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稳根被选上“十八大党代表”,引起国内外舆论关注。他是“三一重工”集团主要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在《新财富》杂志发布的“2011新财富500富人榜”上,他以500亿元身家登顶,成为大陆新一届首富。梁稳根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三个“一流”,是“三一”重工的核心灵魂。而在事业成功的背后,却是他对中国的一颗忠诚之心。
一心梦想制造中国名牌
梁稳根1956年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市茅塘镇。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材料学专业,现为高级工程师。1983-1986年在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工作,曾任计划处副处长、体改委副主任;1986年下海创办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1991年将企业更名为“湖南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源于“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三个一流铸成中国名牌,这是三一重工的核心灵魂。
关于最初的下海故事,梁稳根总会提到贩羊。1986年元旦,他得到消息,市场上一头羊可以赚20多元。梁稳根和其他3位伙伴毅然辞去公职,直奔湘西、常德、贵州产羊较多的地方,等到买回一大群羊方才得知,看涨的行情是外贸部取消了一个大合同,过了元旦羊价就会下跌。于是,他赶紧收兵,试水创业以失败告终。
随后做酒,也失败了;再做玻璃纤维,还是失败。几次失败的经历,没有改变梁稳根创业的梦想。通过分析,梁稳根决定开发市场上一种很缺乏的有色金属焊料。1986年,梁稳根等4人从亲戚朋友那里凑齐6万元,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在一个地下室里,开拓了真正意义上的实业报国之路。他们通过100多次调整配方,几十次改变工艺,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问世。梁稳根把它寄给辽宁一个工厂。不久,梁稳根便收到了第一批退货——105铜基焊料的质量不过关。
为了确保来之不易的创业成果,梁稳根返回母校,恳请恩师翟登科教授当面指导。1986年9月,他们终于掘到了第一桶金,收到了第一笔货款——8000元。梁稳根等人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几个同伴紧紧的抱成一团。
初次告捷,梁稳根没有就此止步,开始思索如何走下去。他注意到国家巨大的基础建设带来的无限商机——“基础建设我们虽然不懂,基建设备我们还是懂的。”梁稳根毅然决定,冲击只有国有企业敢做的行业——重工制造领域。1989年,梁稳根和伙伴们创建的小厂,实现收入突破1000万元。
种植一块中华民族工业的试验田,铸造中国的世界名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矢志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三一集团,快速发展成为以高科技为支柱的国际型产业集团,主导产品有工程机械、超硬材料、焊接材料、客车、网络通信设备等。
三一重工是中国最大的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企业之一,拥有近100项国家技术专利,产销量在同行业位居前列。公司出口业务拓展到土耳其、台湾、澳门、东欧、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东、俄罗斯、南美等国家和地区,树立了中国民族工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心存感激产业报国
“三一”文化精髓的最佳诠释:“国家之责大于公司之利”,“心存感激,产业报国”。梁稳根当选“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委会评语:他花了19年时间,把创业梦想耕耘成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他以产业报国的成功,向人们印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005年12月28日晚,站在中国经济界“奥斯卡”之称的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领奖台上,梁稳根高举奖杯,脸上的神色却很复杂。他说,当时想到一个问题:社会给了我阳光,我怎样回赠雨露?此时的梁稳根,更多感到的反而是一份责任。
在很多人眼里,梁稳根是个谜。从砸掉铁饭碗,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一度陷入绝境,到成为湖南首富,这位“中国民营重工第一人”不知道创造了多少个湖南、中国、世界第一,打破了多少项世界纪录,用奋斗的人生,演绎出湖南人的一种精彩。
2006年,第一道曙光照射下来时,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和往常一样,早早的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掘到第一桶金,到拥有年销售额60亿元人民币的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从未更改早起习惯。“一日之计在于晨”,他认为:一天中最好的工作时间就是早上。三一集团高管,边吃早餐、边汇报工作的早会,成了外人眼中的一大亮点。公司的日常工作决策,大都在这个时候产生。
1993年,对于梁稳根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他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并将总部搬到湖南省会长沙。随着市场的扩展,梁稳根开始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并将行业里的著名专家请到公司任职、担任顾问。
这个领域,面对的将是海外企业的竞争,梁稳根感慨地说:“我们要学习外企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长处,也要看到海外企业的弱点。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扩充自己,才能取得胜利。”当年,三一产值超过亿元大关,这是梁稳根个人创业史上的奠基之年,也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奠基之年。
事实证明着他的抉择,从1993-2003年,三一重工飞速发展,10年间跃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前列。2003年,梁稳根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多年来,梁稳根率领的三一重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为中国工程机械赢得国际声誉,把混凝土源源不断送上摩天大楼。
混凝土泵最早出现在国外,混凝土泵输送高度,创造世界纪录的却是三一重工。在香港国际金融大楼工地,三一混凝土泵将混凝土送上了406米的施工面,比国外老牌企业创造的308米的世界纪录,提高了将近100米!
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售后服务两把利刃,凭借产品性价比的绝对优势,系统、规范的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三一重工迅速抢滩国际市场,公司出口业务拓展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三一的出口业务蒸蒸日上,树立了中国民族工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三个一流回报社会
乍一看,很多人对“三一”这个名字的来历不甚明了,于是猜测:这个企业是不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伙办的?梁稳根和三一领导再三声明:三一的来由就是“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
“三一”,不是第一个用数字来命名的企业,却是内涵较为深刻的企业之一。三个一流,不仅是梁稳根和所有三一人豪情壮志的体现,也是企业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目标和宗旨下,三一从未为到底干什么而感到困惑。
一个不争的事实:三一带来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变革。1995年,混凝土输送泵,国外产品占据了95%中国市场;现在,混凝土输送泵,海外产品所占比例不足5%,“国”字号品牌收复了失地。
1997年,三一在国内第一个拥有了计算机控制的砼泵流水装配线、压路机流水装配线,成为中国第一家砼泵出口企业。洋产品之所以能够一度在中国占据垄断地位,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本土产品质量不过关,创新能力差,更新换代慢。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战略位置,三一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刷新一项又一项的纪录,给洋产品一棒又一棒“当头一击”,三一产品拥有了100多项国家技术专利。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茅塘的山水给了梁稳根创业时的大智大勇,也给了他对母亲、对社会的仁爱和慈善。童年时,母亲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我年少的时候,妈妈体弱多病,妈妈和我经常一起到井里去抬水。抬水时,妈妈总是把水桶的绳索靠在她那一边,总是让我抬得很轻很轻。”这条扁担上的绳索,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为他今后的坚忍不拔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梁稳根对社会感恩也是从对父母的仁孝开始。他说:“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事业,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成功。”正是有了对爱的无限感恩,才有了产业报国的远大抱负,才有了不计得失的企业家胸怀,才有了在创造财富之后,回馈社会的毅然决心。
回报社会有多种方式,责任感的表达更是多种多样。梁稳根深知: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化的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可能进口一个现代化。对三一人而言,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更体现在用出类拔萃的产品质量回报社会。做到一流企业,一流人才,一流贡献,正是三一重工的核心灵魂。
一心梦想制造中国名牌
梁稳根1956年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市茅塘镇。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材料学专业,现为高级工程师。1983-1986年在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工作,曾任计划处副处长、体改委副主任;1986年下海创办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1991年将企业更名为“湖南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源于“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三个一流铸成中国名牌,这是三一重工的核心灵魂。
关于最初的下海故事,梁稳根总会提到贩羊。1986年元旦,他得到消息,市场上一头羊可以赚20多元。梁稳根和其他3位伙伴毅然辞去公职,直奔湘西、常德、贵州产羊较多的地方,等到买回一大群羊方才得知,看涨的行情是外贸部取消了一个大合同,过了元旦羊价就会下跌。于是,他赶紧收兵,试水创业以失败告终。
随后做酒,也失败了;再做玻璃纤维,还是失败。几次失败的经历,没有改变梁稳根创业的梦想。通过分析,梁稳根决定开发市场上一种很缺乏的有色金属焊料。1986年,梁稳根等4人从亲戚朋友那里凑齐6万元,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在一个地下室里,开拓了真正意义上的实业报国之路。他们通过100多次调整配方,几十次改变工艺,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问世。梁稳根把它寄给辽宁一个工厂。不久,梁稳根便收到了第一批退货——105铜基焊料的质量不过关。
为了确保来之不易的创业成果,梁稳根返回母校,恳请恩师翟登科教授当面指导。1986年9月,他们终于掘到了第一桶金,收到了第一笔货款——8000元。梁稳根等人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几个同伴紧紧的抱成一团。
初次告捷,梁稳根没有就此止步,开始思索如何走下去。他注意到国家巨大的基础建设带来的无限商机——“基础建设我们虽然不懂,基建设备我们还是懂的。”梁稳根毅然决定,冲击只有国有企业敢做的行业——重工制造领域。1989年,梁稳根和伙伴们创建的小厂,实现收入突破1000万元。
种植一块中华民族工业的试验田,铸造中国的世界名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矢志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三一集团,快速发展成为以高科技为支柱的国际型产业集团,主导产品有工程机械、超硬材料、焊接材料、客车、网络通信设备等。
三一重工是中国最大的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企业之一,拥有近100项国家技术专利,产销量在同行业位居前列。公司出口业务拓展到土耳其、台湾、澳门、东欧、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东、俄罗斯、南美等国家和地区,树立了中国民族工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心存感激产业报国
“三一”文化精髓的最佳诠释:“国家之责大于公司之利”,“心存感激,产业报国”。梁稳根当选“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委会评语:他花了19年时间,把创业梦想耕耘成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他以产业报国的成功,向人们印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005年12月28日晚,站在中国经济界“奥斯卡”之称的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领奖台上,梁稳根高举奖杯,脸上的神色却很复杂。他说,当时想到一个问题:社会给了我阳光,我怎样回赠雨露?此时的梁稳根,更多感到的反而是一份责任。
在很多人眼里,梁稳根是个谜。从砸掉铁饭碗,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一度陷入绝境,到成为湖南首富,这位“中国民营重工第一人”不知道创造了多少个湖南、中国、世界第一,打破了多少项世界纪录,用奋斗的人生,演绎出湖南人的一种精彩。
2006年,第一道曙光照射下来时,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和往常一样,早早的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掘到第一桶金,到拥有年销售额60亿元人民币的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从未更改早起习惯。“一日之计在于晨”,他认为:一天中最好的工作时间就是早上。三一集团高管,边吃早餐、边汇报工作的早会,成了外人眼中的一大亮点。公司的日常工作决策,大都在这个时候产生。
1993年,对于梁稳根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他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并将总部搬到湖南省会长沙。随着市场的扩展,梁稳根开始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并将行业里的著名专家请到公司任职、担任顾问。
这个领域,面对的将是海外企业的竞争,梁稳根感慨地说:“我们要学习外企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长处,也要看到海外企业的弱点。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扩充自己,才能取得胜利。”当年,三一产值超过亿元大关,这是梁稳根个人创业史上的奠基之年,也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奠基之年。
事实证明着他的抉择,从1993-2003年,三一重工飞速发展,10年间跃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前列。2003年,梁稳根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多年来,梁稳根率领的三一重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为中国工程机械赢得国际声誉,把混凝土源源不断送上摩天大楼。
混凝土泵最早出现在国外,混凝土泵输送高度,创造世界纪录的却是三一重工。在香港国际金融大楼工地,三一混凝土泵将混凝土送上了406米的施工面,比国外老牌企业创造的308米的世界纪录,提高了将近100米!
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售后服务两把利刃,凭借产品性价比的绝对优势,系统、规范的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三一重工迅速抢滩国际市场,公司出口业务拓展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三一的出口业务蒸蒸日上,树立了中国民族工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三个一流回报社会
乍一看,很多人对“三一”这个名字的来历不甚明了,于是猜测:这个企业是不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伙办的?梁稳根和三一领导再三声明:三一的来由就是“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
“三一”,不是第一个用数字来命名的企业,却是内涵较为深刻的企业之一。三个一流,不仅是梁稳根和所有三一人豪情壮志的体现,也是企业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目标和宗旨下,三一从未为到底干什么而感到困惑。
一个不争的事实:三一带来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变革。1995年,混凝土输送泵,国外产品占据了95%中国市场;现在,混凝土输送泵,海外产品所占比例不足5%,“国”字号品牌收复了失地。
1997年,三一在国内第一个拥有了计算机控制的砼泵流水装配线、压路机流水装配线,成为中国第一家砼泵出口企业。洋产品之所以能够一度在中国占据垄断地位,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本土产品质量不过关,创新能力差,更新换代慢。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战略位置,三一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刷新一项又一项的纪录,给洋产品一棒又一棒“当头一击”,三一产品拥有了100多项国家技术专利。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茅塘的山水给了梁稳根创业时的大智大勇,也给了他对母亲、对社会的仁爱和慈善。童年时,母亲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我年少的时候,妈妈体弱多病,妈妈和我经常一起到井里去抬水。抬水时,妈妈总是把水桶的绳索靠在她那一边,总是让我抬得很轻很轻。”这条扁担上的绳索,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为他今后的坚忍不拔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梁稳根对社会感恩也是从对父母的仁孝开始。他说:“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事业,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成功。”正是有了对爱的无限感恩,才有了产业报国的远大抱负,才有了不计得失的企业家胸怀,才有了在创造财富之后,回馈社会的毅然决心。
回报社会有多种方式,责任感的表达更是多种多样。梁稳根深知: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化的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可能进口一个现代化。对三一人而言,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更体现在用出类拔萃的产品质量回报社会。做到一流企业,一流人才,一流贡献,正是三一重工的核心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