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重大;同时,她们在成长、职场、人际交往、爱情婚姻等方面所面临的困惑和需求的知识也越来越多。针对这种需求,一些编辑出版人员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息,相应的推出图书,满足读者需求,受到市场欢迎,可谓顺理成章。这一点,从各大书店在新书推广区展示和辟出专门书架集中陈列女性图书即可看出,以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为例,在大厦一层,除了在新书展示区,还有满满的六个书架专门陈列女性读物。笔者通过市场调研,仔细翻阅和品读这类图书后,发现这些热销图书的背后存在很大的误区,尤其是号称女性心灵与修养的图书。
女性心灵与修养图书,
市场同质化严重
针对女性励志和心灵修养的读物早已有之,在国外其属于大众心理学和自助类图书,主要通过作者本身的专业知识或亲身经历,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和忠告。近年来,这类书在国内开始畅销并引领市场,以2006年出版的《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为标志,该书借鉴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学说,并通过大量的事例,讲述了男孩和女孩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相应的培养模式。该书的成功出版,立即引发了一大批同类图书的跟进出版,但后来出版的同类图书,对“富养”进行了狭隘的理解,误导家长和女孩,以为只要舍得在女孩身上投资,从小富养,女孩长大后就能目光长远、气质优雅,从而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嫁一个好老公,以为这就是人生的成功。
2007年,从韩国引进的畅销书《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提出女人应该从二十几岁就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并从为人处世、自身修养、婚姻家庭、健康理财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指导。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过分的实用主义,这一点在其后的跟风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个特点被放大后,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女人从内到外都修炼得完美无瑕;另一方面赤裸裸地号召女人做一个利己者。把在某些情景下或范围内比较实用的方法,扩大成女人为人处世的准则,进而把急功近利的思想隐秘地渗透到女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即,有关这类号称女性“圣经”和婚姻教科书的图书蜂拥上市,例如:《聪明女人要懂得的攻心术》《嫁人厚黑学》《卡耐基写给女人大全集》《写给女人:励志大师教给女人的幸福秘诀》(大全集)等等。这类图书都为女性开列了“必修课”, 要求女人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怎样怎样,在读者眼里这就是一本从女孩到女人各个人生阶段的“圣经”。
上面列举的图书,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部分,还有很多与此书名和内容类似的跟风图书。拿起这些跟风图书,从外部看,从选题策划、封面装帧到标题设置,基本都是一个模式。从内部看,内容单薄雷同,从标题设置基本就能了解其大概,基本是“美貌是人生的万能钥匙”“二十几岁靠外貌,三十岁后靠味道”“会撒娇的女人命最好”“如何将自己培养成‘高钞财女’”“做无往不胜的职场丽人”“优雅的女人最美丽”“淡定的女人最从容”“睿智的女人有力量”“做一个有情调的女人”等标题吸引人、内容相似的女性励志和心灵修养的图书。
女性心灵与修养图书,
定位在哪里?
通过对比和分析不难发现,女性励志和心灵修养的图书主要以提出女人经济上要独立、外表要漂亮、头脑要聪明、性格要温柔,要成为男人事业上的好帮手、家庭里的贤内助、情感上的红颜知己。在写作上,这类图书也有共同特点,就是通过“贴心式”地告诉女人应该如何,应该怎样,较为隐蔽地抛出一个个偏颇的命题或伪命题,然后通过一个个削足适履的故事变相进行论证,从而强化和推销其观点。且不说除了传说中别人家有这样的女人,从男性的角度看,当他们看到这些书时,不知是否感到压力:自己何德何能,才能娶到这样的女人?当他们知道那些外表优雅的淑女从小就怀着一颗成熟的心,时刻都在研究“男人最爱什么样的女人”“女人在男人面前如何保持永恒的吸引力”,努力修炼成为“三不女人”——“思想上深藏不露、性格上捉摸不透、行动上飘忽不定”,并赤裸裸地提出“为了梦想,利用婚姻吧”时,不知又作何感想?
书中宣讲的基本上是一些心机和小聪明,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教人一些手段、技巧和小谋略,如何窥伺和揣度别人,如何对付和算计别人,激发起的是人心中的自私和冷漠,读后使人感到的不是精神上的轻松和愉悦,而是紧张、急躁和焦灼。按照这样的指导修炼成的“淑女”,无论多聪明、多漂亮,与之交往也让人觉得面目可憎、索然无味。
上述图书的问题还不只在于表面上的功利和不现实,深层的原因是其背后的思考逻辑对女性就存在着误读与误导,认为女人是弱势群体,女人要过富足安逸的生活只能靠男人,但男人往往靠不住;这样女人就要了解、迎合男人心理,提高自己的修养,拴住男人的心,否则失去男人,女人就失去了幸福。可以看出,这类图书基本上是站在男性的立场,提出女孩也好,女人也好,怎样提高自己的所谓修养,揣摩男人心理,讨好男人,从而能嫁一个好男人和保住婚姻。但这种逻辑和论调正好印证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者早就指出的传统男权社会存在的问题:传统的男权社会认为女性是阴柔的、柔弱的、被动的、依附的,一直把女性定位于弱者的位置,并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或明或暗地设定和规范女性的意识及行为,久而久之,通过这些社会教化作用,使其内化为女性自身的意识和意愿,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自律,从而成为束缚女性发展的精神、思想枷锁。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再看这些图书,它们以男女生理性别(sex)的不同为基点和依据,偷换概念,论述和强化了男女社会性别(gender)的不同,让女人自己从思想和意识形态上改变,承认自己的弱势和依附地位,并且内化为这是自然的和天经地义的。
女性心灵与修养图书,
出路在哪里?
1923年,鲁迅先生写出《娜拉走后怎样》,提出女性如何才能获得独立自由的社会地位的深刻话题。到今天,新中国女性解放已经六十余年,这类书又以提高女性修养,让女性获得人生成功的名义重新包装出版,我们不知作者出于何种原因和目的,但可以看出这类图书的编辑往往只在乎图书市场销量,而不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史,也缺乏对图书内容背后思想意识的判断能力,因此放任这样的图书流向社会。出版业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文化创意行业,它既是一个制造经济价值的产业,更是一个创造和传播精神文化的领域。虽然目前出版业在社会行业中规模不大,但由其产品带来的阅读却涉及全社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图书与一般商品最大的不同即在于,它不随着直接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其内容可能持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其内容里传达出的思想意识可能影响一批人,甚至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成长、职场、人际交往、爱情婚姻等方面有困惑和需求,并自我积极寻找解决和调适的方法,正是其积极乐观、独立自信的表现,因为她们相信通过努力,只要找到正确的、合适的方法,就可以把握自身的命运,创造自己理想的美好人生。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界无论是出于社会责任也好,还是积极创造经济效益也好,都应该为这些读者提供可信的知识和实用的方法,而不是如上述一些图书那样误导读者。要如何改变这样的困境,笔者有两点想法:
第一,增强编辑出版人员的学识素养。在女性图书出版领域,编辑出版人员应当肩负起为女性读者输送高质量、高水平精神文化产品的责任和义务,靠自己的智慧和创新能力,编辑出版更多、更好的精品图书,引领市场,创造健康美好的文化氛围,真正解决女性读者的困惑,满足女性读者的学习需要和精神需求,而不是粗制滥造,以为内容上没有政治问题、没有触犯法律法规,只要有市场需求,经过简单的文字加工就可以出版了。更不能利用读者急切想了解相关知识和解决目前问题的心理,编纂一些所谓的故事,把女性问题和困惑简单化、偏颇化,而是应该在认真调研读者最关心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和诠释,并提供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法。
第二,强化编辑出版人员的社会担当精神。现在,尽管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方便自由了许多,但在相当程度上,读者读什么,还主要取决于编辑编什么、出版单位出什么。励志和心灵修养类图书不同于一般实用性技术类图书,它们关乎人的为人行世准则,关乎时代和社会的风尚,因此需要它们传达出的内容情感光明美好,以此来感化人和影响人,从而纯洁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使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憧憬。可见,越是大众类的普及读物,就越需要编辑出版人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要为出版内容的准确性把关,要对读者负责。编辑出版人员要随时根据读者需求,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与能力,策划和提出选题,并从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等方面对书稿进行判断,特别是要判断出书稿通俗易懂的内容背后的思想情怀、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和传播。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美]格罗斯主编,齐若兰译.编辑人的世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2]胡连利、刘伟娜.媒介对女性的误读与重建[J].河北大学学报,2006(1).
[3]孙家正.文化与人生[N].中国艺术报.2011-5-13.
[4]宋秀葵、李玲.西方女性主义与文学[J].读书.2012(1).
[5]张志新.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2-2.
女性心灵与修养图书,
市场同质化严重
针对女性励志和心灵修养的读物早已有之,在国外其属于大众心理学和自助类图书,主要通过作者本身的专业知识或亲身经历,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和忠告。近年来,这类书在国内开始畅销并引领市场,以2006年出版的《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为标志,该书借鉴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学说,并通过大量的事例,讲述了男孩和女孩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相应的培养模式。该书的成功出版,立即引发了一大批同类图书的跟进出版,但后来出版的同类图书,对“富养”进行了狭隘的理解,误导家长和女孩,以为只要舍得在女孩身上投资,从小富养,女孩长大后就能目光长远、气质优雅,从而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嫁一个好老公,以为这就是人生的成功。
2007年,从韩国引进的畅销书《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提出女人应该从二十几岁就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并从为人处世、自身修养、婚姻家庭、健康理财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指导。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过分的实用主义,这一点在其后的跟风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个特点被放大后,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女人从内到外都修炼得完美无瑕;另一方面赤裸裸地号召女人做一个利己者。把在某些情景下或范围内比较实用的方法,扩大成女人为人处世的准则,进而把急功近利的思想隐秘地渗透到女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即,有关这类号称女性“圣经”和婚姻教科书的图书蜂拥上市,例如:《聪明女人要懂得的攻心术》《嫁人厚黑学》《卡耐基写给女人大全集》《写给女人:励志大师教给女人的幸福秘诀》(大全集)等等。这类图书都为女性开列了“必修课”, 要求女人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怎样怎样,在读者眼里这就是一本从女孩到女人各个人生阶段的“圣经”。
上面列举的图书,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部分,还有很多与此书名和内容类似的跟风图书。拿起这些跟风图书,从外部看,从选题策划、封面装帧到标题设置,基本都是一个模式。从内部看,内容单薄雷同,从标题设置基本就能了解其大概,基本是“美貌是人生的万能钥匙”“二十几岁靠外貌,三十岁后靠味道”“会撒娇的女人命最好”“如何将自己培养成‘高钞财女’”“做无往不胜的职场丽人”“优雅的女人最美丽”“淡定的女人最从容”“睿智的女人有力量”“做一个有情调的女人”等标题吸引人、内容相似的女性励志和心灵修养的图书。
女性心灵与修养图书,
定位在哪里?
通过对比和分析不难发现,女性励志和心灵修养的图书主要以提出女人经济上要独立、外表要漂亮、头脑要聪明、性格要温柔,要成为男人事业上的好帮手、家庭里的贤内助、情感上的红颜知己。在写作上,这类图书也有共同特点,就是通过“贴心式”地告诉女人应该如何,应该怎样,较为隐蔽地抛出一个个偏颇的命题或伪命题,然后通过一个个削足适履的故事变相进行论证,从而强化和推销其观点。且不说除了传说中别人家有这样的女人,从男性的角度看,当他们看到这些书时,不知是否感到压力:自己何德何能,才能娶到这样的女人?当他们知道那些外表优雅的淑女从小就怀着一颗成熟的心,时刻都在研究“男人最爱什么样的女人”“女人在男人面前如何保持永恒的吸引力”,努力修炼成为“三不女人”——“思想上深藏不露、性格上捉摸不透、行动上飘忽不定”,并赤裸裸地提出“为了梦想,利用婚姻吧”时,不知又作何感想?
书中宣讲的基本上是一些心机和小聪明,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教人一些手段、技巧和小谋略,如何窥伺和揣度别人,如何对付和算计别人,激发起的是人心中的自私和冷漠,读后使人感到的不是精神上的轻松和愉悦,而是紧张、急躁和焦灼。按照这样的指导修炼成的“淑女”,无论多聪明、多漂亮,与之交往也让人觉得面目可憎、索然无味。
上述图书的问题还不只在于表面上的功利和不现实,深层的原因是其背后的思考逻辑对女性就存在着误读与误导,认为女人是弱势群体,女人要过富足安逸的生活只能靠男人,但男人往往靠不住;这样女人就要了解、迎合男人心理,提高自己的修养,拴住男人的心,否则失去男人,女人就失去了幸福。可以看出,这类图书基本上是站在男性的立场,提出女孩也好,女人也好,怎样提高自己的所谓修养,揣摩男人心理,讨好男人,从而能嫁一个好男人和保住婚姻。但这种逻辑和论调正好印证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者早就指出的传统男权社会存在的问题:传统的男权社会认为女性是阴柔的、柔弱的、被动的、依附的,一直把女性定位于弱者的位置,并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或明或暗地设定和规范女性的意识及行为,久而久之,通过这些社会教化作用,使其内化为女性自身的意识和意愿,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自律,从而成为束缚女性发展的精神、思想枷锁。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再看这些图书,它们以男女生理性别(sex)的不同为基点和依据,偷换概念,论述和强化了男女社会性别(gender)的不同,让女人自己从思想和意识形态上改变,承认自己的弱势和依附地位,并且内化为这是自然的和天经地义的。
女性心灵与修养图书,
出路在哪里?
1923年,鲁迅先生写出《娜拉走后怎样》,提出女性如何才能获得独立自由的社会地位的深刻话题。到今天,新中国女性解放已经六十余年,这类书又以提高女性修养,让女性获得人生成功的名义重新包装出版,我们不知作者出于何种原因和目的,但可以看出这类图书的编辑往往只在乎图书市场销量,而不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史,也缺乏对图书内容背后思想意识的判断能力,因此放任这样的图书流向社会。出版业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文化创意行业,它既是一个制造经济价值的产业,更是一个创造和传播精神文化的领域。虽然目前出版业在社会行业中规模不大,但由其产品带来的阅读却涉及全社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图书与一般商品最大的不同即在于,它不随着直接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其内容可能持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其内容里传达出的思想意识可能影响一批人,甚至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成长、职场、人际交往、爱情婚姻等方面有困惑和需求,并自我积极寻找解决和调适的方法,正是其积极乐观、独立自信的表现,因为她们相信通过努力,只要找到正确的、合适的方法,就可以把握自身的命运,创造自己理想的美好人生。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界无论是出于社会责任也好,还是积极创造经济效益也好,都应该为这些读者提供可信的知识和实用的方法,而不是如上述一些图书那样误导读者。要如何改变这样的困境,笔者有两点想法:
第一,增强编辑出版人员的学识素养。在女性图书出版领域,编辑出版人员应当肩负起为女性读者输送高质量、高水平精神文化产品的责任和义务,靠自己的智慧和创新能力,编辑出版更多、更好的精品图书,引领市场,创造健康美好的文化氛围,真正解决女性读者的困惑,满足女性读者的学习需要和精神需求,而不是粗制滥造,以为内容上没有政治问题、没有触犯法律法规,只要有市场需求,经过简单的文字加工就可以出版了。更不能利用读者急切想了解相关知识和解决目前问题的心理,编纂一些所谓的故事,把女性问题和困惑简单化、偏颇化,而是应该在认真调研读者最关心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和诠释,并提供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法。
第二,强化编辑出版人员的社会担当精神。现在,尽管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方便自由了许多,但在相当程度上,读者读什么,还主要取决于编辑编什么、出版单位出什么。励志和心灵修养类图书不同于一般实用性技术类图书,它们关乎人的为人行世准则,关乎时代和社会的风尚,因此需要它们传达出的内容情感光明美好,以此来感化人和影响人,从而纯洁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使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憧憬。可见,越是大众类的普及读物,就越需要编辑出版人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要为出版内容的准确性把关,要对读者负责。编辑出版人员要随时根据读者需求,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与能力,策划和提出选题,并从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等方面对书稿进行判断,特别是要判断出书稿通俗易懂的内容背后的思想情怀、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和传播。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美]格罗斯主编,齐若兰译.编辑人的世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2]胡连利、刘伟娜.媒介对女性的误读与重建[J].河北大学学报,2006(1).
[3]孙家正.文化与人生[N].中国艺术报.2011-5-13.
[4]宋秀葵、李玲.西方女性主义与文学[J].读书.2012(1).
[5]张志新.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