唯一的延续千年的“六一堂”。可以肯定,欧阳修文化在绵阳扎根一千年了!我突然大吃一惊!我的眼前分明出现了欧阳公的形象!欧阳公面带微笑,清明的眼睛,望着悠悠南湖,望着秀丽浅丘,伸出左手大拇指道:“绵州之景,甚美!”又伸出右手大拇指道:“绵州之人,甚好!”又双手按在自己胸口上,道:“某,生于绵州,甚幸!”
我,为欧阳修出生于绵阳而欣喜,并由此诞生出一分端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