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本文从激发兴趣,拓展途径,指导方法和培养习惯四方面去谈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能力 兴趣 途径 方法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4-191-01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語文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不过,如今的学生存在阅读目的不明确,阅读方法不当,阅读内容的汲取分辨力不强等缺限,以致孩子阅读能力普遍低下。素质教育经验昭示我们必须着手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点燃阅读热情
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热情,使其从中享受阅读中带来乐趣,是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前提。教师要花功夫创造条件,让孩子主动拿起书本,乐于阅读。
教学楼墙壁上、校园走廊里张贴“与经典为友,与圣贤同行”、“读高雅书,做高尚人”等劝导读书的短句;教室里、阅览室内展示各种各样的读书剪影;定期定时分享师生读书情景的图、照,以这样的做法营造书香氛围,优化阅读环境,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尊重孩子阅读的自主权。孩子天生对未知世界有一种好奇心,喜欢看什么书,就对什么书产生好感,他们就会找来读。只要孩子捧起一本书爱不释手,我们就应该心满意足,没必要管得太严。在孩子阅读过程中,教师除了将真正对学生有害的书刊控制之外,不应对学生所读书物的内容、类型和范围强加干涉甚至控制。
二、拓宽途径,扩大阅读量面
学生阅读的面量直接关系到阅读能力的高低。《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丰富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储备和文化积淀。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减少书面作业,增设阅读课外书的任务,为孩子腾出大量阅读空间。师生达成阅读共识,开设阅读课,将阅读课纳入课程计划。根据不同年级规定相应课时数,中低年级每星期不少于3-5节,高年级每星期不少于2-3节等。在阅读课上,有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比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目,指导高效的阅读方法,为阅读中遇到障碍的孩子解除疑惑等。
提供充足书源。全天候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和各级阅览室,让我们的孩子随时借阅;在学校的楼道、长廊等地方设置书吧、书阁,将图书置于学生最方便拿到的地方,随时随地让学生翻阅;建立班级图书柜,学生在教室里就可随时借阅;利用网络上海量的“阅读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建立网上读书推介会、网上读书交流会等,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新的天地。
三、巧妙点拔,传授阅读方法
孩子进行阅读活动,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文本停留在肤浅的认知,对重要的思想内容感悟不深,这是阅读方法掌握不当所致。长期以往下去,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收获。所以,教师要适时巧妙点拔,传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要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
精、略读结合。所谓精读,即仔细地读,就是对作品里重要的语句或章节进行反复推敲、咬文嚼字地深入钻研,力求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到透彻的理解。不过,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或文章里面的东西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略读。略读即大略地读,快速浏览文章并大致地把握其内容的大意。通过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精读与略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我们善于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读、写结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古往今来无数读书人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要求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把笔记本带在身边。当孩子阅读完一本著作或一篇文章之后,教师引导他们用本子摘抄文章中的精辟的内容要点、精彩的片段或美词佳句。阅读之前,将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阅读之时,随时随地把自已的收获记录下来,阅读完毕,将笔记整理检查一遍,查漏补缺。
读、思结合。要有所领悟,就必须学会思考,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思考作品带我们带来的心得和体会;大胆质疑文章某一处或几处不妥的地方等等。
四、持之以恒,培养阅读习惯
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据统计,以下的几种读书习惯对于阅读能力与质量起关键作用,这些阅读习惯得以养成,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独立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个人对文本的体验,不能被代替包办,孩子必须养成不依赖他人的独立阅读习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结合自己的接受水平,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层次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坚持阅读的习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知识的沉淀、个人修养与素质的提升并非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坚持阅读不能半途而废。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规划好充足的阅读时间,比如做到每天至少花一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投入阅读;每周或每月至少阅读多少本书籍等等。
虚心求教的习惯。善于阅读的人,无一没有虚心求教的精神。往往一人读书,所得非常有限,师友之间相互探讨,切磋琢磨,就能产生群补效应,碰撞出激烈的思想之花。所以,阅读时遇到疑惑之处,不妨找一个或几个和你一起读书的良师益友共同探讨。历史上所有的大学问集成者,都有虚心求教的习惯,这是我们孩子要提高阅读水平,切实养成的好习惯。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高年段“高效阅读”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1696)】
【关键词】 阅读能力 兴趣 途径 方法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4-191-01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語文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不过,如今的学生存在阅读目的不明确,阅读方法不当,阅读内容的汲取分辨力不强等缺限,以致孩子阅读能力普遍低下。素质教育经验昭示我们必须着手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点燃阅读热情
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热情,使其从中享受阅读中带来乐趣,是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前提。教师要花功夫创造条件,让孩子主动拿起书本,乐于阅读。
教学楼墙壁上、校园走廊里张贴“与经典为友,与圣贤同行”、“读高雅书,做高尚人”等劝导读书的短句;教室里、阅览室内展示各种各样的读书剪影;定期定时分享师生读书情景的图、照,以这样的做法营造书香氛围,优化阅读环境,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尊重孩子阅读的自主权。孩子天生对未知世界有一种好奇心,喜欢看什么书,就对什么书产生好感,他们就会找来读。只要孩子捧起一本书爱不释手,我们就应该心满意足,没必要管得太严。在孩子阅读过程中,教师除了将真正对学生有害的书刊控制之外,不应对学生所读书物的内容、类型和范围强加干涉甚至控制。
二、拓宽途径,扩大阅读量面
学生阅读的面量直接关系到阅读能力的高低。《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丰富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储备和文化积淀。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减少书面作业,增设阅读课外书的任务,为孩子腾出大量阅读空间。师生达成阅读共识,开设阅读课,将阅读课纳入课程计划。根据不同年级规定相应课时数,中低年级每星期不少于3-5节,高年级每星期不少于2-3节等。在阅读课上,有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比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目,指导高效的阅读方法,为阅读中遇到障碍的孩子解除疑惑等。
提供充足书源。全天候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和各级阅览室,让我们的孩子随时借阅;在学校的楼道、长廊等地方设置书吧、书阁,将图书置于学生最方便拿到的地方,随时随地让学生翻阅;建立班级图书柜,学生在教室里就可随时借阅;利用网络上海量的“阅读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建立网上读书推介会、网上读书交流会等,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新的天地。
三、巧妙点拔,传授阅读方法
孩子进行阅读活动,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文本停留在肤浅的认知,对重要的思想内容感悟不深,这是阅读方法掌握不当所致。长期以往下去,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收获。所以,教师要适时巧妙点拔,传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要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
精、略读结合。所谓精读,即仔细地读,就是对作品里重要的语句或章节进行反复推敲、咬文嚼字地深入钻研,力求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到透彻的理解。不过,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或文章里面的东西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略读。略读即大略地读,快速浏览文章并大致地把握其内容的大意。通过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精读与略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我们善于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读、写结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古往今来无数读书人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要求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把笔记本带在身边。当孩子阅读完一本著作或一篇文章之后,教师引导他们用本子摘抄文章中的精辟的内容要点、精彩的片段或美词佳句。阅读之前,将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阅读之时,随时随地把自已的收获记录下来,阅读完毕,将笔记整理检查一遍,查漏补缺。
读、思结合。要有所领悟,就必须学会思考,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思考作品带我们带来的心得和体会;大胆质疑文章某一处或几处不妥的地方等等。
四、持之以恒,培养阅读习惯
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据统计,以下的几种读书习惯对于阅读能力与质量起关键作用,这些阅读习惯得以养成,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独立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个人对文本的体验,不能被代替包办,孩子必须养成不依赖他人的独立阅读习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结合自己的接受水平,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层次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坚持阅读的习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知识的沉淀、个人修养与素质的提升并非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坚持阅读不能半途而废。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规划好充足的阅读时间,比如做到每天至少花一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投入阅读;每周或每月至少阅读多少本书籍等等。
虚心求教的习惯。善于阅读的人,无一没有虚心求教的精神。往往一人读书,所得非常有限,师友之间相互探讨,切磋琢磨,就能产生群补效应,碰撞出激烈的思想之花。所以,阅读时遇到疑惑之处,不妨找一个或几个和你一起读书的良师益友共同探讨。历史上所有的大学问集成者,都有虚心求教的习惯,这是我们孩子要提高阅读水平,切实养成的好习惯。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高年段“高效阅读”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