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辫儿的灯火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夜色下那些盛开的灯火,花儿一样,一朵又一朵地开着。它们的盛开,给这原本黑暗的世界带来了不少的光明,且少了冰冷,多了些热爱。
  很多年了,从走出那个小村开始,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在颠沛流离着。年龄渐长,这种感觉愈发强烈。我开始有了回家的渴望。这渴望像火一样燃烧在心里。可是,家在哪儿啊?这许多年走下来,我已经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
  看着那些织在夜色里的灯火,那些张开的眼睛,我希望通过它们,可以寻到故乡的源头。它们也一定在看着我,和我看着它们一样,在探寻着我从前的样子。故乡是温暖的,故乡的灯火也一定会更加温暖,它总会让一颗心更加坚定自己的某种信念。
  可我和故乡走失了,我不知道我现在在哪里?我也不知道故乡又去了哪里?故乡的那些花草树木,故乡的那些伙伴和旧人,故乡的一切一切,它们都去了哪里了呢?
  身边的这些灯火,仿佛一直在我左右亮着。我相信它们就是故乡的灯火,只是它们和我一样远离了故乡,却在异乡和我相逢,我们原本是旧识。所以,每每看到,总能感觉得到它们发自肺腑的暖,可以剔除我内心的所有昏暗和寒冷。
  很多年前,我还扎着两条羊角辫,那小辫子朝天立着,焦黄的,像小村西面那蓬杂乱的荒草一样,顽强地,拧着花儿在我头上招摇。我忘记了当时自己是不是还流着鼻涕。小村里的很多人、很多故事、很多细节,现在我都记不起来了。我和当下的很多人一样,日日夜夜想念着故乡,却越来越辨不清故乡的模样。故乡成了长在人们嘴上的赤子之情,只供纸上无病呻吟,长吁短叹,就连在梦里也难回上几回了。
  还记得我小时候扎着羊角辫的那个傻傻的模样,羊角辫上绑着柳条皮编织的长辫子,很长,和我的童年一样长。时常和小伙伴们一溜烟儿跑进春天里,去玩儿编花篮儿、踢口袋、丢手绢儿……跑着跑着,就都散了,散在越来越冷的春天里,我找不到他们,他们也找不到我。
  那时我们玩过的花样儿和野史一样,上不了正规版面。现在能上版面的是我和我的伙伴们的孩子们所喜欢的电脑、电视、学习机、游戲机和手机,是那些可以让孩子们张开思想却束缚了手脚的一个个小匣子。他们只是在这些个小匣子里欣赏外面多彩的世界,由着自己的性子对世界做着想象和改造。有时候,我为着现在的孩子们可悲着,看着是那么富足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精神却贫乏到苍白,像楼房里照明用的日光灯,照出来的东西近乎贫血,一点儿也不生动。
  而我的童年,是美好而可爱的。过年了,提着一个罐头瓶子做的玻璃灯,整个新年便都亮堂起来。那时候,我们就是大野上的风,洒脱而自在,无拘无束,野花野草,惊飞的蝴蝶和小鸟,还有那一大片永远也望不到边的草甸子……那是我们儿时的天堂,是我们天真绚丽的梦啊!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仿佛没多久,这梦就醒了。曾经,我们这些当年做梦的孩子成了春天里四分五裂虚幻的影子。可是,现在的孩子连做这样梦的机会都没有呢。
  那些难忘的从前旧事,总是在灯火流动的夜里想起。我知道,当那些往事破空而来的时候,唯有这些灯火可以慢慢熨暖它们,也可以慢慢熨暖我,以及我的一生。小时候,我们总是守着一洼河水,夏天里洗澡,冬天里滑冰,无论水面还是冰面上,都亮晶晶的,闪着粼粼的光,有星星和月亮在里面,还有小村上每家每户的灯火在里面。
  扎羊角辫的小孩子,每个夜晚都会捋着一线灯火回家,从来也没有迷失过方向。尽管,那灯火其实不过是一盏小油灯,短而粗的火苗一跳一跳的,但它却把孩子们的童年照得雪亮。
  后来,油灯变成电灯,街面上还有了路灯,而我也长大了,再不梳羊角辫了,长发在风中飘飞着……
其他文献
1995年4月,我和妻子回越西中所给父亲过生日。儿子在读学前班,由姨妹照管,没有与我们同行。途经普雄镇,我们便来到普雄的妹妹家。他们家四岁和六岁的一儿一女,见到我们很亲热,我跟着妹弟去农贸市场买了鱼和配料,又买了些蔬菜。舅舅家的大老表也在普雄,听说我们来了,也立刻赶到了。我和大老表摆谈,妹妹和妻子做饭。妹弟去街上买了啤酒来叫我们喝。大老表说吃饭的时候再喝,我的意思也一样。清洗鱼时,妻子要抠鳃来丢,
期刊
很多人都说芦荻是没有香气的,我却觉得自己不止一次闻到过,在阳光的蒸腾下,梦幻的浪漫,有点“香奈儿五号”般致命的诱惑。  天气晴好,我去骆驼山森林公园,看见一丛芦苇在池塘边开得正盛,绿色的苇叶,有点像甘蔗的叶子,都是细长的带子状。前方有个可爱的人儿正在走,因久雨乍晴,碎裂的地上有很多泥浆,山上也有溪水沿着低洼处汩汩下来,她专心致志地找干净的石块迈开脚,走一步,挪一步,生怕自己陷进泥缝里,不到十米的距
期刊
在哪过年?进了腊月门儿,想必根儿在农村的城里人,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这样的踌躇,但在城里生活多年的母亲,说起在哪过年,几乎都是果决地说:“回老家!”  这么多年,母亲惦记着灶王爷,她说别看灶王爷灰头土脸的,可他还管着一家人的吃喝,得把他老人家伺候好,要不然来年吃冷饭。  因了母亲固有的这个意识,每年的这一天,母亲都是在傍晚时分,在锅头上摆一碟糖果果,或者花生糖,向贴在墙壁上的灶王爷画
期刊
初秋的早晨,一个人走在幽僻的山路上,那实在是一种享受!  一条窄窄的山路弯弯曲曲地向着野草簇拥的山坳上延伸过去,两边是茂密的松林,高高的树干伸出无数的枝丫遮住了头顶。远处杂草里,有几根光秃秃的荆条伸出草丛,伸向天空,支撑着几朵悠悠的白云。林子里空荡荡的,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青雾,像浸在明净的冬水田里一般。间或也有一两只小麻雀在灌木丛中欢叫着,声音清脆婉丽,似几个银元掉到冰碟一般,又似叮咚成韵的山泉铿然
期刊
60年代初,在杭州大关桥东侧约三百米的京杭大运河旁,诞生了一家八百余人的钢铁厂,年仅20岁的父亲通过街道推荐,进入了一家轧钢厂参与“革命”。  这个单位是“大炼钢铁”运动后的产物。与众不同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从话剧团、杂技团、歌舞团、越剧团和曲艺团转业而来的文艺骨干,顿时成了文艺范儿们的会集之处。原先在剧团吹笛子的王师傅,中等个子,长得清秀精干,被分配在冷轧车间,每日晨昏或者在他心情特别愉悦的日子
期刊
记忆里总也抹不去那少女般的榕叶。于是,在一个阳光暖暖的午后,我再次走进倒生根公园;刚迈步拾级,旋即有了这榕叶是一本历史书,是来看唐宋诗词的想法;这样想的瞬间,猛抬头,一棵榕树旺盛的生命力便展现在我的眼前———枝枝条条相间而过,交头接耳交织在一起,呈半弧形状、横空斜斜地飞过头顶,伸向车声人声鼎沸的大道上空;枝条间,榕叶茂密,翠浓,阳光从榕叶间漏下来,就像从筛子孔漏下来一样,一朵一朵,碎闪碎闪的,扎眼
期刊
这当然是春天里的另外一场花事了。一场没来由的雪,突如其至,她的到来会不会是一个预谋?  突然想起一个叫韩愈的大诗人吟过的两句诗,道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作庭树作飞花”。而现在当我倚在十三楼的窗口俯瞰时,我看到在逼仄的城市一角里一树桃花灼灼,看到一洼春水微澜,还看到了一畦枯黄的草丛里绿意正蔓延着。那么,这漫天飛舞的雪花又算是凑的哪门子热闹呢?这让我倍觉突兀的一场春天的雪呀,显然不是韩愈诗中所描述的那
期刊
学生时代读《孔雀东南飞》,读到“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时,我的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美丽女子。  通常我们说某个女子气质很好,非常优雅,其实就是在称赞她的态,她站立行走甚至一颦一笑间透露出来的那种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时用了这样两个句子,“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林黛玉是天仙一般曼妙的女子,除她长相精致以外,她的美态更是一般庸脂俗粉所望尘莫及的。我曾经痴迷于创造了不
期刊
似乎有个令我很喜欢的人痛恨在微博上侃思想的行为:“不要拿思想的碎片来敷衍这个平台。”结果,我连侃几条,奢侈地用了一个晚上的眼睛。  是不是每个人,都只能从身边匆匆经过?我们的心,原来相隔如此之远。为了生存,这个世界他磨平了多少人的棱角,我甚至能够听到无形的尖刀磨在我心脏的声音,那声音,凄厉而真实,魔鬼般呼号着我的名字。它吹在我的身后,响在我的身旁,甚至凌驾在我的头上,毫不留余地的震破了我十四年来一
期刊
鲜鱼巷很窄,每个窄小的门面都摆满着各种各样的鱼制品和其他食品,这里是鲜鱼食品一条街。  商贩们把不同品种的鱼晒干制成标本,懸挂在门框两旁。每一种标本鱼的头上,都串着细细的绳子,绳头上系着一块薄薄的长木板,长木板的中间用红字雕刻着标本鱼的名字,并系上几个银铜铃,银铜铃在摇曳的微风里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有时遇到从街口吹过来的疾风,那些银铜铃就会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般的“叮当”声。顿时,街上的行人会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