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学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i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构建充满时代气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学是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执政学要着力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这三大基本问题。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执政学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05(2007)03-0119-04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充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结合目前党史党建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我们应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学科建设,下大力气构建充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最新成果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学。
  
  一、构建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学作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在21世纪初被明确提出来,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同时,也具有现实可能性。
  
  (一)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学的必要性
  1.从历史上看,执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为新中国成立作准备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同志要经受执政的新考验。他要求全党同志学会做经济工作,学会管理城市、管理商业,学会与资本家打交道;在政治上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具体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新考验,如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命令主义、分散主义和投机主义等;1962年2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要求全党同志“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1965年12月他指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1980年他还提出必须根据新情况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江泽民同志2001年7月1日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要求全党认真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共产党执政规律”摆在三大规律之首。由“执政考验”到“执政特点”,再到“执政规律”,迫切需要上升到执政学的高度来研究。
  2.从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宏大的执政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的执政理论来指导。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面临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中国共产党在一种全新的执政环境中开展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执政活动。革命导师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同样,没有科学的执政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执政党。苏共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按其模式撰写的党史党建教材日益显示出其根本局限性,突出表现为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对共产国际神圣化、对苏联共产党的经验绝对化。后来的实践证明,它的许多观点和结论是不正确的,显然不能满足21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需要。西方政党学的一些观点值得借鉴,但完全依靠西方政党学来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绝对行不通。构建充满时代气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已经成为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时代性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现在,我们提出要构建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学,就是这种发展的具体体现。
  3.从党的自身建设来看,解决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全新的执政理论。
  在半个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政党要艰难得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自身建设有诸多的不完善和不适应,如思想僵化、理论教条化、队伍老化、体制老化、权力私有化、作风腐化、基础软化和执政能力弱化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党的执政成效。要有效地解决这些执政实践中产生和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全新的执政理论来指导。
  4.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政权的沉重教训警示我们要构建全新的执政理论。
  在世纪之交,世界上有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政权,如:1989年东欧八国共产党垮台;1991年苏联共产党垮台、苏联解体;1993年日本自民党丧失一党独大的地位;1996年印度国大党在选举中败北;2000年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结束连续执政71年的历史。这其中,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最为深刻和沉重。这些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直接原因就是党的执政能力不强,执政成效不明显,丧失执政资格;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党的执政理论本身存在致命性的缺陷,导致执政活动的严重偏差。
  
  (二)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学的可能性
  1.具有基本的执政实践的基础。
  1959年毛泽东在评价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说过:“看来,这本书没有系统,还没有形成体系。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没有成熟,还在发展中。”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实践不够,就不可能写出系统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类似编写经济学、党建学教材缺少实践经验的问题已大为改观。
  第一,我们有自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共产党近百年的执政实践。国际共运的潮起潮落,尤其是苏共的崛起、兴盛到垮台,使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都暴露出来了。这比较充分地验证了以往党建理论的正误。
  第二,我们有中国共产党50多年全面执政的实践。我们党经历了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再到长期执政的历程。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曾有过局部执政的实践,土地革命时期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内蒙古和华北建立了人民政府。这些局部执政的实践为1949年的全面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半个多世纪的全面执政实践中,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执政成就。虽然有过失误的教训,但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特别是领导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积累了许多丰富、生动的经验,这是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学最重要的实践平台。
  第三,世界上其他国家执政党的实践,也从不同侧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2.具有丰富而又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
  第一,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基础。马克 思、恩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时代里,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初步开始探索执政党建设的问题。毛泽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成功地指导了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建设问题,对列宁建党学说有了新的发展,建立了完整的建党学说。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系统地创立了执政党建设理论。
  第二,我国党建理论界在改革开放时期做了大量的、多角度的研究,推出了一大批充满有时代气息、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是检验党的建设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第三,国外学术界从政治学、政党学、领导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政党执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要推进政党现代化,做到政党纲领科学化、执政基础扩大化、指导思想包容化、党内关系民主化、意识形态中间化和管理社会法制化等。这其中的一些成果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学的指导思想、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学,这是一件好事,可以把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来、执政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艰辛探索的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治国理政的宝贵财富概括、提升出来;这是一件大事,事关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应遵循的理论,事关执政党建设的得失成败,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件难事,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又要立足中国特色加以发展;既要牢牢地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有效地改善党的领导;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又要符合人类世界进步的潮流;既要在当代有用,又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为此,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指导思想。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其中,要特别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作用。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进入21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走向。这次大会取得的一个突出成果是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涵义、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并载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之道。
  
  2.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中国共产党执政学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和执政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政治科学。它立足于描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确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形成能有效地指导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而又较为系统、完整的执政理论体系。
  
  3.学科支撑。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学要突破以往就党建谈党建的思维定势,既要鲜明地体现出党建理论的党性、阶级性,又要充分地体现这门学科的理论性、学理性。为此,这门学科的构建要充分吸收政治学、政党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领导学、战略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执政学这门科学充满真理性、科学性。
  
  4.构建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要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践紧密结合,要具体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世情和特殊的国情、党情。(2)比较研究的方法。首先,要有纵向历史比较。执政学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从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执政规律。为此,既要有中国共产党执政前和执政后中国社会历史面貌的比较,又要有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历史面貌的比较,以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现实合法性。其次,要有横向现实的比较。要比较研究世界各国政党的执政环境、组织原则、结构体制、运行机制和执政方式,这其中又要重点比较研究西方政党如何处理政党与政党、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政党与人民这四对基本关系,以开阔眼界,打开思维,更好地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把握执政党建设的规律。(3)实证方法。马克思说过,要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种实证科学”。这是对政治经济学的要求,也同样适用于执政学。中国共产党执政学的重要观点和重要结论应建立在严谨的史实、准确的数据、翔实的素材和鲜活的案例的基础上,建立在严格实证的基础上。要切实改变以往党建学用理论改造实践、用书本剪裁现实的做法,要切实纠正以往党建理论缺少学理性、学术性而强加于人的形象。在这方面应当学习西方政治科学的某些长处,善于进行案例分析,典型解剖,尤其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三、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学的内容体系
  
  (一)总体构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我们党执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完善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基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学的指导思想和学科定位,它的逻辑结构是: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为主题,以分析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把握执政规律为线索,以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为目的,构建既忠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满21世纪时代气息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学。这个学科既有理论系统性,又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从而能够用执政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新的执政实践,使执政党的建设建立在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的基础上。
  
  (二)基本框架
  中国共产党执政学围绕“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这三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由此形成12个基本内容。
  1.执政本质论。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念、本质、特点及实现途径,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2.执政目标论。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终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3.执政主体论。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体是全体共产党员,执政骨干是各级领导干部。
  4.执政基础论。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5.执政经验论。主要梳理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再到长期执政的历史,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
  6.执政体制论。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健全执政体制,如何处理党与民主党派、党与国家、党与社会、党与人民的关系。
  7.执政方式论。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方式。
  8.执政资源论。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开发丰富执政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
  9.执政风险论。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背景下面临的严峻风险和考验,提出防范执政风险的基本对策。
  10.执政能力论。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突出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
  11.执政作风论。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12.执政环境论。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开展政党外交、国家外交和民间外交,建立新型的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不断优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文慧]
其他文献
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由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和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7月23—26日在辽宁省委党校举行。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学会副会长王学东主持开幕式,中央编译局原常务副局长、学会会长顾锦屏致开幕词,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常卫国和辽宁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宋萌荣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中联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了解逐步加深,但在怎样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等重大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认识。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的最终成果,靳辉明和罗文东主编的《当代资本主义新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新变化
期刊
[内容提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重要会议,为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有过一系列的建树,推动了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当前一些理论和思想障碍仍然存在,需要我们正本清源,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7)03-0007-
期刊
[内容提要]保持农地稳定是国家政策的大原则,而农地调整是农民基于利益和公平的选择,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安排也蕴涵着农地调整的逻辑必然。农地稳定与农地调整这一悖论的解决需要完善农地流转,而要实现农地流转又必须具备相应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农地制度 农地稳定 农地调整 悖论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7)02—0108—04 
期刊
[内容提要]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价值观是和谐文化的核心。从价值指导、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价值评价和价值创造等方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认识和把握其政治性、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和适用性等特征,有助于和谐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7)03-0092-03    文化是
期刊
[内容提要]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俄共(布)执政局面的逐步稳定,随着权力体制的集中,苏联领导干部的特殊化日益明显,少数领导干部富有的特殊待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差距逐渐拉大。这种特权化在斯大林及其以后时期大肆蔓延,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后果。  [关键词]俄共 干部 特殊化  [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7)03-0189-04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布
期刊
[内容提要]伯恩施坦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著名理论家和实践活动家。他在1880—1895年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此期间,他于1881—1890年间担任《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在担任《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后期到1895年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了新认识。对于这些新认识,今天我们应当给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关键词]伯恩施坦 思想评析  [分类
期刊
2002年,由社会主义团结联盟(SocialistSolidarity:Network)和国际社会主义组织(International Socialist Group,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英国支部)两个左翼团体以及33名个人发起成立的“社会主义抵抗(sR)”,是英国的一个生态社会主义者组织,办有刊物《社会主义抵抗》。其发起人包括苏格兰社会党和“停止战争联盟”等多个左翼团体的主要成员如弗朗西丝·库兰(
期刊
王 瑾 译  我在下文所讨论的一些问题,是关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对作为理论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问题。最近30年来,这三个术语在全球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精神发展模式及其暗含的物质环境。正如我在下文中要讨论的一样,全球化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新范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但是与其他两个术语主要是指精神和文化的发展,包括认识论的发展不同,全球化由于涉及全球政治、经济的重
期刊
《历史的丰碑与艰难的探索——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评介  社会主义在20世纪走过了艰难曲折的路程,取得过辉煌胜利,遭到过重大挫折,进行了不懈探索,开辟了崭新局面。正确地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科学地总结其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及机遇,是摆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聂运麟教授等最近出版的专著《历史的丰碑与艰难的探索——20世纪社
期刊